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申请疑问 求定位学校Biotech/Healthcare

問:

GMAT 710 (Q 51,V35)(不想再刷分了,可能也刷不高了。。),本科在国内念的学的是药学GPA3.7,美国硕士专业是生物 GPA 3.8,工作4年,换过一次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非盈利医院的研究机构,第二份是在制药公司 Big Pharma,主要工作都是做研究,虽然我只有硕士学历但是我科研背景比较强吧,当然这些跟金融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虽然是biotech 这是我申请中的一个很大的漏洞,至少在简历中我没有体现出来我有涉及任何非科研以外的领域。
我有帮忙朋友的投资公司看过初创团队,这也是我想申请商学院的主要原因,因为我还是很热爱biotech 商学院。如果可能的话。毕业后我也想从事VC或是初创相关的工作。

要补充的是如果申请我应该是domestic pool。另外可能我可以拿到一封大牛(超级大牛)的推荐信 现在还不是100%确认(不知道推荐信占的比重有多少)。
我知道我的方向对于MBA来说是小众专业,还是想要申请排名靠前的学校,不知道M7有没有戏?那保底的学校应该选什么?
还有就是小众专业,那么我是该从class profile里面找那些biotech%比重大的学校申请呢,还是反而该挑那些biotech录取少的人,可能那些学校需要balance variety?

求各位指点方向。真是谢谢!!现在只是在选校定位这一步就已经迷失,接下来还要network。。。很恐慌。。。。

-

答:
根據本單位2021-22申請年度海底撈月~除了國際局勢不可抗力與家庭因素外,所有個案在GMAT均分650、TOEFL90+,及非接班、無身份的條件下,100%拿下Top 20 MBA,包含數枚獎學金的新紀錄下,
此問題堪稱經典,樓主條件剛好卡到各種申請關節點,可以分析一次就回答幾乎所有申請朋友的問題,所以這周就來回這篇~

要從幾個面向來分析:
- 迷思破除:申請策略與意向加重(Perception Accentuation)
- 身份、北美就業經驗、語言能力等與排名條件的關係
- 真實生涯的Career Goals,要從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來投射
- GMAT分數與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 大學本科與研究所的學校檔次
- 產業職能與年資
- 選校策略
- 推薦信人選與申請策略關係

首先全文關鍵中的關鍵是這句話:「要补充的是如果申请我应该是domestic pool。」
如果沒有會錯意的話,這代表樓主是美國人或有綠卡。
那麼申請就簡單了~
怎麼說呢?

若就一般「沒有美國身份或工作簽證」的狀況而言,照理說美國碩士畢業時可以申請美國工作簽證,如果有在北美就業的經驗,即便是實習也好,MBA錄取機率將會大增。
原因是因為排名條件的關係,在美國權威排名U.S. NEWS的排名條件中,光「北美就業起薪」(14%)、「畢業三個月內就業成功率」(21%)與「僱主滿意度」(15%)等三個條件,就占了的申請人可控條件(73.75%)的超過三分之二。
(按:學校互評25%與錄取率1.25%與申請人無關; GMAT占16.25%, GPA 7.5%。)

又由於上一個學位已經在美國念過碩士了,免托福當滿分,學校會假設你的英文聽說讀寫沒問題; 
同時,這也會提高就業成功率,因而幫學校提高排名,進而提升錄取機率。

然而,樓主的條件是相反的—Domestic pool。也就是說,樓主是美國人,或有綠卡。
那麼申請條件將完全顛倒,對老美而言,會變成樓主在「外國」出生長大,並念了一個中國大學本科,然後回到「本國」念碩士,之後就業部分,雖說樓主沒有特別提到是在北美就業還是在大陸就業(還請樓主補充一下更有利分析),
不過都有好處:因為如果是在大陸就業,那麼對老美而言等於是「本國人在海外就業」,會有高度國際化經驗與視野,會在MBA的體驗式課程的大量團隊互動、大量案例分析中,作出貢獻; 
而若是在北美就業,那就更棒了,幾乎可以篤定MBA畢業後必然可以在美國就業,這將影響到先前所提到的排名條件:起薪(14%)與就業成功率(21%),兩個加起來就已經超過GMAT分數16.25%比重的兩倍。簡而言之,審委要如何判定申請人畢業能不能在美國就業呢?
很簡單,先從有在美國就業經驗的申請人開始錄取。

再來要看真實生涯目標、申請迷思,與申請策略之間的關係。
其實生科醫藥並不是小眾專業。由於美國嬰兒潮人口已經退休將近10年,占美國3億人口的四分之一—7,500萬人,而這些是最富有、人數又多到不成比例的超級大宗人口,其消費力可能占接近美國GDP一半,而他們即將老化,而需要大量而長期的醫療照護,畢竟生病就是要看醫生。
時勢造英雄,危機就是轉機,越到危急時刻,越需要有領導者來解決問題。
而生科醫藥專業的MBA畢業生平均起薪有十一萬美元,對平均十萬美元起薪的商學院也是一大誘因。

可喜可賀的是樓主對生科醫藥有熱情,簡單說有這個就夠了!不論是真實生涯管理或申請。
順帶一提,申請要以真實生涯為依歸,從經營熱情而跑在學校前面,讓學校用獎學金來追你。
不過樓主在申請時有迷思,一方面是要小心「將錯就錯」的陷阱-- 有幫過PE看過新創團隊是非常好的經驗,甚至因此而產生商管興趣來念MBA,可以說是天經地義!
不過並不表示未來就要以這個為目標,還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就樓主的需求而言,當然MBA就是有各種課程及大量案例,如:PE/VC、M&A、Entrepreneurial Strategy、Entrepreneurial Finance、Innovation Commercialization、Global Economics、Healthcare/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alysis、Market Research、Buyer Behavior、Product Development、Competitive Strategy、 Marketing Management、Pricing、Channel Management、Supply Chai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Accounting、Leadership、Negotiation...等。
最直接推薦的學校是John Hopkins Carey MBA與Rutgers MBA。

然而,就像前面所講的,申請要先看真實生涯方向,目前已知最有效的方法是生涯三驅力:由第一求生環境--家庭所養成的「凹凸理論」:家裡像是一個倒「凹」字型,會養成我們的「凸」字型,進而因為生命力的效能化,而成為「山」字型,而產生超越父母的「三大興趣技能」,並以此技能組合來投射出真實長、短程生涯目標;
再透過Gap Analysis來看欠缺哪些技能,
然後看哪些學校因為地理位置所產生的產業群聚與人才需求,而開設專業領域研究中心及主修選修等課程;
最後再來看如何研擬申請策略。

例如:為何樓主會對生科醫藥的研究有興趣?
要將產業與職能分開討論,而興趣是來自性格養成,性格又是來自於家庭,跟父母親的職業、個案與父母及手足的互動,其中所產生的求生定位與制約所形成的,其背後的理論來自小弟於十餘年前所發現的一種叫「環境情緒流體制約」的概念。
例如:根據經驗,有些個案是因為家中長輩有人生病,或是隔代教養; 
另一方面,由於人類對生物領域所知其實非常有限,對科技領域也是,因此是一個在探索宇宙的概念,跟成長與機會有關,或是看樓主如何解讀。

至於研究職能,反而是取得競爭優勢、創新解決方案,以及商業機會的關鍵。
對一些個案而言也是探索的過程,也有人對「控制組」與「對照組」的研究設計有興趣,或是因為研究生涯有安全性,因為怎樣也研究不完; 
有的人甚至是因為研究專業的學術地位崇高...等,端看樓主如何解讀。

這些自我了解會造成生涯進程,並且由於性格的恆定性,可以運用「拉普拉斯妖」(Démon de Laplace)的概念,檢視過去並推算未來。

而履歷、Essay、面試等,就是用來解釋這中間的生涯進程與Why MBA?Why This School?及Why Now?等。

而推薦信是唯一的第三方公評。 
所以要求人選是與申請人密切合作一年以上的現任與前任小主管。
若是推薦人太大咖,反而因為不曉得申請人的細部行為模式與具體技能為何,而難以體現申請人的優勢,除非有密切而長期的合作過。

剩下還要看大學與研究所的校名檔次、具體工作地點與動機、分數、社交目的...等條件,就會需要更細部的資料才能分析了。

Sincerely,
David L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