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照理說,任何能在熱情領域上經營到國際級水準或潛力的申請人,應該都要得到平等的錄取機會。
然而可惜的是,事實並非如此。
簡單說,各校為了排名、校際競爭關係、校名品牌定位、迎合趨勢、招生噱頭等,而對某些特定背景、學歷、行業,或職能等申請條件,出現各種快速面試、快速拿獎,或WL備取,或拒絕等的錄取決策。
那麼,一定是管顧或金融就會錄取嗎?
不是的,甚至剛好相反。
根據筆者協助個案錄取哈佛、耶魯、M7等長春藤名校錄取、甚至拿獎經驗,事實上跟主流輿論上的管顧與金融背景幾乎沒有直接關聯。
成功個案的產業背景不乏消費性品牌、科技業、傳產、奢侈品牌、能源、公益、會計、管顧、金融、天然資源、基礎工業、PE/VC/IB、廣告業、汽車業...等;
職能遍及業務、行銷、市場開發、國貿、採購、生管、人資、法務、市場研究、投資分析...等。
那麼,名校招生原則究竟為何?
就筆者的生涯與申請諮商經驗,發現名校們仍舊以個人熱情與性格發展對業界貢獻為依歸。
從低分錄取名校,到高分拿獎的經驗,或放眼高分落榜的個案們,並不是一味地寫管顧、金融就會上。
事實上剛好相反。越去硬寫管顧或金融,若是沒有強大佐證,反而會被秒拒。
因而申請人需跳脫申請思維,以實際生涯進程與成功為圭皋,並產生School Fit。
Sincerely,
Davi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