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權貴世界及其與商學教育之間的微妙關係之後
之後就要來探討招生邏輯這個「頂尖遊戲」了
首先要了解商學院在追求什麼
雖說教育單位屬於非營利機構,打著「教育出最佳領導人」的使命
但各大商學院的營運目的仍是「股東權益最大化」,並且要永續經營
而這麼多商學院,如何能有效提昇營收呢
有許多方法,例如:向成功校友募款、提高媒體能見度與校名品牌、提升教學品質、學校的品牌行銷,等
其中有一項直接了當的方法
就是透過「排名」(關於排名的風風雨雨,將於日後另闢主題討論)
雖然三大排名(BloombergBusinessweek, U. S. News, Financial Times)的排名方法各有不同
但對申請人而言,有幾項關鍵指標可以幫助學校拉高排名
而根據筆者多年諮商MBA前後生涯管理的經驗發現
學校因為要對股東負責
因此必需採取必要的經營手段
其中每年的「招生」是兵家必爭之地
而申請人也不是傻傻的"Be Yourself"就真的能進得去這個窄門
而是要能掌握商學院的招生遊戲規則,進而在自身生涯之中取得win-win雙贏
因此,筆者整合「邁向頂尖之路」作者的觀點,提出要先"Be Successful Yourself",再"Be Yourself"。
貪官奸,清官要更奸
多年來筆者發現,各式招生邏輯,都與商學院的永續業務發展有高度關聯性
甚至可以換言之,商學院簡直被排名綁架了
排名裡最重要的不外乎是幾個數字:
GMAT平均分、TOEFL平均分、GPA平均分、平均年資
畢業三個月內就業率、畢業起薪
再來是看多元性、大學來自全球哪些名校、學生來自哪些知名企業、弱勢族群比例,等
而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考試分數及畢業就業數字
因為絕大多數申請人都期盼畢業能早早就業,拿個好薪水
而平均考試分數越高,學校看起來越好(雖然不見得)
因此,要錄取前十五名校
GMAT要破700,托福要104以上
而要進入M7殿堂
GMAT越接近750機會越大,托福則要接近甚至突破110
哈佛商學院明文規定,托福不到109,強烈不建議申請("strongly discourage")
尤其是托福
一方面學校普遍認為,如果連英文聽說讀寫都有問題的話,不用說要找工作,連繁重課業都難以勝任。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