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31岁出国读MBA,是否是条不归路,求助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33825-1-1.html

問:
本人今年30了,材料学硕士,毕业进入国企搞国际工程,在孟加拉呆了三年搞市场开发,17年回国继续干这个行业,但是转向项目投资方向了。国企实在是没啥劲头啊,感觉已经看到了20年后的自己。在老婆的鼓励刺激下,打算明年申请美国MBA, 折腾一下,转行做金融。不过美国好的学校都是两年,出来都34了,要不然申请个欧洲的,一年的,时间段,自己金融底子又差,不知道出来能不能华丽转身啊,求各位大神指点迷津。 拜谢!

答:
不好意思這麼久才看到這篇
MBA的確有八成都在轉職
美國USC南加大也有個大齡的一年MBA課程叫IBEAR,已經拿過數次獎,要進不會很難,G600+就進得去了,不用700就能拿獎
然而不是問MBA轉職給不給力的問題,而是資源過剩的問題,導致絕大多數未進行生涯管理的學生無所適從
從樓主這麼短短的幾行文,雖然乍看看不出任何熱情路線,還是能看出一些刪去法的。

根據常年生涯咨詢經驗,一般人沒事不會出來問問題的,除非遇到卡關點。因此卡關點本身就是一項關鍵線索。
樓主此文分前、後段,前半在介紹背景,歸結在國企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雖說已屆大齡,尤其已婚,下一步就要傳宗接代,有小孩後轉職成本會瞬間變成無限大~ 但嚴格說來,即使是國企一路走下去,不過就是看得到未來的樣子,不會真的溺水,只是有點無聊罷了。由此可推出樓主的「成長」導向與「多元」導向。

重點在文章後半,突然從夫人的提議念MBA轉往金融,又卡著大齡問題,語調瞬間出現無底洞式的恐慌感--雖說偶爾在板上會聽說轉職金融成功失敗云云,但這攸關生涯大事,不是去廟裡擲個神筊就閉著眼往前衝,看看會不會飛上天。
不會的。
生涯管理工程需要靠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的細部拆解,再一個點一個點銜接上去才辦的到的。
沒興趣的工作做不了三年。

而從樓主的恐慌點來看,不是MBA念幾年的問題,而是金融對樓主而言可以說像是無字天書,因為恐懼來自於未知。
而造成樓主對此領域所知有限的原因,是因為一個心理機制叫做「意向加重」(Perception Accentuation)的反作用力--因為樓主的潛意識將過去生活中與金融相關的資訊都過濾掉了,才會導致今日的未知,而產生恐慌感。
這是很正常的,這表示金融領域知識對樓主的生活來說毫無意義,所以潛意識其實幫了您一個大忙。
這就像忽然去問問路人懂不懂材料與國企工程究竟在做什麼?要不要拿人生來賭一把?他們的反應也會跟樓主一樣,瞬間陷入無底洞般的恐慌感的。
由此可知,金融對樓主而言是條死路。

金融看的是套利。必須要個性上本身就對「錢利」這個要件有狂熱,並不是在紙上看幾個數字跳來跳去、分析分析就行的。
雖說沒錢活不下去,但一般人沒事不會對錢有如此狂熱的
根據生涯諮商經驗,多半是物極必反:求生過程曾經受過錢的壓迫,而我們的「情緒流體」這個靈魂有個特性,就是會在被壓迫後長大。
然而,樓主並沒有對錢有意向加重,也就是沒被錢真的壓迫到喘不過氣來過。由此可知生長在至少是小康以上家庭。

要對金融有興趣還有另一種狀況:就是長年生長於無法翻身的環境,才會需要「賭一把」。
這個現象筆者稱之為「環境自由度」:就是個人對外在環境的掌控能力
而環境自由度來自「業界宰制力」:當你有獨門絕技在身,自然能夠宰制業界,並產生環境自由度。獨門絕技來自熱情。
而樓主之所以在成長過程不受經濟壓迫,也不需對金融意向加重,其實是來自樓主的父母有環境自由度,來自某種業界宰制力,也就是「技術」。說不定樓主念理工也跟家庭有所關聯。

另一個面向,是樓主所從事的職能如:國際、市場開發等,及透過MBA發展等,除了金融投資無感以外,基本上都是以「發展」為依歸,並且可分「向上」及「向外」這兩種方向。即便是材料學,走的也是研發,在本質上是接近的。
根據諮商經驗,向上的力量原則上來自認同的追尋。尤其是從人類追尋父母認同這項本能所制約出來的。這點有別於心理咨商領域的發現。
而若是父母認同從缺或關注不夠,子女會本能性地追求表現與成長,以獲取足夠認同。
另一方面,中國已經夠大了,人沒事不需要特別往國際發展的~除非有額外驅力。
同樣回到上面筆者談過的,「情緒流體」在受到壓迫後會長大。
或許樓主在成長過程的活動自由是被限制的,而產生物極必反--會往國際發展。

最後一個線索,是筆者先前有提過的「不快樂,毋寧死」。有別於馬斯洛五層級需求理論,人有追尋快樂的本能,而且比任何層級的需求都重要,不然寧可自絕。而當人在當下沒有快樂時,會本能性地將求生動機寄託在未來希望上,並且期望透過「成長」來連結現在與未來。
樓主的提問文中幾乎沒有一點快樂的感覺。而人又是介於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震盪。那麼,從產業軸而言,若理性的材料與工程都如雞肋,感性面的國際發展一方面是在貧窮國家,又剛好遇到過去市場成長過快的整理期,以致發展有限...
說一個人在理性與感性兩面都沒有興趣是不可能的,不然早就自絕了~應該是感性發展居多,只是剛好遇到市場重整。
樓主應該有某種業餘興趣是跟開創、幻想、甚至藝術有關的活動,甚至是夫人的樂觀與希望本身就是一項調劑。

行行出狀元。生涯管理其實非常簡單:拿興趣來工作。做對自己來說再簡單不過的事,別人卻怎樣也無法辦到。然後物以稀為貴,在享受過程的同時持續地精進,自然就會不再工作,快樂致富。
:)

Sincerely,
Davi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