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藍色週一症候群」生涯公益解惑:「萬年爭論的議題一:到底要不要拿興趣來當工作?2」

接續上週的話題,到底要不要拿興趣當飯吃?

上週提到,根據小弟近20年來的生涯諮商經驗,這問題基本上可以說只有唯一解--拿興趣當工作是「必要」,而不是「想要」。


當然,並不是只把「棒球」、「電競」、「柔道」等領域項目,整個當興趣工作來經營。如果可以的話當然更好~

不過,所謂「拿興趣當工作」的真正意思,是透過探索個案的成長過程,識別出「成長過程中,超越父母的技能」,會形成各種興趣技能;

然後,將這些興趣技能「提煉」後,再「重組」,就會得出一個屬於你的獨特興趣技能組合,並且出現某種「非你不可」的生涯使命。


舉例而言:

先識別出「超越父母」的技能,例如:有囤積闢的父母,其子女多半有極簡主義,並且斷捨離能力超強,以及組織整理能力也會很強; 

過於節儉的父母,子女會往奢華路線前進; 

成長在一成不變環境的子女,會往多元發展,甚至會有相當高比例的個案會主修外文系...等;

當提煉興趣技能(或稱「生涯驅力」)後,重組出生涯目標,例如:甜點餐廳的體驗行銷經理、奢華運動穿戴科技的產品經理、創投界的新創管理顧問、會計事務所的企業道德與社會責任顧問...等。


當找出「非你不可」的生涯使命後,會因為「物以稀為貴」的關係,而發財。

並且因為興趣的關係,會為了體驗有趣的過程,並解決只有你能解的難題,甚至是能高手過招,而自然產生動力~ 並且越做越享受在細節,就像不用工作一樣;

然後繼續探索未知,在累積各種冷知識的狀態下,持續提升能力,而能解決更多以往無解的難題; 

因而永無止境地提升「單位時間之獲利能力」,越做越賺錢,越活錢越多,才能持續創造財務自由。


非如此不可嗎?是的。

為什麼呢?

因為沒有興趣的工作,做不了3年。


根據諮商大量生涯案例的研究分析發現:當人推遲了「快樂」這項終極生涯定律後,會轉往另一暫時替代定律--「成長」。

然而,當從事沒有興趣的工作時,從第1年適應、第2年熟悉,到第3年就開始重複了。

一旦成長出現停滯,人會因為擔心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造成存在價值與競爭力受到威脅。

然而,由於是非興趣工作,人類的「趨利避害」本能作動時,將會使人自然規避痛苦的細節; 

並且由於下意識知道自己對該領域沒有興趣,不願繼續投資、或不知道該投資到何年何月,又是否該往瞬息萬變的哪個新趨勢跳轉...?

則當人不知道究竟該往哪個方向前進時,大腦就會因為「開放性選擇」的不確定感,而啟動大腦背側的「舊紋狀體」這個危機開關,而造成恐慌。多半在這種恐慌下,會尋求專業生涯諮詢協助。 


而若持續不去識別興趣領域,並往該領域發展,就會出現上述的惡性循環,永無止境,直到退休,就永無將興趣變成工作的一天。

而也因為不斷在逃避痛苦的細節,因而多半一事無成。

到頭來只能跟同溫層比,看誰更「奸巧」,誰抱大腿工夫更了得,更得老闆賞識成為紅人...其實不過是「絕望人生大競賽」罷了,沒人真正成為「匠才」,也沒人處理問題,更別說到爐火純青、天衣無縫的境界。

如此狀況下,賺錢又賺不贏別人、追趨勢又追不到,又得不到快樂,為了目標而長年努力卻又失敗...

當生命出現絕望時,就會出現「自絕」的自我暗示,不如儘早歸去,以解除人生的痛苦。這時候就有危險了。


然而,每個人明明就有生命力,都早就在第一求生環境--「家庭」中,求生成功了,並因此早就具備各種獨特的過人本領。

只要透過專業探索工具將這些興趣技能找出來,再進行重組,每個人就都能受到非你不可的「生涯使命」召喚,而快樂致富。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Monday Blue Buster 藍色週一症候群」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真實Career Goals vs. Why School 挖掘示範

筆者已徵求個案本人同意,在保護隱私之前提下,示範生涯方向挖掘,與選校策略。

保險產品經理背景,生涯方向尚未設定,想申請 MBA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z。


假設一:先前工作選擇皆吻合心理上的「認知協調」機制,唯不必設限於MBA in SCM。


開挖一:當初為何選擇產品經理工作?

答:因大學主修統計,想以客觀資訊應用於成熟市場。


推論一:以「成熟市場」為要件,推論出各未來生涯之可能產業--航空、成衣、運動賽事、樂透彩卷,等


驗證一之一:並未吻合個案原先之MBA in SCM設定,因而「成熟市場」與「MBA in SCM」兩者中,必有一者非真。

驗證一之二:保險產業本身即為成熟市場,較貼近個案當初思維。



挖掘二:為何大學選擇主修統計?

答:因家庭期望選商,公務員家庭背景亦訓練以事實為根據論事;統計專業門檻高,生涯穩定性高。


驗證二:統計確實吻合以事實論事,個案言談與思維模式亦皆以事實為根據,鮮少概括總結;

在校成績頗高,職涯發展亦在相關領域持續晉升,顯示除具備專業能力外,可能有統計興趣。


推論二之一:生涯中,甚至主動運用統計執行額外工作項目建功,顯示除專業外,確有興趣。

唯統計需有舞臺,因得「成熟市場」要件為真;並由此可知,MBA in SCM 非真。


推論二之二:然而「成熟市場」要件過廣,尚需進一步條件協助鎖定。



挖掘三:那為何當初會設定 MBA in SCM? 事出必有因

答:曾有創業經驗,當時敗在供應鏈。


推論三:確有MBA需求,也有供應鏈進修需求,但並不限於供應鏈。



挖掘四:又為何想創業?

答:因想改善生活品質,發現市場上有具質感之生活用品,但大多太貴,乾脆自己尋覓供應商開賣。唯之後難設進入門檻,因而遭過度競爭淹沒。


推論四之一:此供應鏈策略在於競爭策略之下,可能個案志趣不只在於供應而可能上綱至創業與競爭策略之層級。

推論四之二:此為平價精品業,可能有相關生活習慣或產業興趣。



挖掘五:平日有何嗜好?

答:長期喜歡收藏平價精品。


推論五之一:BINGO! 自保險業中穩定爬升,確於此時出現 MBA需求,顯示產業雖吻合「成熟市場」要件,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平價精品產業亦符合成熟市場要件,且在非外力影響下主動前往創業之領域,亦符合長期關注與收藏之嗜好,此產業可設定為長、短期生涯之產業方向。


推論五之二:職能別尚待確認是否限於供應鏈?



挖掘六:為何近日轉往直銷業任職?

答:因精算專業在保險業多只用於產品開發,卻可應用於直銷業之特有上下線結構,而進行全面綜合管理。


結論:挖掘完成!個案職能興趣超越供應鏈本身,已上綱至綜合管理。

此全面性管理職能,與創業過程的跨職能流程規劃吻合,亦與保險業當時的本業外各部支援吻合。

顯示當時鎖定供應鏈問題,乃是整體競爭策略之一,並非對供應鏈專有特殊興趣。


選校方略因此由原本的供應鏈強校名單,轉往綜合管理與企業發展名單,並特別鎖定消費品行銷強校。


找出真實生涯方向後,Essay與面試皆如實回答,並由自我了解產生自信。

GMAT 600+ 最後成功拿下Top 15名校等8所錄取,並含4所獎學金。

其中一所Top 30 MBA在一提交文件後,立即秒殺面試~ 並在面試後2天旋即拿下全獎!

並於MBA後實際進入興趣產業之美國企業就業。



Sincerely,

Davi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