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人的第四大本能—多元性


情緒流體式的生涯管理是由人類演化而來的。

由於生物不進食會餓死,而衍生出人的第一大本能:求生、求取父母認同、與身分定位與差異化,再由此衍生出對成功與求勝的本能。

而在社會化與全球化的結果,人們為了求取最佳競爭資源,而演化出教育求知、競爭情報,以及成長等需求。


另一方面,在全球父母對子女的競爭與成就焦慮下,常有父母限制子女僅能專注於課業活動的現象,而導致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對多元資訊與體驗的需求未被滿足,而在長大後產生「物極必反」的現象,而變得不由得持續不斷地追尋新資訊與新體驗,卻似乎永遠都無法滿足無底洞般的多元性資訊渴望一樣。


講了那麼多理論,那麼跟求職與申請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而且高度相關。

每個人每天有24小時,每天工作至少8小時,每週至少工作5天,剩餘的時間是業餘活動與休息時間。由於人的興趣與性格是潛移默化的,同一個人的價值觀並不會分工作與生活的差異,因此當多元性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會在工作上或生活中求取補償,因而造成有些人會拼命從事業務類或資訊類的工作;而下了班以後,會繼續進行資訊蒐集、或是多元性體驗活動,以求這項多元性本能的渴望被滿足,直到每天的體力與腦力耗盡為止。


而也由於人的價值觀是潛移默化的,除非遇到重大變故,否則在短期內可以假設為恆定。那麼,人在某時期內的活動會出現重複的模式。

就多元性這項本能而言,常見的活動有:資訊蒐集、社交、瀏覽成功案例如:球賽、熱門運動賽事與娛樂活動、旅遊...等,卻常有人無法解釋為什麼會有如此重複的活動。


而僱主與申請審核委員為了要了解求職者與申請人的求職、申請動機;以及競爭力、文化適應性,以至貢獻,會大量追問求職者與申請人的工作型態與業餘活動。


事實上,其實生涯邏輯是反過來的—是因為人的本能在適應成長環境的過程中,所養成的求生利基,而逐漸形成的興趣、性格與專業能力,而自然造成人們所從事的工作與業餘活動。而從這些活動之中,經過本能的歸結,能夠整理出各項活動背後的核心驅力,再加以重組後,進行專注性地培養與經營,就自然會擺脫盲目的潮流追尋,並突破競爭,最後以獨特的生涯驅力貢獻社會,換取身心靈的滿足。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