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Personal Branding]Emory為何這麼早拒絕我? (v)

Q:
如果我申請第一輪,我會丟六家;如果我申請第二輪,我會丟十家。 
很不幸的,我丟的大多數是第三輪、最後一輪,所以我決定丟十六家。
而且我自知整個profile裡有弱點,但又不想再拖一年。

A:
每個人策略不一樣。
基本上,有兩個前提要注意:
一是疫情前,第三輪是幾乎沒有名額的。
Top 10名校U of Michigan,曾公布某年第三輪有200人搶一席的慘烈現象,最終率取的幾乎是奧運退役選手。
當然,疫情後由於申請人資金來源不穩定,導致即便是Top 10名校,都出現免試入學的超級利多!千載難逢~

二是重新申請會難三倍。
因為多數學校只要求重新申請人提交「申請後有何進步」的文件。
但多數申請人都鎖定大宗的年初第二輪,若被拒絕後,離新申請年度的秋季第一輪,大概也只隔了半年多,除了考試分數較有進步空間外,工作經驗上能進步的幅度並不大。
尤其在疫情後,眾多學校開放免試入學方案後,考試分數即使有所進步,學校為了對其他免試申請人維持公平性,也難以將分數權重放太重。
因此,重新申請的錄取機率將難以提高。
不如在第一次申請時就慎重準備,找出自己的生涯驅力與興趣技能,投射出如雷射般精確的長、短程生涯目標與Why MBA,一舉錄取才是最佳解。

否則,我曾經遇過個案連續被拒兩年,就是因為在疫情前忍不住申請第三輪,碰壁後又在半年後就申請新年度輪次,結果因為進步不多,又被拒第二次,直到第三年才申請上。

因此,會建議申請人在輪次時程安排上面,由於越後面的輪次競爭越激烈,要越鎖定越精質的整體文件,才能越stand out of pack。

由於生涯探尋有累積性,面對越多生涯轉折與動力問題,會有越多思考。
但原則上,透過深度生涯檢視,將生涯轉折動機與成就細項挖出來以後,會出現具體的生涯走向。
再經過細部比對後,適合學校才會自然浮現。

但這些都需要相當深度的探索與消化,會花很多時間,動輒數週至數月。
而同時申請越多學校,精緻度會不斷稀釋,學校特性也越難掌握。
原則上,越後面的輪次,會建議申請越精密鎖定的學校。
尤其前二十名校特性都大異其趣,要一間一間仔細寫,才有辦法跟學校特性結合。

最後,寫essay有學習曲線。
前兩間多半還在探索與磨合期,大約是寫道第三間跟第四間時,筆鋒會最熾熱上手。
到第五間之後,就會流於俗套。

即使第一輪丟六所,都太多了。
因為總共一年三輪也頂多申請八到十所。
尤其年度大宗的第二輪死線以後,在等面試的數週期間,會焦躁不安,會多申請很多保底學校。
因此根據經驗,以絕大多數學校的三輪死線而言,大約是各申請3、4、5所的分配,是較為常見的安排。

尤其是最後一輪要慎選。
因為前兩輪
都還有名額空缺,但到第三輪已經是最終調整名額階段,頂多鎖定最精緻的3校,來作全力衝刺
在準備時間不多的狀態下,除非文件重複度夠高,否則丟超過3所,都會容易出現失焦的狀況。
還要謹慎提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