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缺乏生涯管理的連鎖反應(2)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缺乏生涯管理的連鎖反應(2)

根據長年生涯諮商經驗,人有追尋快樂的本能。這點不同於心理諮商等相關研究。
然而,當一個人不是以興趣作為工作,潛意識會將上班時間視為“Void”荒廢的人生。
那麼,比較好的狀況是:覺得生命中的工時僅是用來換錢餬口,以換取財務自由的一天。(「沒有財務自由的那天,只有『會長大的聚寶盆』」專文將在日後有機會時分享~)
因此,並不會活在當下,而以現在換取未來,也因而會成長為導向。(「成就感是demotivator逆驅力」專文也將在日後分享~)
那麼,一旦工作中已經沒有成長空間,未來又不知道在哪裡時,希望就會消失。
這時,很多個案會選擇另類成長路線,例如:念MBA。
否則潛意識會選擇自絕,以終結痛苦。

然而,比較不好的狀況是:工作的內容本身是痛苦的,若個案又以為沒有選擇的餘地,或是完全不想往工作領域成長,那就會連未來的希望一開始就不存在。
則潛意識會當下就選擇自絕,(或俗話說「死死免了米」)。
這就是為什麼當年鴻海員工會連續跳樓十一人,並不是因為產線工作壓力有多大,而是因為未來看不到希望,而當下又是痛苦的,就不如選擇自絕,還能換一筆遠大於一輩子薪水總和的賠償金給家人。

事實上,興趣來自於成長時期、在夾縫中求生的過程中,相對於環境競爭的自身「利基」--是一些相對優於父母或兄弟姐妹、鄰居、同儕等的求生技能,例如:邏輯能力、社交能力、手作能力、組織能力、各類才藝、閱讀與理解能力、數學能力...等。
而根據達爾文進化論--生物會求取最佳競爭資源—大腦會將利基反覆練習,直到成為反射動作為止,以求取最快速度競爭。那麼當你在求生過程中所從事某種活動,經某熟悉強度練習後,有高度比例能勝出時,就會自然形成興趣。
而若能將此類興趣進行組合,會自然因為對技能活動本身的興趣,而持續練習,進而超越專業門檻,並持續精進,就能產生「會長大的聚寶盆」,而達成財務自由。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