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申請時程管理(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申請時程管理(續)

一轉眼已經十月下旬了~大家以為看起來還早,但事實上離明年一月初的年度申請死線只剩十周左右。
如果從一月初倒數回來,除了不要在最後一天提交,應該提前至少三天以上,以避免塞車當機不能申請;  
扣掉填八到十所申請表至少需時一周,並同時進行申請文件proof read大約一周左右,大概就是聖誕節前要完成所有文件。
扣掉推薦信一到兩封,要跟主管來回至少一至兩周以上,那就是十二月十日前,要將履歷、及一般申請八到十所學校的至少五到八篇Essays都要完成。

而履歷乃申請的背脊主幹,至少需時一到兩周,尤其深度挖掘的A字架履歷表甚至需時一到兩個月。
則剩下的時間最快也要一周一篇Essay。
以目前各大論壇都還靜悄悄的狀況,就可以知道大家都還沒開始寫Essay,不知道它們到底有多難。
寫了你就知道~ 
有人光Career Goals就鬼打牆,兩個月出不來;
也有人Leadership一個字都擠不出來。就算是已經有了Outline,還是一個字都擠不出來。
有些高手好不容易寫了三篇,卻怎樣也拼不起來這三篇的關聯~
或是好不容易寫了個一千字故事,學校卻只要兩百字,怎樣也縮不下來。
就算都寫好了,卻無法解釋大學主修跟選修為什麼會修那些課?
轉職邏輯與時間點還得接起來,後面還有Why MBA、Why Now與Career Goals~
最麻煩的就是Why Schools了~每間寫起來都一樣。
那就麻煩大了~

除非已經對生涯三驅力與三大生涯品牌有透徹了解,至少需要兩至三個月以上的挖掘(日間個案較少時則可能壓縮至兩到三周),才有可能達到一周一篇的境界。
要想達到此境界,必須要在題材已經躺在那裡等你,且背後驅力完全貫串的狀態下。
否則,申請文件將會東一塊西一塊,背後卻是一個大問號,肖想學校來救援。
然而學校們各個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相對於其他對自己有透徹了解的申請人,在平均錄取率只有11%的激烈競爭下,學校只能先把你給釘了。

眼看如此緊迫的死線時程,絕大多數申請人卻只能眼巴巴地任時間從指縫間溜走。
為什麼呢?
因為根據往年經驗,在這個青黃不接的夏秋交界,多半都靜悄悄,主要都還是在考試。
那麼為什麼考試要考這麼久都還考不好呢?
多半有兩個原因:一是搞錯順序--先考GMAT再考托福,想說先有個七字頭,後面就輕鬆了。
殊不知考試就像跑馬拉松一樣,想跑完42公里全馬,是必須要從十公里短馬開始練習,幾周後才能進入21公里半馬,幾個月後才能進入超半馬30公里,再過個把月後,最後才是全馬。
沒有穩定的英文基礎,是沒辦法考托福的。
而沒有考過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的托福,是不可能在GMAT拿下高分的。

而另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就是不知為何而戰。
在還沒有搞清楚具體的生涯目標之前,包含產業與職能,以及最重要的「Why」,你怎麼知道欠缺什麼技能?
又怎麼知道要念MBA?還是MS?Ph.D.?
還是什麼都不用念,只要考幾張証照就好?
甚至只要透過轉職或陞遷,就能取得所需技能?
如此將難以產生畢馬龍效應,而因此怎麼考都停在原地,直到考試次數用完為止。
對於要上班的申請人來說,若是還沒搞清楚為何而戰,又還沒考到理想分數,那麼今年很可能已經太遲了。
其他全職準備的申請人可能還有機會。
大夥加油~

Sincerely,
David 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