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美夢成真囉~
-
學歷: 112財金
工作背景: 兩大外商銀4年+ 租賃業1年
G: 690 T:112
From collaboration with David Lee to MBA full time job offer
其實跟David合作已經是一年多前的事情了, 一進入MBA program異常忙碌, 直到上周正式在多倫多找到了工作, 我想這是最適合細細分享一路走來點滴的時刻, 因我是練即席演講出身的, 所以文筆較無潤飾, 較偏口語, 還請閱讀者見諒
合作緣起
一開始會選擇跟David Lee合作, 而不是找批踢踢MBA申請版當時許多分享的顧問是因為有幸看到了David相關的文章, 覺得很認同他的理念, 參加了第一次的說明會, 覺得他跟其他顧問很不一樣, David不是只把自己定位為申請留學的顧問, 也不是制式化的告訴你申請MBA的過程就是要做好那些基本工作,年資,分數,等等條件都達到了某個標準再說, 他比任何人都care的是Why MBA for you? 你真的需要嗎? 經過初次訪談發現David Lee的客戶來自各種不同背景, 他是真心對職涯輔導及解決生涯困境有熱情, 他幫助了各種不同來歷, 甚至非典型申請MBA背景的客戶, 相比我過去諮詢MBA顧問申請的經驗, 某些知名的代辦只是在我填完基本資料之後, 就告訴我大概落點在哪了(比算命還神??), 除非我加強某某某部分等等, 要我達到了再來找他們, 讓我覺得自己像是一個瑕疵品, 沒人想要更理解我, 我只能等待被標準化, 直到看見了David Lee生涯三驅力的理念: 興趣、性格、專業能力,
三驅力:職涯探索
David 讓我覺得最好的地方是, 他了解也承認,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心目中的夢想, 他鼓勵去追夢, 不管是M7或是任何學校, 以一個生涯顧問的角色出發, 引導我更了解自己的目標, 跟自己的人格特質,個性,成長的軌跡,彼此是否相輔相成或是互相矛盾, 若有矛盾, 他會挖掘更深, 同時幫助我理解與探索其他領域的機會, 甚至, 幫助你發掘為什麼你過去的道路是這樣走來的, 是否有什麼異常強大的Will Power或是自我未發現的熱忱, 例如, 我說我對進投銀沒興趣, 我大概講得出幾點原因, 但David認為這不夠, 他覺得我不夠了解IB, 所以他跟我一起做功課, 而且經歷一定的時間彼此信任與了解後, 他知道我的思考模式總是趨向於負面, 所以他從負面去糾正我, 任何”我不夠聰明”, “我不夠好,反應不夠快”,種種我說的自身的缺點或自我的疑慮, 都不是構成我不想進IB的理由, 他其實就在扮演一個MBA面試官的半個角色, 如果你不能給他充足的理由為什麼我選擇了這條路, 或是為什麼我不選擇這條路, 那你同樣無法說服未來的學校面試官; 僵持了幾周之後, 無數次的攻防辯論…我們終於有顯著進步, 與其說不願意進IB, 不如說是我對自己一路走來的道路感到非常的熱忱與滿意, David發現了非常強大的理由, 從我小時候所有的行為, 我所經歷的一些事件, 我的行為與反應, 一氣呵成地支持著我一直走在企業授信這條路上, 這驅動力太強大, 以至於我想不到任何理由為何要離開我所處的產業去IB, 這系列討論讓我知道自己念MBA並不是為了要轉換跑道或是追求更光鮮高薪的工作, 而是我希望能夠更進步, 在我擅長的領域變得更強大, 創造更多影響力, 同時也更心胸開放的接納其他能幫助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
這是他一直強調的概念, 如果你有熱忱, 你就能稱霸某些領域, 這是無人能及的, 在我在全世界CFA最密集的城市,多倫多, 我沒有任何證照卻找到工作, 異常順利, 而且是進我心目中的理想職位的時候, 我細細回會了他這番話, 我覺得這是生涯顧問的最高指標, 協助挖掘到一條職涯道路能幫助實現你的熱忱, 讓你的人生充實,快樂, 而不是為了五斗十斗米而折腰的工作機器, 後者就算錢多也很難讓你比對自己工作有熱忱的人天天更快樂, 現在我拿到了自己非常喜歡的工作, 可以持續運用自己的專業領域幫助更多的企業客戶, 從撰寫授信分析報告, 進一步成為有權利審視報告與批核額度的人, 我很開心可以運用自己業務的經驗, 從客戶角度出發, 平衡銀行的風險管理, 準確地分配資源與幫助更多的企業融資及成長
潤飾履歷與Essay挖掘亮點部分
進MBA之後, 看了同學各種不同的履歷, 有些看似背景很紮實, 但合作後發現他其實一無所知, 而亞洲人實在太過謙虛, 我們的履歷總是非常實在, 不同經歷年資的兩個人, 或許另外一個資淺的人履歷也能膨風誇大, 但David的潤飾與引導讓我講出更多關鍵的亮點故事, 讓我有信心這份履歷絕對不是資淺的人膨風後能展現出來的東西,或許這也是部份原因,讓我找工作如此順利, 即使之後學校的Career coach有再度幫我潤飾, 但一開始David幫我擬好的架構與內容原則上沒太大變動, 坦白講專不專業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他是marketing背景, 與他的合作讓我見識到了這方面背景的人的技巧與功力, 令傳統走財金背景的我十分驚艷, 且進入MBA的Career Center之後發現, 他們的知識及技巧, 大概David 都有傳授過我, 我自己覺得David堪稱是一個Career Center.
我的背景是財金專業, 畢業後一直走在授信貸放領域, 在遇見David Lee 之前我從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特殊理由一直待在這產業, 從小case做到大case, 從前台做到中後台, 我純粹覺得做這些事情有滿足感, 成就感, 感到踏實而已, 但自從審慎討論過為什麼不去IB? 為什麼我要持續在這領域如此努力, 更了解自己之後, David 與我一同在撰寫essay時引導我說出許多亮點故事, 例如我對自負的徹底醒悟, 從看輕業務這工作, 到發憤努力,到某天成為部門當月的top freshman sale, 或是開發客戶鍥而不捨的精神, 從幾百坪客戶存貨堆疊的廠房中踩著高跟鞋挖出不喜歡帶手機的CEO的故事, 這些自我的成長跟異於常人的堅持我從未自覺也未曾覺得是自己的優點, 謝謝David Lee幫助我展現這些自我價值, 也成功吸睛美國一些不錯的學校給予我面試機會, 更在投加拿大的Big two時很快就拿到了兩間學校獎學金, 其中一間幾乎給了半獎, 這是GMAT沒有700分地我從沒想過的事情
選校策略
David 同時告訴了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不能一味的相信學校排名, 這個迷思大概席捲了所有的申請者, 這也是台大畢業的我很難克服的, 但直到自己進入了Rotman才理解什麼叫做了解學校比看排名還要重要!每個學校在local就業市場有著自己獨特的地位, 這些內幕不是看所有公開資料就能找的到, 而是要靠自己不斷地運用人脈挖掘出來的, 學校是否能幫助你實現人生的目標, 例如學校的強向? 那些資源是獨特而且適合你的?你的生涯目標? 是想沾沾名氣鍍金回亞洲? 還是渴望在當地就職留下?大大的影響了你選校的決定, David說冥冥天註定就是會讓一個人錄取他心裡最渴望的目標, 我申請了很多美國學校, 但最後最適合我職涯目標(finance)與人生規畫(immigration)的卻是多倫多大學-Rotman.如果看排名或許令人失望無法與美國MBA相比, 但program中充滿了全世界最優秀且渴望移民的菁英, program的紮實程度超乎自己對所知MBA的想像,而如今我已經運用Rotman在多倫多強大的優勢與名氣取得能夠轉為全職的暑期工作, 謝謝當初David教導我正確觀念, 否則我必然錯過人生最重要的夢想
有時候David角色更像心理醫生, (可能因為他也部分鑽研心理學), 如果你了解自己為何而來, 又在朝著什麼方向前進, 你的心裡會踏實很多, 因為大多數的恐慌來自於我們並不瞭解自己, 我覺得在跟David不斷談話中其實更理解了自己, 而且也得到了莫大個支持與鼓勵, 這在邊忙碌工作還要準備申請的那段時間, 是我心裡很大的支撐點, 有時候丟明星學校需要勇氣, David 總是正向思考鼓舞我, 他甚至覺得我可以上哈佛! 但同時他也告訴我事實: 而MBA選人的過程是殘酷的, 有時候你真不知道自己背景這麼好為什麼上不了某個學校, 或是覺得某些人明明就沒有你強, 卻上了很好的學校, 同時,進了program之後, 我體會到找工作也是一樣殘酷, MBA面臨同儕很大的競爭, 有時候一個學校一間公司就只要三個, 表示你可能要與其他幾百人競爭擠入第一關面試, 最後甚至只取一個, 然後那個錄取者還不是真的很想要那個工作,最後還拒絕了! 你可能很忿忿不平, 但事情真的沒有絕對性, 或許你各方面都符合要求, 但是人家有你不知道的家世背景或殺手招, 這時候如何在挫折中避免開始自我懷疑就十分重要, 你就是需要自信, 才能堅持自己在不斷的挫敗中持續走下去, 在多倫多找工作的期間David也總是留言鼓勵我, 始終相信我的能力, 我只能說某部分心理的自信, 也是如此亦師亦友的夥伴一起陪我建立起來的.
最後, 給一起在申請道路上前進的辛苦學子們個人小意見, 你或許對自己許多申請背景不甚滿意, 也害怕找不到全力支持你的顧問, 擔心顧問會因為你背景不理想而意興闌珊, 但說實話, 如果一個人所有背景都已經完美到極限, 就是M7會挑選的經典類型, 那合作的顧問也只是跟風而已, 真正厲害的顧問, 是有辦法在諸多不同的障礙及缺點下,幫你達到你所能及的最大目標, 這才是價值, 所以建議跟每個顧問合作之前, 還是多了解彼此是否契合, 是否有強烈合作的共識,切記要有自覺, 我們才是戰場上的主帥, 我們是打仗的主力, 是我們挑軍師, 挑夥伴,不是軍師或夥伴挑我們,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