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藍色週一症候群破解」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申請表的奧秘2

繼前周,隨著第2輪死線的到來,傳統申請人以為只要把分數考高,然後Essay寫出一兩個看似華麗的故事就行了。

其實不然。


回顧我們前幾周所探討的Holistic Approach,事實上是從申請表、成績單、履歷表,到Career Goal Essay、領導力題、對校貢獻題,以至自我介紹題,甚至各類變化球題型,如:Duke Fuqua的"25 Random Things”、MIT Sloan的Cover Letter、Stanford GSB的"What Matters Most to You?”,以及最難的開放題—HBS “Candidacy”等; 當然後面還有推薦信,以及面試。


當申請人面對這麼龐大又複雜的申請文件,多半都騷破頭殼也想不出個所以然。

其實如果有在追蹤筆者這一年來的每週公益文章,就會發現:其實早就有個生涯三驅力模型,將它們拿來當品牌用,就會投射出一個生涯金字塔,在等Adcom來問。

如此一來,當我們自己的生涯橫竪都會成功,自然會跑在前面給學校追,然後不論它們出什麼鬼難題,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而尤其在死線前的這幾周,申請人最容易忽略的,其實是申請表。

在看似落落長的申請表,裡面其實暗藏各種玄機~ 

其各校之間明爭暗鬥的激烈程度,可以用”Epic 史詩級"來形容也不為過!


其中一個不為人知、卻堪稱經典的,就是「背景產業與職能」選單。

當你填第一間的時候不會發現,有的人甚至不管填了幾間都不會發現。

但當越填越多學校時,你會發現各所學校選單各有異同:

有些背景沒得選,只能選”Others 其他"

或是有些背景會有多重屬性,例如:Dancer究竟是Art?還是Entertainment?


而正當申請人好奇--那些學校網頁上的學生背景的比例數字是從哪來的?

其實,就是從這些申請表選單,所整理出來的。


那麼有眼尖的申請人就會發現,當你有某固定分數與年資,並朝某特定生涯目標邁進時,例如:品牌行銷。那麼,你所比對的學校,就是大概某幾間相近的學校,並且會去看這些學校的在學生背景比例如何。

這時,這些排名上接近、又有相似資源的學校,就會成為捉對廝殺的對手。


說穿了,其實學校跟補習班一樣,在「比榜單」的這面向上,申請人的「背景選擇」,竟然就無意間成為未來學校的招生品牌~

甚至可以回推:某些學校互為對手。


這種時候,就可以運用戰國時期公孫衍的「合縱策略」,與張儀的「連橫策略」,來相互抗衡。


然而,這必須要申請人本身,對於其生涯金字塔有透徹的了解,知道自身的強項與進修點,來吸引學校之間的資源強弱的競爭。

因此,當所選背景、申請學校羅列,配上整體的申請文件堆疊,那麼,這些捉對廝殺的學校們,就會忽然背脊涼一半,發現你看破了競爭學校之間的各自罩門!

就會自然乖乖奉上面試、錄取信,跟獎學金了~


Sincerely,

Davi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