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產業與職能與MBA申請關係(1)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產業與職能與MBA申請關係(1)

- 常態分佈的生涯背景與未來方向
早在十四年前筆者開始幫數萬名各國個案諮商生涯管理至今,個案的產業與職能向來都是呈現「常態分佈」的狀態。此現象可謂天經地義,不證自明。

有個案是人資背景想持續進修,卻挖出來其實是服務流程設計天才;
有公關背景個案,挖出來適合做國際棒球賽事的IMC整合行銷傳播;
有量化分析背景想念供應鏈MBA,挖出來發現是時尚精品總經理個性;
有傳產財務管理個案,挖出來適合做手工卡片CEO;
也有事務所高層特助,挖出來是管顧天才;
也有個案在事務所與金融業,挖掘後還沒念MBA就進了VC;
...等等不勝枚舉。
透過此生涯管理工具所投射出的熱情生涯,成功率是百分之百,且放諸四海皆準。

- 背後原理:「情緒流體的求生制約」
這背後的原理是一個筆者稱做「情緒流體的求生制約」的生涯管理定律: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資源支配者與資源競爭者間的「環境情緒七巧板」夾擊,而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過程中,因為成功經驗正強化,而形成的「情緒方形西瓜」。

由於這是每個人所習得「最佳求生技能」,並成功取得利基,因而未來也將持續以此經驗來面臨未來挑戰,而選擇最佳生活模式、價值觀順序,而至進修組別、主修、選課、教授、同儕、課餘活動、假想敵、畢業目標、交換課程、公益活動、打工,甚至感情等;
以至於畢業後選擇的產業、職能、老闆、組織文化、同僚、競爭對手、業餘活動,與感情與婚姻對象等。

根據此定律,就像「大象的腳環」—過去求生經驗造成未來求生技能,將可以依據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推導出「不用工作的工作」:完全吻合興趣與個性的工作,進去就做自己,不再有「星期一症候群」,並且在享受快樂的過程中,持續致富。
而由於「物以稀為貴」的原則,由於每個人的DNA都不一樣,且在成長過程中的「環境情緒七巧板」也不一樣,每個人所習得的「情緒方形西瓜」也都不一樣,因此會沒有競爭,因為早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的大腦與身體早就已經幫我們準備好了求生利基,以及興趣技能與個性特質。而這些興趣與性格特性會自然帶動專業能力,但反之不然。能力並不會帶動熱情或性格特性。
只要我們釐清這些生涯驅力,並重新排列組合,自然就能不再工作,並且用快樂來「長大聚寶盆」致富。
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皆是如此。

- 產業、職能與MBA申請的關係
然而,早在創業的頭幾年,筆者發現個案們常態分佈的產業與職能,與申請的結果竟然與並不成比例,並且有著與其說微妙,不如說神奇、甚至莫名其妙的關係。
照理說,任何能在熱情領域上經營到國際級水準或潛力的申請人,應該都要得到平等的錄取機會,然而可惜的是,事實並非如此。
簡單說,各校為了排名、校際競爭關係、校名品牌定位、迎合趨勢、招生噱頭等,而對某些特定背景、學歷、行業,或職能等申請條件,出現各種快速面試、快速拿獎,或WL備取,或拒絕等的錄取決策。

- 一定是管顧或金融就會錄取嗎?不是的,甚至剛好相反
根據筆者協助個案錄取哈佛、耶魯、M7等名校錄取甚至拿獎經驗,事實上跟主流輿論上的管顧與金融背景幾乎沒有直接關聯。
成功個案的產業背景不乏消費性品牌、科技業、傳產、奢侈品牌、能源、公益、會計、管顧、金融、天然資源、基礎工業、PE/VC/IB、廣告業、汽車業...等;
職能遍及業務、行銷、市場開發、國貿、採購、生管、人資、法務、市場研究、投資分析...等。

- 判斷原則為何?仍舊以個人熱情與性格發展對業界貢獻為依歸
從低分錄取名校,到高分拿獎的經驗,或放眼高分落榜的個案們,並不是一味地寫管顧、金融就會上,事實上剛好相反。越去硬寫管顧或金融,若是沒有強大佐證,反而會被秒釘。

- 需跳脫申請思維,以實際生涯進程與成功為圭皋,並產生School Fit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何謂Networking社交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何謂Networking社交

隨著申請季節的到來,近日許多申請人問到MBA到底是不是為了Networking?又Networking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今天就來破除一下迷思,談談Networking的意義,並且討論範圍不限於MBA,而是整體的全球性生涯管理。

- ”Be successful yourself.”
關於MBA到底是不是為了Networking?是也不是
其實如果把MBA當作是為了network,實在相當可惜,畢竟有什麼社交網絡要這麼貴花個五百萬到八百萬台幣?
又這些社交網絡究竟幫助了你什麼?取得冠軍團隊的門票?

即便是連續拿下NBA總冠軍賽MVP的杜蘭特,也是被各路狂酸球隊成功不關他的事,因為球隊在沒有他之前本來就冠軍了。
相形之下,他只是為了冠軍戒指而來搭順風車的。
沒有他,勇士隊照樣拿了好幾次冠軍。
這種狀況在贏球的時候看不出來。但要是遇到哪天風水不對,球員們手風不順輸個幾場球,那麼第一個被交易出去的,就是這種無關痛癢的球員,因為陣中可以沒有杜蘭特也照樣能拿冠軍,卻不能沒有浪花兄弟,因為球隊一開始是因為他們而得冠軍的,戰術也全部圍繞著浪花兄弟而設計,也才因此吸引杜蘭特的加盟。

而哈佛MBA畢業生、全球暢銷書「邁向頂尖之路」一書作者  菲利浦.布羅頓也提到:「你怎麼知道要社交的對象,會剛好在這兩年出現在你學校?」
因而提出”Be successful yourself.”成功靠自己的至理名言。

放眼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可以說從沒聽過他們說成功是靠networking而來的。
C羅、科里、賈伯斯、左克伯、比爾蓋茲、喬丹、林肯、成吉思汗、雍正皇帝、關公、朱元璋...不勝枚舉
劉備要找諸葛亮,還得三顧茅廬,諸葛亮還故意躲起來讓劉備找不到,以確定劉備是真心的。
美國名片藝術家、全球暢銷書"Ignore Everybody不鳥任何人"一書作者休.麥克李奧(Hugh MacLeod)
,在他的40條金科玉律中提到:「5. 如果你的如意算盤是被某個大人物意外『發掘』,計畫八成會落空。 」以及「19. 離『飲水機幫』越遠越好。 」

這道理不論有沒有MBA都一樣。
過度強調Networking社交、或將社交活動的重要性優先於自身的能力發展,其實是一種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才會在對自身能力發展絕望的狀態下,將希望寄託在社交上。
這樣其實是一種放棄發球權的動作,將自身的生殺大權交付在別人手裡,會因為無法掌控外界情勢,而成天活在恐懼之中,其實講難聽點是一種無能。
又因為時間都花在社交上了,更沒時間發展自身能力,而更生絕望,形成惡性循環,永無止境。
到頭來沒有其他解套方式,只好在四面楚歌下,簽下賣身契把自己賣了,成為資源掌控者的奴隸。
這就是為何每年有太多即便是名校MBA畢業生,也因為種種內外在不安全感的原因,而將時間放錯重點。
越大量的社交,反而更將專注力稀釋,以致最終找不到工作。


- Networking社交的真正意義--解決當前無解的問題
最經典的networking活動,出現在漫威票房電影「鋼鐵人」第二集。
筆者相當讚賞導演與編劇針對「社交」這項活動上,對全球觀眾的教育與啟發。

「鋼鐵人」東尼史塔克創造出號稱能一夫當關、抵擋全球恐怖份子的天字第一號義肢--鋼鐵衣,甚至跩到拒絕國家徵召,並信誓旦旦未來二十年不會有對手。

無意義的社交,就像鋼鐵人的兩光對手--漢克默工業總裁賈斯汀·漢克默,只能想儘辦法出現在鋼鐵人會出現的場合--摩納哥歷史方程式賽車會場,竭盡所能地擠去跟鋼鐵人合照裝熟,搞得鋼鐵人避之唯恐不及,不希望自己跟二流人物站在一起,而記者也懶得採訪漢克默,只能做做樣子,卻對訪談內容左耳進右耳出。

然而,鋼鐵人因為胸前賴以為生的微型電弧反應爐耗電如流水,且苦無替代能源方案,竟然因為其電池快速損耗所造成的鈀元素中毒,小命危在旦夕,卻又不能讓任何人知道。
而唯一知道鋼鐵人弱點的,竟然是他的新宿敵—電鞭人伊凡萬科!
並且在蒙地卡羅方程式賽車會場上輕易海扁鋼鐵人一頓後,狂喊一聲「你輸了!」

心事誰人知的鋼鐵人因而在大概是最後一次生日的轟趴上,竭盡所能地玩弄自己發明的鋼鐵衣,只為了自潮短暫的人生已進入關鍵倒數。

此時,由山謬傑克遜飾演的神盾局長及時現身,在跟鋼鐵人玩了一陣心理戰捉迷藏後,史塔克才終於鬆口因為鈀電池中毒,自己已經快掛了,並且嘗試過所有元素組合,都沒有替代品。
這時,局長神色嚴肅地告訴鋼鐵人:「你還沒有試完。」

此為本片關鍵轉折,是全劇的關鍵訊息:Don’t give up. There’s possibility you haven’t tried.
導演與編劇希望藉由此全球票房電影,來教育觀眾社交的意義,在於「啟發專業新高度」,以解決當前世上無解的問題。
劇情後續是局長把當年老史塔克留下的遺物交給史塔克,並把他軟禁起來,直到發現新能源方案為止。
而鋼鐵人也將父親留下的史塔克園區藍圖合成為新元素,所產生的龐大能源讓核能電廠相形之下變得像3A電池一樣。

真實世界的經典是剛過世不久的黑洞理論發明人史蒂芬霍金,在其理論之初去聽了數學物理學家羅傑·潘洛斯的「基點」理論,並共同將理論完善並驗證,而完成了霍金的黑洞現象。

- 萬丈高樓平地起,物以稀為貴
根據十餘年來遍及二十餘國的破萬名個案生涯諮商經驗,每個人的DNA都是不一樣的,而也因此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中發光發熱,這就是生命的奧妙。
成功來自于強大而深刻的自我了解,包含性格養成的過程,以及對於性格所形成的熱情長年專注經營的結果,才能在看似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中,深耕興趣形成利基,因而超越競爭思維,而達到沒有競爭的境界,並且不再工作,快樂致富。

而Networking社交的目的,在於「啟發專業新高度」。這也是為什麼MBA成了全球最熱門的學位,因為它塑造了一個環境,可以長達兩年每天跟不同文化、不同專業的未來領導人大量腦力激盪的環境,並且透過教授對數百個案例的討論與要求學生間對話,而共同探討「成功學」。

相對地,這恰巧也是MBA所需要的“Diversity多元性”--唯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各領域的佼佼者,所互相腦力激盪出的體驗 式學習,才是學校想要經營的「產品」。而要在不論任何領域成為世界級的翹楚,唯有強大的自我了解與熱情才辦的到。

否則,就算是世界盃衛冕隊德國,也會因為戰術了無新意,而破了36年紀錄,首輪小組賽就陰溝裡翻船,導致剩餘的小組賽都非贏不可的窘迫局面。要是沒贏下來,就出局等餓死了。

Sincerely,
David 李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因逢端午節,順延一天。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因逢端午節,順延一天。

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性格養成之方形西瓜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性格養成之方形西瓜

前幾天一名個案在我解說生涯管理的核心概念--「環境情緒流體制約」時,想出了一個非常傳神的比喻:「方形西瓜」。為了感謝這名天才個案,決定將這個比喻分享給大家~

性格是怎麼養成的呢?生涯三驅力模型中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的關係為何?之間有什麼順序或因果關係?
又跟MBA申請有什麼關聯?
為什麼可以每年都可以拿下包括哈佛、耶魯等常春藤名校在內的美國、歐洲、亞洲眾多名校「內定輪」狂速面試、錄取與獎學金?
又為何可以進入全球頂尖創投、私募、投行、管顧、及企業總部,並且不再上班,專注熱情以快樂致富?
一切就是因為這個生涯三驅力理論。

早在十餘年前筆者還沒到美國念MBA之前,就發現不論對岸或台灣的MBA論壇網上,甚至連美國或其他國家的申請論壇網上,都出現奇特的大量轉職現象,這些個案的平均工作年資大約二到五年、約莫是三十歲前後,且此現象至今不減反增,可以說是一個全球性的常態。
這些大量想轉職、卻又不知明確方向的個案們基本上都學有專精,行為能力與心理狀態都正常,不需要看心理醫生,或很多看了也沒用,或是查遍各大心理學派文獻,發現並沒有任何領域在討論生涯管理專業。
坊間大量討論的生涯管理其實是就業管理(job management)而不是真的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因為絕大多數的個案其實不乏世界知名大廠的關鍵職位,擁有職務安全、收入頗豐又前景看好,但卻不知為何並不快樂,也因此難以持續在專業上爬升,或產生實際改變遊戲規則的領導力,而只是在討論如何進入極少數多難進又多難進的職位。
這時,全球大量個案轉往能提高學歷又號稱能協助轉職、又能同時擴大視野的MBA學歷,以期能夠找到解答。
然而,這個動作多半將逃生門錯當任意門。

在全球大量個案將看似無解的人生問題跳過、並簡化為MBA錄取與否時,學校們更是泥菩薩過江狂冒冷汗,因而特別精心設計了多半就是申請Essay第一題的Career Goals,將此問題直接凸顯,讓更多個案無所適從。
然而,甚至有許多個案並沒有進修需求,但在三十而立之年前後、成家立業的時間壓力逼近之下,同樣狂拉警報。

有鑒於此,該如何找到興趣事業?又如何在尋覓並經營吻合個性的事業過程中,展現各面向領導力?錄取常春藤名校甚至拿獎變成只是小事,而實際產生改變世界的深遠影響力才有意義。
如何辦到的不稀奇,又為何每年每個個案都辦得到?
關鍵在於這個「方形西瓜」的概念。這個概念牽涉範圍深遠,其延伸應用可以寫成好幾本書。這裡要分成數篇文章來分享。

簡而言之,一般人以為生涯管理就是提升能力,以取得錄取知名企業或名校的門檻,其實是錯誤的觀念。不然就不會有人在具備超級賽亞人級的競爭力、並進了全球最頂尖的創投、投行、管顧、財星企業總部後,卻成了行屍走肉,懷疑人生的意義,又生涯停滯不前,甚至最後選擇登出華麗生涯甚至人生。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對生涯的興趣與意義都雙雙失意。而既然不是在經營熱情,或是在經營「假熱情」,那麼就會像古時候太監因為無法享受美滿家庭的天倫之樂,因而只能將情緒轉化去玩弄權勢與金錢一樣,沒有意義或熱情的生涯,到頭來會淪為追尋外在認同的潮流與光環,卻因為潮流是媒體炒作出來的,瞬息萬變且無法控制,而導致見風轉舵,時時活在恐懼之中,又因為不斷分心去追求外界認同,而無心鑽研熱情事物為何,及其本質,因而在事業上容易撞到天花板,並且苦無突破之道,因而只能開始玩起權力鬥爭...等惡性循環,最終成為飲水間裡的一個幫派,就此體制化,超脫之日無限延後。

事實上,生涯三驅力為什麼是這三驅力?其實是有因果關聯的。
放眼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無不因為對於熱情的終生執著而成功。
這點誰都知道。然而,興趣是哪來的呢?
其實興趣是從性格來的。那性格又是從哪來的?
就是這個「方形西瓜」的概念。
在我們的成長「求生」過程中,為了在資源支配者與競爭者之間搶得一席之地,根據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而生命會自己找出口,會找到一個在支配者與競爭者的某立基點,開始因為求生過程的成功經驗而不斷正強化,到後面變成養成性格,變成一個「方形西瓜」。而最早期的資源支配者是父母,競爭者是兄弟姐妹、近親,與同儕,由此最早期的童年求生經驗而形成了某種方形西瓜性格,並在日後會因為這種方形西瓜性格來選擇師長、同儕、假想敵,並且到日後選擇校風、主修、工作、主管、同事,甚至企業文化等。
而興趣的養成即是從此方形西瓜性格衍伸而來,並且是相對於資源支配者與競爭者之間:當長年的競爭立基成為反射動作時,會享受過程,從而形成興趣。
而興趣會帶動專業能力,但反之不然。
由此三驅力將能百分百投射出不用工作的工作,並且快樂致富。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公益解惑日:申請疑問 求定位學校 Biotech/Healthcare (續答)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公益解惑日:

既然樓主都是在美國工作,又是domestic pool美國身份,那就簡單了,
而且710算夠用了,雖然大陸超牛750申請人滿街跑,但因為樓主算有美國身份的中國人,有相同背景的分數競爭相對減少很多
GPA又高,原則上會先比大學本科GPA,因為列入排名計算,而且大家有個公平基準,但後面還會再看碩士的校名地位是否有爬升,然後再看碩士GPA又更高,有爬升跡象非常好,
工作也在相關領域,如此當career goal essay中提到對biotech有passion時,是很有力的證據

由於權威排名U.S. News在MBA主修下,並沒有分出Healthcare或Medicine的主修排名,畢竟有醫療主修的學校並不多
然而由於地理經濟上的產業群聚現象,以及可以跨學院修學分或有合作項目
可以用研究所排名去找Biological Science與Medicine的排名學校,再交叉比對商學院排名,就會發現有些學校不斷重複出現 
例如:哈佛、史丹佛(斯坦福)、MIT、柏克萊、JHU約翰霍普金斯、Yale、Cornell、杜克、芝加哥、哥倫比亞、UPenn、UCLA、NYU、U Michigan…等
當然還有創業名校Babson,或醫藥名校如Vanderbilt與Rutgers

另一方面,樓主提到金融背景短板其實有點天外飛來一筆
即便是Career Goals設定VC創投或PE私募
根據在PE/VC/IB工作的個案們的說法
原則上VC要兩種完全不同背景的人,一種是科研博士,另一種是PE/VC/IB的高端金融經驗者
AO並不會期望申請人同時具備這兩種經驗,因為定義上就不太可能
另一方面是生涯目標的設定的問題
生物醫藥科研背景念完MBA出路很多,包括生科或藥廠PM產品經理,或是如J&J或Lilly等相關領域品牌的MA儲備幹部,一方面是職缺相對多很多,又有十萬美元左右年薪,對學校誘因更大
因為學校比你還害怕,因為畢業就業成功率攸關他們的排名聲望
不一定因為有看過初創團隊就一定是VC,畢竟VC少之又少,又多半要科研博士
而生科醫藥領域的VC本身風險也非常高
而樓主的本業是醫療與醫藥科研
當然還是可以試一試
這方面要看兩個部分:樓主的對生科的熱情起源,及專長領域
因為生科、醫藥、生物是三個完全不同領域,又人類對這三個領域的所知都還非常有限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會變成真的要拼個760,還要看大學本科跟美國碩士最好真的就是北大清華、MIT等級,搞不好還要念個博士
要拿VC才會穩很多,
或是VC可以當中長程目標,短程先出來做個MA或PM
這樣M7還是很有戰的

推薦信原則上是要現任與前任主管各一封,必須要密切合作一年以上,才回答得出申請人的細項領導與團隊技能
超大牛推薦信要看合作密切程度,及合作時間有沒有一年以上,不然幾乎是沒有作用
或可以當第三封,有些學校會收
而推薦信在申請的重要性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百分比,不是這樣看的
而是唯一一個第三方角度,來更立體地瞭解申請人的熱情程度、專業高度,與領導潛能

最後樓主問到一個好問題,要往生科學生比例高還是低的學校申請
簡單說是要往高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那多半是因為有產業群聚在附近,會有工作機會
而學校也因為如此就業需求,而投注研究資源建立品牌定位
相關領域的僱主們會來這幾間名校招聘,並且學校也會有大咖教授或企業領導人進駐

希望有回答到您的問題~
Sincerely,
David 李


原問:
希望論壇各位前輩指點

GMAT 710 Q 51V35)(不想再刷分了,可能也刷不高了。。),本科在國內念的學的是藥學GPA3.7,美國碩士專業是生物 GPA 3.8,工作4年,換過一次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非盈利醫院的研究機構,第二份是在制藥公司 Big Pharma,主要工作都是做研究,雖然我只有碩士學歷但是我科研背景比較強吧,當然這些跟金融一點關係也沒有,所以雖然是biotech 這是我申請中的一個很大的漏洞,至少在簡歷中我沒有體現出來我有涉及任何非科研以外的領域。
我有幫忙朋友的投資公司看過初創團隊,這也是我想申請商學院的主要原因,因為我還是很熱愛biotech 商學院如果可能的話畢業後我也想從事VC或是初創相關的工作。

要補充的是如果申請我應該是domestic pool。另外可能我可以拿到一封大牛(超級大牛)的推薦信 現在還不是100%確認(不知道推薦信佔的比重有多少)。
我知道我的方向對於MBA來說是小眾專業,還是想要申請排名靠前的學校,不知道M7有沒有戲?那保底的學校應該選甚麼?
還有就是小眾專業,那麼我是該從class profile裡面找那些biotech%比重大的學校申請呢,還是反而該挑那些biotech錄取少的人,可能那些學校需要balance variety

求各位指點方向。真是謝謝!!現在只是在選校定位這一步就已經迷失,接下來還要network。。。很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