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Monday Blue Buster每周一MBA之生涯解惑日:新年快樂篇--超高階選校之領導力課程比較,四分之三a



答:
(續前篇,四分之三a。
這篇同樣是看似長文,其實許多內文是課程與說明。
然而由於文長,因此切分為a、b小篇)

相對於哈佛,史丹佛(斯坦福)反其道而行,探討了一連串與「快樂」、「同理心」有關的領導力,例如:

Stanford GSB

有Arbuckle Leadership Fellows Program

重點課程有:
- 使命的人生 Lives of Consequence: How Individuals Discover Paths to Meaningful Engagemen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how you personally can design a happier and more meaningful life for yourself." 
- Compassion and Leadership
- 正念於同理心的領導力 Leading with Mindfulness and Compassion 
- The Art of Self-Coaching. 
- Mastering Life's Moments: The Challenge of Optimizing your Experience.
- Changing Hearts and Minds.
- Finding Spiritual Meaning at Work: Business Exemplars.
- Redesigning Work for 21st Century Men and Women.
- The Power of You: Women and Leadership
- Diverse Leadership as an Imperative for Impact - Lessons from Education
Issues in Leadership
-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How Leaders Become Leaders
- Dilemmas. Decisions..
- Issues in Leadership
- Project You: Building and Extending your Personal Brand.
- Topic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dividual Processes
- Perspectives o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 The Business World: Moral and Spiritual Inquiry through Literature.

--

另外其實還有一間大間的沒列到,是UNC Kenan-Flagler北卡

其實想當然爾,因為這學校還出了一位眾所週知的神—麥克喬丹

所有申請人都想來這間學校一探究竟,到底是怎麼教出一個神的?
學校透過戶外團隊訓練、Simulation模擬課程、STAR真實企業顧問案、業界導師指導、企業參訪...等多元訓練方式
來培養學生找出自我了解、自我與群體關係,以及生涯發展等
並訓練學生如何在壓力下表現、領導、激勵、分權,甚至談判與調停紛爭等

課程如下:

Leadership Core

Leadership:  Self & Team

Leadership:  Self & Career

領導力沈浸總整課程Leadership Immersion Capstone

Goals:
  • self-awareness 
  • conflict management 
  • power and influence 
  • motivation 
  • delegation 
  • empowerment 
  • leading a team
Format:
  • "Apprentice"-style team competitions 
  • Simulations 
  • Treks to major cities for Lessons of Experience with CEOs and executives from various industries 
  • Outdoor experience challenges and competitions 
  • Individualized coaching from executives and faculty

Business Simulations


(待續。四分之三b:杜克福誇商學院COLE K教練領導力中心)

新年快樂!

Sincerely,
David 李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每周一MBA之生涯解惑日:聖誕節篇--窮究領導力的超高階選校

Monday Blue Buster每周一MBA之生涯解惑日:聖誕節篇

500强MT gap一年之后依旧瓶
(四分之二:領導力以至生涯哲學之探索)

excelsior_yanzi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276204-1-1.html


(本篇看似長文,其實後半都是學校的課名與說明。)

繼上篇,對於樓主這種能入無人之境,卻苦尋不著人生意義及領導動機的超級賽亞人,就會因為看似「挑戰不足」的英雄無用武之地,而出現像樓主這樣的垂頭喪志。其實主要問題有兩個:
一是尚未接觸過生涯管理專業,所導致的自我了解不足,以至於不知生涯方向與其意義,這部分可以用「生涯三驅力(興趣技能、性格養成、專業技能培養)」來解決,會在下篇討論; 
二是所處環境並不是高端戰場,以至於殺雞用牛刀,才會「英雄無用武之地」。
這種時候,就會需要頂尖MBA,一方面戰場才夠高端,有夠大的戰場能讓超級賽亞人施展拳腳; 
但其實另一方面在於:這種超大強度的人生領導哲學,已經探討到事物本質、甚至人生的本質哲學,甚至就算M7,也不到一半的學校有能力探討。這並不是一般學校教得來的。
這部分叫做「超高階選校」。
眾所皆知,商學院是在培養國際領導人的搖籃。然而,一般商學院所教的領導力,多半是案例中的分析與技巧。偏偏這些成功領導人所處的時空環境,並不是量化或質化分析就能一探究竟或複製的,而是在於複雜的人格養成,並且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不然歷史上就不會只有一個喬丹,也不會只有一個賈伯斯(喬布斯)或Lady Gaga了。
那麼還能怎麼辦呢?當然還是要窮就一切人類已知的研究方法,來一窺領導力究竟。這也是商學教育、甚至領導教育的根本意義。
領導力範疇極其龐大,並且這世界上沒人知道什麼叫做領導力,所以大家都在研究。
而有能力超脫管理技巧、而窮究領導力本質的學校沒有幾間,大概只有哈佛、史丹佛(斯坦福)、耶魯、杜克等,有特殊專長琢磨領導力本質。以下直接羅列這些學校的課程。

哈佛由於本身就是全球教學龍頭,因而反而比較窮究領導的目的與方法,比較少討論領導力本質,或許是需要領導的情境太多了,也或許是因為能力越強責任越重,因此沒有太多時間討論這個問題,當然還是有幾門經典課程。

哈佛有一門課叫做「Authentic Leader Development」,連結與說明如下,簡單說就是生涯三驅力的最高境界:無欲則剛。要達到如此境界,必須要窮究自身的生涯三驅力:興趣技能分項為何?性格養成的認同動力學出自為何(多半是父母與手足)?及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vs.後人對他的研究「被討厭的勇氣」。

http://www.hbs.edu/coursecatalog/2090.html
If you spend time reflecting on some of the following challenges, you might consider taking ALD:
  • I am 26 years old; I have lived for my resume. I am proud of what I have accomplished, but is that really all there is to it? What do I live for now?
  • I seek public success and approval; my achievement masks deeper insecurities.
  • I need to appear “strong” and “perfect.” I rarely open up or ask for help. These actions are signs of weakness to me.
  • Why do I obsess about my image?
  • Why am I afraid to tell you who I really am?
  • I obsess about status and money, but don’t have the courage to pursue my personal passions. I’m not even sure anymore what they are.

Course Premise:

To the extent that you have a clearer sense of:
who you are,
your life story,
your values & principles,
your motivations and passions,
your leadership purpose,
your True North.

When it comes time to lead you will be more likely to:
1) step up,
2) lead effectively, and
3) live a more integrated & meaningful life.

哈佛還有其他幾門相對接近的課程,如:

The Moral Leader

Creating Shared Valu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Social Impact

Reimagining Capitalism: Business and Big Problems


Managing, Organizing & Motivating for Value


-
而Yale因為其自身也是責任重大,但由於學校品牌人格上較為深層,因此有較多對領導力本質的討論。

在學校的Mission & Objectives中,其中一個關鍵是 Leadership & Teams,概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概念。

其中修身Individual:

Develop the individual skills,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to deeply understand your industry and organization. Understand your own value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Get the insights into negotiation and human behavior that you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persuade.

然後到Team,再到Organization,最後到Global & Society


其中有位關鍵人物叫做 Prof. Amy Wrzesniewski,常年出產大量關於工作滿足與使命的相關研究,包含以下課程與研究:

Jobs, Careers, and Callings: People’s Relations to Their Work: 
http://faculty.som.yale.edu/amywrzesniewski/documents/Jobscareersandcallings.pdf

Callings

Career as a calling

On the meaning of work: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review 

Careers and callings: How work meanings shape job transitions;

How work shapes well-being

If I could turn back time: Occupational regret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work and life

Being valued and devalued at work: A social valuing perspective

Job crafting and cultivating positive meaning and identity in work

Courage and work: Breaking routin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It's Not Just a Job


而耶魯的Leadership Thinking and Practice訓練,則是由小而大做練習:

  1. Individual Level
    examples: Values and leadership commitments, knowledge of person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2. Interpersonal/Team Level
    examples: Giving/receiving feedback,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mmunication, diversity
  3. Organizational Level
    examples: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vision and strategy, organizational design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4. Global Level
    examples: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community, ethic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cultural awareness
Leadership Fundamentals: 
"...about leading yourself. Content will be drawn from the field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and will include information on basic adult development, leader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the effect of major life events on development and leadership. Self-development, self-regulation, and goal setting comprise a major design element and focus of the course.”

還有Designing & Leading Organizations課程,算是進階版。


(待續)
(四分之三:史丹佛(斯坦福)與杜克商學院對於領導力之探究)
(四分之四:生涯三驅力挖掘建議與申請技巧解說。)


Sincerely,
David 李

问:最近处于迷茫期,很想听听大家的一些想法。

简单的背景介绍:
对外经贸大学本科,金融,成绩优,但是不enjoy金融。毕业去了联合利华管理培训生,三年后辞职,gap了一年。之后在startup呆了很短一段时间,目前在一家电子商务的小公司。对现状依旧不满意,找不到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

28了,单身,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典型。在gap year之前一直走着所谓的优生之路,在去藏区支教结束之后,突然觉得大公司里的螺丝钉人生没有意义。我至今不后悔自己的辞职和那一年的gap,可是gap完之后,依旧没有找到特别想要扎根的职业方向,开始在一些领域去探索,却一直失败。曾经还会有一些dream job,有憧憬有崇拜,现在觉得,似乎一切都只是那么一会儿事。非常严重的瓶颈期,不知道怎么突破。

觉得自己一路越走越低。从名校,到快消500强MT,到听上去不可思议的gap,然后就开始感觉到自己和优秀两个字不沾边了,甚至不愿意和别人聊工作。

大侠们在给自己的人生定位的时候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吗?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每週一MBA之生涯解惑日:500強MT gap一年之後依舊瓶頸期(上)


Monday Blue Buster每週一MBA之生涯解惑日:

 excelsior_yanzi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276204-1-1.html


問:最近處於迷茫期,很想聽聽大家的一些想法。

簡單的背景介紹:
對外經貿大學本科,金融,成績優,但是不enjoy金融。畢業去了聯合利華管理培訓生,三年後辭職,gap了一年。之後在startup呆了很短一段時間,目前在一家電子商務的小公司。對現狀依舊不滿意,找不到自己想要發展的方向。

28了,單身,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典型。在gap year之前一直走著所謂的優生之路,在去藏區支教結束之後,突然覺得大公司里的螺絲釘人生沒有意義。我至今不後悔自己的辭職和那一年的gap,可是gap完之後,依舊沒有找到特別想要扎根的職業方向,開始在一些領域去探索,卻一直失敗。曾經還會有一些dream job,有憧憬有崇拜,現在覺得,似乎一切都只是那麼一會兒事。非常嚴重的瓶頸期,不知道怎麼突破。

覺得自己一路越走越低。從名校,到快消500強MT,到聽上去不可思議的gap,然後就開始感覺到自己和優秀兩個字不沾邊了,甚至不願意和別人聊工作。

大俠們在給自己的人生定位的時候有甚麼獨到的見解嗎?


很抱歉沒有更早看到這篇,不過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由於樓主生涯方向與MBA前後的就業大宗高度相關,因而選擇回覆。
賈伯斯(喬布斯)說:「人生短到沒時間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恭喜樓主發現人生意義並不在隨波逐流
又有過人能力,能入無人之境
也就在這種時候,才會發現人生並沒有「安穩」這檔事,而是靠對自我瞭解的長期摸索,找到自己的多邊形(稍後解釋)
甚至不在名利,並且用錢買不到快樂
這就是所謂的「天才總是寂寞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這周來回這篇,感覺在聖誕節前夕別具意義

而這次出現了生涯三驅力(興趣技能、性格養成、專業能力培養)以外的關鍵額外驅力—「意義」
而這也是各大心理研究總結出的三大快樂泉源:愉悅(如笑話般短暫)、人際交往(屬長期),及意義(屬長期)之中最重要的一環。
雖說意義在於個人解讀,但要知道,每個人所用來解讀事物的內心工具叫做「基模」,是心理學名詞,意思是人格養成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總和。
而根據常年生涯諮商經驗,這個價值觀來自於父母的價值觀、職業(尤其職業病)、父母分別與家庭成員的關係、個案在家中排行與各自年齡差距...等,所造成對個案的認同與期望狀態。而每個人從小為了求生、不被棄養,而需要遵循父母的「規矩」制約,而至日後師長與同儕團體認同、甚至到出社會的主管、同事圈的辦公室政治而制約...等等。而父母的價值觀又來自於祖父母與當時社會經濟條件...等等,以此類推,因而根據經驗,多半都要挖到清朝末年去了。

這其實是由於以往學界與業界並沒有能有效解決真實生涯方向的工具,因而普羅大眾只能退而求其次--跟隨主流潮流與輿論。然而潮流是媒體造神出來的,瞬息萬變,為的是收視率、收聽率與訂閱率,而隨波逐流的結果,就是滾石不生苔。
然而放眼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功都在於對熱情的專注,而不受外界潮流乾擾分神,以至於開創新局後,能夠創造潮流。喬丹還在打籃球,老虎伍茲還在高爾夫,費德勒也在打網球。沒有哪一位成功人士是隨波逐流的,反而是各有一番哲學。
而背後的原因很簡單,是大眾對於未知的恐懼,以及欠缺系統性生涯管理工具來找出並實現真實人生。
但其實這工具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

簡而言之,真實生涯方向在於生涯三驅力的探索與組合投射:興趣技能、性格養成、專業能力培養。
而樓主的生涯發展由課業優秀、以至看似含金量高的金融、發現over-banking及金融業的無情與自私後,選擇光鮮有趣的行銷龍頭,卻又發現背後的空虛,因而乾脆停下腳步,往挑戰權力、力挺弱勢,及哲學方向發展,而後又回到眾望所歸的科技業,卻又因為「成長需求制約」而走向start-up,挑戰到最後沒東西可學,或理想與現實差距過大,而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這些經歷從三驅力理論來看,可說是非常合理。

樓主算是典型中的佼佼者,以致突破大氣層而看到地球外的世界,其實是一片荒蕪無垠,並且在超越主流光環後,發現每個人的自我都是獨特的,並不受主流思想影響。也因此在別人看似沈淪的生涯狀況,事實上是超越了常人,而到了”uncharted territory”未知領域。這時,唯有全面而深刻的自我瞭解self-awareness,能夠找出樓主的興趣、性格意向、與專業能力的最佳組合,而因為物以稀為貴的價值原則,來開創不再工作,並快樂致富的人生。

然而樓主的資訊提供還不太夠。還需要更多資訊,即可推敲出真實生涯方向。
一般而言,家裡不缺錢才會對金融沒太大興趣,又一般不會在高中就知道要念商,除非是其他文、法類的刪去法。很多個案是因為家中經商尋求擴張,或因為曾經失敗,為了瞭解商業世界而念商。而對外經貿多半是因為上輩事業有成,而根據上世紀的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所提出的「自卑與超越」,而想念對外經貿。(待續)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本週一之MBA生涯公益解惑日回文:大齡青年MBA求定位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09524-1-1.html

問:
想申請美國18 fall MBA33歲,Top 3 本科畢業,GPA 3.23 (院系 top 15%)
GMAT 720;Toefl 103
快消marketing 10年工作經驗,工作過2家500強公司。第一份工作做了2年,第二份工作8年沒有跳槽,一直在Top的快消公司,但沒有海外工作經驗
在這家公司一直沒有跳槽因為一直有promote,差不多promote了5次,目前是category leader,acting brand director的role
年紀大了,實在考不出更高的Gmat和Toefl了,所以這樣的情況是不是ㄧ無緣M7或S16?而且感覺年紀大是不是也是MBA的一大concern?

答:
有考慮過EMBA嗎?Career Goals為何?又Why MBA呢?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如何判定與M7或S16是否有緣?又如何判斷年齡因素?

若要申請各校排名旗艦、甚至不惜賠本開辦的MBA,根據往年M7錄取經驗,與其討論GMAT與年資,不如說關鍵在Career Goals與托福
雖然先前成功協助的哈佛MBA畢業個案分享到:GMAT 760與690沒差別
但各大名校在川普的排外政策下,各個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為了爭取兵家必爭的排名威望,其中佔了權威排名US NEWS的條件中整整50%的畢業起薪、就業成功率,與雇主滿意度等「就業條件」,實際上遠遠大於GMAT所佔16.25%的三倍有餘(請見前文「甚麼叫Candidacy」與「甚麼叫Holistic Approach」)
而這也是學校的最大考量

眾所周知,M7里營銷最強的是西北,原因是八十六歲高齡仍在校內任教的行銷泰斗科特勒,是九零年代將行銷專業帶向世界潮流的推手
這所行銷強校在一般兩年制課程只要修十門左右綜合選修就能畢業的條件下,竟然光行銷選修就能開出23堂課,鋪天蓋地,讓行銷就業大宗的西岸名校如史丹佛與柏克萊都望塵莫及
因此即便行銷畢業起薪只有十一萬美元年薪,但在學校近年努力轉型往管顧路線的策略奏效下,仍能穩坐M7,搞得連MIT都要在五、六年前放棄科技創業,而轉投管顧風潮。

而在如此品牌價值下,幾乎全球的行銷好手都來了,因而能吸引GMAT平均732分的學生組成
然而,就如上文與前文所分析,GMAT只佔權威排名條件的16.25%
剩下的三倍--50%是就業條件
而這也是為何在金融風暴後,各校都瘋狂轉往管顧就業的原因
原因非常簡單,因為管顧業動輒14.5萬美元年薪,而最高的哈佛畢業生入諮詢業平均更高達十五萬
如此將在排名條件中的畢業起薪14%評分中,幾乎比行銷畢業頂級起薪的十一萬高出了3.5%,足足有四分之一強!

那麼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樓主對學校的利用條件為何?
當然有頂尖快消的Brand Director資歷,列在網頁上非常好看,是十足的活廣告
然而,”Holistic Approach”整全觀審核法在這時候就成了申請人的背上芒刺
十年年資是把兩面刃。利是能一以貫之,上達天聽到Brand Director position
弊是除非樓主有明確而絕對的career goals,能夠做到Marketing VP而能將薪資突破管顧
或是樓主本身想往管顧業,但這時的大齡所產生的體能與薪資期望問題,就會是非戰之罪
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很可能就會是樓主的國內經驗與托福分數,因為難以有強力證據證明樓主畢業後,能夠有破釜沈舟的決心要在北美就業
那麼有很大的可能是會回國就業,那麼畢業起薪立馬少了一半以上
這樣反而會拉低學校的平均薪資與平均分數
那麼還不如找個有美國身份的管顧業,來拉薪資與分數還比較快
為甚麼能說得如此斬釘截鐵呢?很簡單,光看西北班級組成中,消費品的比例已經低到只有6%,而管顧業則高達27%,就可以理解學校想傳達的意思了。

然而,M7不是只有西北,但其他各家也各個枕戈待旦,唯恐薪資與分數被拉下來
但能在八年內被連續promote五次而做到Category Leader,絕非省油的燈
因此,可以轉往一些真正頂天立地、尋求diversity多元啓發,而不受排名影響的名校
例如:哈佛、耶魯
或是地理位置能有行銷超高薪的西岸名校,如:史丹佛,但卻是科技行銷
或是公立第一無所謂的柏克萊等
或是尋求多元背景以分散風險、又要鞏固名望,例如:哥大、密西根Ross等

另一方面,還可以看看EMBA或加拿大的學校
畢竟不用抽籤證,又可以在北美就業領高薪,分數條件也沒那麼競爭
根據去年UT Rotman與Ivey雙雙拿獎的經驗,應該綽綽有餘
希望這些有幫助~
:)

Sincerely,
David 李

-
你也有MBA生涯與申請定位的問題嗎?快將概略背景如:企業排名範圍、位階執掌概要、年資、分數、大學排名範圍、主修與班排得分、興趣領域、目標學校,甚至業餘興趣等po上來或來信,本單位將於「每週一MBA生涯之公益解惑日」在版上盡力為您解惑~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每週一MBA生涯之公益解惑日--什麼叫Candidacy(下)

每週一MBA生涯之公益解惑日--什麼叫Candidacy(下)


而Candidacy之中除了就業以外,如果要說第二重要的,要算是領導力與團隊能力了。
這部分包山包海。包含:自我了解、熱誠與投入、成功經驗、團隊合作與領導、開創成功的能力與專業、無私、以身作則、體貼團隊成員的人性與溫暖、啓發團隊潛能的能力、聰明才智、對產業未來走向的知識與直覺判斷力、目標設定與策略執行能力、演說簡報與溝通說服能力、激勵能力、開放性思考能力、創意、冒險能力與創業家精神、成熟度、願意讓其他團員做領導者的雅量、謙遜與學習能力、分析與量化能力、力排眾議的勇氣與能力、道德與博愛,甚至幽默感...等等。(細項將會另文分享。)

而這些領導力與團隊能力有幾個功用,包含:
- 僱主需求=就業數字(請見Candidacy(上)篇)。長江後浪推前浪,需要有新一代的未來領導人來接班,將企業推往新局。
- 改變世界,而且最好是真的,還要能改寫歷史的那種。
- Case Study與研究目的=班級互動本身就是產品。成王敗寇。這世界上沒人知道領導力是什麼,而創新管理技術也日新月異。大家為了發財,都爭先恐後地瘋狂研究如何領導與成功。成功者放的屁都是香的,失敗者講什麼也沒人想聽。除了王文華。
- 當Student Ambassador,在學校網頁與部落格上發文,協助招生。想當然爾,需要一些鳳毛麟角的”Diversity”及”Competent”的學生,來製造一些視聽效果。
- Experiential Learning:要讓體驗式課程多彩多姿,例如:社團幹部要有人去競選、交換課程要有人把內容搞得有聲有色、演講活動跟公司參訪要有高手去提問、學生基金要能賺錢、顧問案要能讓付費客戶滿意,而且還要有成就亮點,能夠提升學校的威望,或同級學校間的差異化。
- 畢業校友名望與捐款。

當然還有個基本的Candidacy,那就是School fit,尤其是幫學校去與同級競爭對手產生差異化。而這需要申請人對自身興趣技能、性格養成,與專業技能提升的深度了解,也就是生涯三驅力,以及所投射出的生涯目標要如何改變世界; 又在生涯經營中,要把自己培養為什麼樣的領導人,又欠缺的領導與專業技能跟學校有何關聯,又如何能幫學校撐起最大品牌價值。

這一切的策略遊戲變成了一個application game。若想達到如此申請境界,需要知己知彼,然後將Candidacy在各式申請文件中,做策略性地調配,包含:成績單、履歷、申請表、Essay Package、推薦信、面試、考試成績等,以產生「最大申請條件Delta」。(請見前篇「何謂Holistic Approach審核法」及「最大申請條件Delta」文章)
Adcoms甚至會從申請文件的策略結構中,來評量申請人否有強大的Business Acumen,知不知道如何在與學校跳的這場申請華爾茲中,創造最大雙贏。若是連工具都不會用,連自己都賣不掉,又怎麼能進得了世界頂尖企業,還談什麼改變世界呢?

然而,留學生涯這種人生大事是命中註定,包含所念學位選擇、時間點、區域性與地理位置、校名威望,海外實習與就業,甚至是遇到真命天子等。
而這些專業工具其實十幾年前就有了。
因此,若是一味地猜測學校想看什麼,而不去挖掘、了解自我,甚至忘了自己是誰,命運就會是操之於人,任由學校宰割,甚至把自己的價值拱手讓學校論斷。
反之,若是以熱情使命來經營生涯,命運就會操之在己,不論錄取與否,你都在為了熱情事業的使命而努力,自然會成功,擋也擋不住。就像日本經典漫畫「北斗神拳」裡的拳四郎,背負著人民的哀傷,而練成兩千年來第一個「無想轉生」,致自身死生於度外,而謀取人民的成功。
當產生如此頂天立地的生涯價值時,學校就會倒過來追你,而你也將拿取所需資源來更快地改變世界。如此,校名也不過是你手上的另一個戰利品而已。這就是為何常聽人說「念MBA的都是一些不太需要MBA的人」就是這個意思。

只要能如此全面性而策略性地建構申請文件包,盡人事聽天命,老天爺都會出來幫你。屢試不爽~

Sincerely,
David 李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置頂文] 見證文 for David

感謝客戶熱情相挺!見證文初稿出爐~

--

這一路走來真的很謝謝David。我現在已經在波士頓的Babson College念一年制MBA,還是繼續和David跨海諮詢,因為MBA是我讀過最複雜又奇怪的學制,門外人人想掙門票卻不得其門而入、門內人人困惑著不知何去何從便四處衝撞,加上龐大的學費壓力,造就許多以前在平常學校見不到之行為或決定上的奇形怪狀。這時候有個明確的職涯目標和前進方向極其重要。

當初想找代辦幫忙申請MBA無非是想在極有限的下班時間之餘找個內行人商量、以便我分配時間在考GMAT上,加上我一直熱衷於安排職涯和省思人生、需要透過不斷問問題和獲得回饋理出一個自己滿意的答案,因此找到值得信任的高品質顧問非常重要。
我是個性急的人,大學畢業後一個禮拜就開始工作,因為我相信愈早開始工作就可以愈早赴美攻讀碩士,一刻都不想等,而在真正找顧問申請學校前兩年,我邊工作邊不斷研究MBA到底是什麼、適不適合我,看了許多網上過來人經驗分享、到台大總圖挖最早的MBA攻略手冊、Google搜尋各種我想的到的問題,結論是:我得先了解自己才能下決定,還有,我得找個人談談。
於是又是另一番搜尋台北所有頂尖MBA顧問的旅程,我查評價、服務內容、計費方式、填問卷、約時間面談,老實說還真看不出差別,而且都有種被「整批處理」的感覺——當我想聊職涯規劃時,話題總是被轉回工作經驗和適合的學校上,當我想聊成長背景和家庭狀況時,他們請我寫在申請文件裡並會統一修改和給建議。
終於某天看到批踢踢MBA版上有個猴年開運講座(我屬猴,想說真剛好、說不定是個好兆頭),跟著連結搜尋了一下李大衛MBA職涯管理中心,只覺得部落格排版很可疑,但還是拉了個朋友一起去聽,當天老實說對David本人沒什麼特別深刻的印象,我還跟旁邊的女生一起嘲笑某張剪報的圖案(後來竟一直保持聯絡,來美國還去哥倫比亞找她),但是整場講座下來只覺得這個顧問有自己的理論支持他的服務,也滿合邏輯,會讓人好奇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最重要的是:David對職涯規劃有研究也有熱誠、並相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超能力」,找對人生定位工作就再也不是工作。
隨後約了第一次評量以後覺得這個MBA顧問很不一樣,David不只關心客戶要申請什麼學校、成績多高,他也關心是什麼樣的家庭背景和成長因素促成今天的你,所有客戶人生中的重大事件都可能是影響往後做決定甚至是處於什麼樣社交圈的關鍵因素,尤其在初期的諮詢過程中,我認為已經鉅細靡遺的陳述中還是能被David問出一些自己從來不曾注意的重要細節,像是父親長年在國外工作造就類單親的家庭環境,造就我往後在大學和職場上以成就、表現為導向的行為特徵,且每每都要經過幾番爭論我才願意接受他的說法,常常爭到他要從三驅力到搬出書中理論說服我的質疑,現在回想起來David真的很有耐心,一路走來都是。
我一開始先建構了職涯鑑別表、編修了履歷表,準備申請MBA過程中還丟了哥倫比亞資料分析碩士,David幫忙準備申請文件過程中詳細陳述我如何在華碩運用資料分析和邏輯能力改善海外維修中心營運狀況、大幅提升產能,並用實際數字支持工作成績,投遞申請的隔天馬上收到哥大郵件詢問是否介意課程沒有實習安排,爾後因時程和缺凡關鍵申請資料而無疾而終。但見微知著,我開始相信David能夠幫我建構深具說服力的申請文件,不僅說服自己也說服學校,並從中領悟解開人生意義的許多重要碎片。
我認為客觀分析申請人的既有條件對應適合學校,電腦就能給你答覆,或是任何一家顧問,只要肯花時間一定會幫你生出結論,但David的職涯顧問差別就在於「心」,既然都要花時間解釋來龍去脈,不如解釋給肯用心聆聽、用心服務、用心為你生涯著想的分析師聽,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合作經驗是在申請後期,GMAT成績衝不高、無法申請所有想申請的學校,加上工作和加班時數的壓力瀕臨崩潰時,David舉爬山時的例子、用「走路要挑難路走,挑擔要揀重擔挑」的格言安慰我要忍辱負重,繼續前進。

Ms. W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每週一MBA生涯之公益解惑日之「什麼叫Candidacy(中)」

每週一MBA生涯之公益解惑日之「什麼叫Candidacy(中)」
續前篇

Stanford Adcoms 說:「(申請文件中)有這麼多大公司名跟高大上的職務名稱,跟這麼多制式化的Essay與Interview回答...但我們會翻箱倒櫃,來找Who are you.」
很多申請人以為申請是看Essay故事,其實這只是申請要件中的其中一項條件
申請主要是看「對校利用價值」,這個觀念非常龐大
而為了將其簡化,而產生一個用來衡量學生對校利用價值的評價方法,就叫做「Candidacy申請要件」
目的是為了要滿足學校的排名威望與同tier的區隔性,以利校名品牌與招生(請見前篇)

學校是很現實的
對學校來說,每年都有好幾千人來申請,只招個三、五百人,再大的班如哈佛、華頓,一年也才一千人上下,學校是一定招得滿的,那麼為什麼要比什麼Candidacy呢?為什麼學校這麼戰戰兢兢、殺得你死我活?還要拼什麼Acceptance Rate錄取率,即使只占1.25%?
很簡單,有幾個理由
一個是管理教育的同值性實在太高了,只能靠排名來分高下; 又落在同tier的學校只能自求多福,想儘辦法區隔化,同中求異
而主要靠的,就是排名條件中的各種評分組合
而要靠權威排名中,竟有高達73.75%是要由「學生組成」來產生如此的效果
而這是掌握申請人生殺大權的關鍵要件,因此申請人必須要對「Candidacy」有完整而全面的認識。

那麼除了上篇介紹的「第四項申請要件」—就業數字(其左右排名的分量高達排名條件的50%,並且占申請人可控條件的三分之二以上),那麼這次來談談另外幾項關鍵申請要件~

「富爸爸窮爸爸」--家族背景
非常現實地,某幾年Duke Fuqua MBA把近年錄取生背景公佈在網頁上,其中有一位是“A student whose grandfather founded the Grammy Awards.”
說實在的,爺爺做了什麼關他什麼事?但你不會想跟他當同學嗎?想不想對他的家訓傳統一探究竟?如果葛萊美獎的創辦人的孫子所念的學校,一定不差吧?

同時,子女學歷是企業主會購買的一項商品,何況是動輒十二萬美元的學費?而這時會出現很多「對校貢獻」:
一是活廣告與代言影響力,例如:前GE總裁、世紀經理人傑克威爾許的子女就是念哈佛MBA。若是連成功家族都念這所學校,表示這間學校應該不錯; 當然,不夠成功的家族,就會出現門不當戶不對的窘境。
二是吸引企業捐款,如辜家捐給華頓一億蓋圖書館
三是能夠大量雇員:企業內將產生學院派與非學院派的家族忠誠派系
四是佈樁,例如:當年接班GE的,就是哈佛MBA的傑夫伊梅特
五是Network,基本上跟甘迺迪家族的概念一樣,只要是校友出身,要擠進核心圈或運用相關資源,會比完全沒有校友網絡的人,具有相當優勢
智力:
說穿了,這也是為了排名。
一般人以為智力是指GMAT(16.25%)與GPA(7.5%),又因為GPA多半已經成定局,所以大夥們拼命去拼GMAT。事實上,就像前文所說的「Holistic Approach」與「就業條件占50%=三分之二可控條件」,事實上,Adcoms在評量智力時,並不是單純只看分數高低,因為只要看個幾年就會知道,每個申請人在大學成績上都各有優劣; 又由於就業還是申請人對排名的最大貢獻,因此Adcoms還會同時看大學校名,主修相關性,班級排名 ,選修課程的選擇...等。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這些排名條件是連動的,也就是「Holistic Approach」的核心精神。要在事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要看事業上的熱情,是否在頂尖企業中快速陞遷到高位,靠的並不是成就本身,而是背後的動機與熱情,所造成的能力培養斜率,才能有未來可預測性,甚至成為領導業界的翹楚。而這甚至要回溯到大學主修最好就是本科,並且就讀名校又名列前茅--那麼要看其從小培養的性格養成過程為何,而追本溯源就是因為有個富爸爸...等。但真正能造成其成功的,還是在於申請人的熱情、性格養成,與專業能力培養,因此組合成生涯三驅力。這樣才能像甩鞭子一樣,並不是看誰的肌肉多蠻力強,而是看誰能最有效地從一開始的身體重心轉移,帶動腿部重心轉移,再帶動腰部扭轉,並一連串帶動上半身、到上臂、到前臂、到手腕、到鞭柄、鞭身,最後到鞭末,所揮甩出去的爆發力與後勁,才會產生一氣呵成的極大衝擊。這樣才能讓學校有效預測申請人的事業成功,也才會願意將席位投資在你身上,未來成為成功企業人士,為校爭光。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什麼叫「Candidacy 申請條件」?(上)

什麼叫Candidacy申請條件?(上)

準備申請文件之前,要先知道學校到底要什麼
繼前篇帳篷理論後,這次要繼續討論營地(在此比喻為學校)的多邊形所代表的意義,及其所挑選帳篷適切性(在此比喻為申請人)的邏輯。

哈佛商學院先前有位具有33年資歷的前Adcom Director,Ms. Dee Leopold阿嬤,出了一題經典題:”What more would you like us to know as we consider your candidacy for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MBA program?”這題就是她老人家在兩年前退休前出的,並且不限字數
同年開始各頂尖名校的題型都大幅簡化,且包含Stanford GSB、U Penn Wharton、Chicago Booth等名校都只問Candidacy與Why Our School
而Leopold阿嬤在招生時,一直與招生團隊在研究case study時的班級討論內容

而case study互動,需要多元精英。這包含了兩個層面:「多元」與「精英」。
然而,用這兩個詞來判斷Candidacy...也實在太籠統了!有沒有更具體、更客觀的審核條件,來判斷申請人的Candidacy申請條件呢?

有的,而且各校都早在網頁上公開N年了。

根據成功協助個案錄取哈佛MBA、及拿下常春藤MBA獎學金的經驗,申請條件分為三大類:智能、領導潛能、個人特質。
然而,為什麼是這三大面向呢?又還有沒有其它面向?

很簡單,商學院動輒數十年甚至百年歷史,但是大家都在各自城市蓋好以後,就不會動了。
又大家教的都大同小異,因為好用的模型如:五力分析等,就那麼幾個,而且可以被破解。
能教人與被教,就有辦法被抄襲。
因此,當商學院越趨同質化的年代,唯一能產生差異的,就是「排名威望」與「招生差異化策略」--要嘛在排名上直接騎在別人頭上; 要嘛用差異化策略,不要被對手騎在頭上。

巧合的是,這三大面向剛好都跟排名有關!天底下哪有這麼巧的事?那麼會不會是反過來,是因為排名評分而產生如此的招生面向呢?

正是如此。

在權威排名U.S. News中,三大評量為:
Quality assessment 學校優異性 (weighted by 0.40)
- Peer assessment score (0.25) 學校之間互評,與申請人無關
- Recruiter assessment score (0.15) 僱主滿意度,跟就業有關


Placement success 就業成功率 (weighted by 0.35) 
- Mean starting salary and bonus (0.14) 畢業起薪

- Employment rates for full-time master's program in business graduates (0.21) 畢業就業成功率

Student selectivity 申請人優異性 (weighted by 0.25)
- Mean GMAT and GRE scores 平均考試分數 (0.1625)
- Mean undergraduate GPA (0.075)
- Acceptance rate (0.0125) 錄取率與申請人無關


因此出現第四大面向,而且是最重要的面相:就業
因為就業占50%,占申請人可控條件73.73%中的三分之二有餘!
考試只占16.25%,就業條件至少是考試分數的三倍分量~
由此可知托福比GMAT重要,因為雖說托福不列入排名計算,但會直接影響到就業成功率。
這也是為何各校都有嚴格的一百分門檻,甚至要求說寫分數下限。
甚至是回推到十餘年前的CBT改制加考口說,因為發現有接近滿分的考生居然不會講英文?!
這樣要如何就業呢?

這就是為什麼你常常聽到人家一進去MBA就要開始找工作,還要瘋狂的network跟練case,然後只剩下顧問業跟金融業兩種高薪工作,最好入學前就已經是顧問或金融業,就是這個道理。

但這樣會發生像「邁向頂尖之路」的哈佛MBA畢業記者說的,畢業後一年,絕大部分新校友因為不喜歡畢業時找的工作,而又瘋狂轉職,然後又回到MBA前的生涯迷茫。
那麼,發明排名的人是不是該拖出來槍斃呢?

有了這些背景知識,下次當看到差不多條件卻上了不可思議名校的申請人時,可以仔細看看是否具有美國身份,因為等於回美國就業,成功率高,起薪也高。

因此,唯有跳脫申請遊戲,專注經營生涯以致超越學校,才能解決所有問題,一勞永逸。
而最有效產生高度就業預期性的,是Self-Awareness 自我了解,及Career Consistency 生涯成就一致性,與Focuse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該生涯相關領導力培養。目前已知最有效的工具,是生涯三驅力--興趣技能、性格養成、專業能力培養。要從核心家庭以致大家庭背景,所產生的「情感求生制約」所構成的價值觀與心理基膜,來應對生涯挑戰。

由於學校看不到三驅力的挖掘表格,甚至不知道有如此強大工具的存在,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從大學主修與履歷累積,甚至是入職、陞遷與轉職邏輯,然後看Career Goals與Leadership Essays,再問問推薦人前輩看法,是否認為申請人有機會成功接班?最後直接叫來當面問問看,給他點壓力測試,看會不會眼神閃爍冒冷汗,還是對自己的出身與去向有清晰了解,而出現無欲則剛的境界。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原文出自:
https://mbacareerfitter.blogspot.tw/2017/11/candida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