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大龄女青年求定位

Monday Blue Buster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大龄女青年求定位

問:
今年30 已婚已育 
本科 国内top2 finance gpa3.3 
毕业在fin tech行业工作两年 去澳洲读了个会计master 本来想移民 结果认识老公 跟着回京了
在头部券商做后台做了四年 工作平平 没起色
目前非常迷茫 觉得自己有点能力但是当初入错赛道 为了求稳定做后台 现在非常后悔 只想努力多赚钱 想转前台 但是没经验人家干嘛不要同样没经验却更年轻的
现在纠结要不要去读个mba 加起来工作六年了 感觉超龄了 读了之后希望可以在美国找工作 投行咨询拼不过但corporate finance或者fin tech公司不知道机会多不多
还是继续在国内换工作...

答:
根據筆者近年曾協助多名30歲已婚個案,以無碩士、G600初、無背景、無身份的硬體條件下,拿下Top 10 MBA、以及Top 20 MBA獎學金,其中甚至有個案獲歐洲龍頭INSEAD邀請申請EMBA項目的經驗來看,樓主並不會大齡~ 
另一方面,筆者也有諮詢過非頂尖名校個案,同樣是會計碩士,在沒有念過MBA、無背景、非人脈的狀態下,直接進入頂尖創投,並能輕易踢爆前輩與主管的專業盲點。
因此沒有什麼不可能~

雖說MBA平均是27、28歲入學,但至少有約三分之一是30歲以上,且其中有許多也是有家室、帶小孩去念的
有家庭壓力的申請人,多半就業動機更強、更務實,也更有經濟成熟度,知道助學貸款非還不可~ 會減少學校的呆賬
佔權威排名US NEWS的排名條件21%,大於GMAT所占的16%
且因為年資與學歷多半更高,能幫學校爭取更高的畢業起薪,佔US NEWS排名條件14%
有句話說小孩比恐怖分子還難搞,因為恐怖分子可以談判,但小孩拗起來是無法談判的!
因此根據一項管理學統計,當過父母的工作者,各項領導能力都高過沒有成家的工作者,其中包含同理心、溝通與談判能力,時間規劃能力、耐心、彈性,甚至危機處理能力...等。
這項條件將會反應在佔US NEWS排名條件15%的「畢業僱主滿意度」上。

由於個人隱私問題,不便追問樓主實際情況。以下假設某A君在特定生長狀況下,所可能產生的生涯驅力,及常見的可能性預測。

而根據筆者長年的生涯諮商經驗,傳統產業的子女多半會往技術或金融進修,並且常以追尋穩定生活為首要目標。這些子女多半能夠忍受刻苦環境,且有高度抗壓力與企圖心,其實是來自追求有朝一日能翻身的求生本能。
而若是父母早年受教育的機會有限,並因而經濟受困,就會因為高度強調子女的教育,而限制子女從事其他活動。

要能在十數億人的競爭脫穎而出,多半在求學生活過得相當專注而刻苦。
若是又受到長輩因為要求專注課業,而限制行動自由,那麼這些個案們在長大後多半會出現物極必反的現象,而想儘辦法追求自由,甚至選擇移民。這些個案多半已經有大量的外出經驗與足跡,因而常會伴隨因為視野開闊,而產生的開放與多元思維,並更加強化對相異文化的好奇心與興趣。

同樣為了競爭,情報蒐集能力幾乎是學霸的其中一項關鍵能力,當然還有策略、組織整理能力、時間規劃、理解力,與紀律...等。
然而,在高度競爭環境中所培養出的情蒐能力常出現一些副作用,筆者稱之為「資優班症候群」,其主要特徵是對海量情報的需求,例如:半強迫式地滑手機、還有信心受到打擊,而常出現目標低於實力的現象、不敢犯錯...等。
又由於學界像百米賽跑,而實際職涯是越野的,沒有既定規則,因此高材生出現生涯迷茫的機會相當高。
然而,情蒐能力與理解速度、甚至透過社交能力取得情報的本事,卻可以適應高步調的環境,如:科技、快消、新創、投行...等,並且形成一項進入門檻。
縱觀上述,某A君是非常有可能成為國際投行的。其原因並不是因為學歷,而是因為其成長背景所制約而來的求生利基組合,而自然形成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等。筆者將之稱為「生涯三驅力」。

只要回頭推敲家庭結構與成長歷程,是可以透過生涯驅力模型來找出每個人的生涯使命的。
沒有不可能~
:)

Sincerely,
David Lee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What is leadership?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What is leadership?

有沒有人覺得奇怪?
為什麼當這世上似乎沒人知道什麼是領導力時,卻總是有人知道那是什麼,並且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又有沒有人覺得更奇怪?
為什麼這麼多號稱MBA名校畢業生,進入號稱高大上的企業,卻幫多數沒念過MBA的老闆們工作?例如:蘋果、雅馬遜、谷歌、臉書、微軟、阿里巴巴...等
而這些MBA們口口聲聲要改變世界,但真的領導世界變革、名流清史的,卻幾乎沒有聽過有誰是MBA?
即使他們念過三、五百個案例、看遍各種最成功企業的成功歷程?

當然不是說MBA沒用,畢竟它還是全球最有效、也最系統性訓練未來領導人的正規教育。
MBA不是東西不夠學,而是東西太多,必須要有高度的自我了解,弱水三千取一瓢飲。
問題是,究竟是哪一瓢?

事實上,上述問題要分為兩個面向:一個是MBA被招生條件、以至排名條件綁架。
例如:M7名校西北曾將體育館佈置成「寶可夢」主題,以期搭上當時紅極一時的全球流行現象,沒想到不到幾個月光景,該現象就幾乎銷聲匿跡。

另一個是以往沒有系統工具,能有效協助生涯追尋者找出生涯驅力,並投射出能夠專注雋永、不受潮流影響的卓越生涯。

事實上,根據筆者長年生涯諮商經驗所歸納的「生涯三驅力」理論,興趣來自「求生利基」,也就是在成長過程中,能過贏過周遭競爭的技能。這些技能會因為達爾文進化論--「生物會求取最大競爭資源」的本能,而持續正強化,形成興趣。
個體在這些興趣的長年養成中,事實上已經大量累積經驗,並本能性地找出贏過競爭的下一步,而產生專業直覺。
這就是為何當絕大多數生涯追尋者不斷在滑手機、看球賽、四處上課、擠破頭申請MBA...以期能夠找到成功的法則,卻有某些人似乎天生就知道該如何成功。

事實上,根據經驗,基本上當每位個案找到各自的生涯驅力時,會自然知道其所投射出的理想生涯中,所可能面臨的產業問題、未來挑戰,及可能的解決方法~筆者將其稱之為「Global Leadership Outlook 全球領導人展望」。

也就是說,使命領域中的領導力,其實就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的利基經驗中,而不是在看別人如何成功,以期學得普世性的領導力,因為這種領導力不存在。

這個現象只要回顧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就會發現從來沒有任何兩位成功者用一樣的方式成功,即可反向驗証。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如何寫出錄取哈佛MBA、耶魯MBA獎學金,及獲創投、私募、管顧業青睞的履歷表 2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如何寫出錄取哈佛MBA、耶魯MBA獎學金,及獲創投、私募、管顧業青睞的履歷表 2

那麼要如何寫出錄取頂尖名校甚至領導企業的履歷呢
首先要瞭解自己的興趣、動機,與性格特性
再來要瞭解學校、企業的需求,以及其業內的競爭關係

先從基本的簡歷寫作講起
每個點要以「技能動詞」的過去式開頭,講出成就事件的具體規模及(而不是職務說明),以及所產生的量化或質化的結果
“Led six-personnel team to execute three-month-long marketing campaign, penetrating market share by 7%”
為何不是寫職務說明呢?因為經驗老到的僱主及招生委員們,光看你的title,就大概知道你的工作內容為何
他們感興趣的是,你最大的能力為何,能否補足企業、班級內的開缺需求?
為什麼你會具備這樣的能力? 是否有累積性?是否能帶領企業向前?你是否知道產業的未來在哪?

真正的重點,並不是個點之間有何驚奇,而是點與點之間是否堆疊出清楚的生涯方向與社會貢獻
而這些方向與貢獻,是否與求職單位或申請學校有關?能否協助他們突破競爭?

這也是為什麼申請交戰守則之一的「MBA Applications Strategy」一書中提出的
「行銷導向申請策略」與「同類型背景一起比」的論述
並且全書主旨在於「Who You Are」,可以衍申為How you fit-in the opportunity、What makes you happy,及What’s your role within the community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如何寫出錄取哈佛MBA、耶魯MBA獎學金,及獲創投、私募、管顧業青睞的履歷表


如何寫出錄取哈佛MBA、耶魯MBA獎學金,及獲創投、私募、管顧業青睞的履歷表

麥肯錫也需要人才
名校也需要學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搞清楚自己的驅動力與價值觀,並且了解對方的策略需求
才能創造雙贏

根據史上最暢銷生涯管理書”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這樣求職 才能成功)”一書的論述,
根據統計,履歷表平均被閱讀的時間只有22秒
像看報紙一樣,沒人把履歷看完的
履歷的重點也不是要把做過的事全部列上
而是要策略性的傳達關鍵訊息,以滿足勞資雙方的價值供需
見表要見人

僱主的邏輯是,當前有特專人才需求,要找到一個不僅滿足這項職務需求的人才,最好能超越期望,並且可能要能跟他相處到退休
因此要找到一個對此項職務有長期熱誠的人,性格要自然吻合此特專職務的條件,
也要同時能夠長期相處,不要矯揉造作,不要無頭蒼蠅,不要崇尚光環,不然「水某嘛ㄟ對人走」

而MBA申請是在模擬就業流程,因為就業數字是排名的領導指標之一
並從大量申請文件之中,找出各類背景的代表,來做最大組合,成為一個能產生最大互動的班級,
用以與其他同級名校做出策略區隔
而要成為某領域的頂尖,必須要有強大的熱誠,以及長期專注的累積,也就是全球暢銷書「Outlier」裡所提到的「一萬小時定律」,在某專注領域中,每天八小時,需時五年
然而古今中外的偉人,少說都是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努力
要有如此強大的專注力,必須要有高度的自我了解,才能做自己所愛。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