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每週一MBA生涯之公益解惑日之「什麼叫Candidacy(中)」

續前篇


Stanford Adcoms 說:「(申請文件中)有這麼多大公司名跟高大上的職務名稱,跟這麼多制式化的Essay與Interview回答...但我們會翻箱倒櫃,來找Who are you.」
很多申請人以為申請是看Essay故事,其實這只是申請要件中的其中一項條件。
申請主要是看「對校利用價值」,而這個觀念非常龐大。
而為了將其簡化,而產生一個用來衡量學生對校利用價值的評價方法,就叫做「Candidacy申請要件」
目的是為了要滿足學校的排名威望與同tier的區隔性,以利校名品牌與招生。(請見前篇)

學校是很現實的。
對學校來說,每年都有好幾千人來申請,只招個三、五百人,再大的班如哈佛、華頓,一年也才一千人上下,學校是一定招得滿的,那麼為什麼要比什麼Candidacy呢?
為什麼學校這麼戰戰兢兢、殺得你死我活?
還要拼什麼Acceptance Rate錄取率,即使只占1.25%?

很簡單,有幾個理由。
一個是管理教育的同質性實在太高了,只能靠排名來分高下; 
又落在同tier的學校只能自求多福,想儘辦法區隔化,同中求異。
而主要靠的,就是排名條件中的各種評分組合。
權威排名中,竟有高達73.75%的招生條件,是由「學生組成」來產生如此的效果!
而這是掌握申請人生殺大權的關鍵要件!
因此申請人必須要對「Candidacy」有完整而全面的認識。

那麼除了上篇介紹的「第四項申請要件」—就業數字(其左右排名的分量高達排名條件的50%,並且占申請人可控條件的三分之二以上),那麼這次來談談另外幾項關鍵申請要件~

「富爸爸窮爸爸」--家族背景
非常現實地,Duke Fuqua MBA常年把近年錄取生的背景公佈在網頁上,其中有一位是“A student whose grandfather founded the Grammy Awards.”
說實在的,爺爺做了什麼關他什麼事?
但你不會想跟他當同學嗎?想不想對他的家訓傳統一探究竟?
另一方面,如果是葛萊美獎的創辦人的孫子所念的學校,一定不差吧?

同時,子女學歷是企業主會購買的一項商品,何況是動輒十二萬美元的學費?而這時會出現很多「對校貢獻」:
一是活廣告與代言影響力,例如:前GE總裁、世紀經理人傑克威爾許的子女就是念哈佛MBA。
若是連成功家族都念這所學校,表示這間學校應該不錯; 
當然,不夠成功的家族,就會出現門不當戶不對的窘境。

二是吸引企業捐款,如辜家捐給華頓一億蓋圖書館;
三是能夠大量雇員:企業內將產生學院派、與非學院派的家族忠誠派系;
四是佈樁,例如:當年接班GE的,就是哈佛MBA的傑夫伊梅特;
五是Network,基本上跟甘迺迪家族的概念一樣,只要是校友出身,要擠進核心圈或運用相關資源,會比完全沒有校友網絡的人,具有相當優勢。
 
智力:
說穿了,這也是為了排名。
一般人以為智力是指GMAT(16.25%)與GPA(7.5%),又因為GPA多半已經成定局,所以大夥們拼命去拼GMAT。
事實上,就像前文所說的「Holistic Approach」與「就業條件占50%=三分之二可控條件」,Adcoms在評量智力時,並不是單純只看分數高低,因為只要看個幾年就會知道,每個申請人在大學成績上都各有優劣; 
又由於就業還是申請人對排名的最大貢獻,因此Adcoms還會同時看大學校名,主修相關性,班級排名 ,選修課程的選擇...等。

為什麼要這樣呢?
因為這些排名條件是連動的,也就是「Holistic Approach」的核心精神。
要在事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要看事業上的熱情,是否在頂尖企業中快速陞遷到高位,靠的並不是成就本身,而是背後的動機與熱情,所造成的能力培養斜率,才能有未來可預測性,甚至成為領導業界的翹楚。
而這甚至要回溯到大學主修最好就是本科系,並且就讀名校又名列前茅--那麼要看其從小培養的性格養成過程為何,而追本溯源就是因為有個富爸爸…等。

但真正能造成其成功的,還是在於申請人的熱情、性格養成,與專業能力培養,因此組合成生涯三要素。

這樣才能像甩鞭子一樣,並不是看誰的肌肉多蠻力強,而是看誰能最有效地從一開始的身體重心轉移,帶動腿部重心轉移,再帶動腰部扭轉,並一連串帶動上半身、到上臂、到前臂、到手腕、到鞭柄、鞭身,最後到鞭末,所揮甩出去的爆發力與後勁,才會產生一氣呵成的極大衝擊。

這樣才能讓學校有效預測申請人的事業成功,也才會願意將席位投資在你身上,未來成為成功企業人士,為校爭光。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