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Career Explorer]對於career direction的猶疑

對於career direction的猶疑
可以從生涯三趨力: Enthusiasm, Personality,及 Professional Capability的順序性來找出
成功照著興趣走
依照彼得杜拉克的說法
最有效方法的叫作"Feedback Analysis" (坊間許多本杜拉克的叢書中 其實可以常常看到這個名詞重複出現)
也是小弟在NSHMBA上替頂尖MBA求職生諮詢最主要的工具
回想當年初衷
然後將一年一年實際的工作實績與能力拿來跟當初比對
很容易就能發現成就動機跟能力的演進差異
會發現多半短期能力強容易上手的東西 在長期來看由於興趣缺缺而產生停滯現象
而多半看似情勢與現實的考量 其實當有系統的列在紙上就會發現多半都是自我設限
透過正向思考及刻意練習
並將已經具備的經驗優勢提升為transformable skills
就能將既有優勢逐步轉入興趣領域
這些生涯選擇與經營可以從精典生涯管理書"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中找到

[Program Fitting]Cornell Johnson vs. Indiana Kelley

Q: Cornell Johnson vs. Indiana Kelley

A:
小弟08年底曾去過康乃爾走訪一趟
兩家都有熟人在念 有的已經畢業
當初他們入學也都是兩三年經驗 AT七字頭 這樣的條件入學大略是位於平均值
不過樓主資歷稍淺 對於課程的學習領悟可能會打折扣

幾個重點
find your career focus, program fitting, and leadership attitude
不過主要要先對幾項myth澄清
首先是其實這兩間學校在美國僱主心中並不算絕對的top school
就商學院而言 以小弟在NSHMBA擔任官方career consultant的經驗
也並沒有發現有是否Ivy League的區別 這個現象跟美國商界輿論一致(可從各大商業報章雜誌提及各商學院時看出)
各校也有各校的強項跟職場網絡
而關於各校general management的well-roundedness
像其實Cornell相當精心策劃的Breath Concentrations跟Depth Concentrations
其實反映出Johnson School並沒有包含全方位的general management
而是重點式的加深固有的consulting跟finance強項
反而是Kelley的綜合管理面向比較均勻完整
而除了各校強項跟資源差異之外
校名唯一有的差異就是學生的general competitiveness會因排名而逐校排下
不過兩校的排名差異並不大
地點也都不怎樣 校名強度都能吸引雇主上門徵才
不然就是要自己去像NSHMBA這樣的大型徵才會自行求職
因此也沒有太大差異

不過有沒有general management對樓主來說並不是重點
畢竟MBA念完六十幾學分總共大約二十三四門課 扣掉一半必修
大概只有大約十門出頭的課可以培養畢業後的生涯競爭力
尤其樓主只有兩年經驗 因此career focus至關重要
由於樓主指出想走marketing路線
只要做個相當簡單的課程比對就可以發現Kelley的strategic marketing management的課程明顯優於Cornell Johnson
有別於Johnson將課程安排在執行 Kelley則兼顧策略性跟立體性 是較為高階的行銷策略管理
從行銷最終目的的品牌資產(這門最關鍵的課Johnson就沒有) 到全方位策略, 到執行面的定價跟Advertising & Promotion都相當完整
而Cornell的focus在財務
點入Depth Concentration Course Details就會發現行銷課跟財務課根本小巫見大巫
雖說Johnson有依照行銷路線Consumer Goods, Industrial, Ad & Research
但內容多偏執行面
完整性跟策略性都偏不足
不過這些還要看樓主所說的行銷是指哪些範疇
行銷領域非常廣大 找到具體的focus才能選擇
然而話說回來 簡單看一下employment statistics (Johnson的09年report還沒出來)
從Kelley 09年42% marketing function jobs整整高出08年Cornell 18% marketing function 二十幾個百分點
很明顯可以知道如果要念marketing的話哪邊network跟recources多

剩下的就是school name跟leadership attitude
首先是how school name really matters是從recruiter perspective in the industry出發
校名只能secure interview opportunity 讓你拿到一個面試
後面的完全靠個人實力過關斬將
完全看個人在兩年中所做的學習與練習
而生涯經營靠個人
不會只因為學校頒給你一張證書而決定未來成敗

再來就是leadership attitude
能不能成為leader不是看哪邊競爭少哪邊語言文化差異少
而是看個人"刻意練習"的結果 (可參考近日新書"我比別人更認真")
否則以小弟AT,托福,學校排名都比樓主低的狀況
照理說不可能成為美國生涯管理公司的經理
也不可能當上美國最大MBA徵才會NSHMBA的 Official Career consultant
更別說處理來自超級名校 賓大,西北,史丹佛老外的求職諮詢
或是來自印度,摩洛哥,美國,韓國,日本,泰國,西班牙,法國,保加利亞等個案

既然學校已經同意讓樓主入學
就應該拿出該有的胸襟跟氣度
雖千萬人吾往矣
別人強就追上去
也把自己的優勢淋漓盡致的展現
人十能之己百之
並且不要把格局做小了只想著回台灣躲起來
台灣市場這麼小
要就做全球市場
或是把台灣市場做到世界級水準
才是名校該有的氣度
不然就算掛個名校名牌回來 也只是被人說是夾著尾巴回來的

而不要把台灣的雇主當笨蛋 尤其是如果想進MNC的話
這些雇主對產業及學界的專業了解遠遠超過普遍台灣MBA申請人或畢業生的想像
不會笨到只因為一個是康乃爾一個是印地安納就做論斷

順帶一提
兩岸錄取消長幾乎無任何相互關聯
各申請人競爭力跟強項貢獻各有差異
而學校錄取學生的目的與需求也年年轉變
錄取人數變多變少不一定是學校策略
多半時候是因為申請人並不qualify

有興趣可以google小弟的文章或布洛格
絕大多數申請或就業的問題都已有完整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