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申請表的奧秘1

一轉眼就九月底了!

各家頂尖商學院的第一輪死線正緊鑼密鼓地到來。

這周就來談談不為人知的提交前準備:申請表的奧秘(1)。

續前幾周的話題,申請是Holistic Approach--是由各項申請文件交疊而成的「全觀式文件」,包含:申請表格、成績單、履歷表、Essays、推薦信、GMAT分數、TOEFL分數,以及後續的面試等。

但由於沒人能預知未來,學校不曉得領導力與理想生涯其實可以預測,因此由於排名的關係,各大商學院都將焦點放在申請人的就業前景,占了申請人可控條件的三分之二; 而GMAT分數只占申請人可控條件的五分之一左右。

傳統觀念認為只要Essay寫的好、分數考得高,就能進名校,卻無法解釋為什麼每年有那麼多看似驚為天人的文件,又有接近滿分的高分,卻為什麼連一間學校都沒上?

原因就在於前幾周提的Holistic Approach全觀式文件。
而申請表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對於早鳥申請人而言,現在應該就是填表生不如死的日子了。
這動輒十幾頁的表格,對於不熟悉的初次申請者而言,很可能要填上好幾天。
又這些內容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
內容包羅萬象,幾乎把身家背景調查一遍。
那是當然~ 因為商學院其實跟補習班沒什麼兩樣,是要靠「榜單」的。
而最佳代言人就是富二代,因為如果世紀經理人傑克威爾許的大女兒都來念了哈佛,那必定是個好學校!

因此這個學歷不只是賣給學生,更精確地說是賣給學生的富一代家長。因此就會出現父母親的職業甚至抬頭,以及財力證明。
許久以前筆者還很天真地告訴個案們說,財力證明只要能證明有第一年學費就行了~ 至少學校規定是這麼說的。
後來發現如果可以像某電信業大公子證明個51億之類的身家,應該可以說這些顯要家族的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必然知道父母是怎麼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

如此一來,是不是瞬間可以說明為什麼有些申請人或求職者的申請文件,似乎並不是那麼亮眼,卻不知為何可以錄取某些超級名校?
前陣子甚至出過企業醜聞:某些全球頂尖金融單位,乾脆直接把整個單位的職缺拿出來賣給富人家,每個職缺的門票直接開價天文數字~ 整個部門都是富二代,而且不必做什麼事。

那麼對絕大多數沒有家世背景的申請人來說,不就很不公平嗎?

Well, 沒人說這是場公平遊戲~
甚至,即便是家族事業,即便你是長子或獨生女,如果沒有打算要接班,或是沒有在相關領域就業,那麼學校為了保險起見,也不會隨便發錄取信,頂多叫來面試聊一聊,給家長一個面子。後面除非是學霸或是異常優秀,才會有錄取機會。
沒辦法,有限的資源就是這麼多。商業世界是很殘酷的。
有些富人家即便入學後或畢業後忽然改變主意讓你來接班,也為時已晚。

各校甚至有請私家偵探調查申請人身世。
講好聽是確認申請人沒有造假,講難聽是學校也需要富一代代言,其實早就打探好了其子女大概什麼時候會到達入學年齡,又有什麼喜好或學校選擇。

那麼,其他沒有家族背景的申請人,又該怎麼辦呢?
而破解方法是筆者過去多年來每週寫文不斷提到的生涯三驅力。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推薦信的奧秘

為什麼會有推薦信這種東西呢?為什麼不直接看申請文件就好?

很簡單,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誰知道這個申請人是講真的還是假的?所以必須由推薦人由公司信箱發出,才有公信力,或至少就算要造假也有相當難度;
另一個原因是要賣EMBA。由於排名迷思的關係,各校不計成本經營Full-Time MBA,幾乎是血本無歸,然而EMBA幾乎是老闆或高層主管們可以報公賬來念的,光抬頭掛出來就都是成功人士,多半只要上週末,學費甚至比MBA還貴,一舉多得~
其實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要作為考不高分的富二代的保護傘。這也是各校所謂”Holistic Approach全觀式審閱法"的暗黑版解讀。不然你說各項條件都不好的扶不起的阿斗,要怎麼才能上名校呢?

那麼言歸正傳,要如何才能有份強力的推薦信呢?這要從申請邏輯開始說起~
首先,由於商學院在某種程度上需要政商名流代言,因此雖說如果家族事業的直屬主管就是老爸富一代,若請來寫推薦信會失去公信力~ 但就像有些企業大到不能倒一樣,如果你家的馬是白馬,那麼最有效力的其實就是富一代的推薦,頂多給學校做個面子迴避一下,請個白宮老闆作為客戶推薦一下,證明你有要接班,並且遺傳各種老爸的優秀特質(與錢),甚至還多了青春的肉體--新鮮的肝!
 
好了~ 那我們平民老百姓都該死嗎?當然也不是的。
推薦信原則上是支援性文件,卻又能以第三方角度,提供招生委員各項截然不同的申請人資訊。
因此不同於申請文件為了要考申請人的簡報能力,而將字數越縮越短; 推薦信在傳統上是不限字數的,並且多多益善,能讓審委了解申請人越深越廣越好。
往年的推薦信雖說各校問題大同小異,不過統整下來至少有七題:
  • 認識申請人多深
  • 申請人與同儕相比的最大優勢
  • 申請人的弱點,與面對建設性批判(就是被罵的時候)時的反應與後續改善
  • 領導力與領導潛力
  • 團隊能力與溝通能力
  • 生涯目標可行性與行動足跡
  • 專業環境中的英文能力

由於是支援性文件,原則上要以生涯三驅力所建構的生涯金字塔為核心架構,配上四大申請條件管理系統,來均衡展現全面性的申請條件,並將申請人建構成一個立體的未來領導人。
一旦整份申請文件連同推薦信出現策略性密合,而產生一個像鐳射炮般強大的一貫性,並且同時貫穿能夠提供申請人欠缺技能的四、五所相互競爭的學校,就會把各校招生委員嚇到一身冷汗,並且搶著頒獎請你入學,成為他們的活廣告。同時攻下哈佛、史丹佛、耶魯、MIT以及獎學金就是這麼拿的。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畢馬龍效應於考試與申請之應用

九月底、十月初就要第一輪死期,占45%的名額,掐指一算其實只剩數周倒數,但考試卻遲遲難以突破嗎?

要申請第一輪的朋友們,在這段期間還必須搞定Resume、Essay、推薦信、申請表、成績單等等。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幾乎所有學校的第一題Career Goals,以及考試。

而根據畢馬龍期望效應,相信就會成真(請見前文)。
根據長年申請諮商經驗,凡能考上台政清交成或國立大學以上,GMAT自然就是700+,TOEFL也自然就是105+、IELTS 7+。
筆者甚至遇過眾多私立大學在自我信念的狀況下,考出700+/100+的成績。

另一方面,畢馬龍效應也對面對超大強度考試,申請人在地獄中死灰復燃的能力高度有效。
其中來自對生涯目標的精確了解,及強大動機的形成典故,還有對自我特性的定位。

唯有深刻了解為何而戰,及實際生涯策略,才能解出精確的Why MBA、Why now,及Why School,而後心如止水,一舉擊破考試酷斯拉。
並且將所有文件與面試一以貫之,達到無懈可擊的境界。

不然,人的潛意識非常神奇,會猶豫不決,然後選擇保護自己,在前景未明的狀況下,不要考高。
不然要是考好了,就真的要出去了,卻不知道要去哪裡,反而更危險。

又對於以排名威望領軍的各大商學院而言,對Career Goals與Who You Are的檢視與實踐,可說是錙銖必較、火力全開。

在權威排名U.S. NEWS中,除了學校互評(25%)、錄取率(1.25%)等不可抗力外,其餘可控評分的超過三分之二,皆是以「就業狀況」為基準,包括:
- 雇主評分(Recruiter assessment score)15%
- 就業成功率 (Placement success)35%—細分為「平均薪資與獎勵」(Mean starting salary and bonus)14%,與商研所就業率 (Employment rates for full-time master's program in business graduates) 21%。

其餘GMAT分數與GPA,其實只佔可控制評分的不到三分之一,包括:
- 大學GPA(Mean undergraduate GPA)佔7.5%
- GMAT/GRE平均分數(Mean GMAT and GRE scores)佔16.25%

因此,清晰的熱情生涯目標與進程,才是實際能使分數爆衝、又遠大於分數三倍的錄取關鍵,並實際經營成功熱情生涯。
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人高分落榜了。

那麼,該怎麼辦呢?
不用擔心,行行出狀元!
放眼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是以經營興趣熱情為志業,不論趨勢為何。
也因此成功後,自然能創造趨勢。

而長年以來早已有科學方法,能夠快速依照「生涯三要素:興趣、性格、專業能力」,及情緒流體的「四定律、四本能」規則,來找出真實生涯目標。
再經過與現狀的差異分析(Gap Analysis),即可有效找出轉職與進修的需求與策略。

Sincerely,
David Lee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行銷大齡申請人求MBA定位

問:

想申請美國18 fall MBA33歲,Top 3 本科畢業,GPA 3.23 (院系 top 15%)
GMAT 720;Toefl 103
快消marketing 10年工作經驗,工作過2家500強公司。第一份工作做了2年,第二份工作8年沒有跳槽,一直在Top的快消公司,但沒有海外工作經驗
在這家公司一直沒有跳槽因為一直有promote,差不多promote了5次,目前是category leader,acting brand director的role
年紀大了,實在考不出更高的Gmat和Toefl了,所以這樣的情況是不是ㄧ無緣M7或S16?而且感覺年紀大是不是也是MBA的一大concern?

答:
有考慮過EMBA嗎?Career Goals為何?又Why MBA呢?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如何判定與M7或S16是否有緣?又如何判斷年齡因素?

若要申請各校排名旗艦、甚至不惜賠本開辦的MBA,根據往年M7錄取經驗,與其討論GMAT與年資,不如說關鍵在Career Goals與托福。

雖然先前成功協助的哈佛MBA畢業個案分享到:GMAT 760與690沒差別
但各大名校在排名政策下,各個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為了爭取兵家必爭的排名威望,其中佔了權威排名US NEWS的條件中整整50%的畢業起薪、就業成功率,與雇主滿意度等「就業條件」,實際上遠遠大於GMAT所佔16.25%的三倍有餘(請見前文「甚麼叫Candidacy」與「甚麼叫Holistic Approach」)。
而這也是學校的最大考量。

眾所周知,M7中行銷最強的是西北,原因是行銷泰斗科特勒,是九零年代將行銷專業帶向世界潮流的推手。
這所行銷強校在一般兩年制課程只要修十門左右綜合選修就能畢業的條件下,竟然光行銷選修就能開出23堂課,鋪天蓋地,讓行銷就業大宗的西岸名校如:史丹佛與柏克萊都望塵莫及。

因此即便行銷畢業起薪只有十一萬美元年薪,但在學校近年努力轉型往管顧路線的策略奏效下,仍能穩坐M7,搞得連MIT幾年前也放棄科技創業號召,而轉投管顧風潮。

而在如此品牌價值下,幾乎全球的行銷好手都來了,因而能一度吸引GMAT平均732分的學生組成。

然而,就如上文與前文所分析,GMAT只佔權威排名條件的16.25%
剩下的三倍--50%是就業條件。
而這也是為何在金融風暴後,各校都瘋狂轉往管顧就業的原因。

原因非常簡單,因為管顧業動輒14.5萬美元年薪,而最高的哈佛畢業生入諮詢業平均更高達十五萬。
如此將在排名條件中的畢業起薪14%評分中,幾乎比行銷畢業頂級起薪的十一萬高出了3.5%,足足有四分之一強!

那麼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樓主對學校的利用條件為何?
當然有頂尖快消的Brand Director資歷,列在網頁上非常好看,是十足的活廣告。
然而,”Holistic Approach”整全觀審核法在這時候就成了申請人的背上芒刺
十年年資是把兩面刃。
利是能一以貫之,上達天聽到Brand Director position;
弊是除非樓主有明確而絕對的career goals,能夠做到Marketing VP而能將薪資突破管顧。

或是樓主本身想往管顧業,但這時的大齡所產生的體能與薪資期望問題,就會是非戰之罪。

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很可能就會是樓主的中國經驗與托福分數,因為難以有強力證據證明樓主畢業後,能夠有破釜沈舟的決心要在北美就業。

那麼有很大的可能是會回國就業,那麼畢業起薪立馬少了一半以上。
這樣反而會拉低學校的平均薪資與平均分數

那麼還不如找個有美國身份的管顧業,來拉薪資與分數還比較快。

為甚麼能說得如此斬釘截鐵呢?
很簡單,光看西北班級組成中,消費品的比例已經低到只有6%,而管顧業則高達27%,就可以理解學校想傳達的意思了。

然而,M7不是只有西北,但其他各家也各個枕戈待旦,唯恐薪資與分數被拉下來。
但能在八年內被連續promote五次而做到Category Leader,絕非省油的燈!

因此,可以轉往一些真正頂天立地、尋求diversity多元啓發,而不受排名影響的名校。
例如:哈佛、耶魯,或是地理位置能有行銷超高薪的西岸名校,如:史丹佛,但卻是科技行銷;
或是公立第一無所謂的柏克萊等;
或是尋求多元背景以分散風險、又要鞏固名望,例如:哥大、密西根Ross等。

另一方面,還可以看看EMBA或加拿大的學校
畢竟不用抽籤證,又可以在北美就業領高薪,分數條件也沒那麼競爭
根據去年所有個案都拿下Top 30 MBA兩所以上獎學金的經驗,應該綽綽有餘。

希望這些有幫助~
:)

Sincerely,
David Lee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每週一MBA生涯之公益解惑日--什麼叫Candidacy(下)

(續前篇)

而Candidacy之中除了就業以外,如果要說第二重要的,要算是領導力與團隊能力了。

這部分包山包海。
包含:自我了解、熱誠與投入、成功經驗、團隊合作與領導、開創成功的能力與專業、無私、以身作則、體貼團隊成員的人性與溫暖、啓發團隊潛能的能力、聰明才智、對產業未來走向的知識與直覺判斷力、目標設定與策略執行能力、演說簡報與溝通說服能力、激勵能力、開放性思考能力、創意、冒險能力與創業家精神、成熟度、願意讓其他團員做領導者的雅量、謙遜與學習能力、分析與量化能力、力排眾議的勇氣與能力、道德與博愛,甚至幽默感...等等。(細項將會另文分享。)

而這些領導力與團隊能力有幾個功用,包含:
- 僱主需求=就業數字(請見Candidacy(上)篇)。
長江後浪推前浪,需要有新一代的未來領導人來接班,將企業推往新局。

- 改變世界,而且最好是真的,還要能改寫歷史的那種。

- Case Study與研究目的=班級互動本身就是產品。成王敗寇。這世界上沒人知道領導力是什麼,而創新管理技術也日新月異。
大家為了發財,都爭先恐後地瘋狂研究如何領導與成功。成功者放的屁都是香的,失敗者講什麼也沒人想聽。

- 當Student Ambassador,在學校網頁與部落格上發文,協助招生。
想當然爾,需要一些鳳毛麟角的”Diversity”及”Competent”的學生,來製造一些視聽效果。

- Experiential Learning:要讓體驗式課程多彩多姿,例如:社團幹部要有人去競選、交換課程要有人把內容搞得有聲有色、演講活動跟公司參訪要有高手去提問、學生基金要能賺錢、顧問案要能讓付費客戶滿意,而且還要有成就亮點,能夠提升學校的威望,或同級學校間的差異化。

- 畢業校友名望與捐款。

當然還有個基本的Candidacy,那就是School fit,尤其是幫學校去與同級競爭對手產生差異化。

而這需要申請人對自身興趣技能、性格養成,與專業技能提升的深度了解,也就是生涯三驅力,以及所投射出的生涯目標要如何改變世界; 又在生涯經營中,要把自己培養為什麼樣的領導人,又欠缺的領導與專業技能跟學校有何關聯,又如何能幫學校撐起最大品牌價值。

這一切的策略遊戲變成了一個application game。

若想達到如此申請境界,需要知己知彼,然後將Candidacy在各式申請文件中,做策略性地調配,包含:成績單、履歷、申請表、Essay Package、推薦信、面試、考試成績等,以產生「最大申請條件Delta」。
(請見前篇「何謂Holistic Approach審核法」及「最大申請條件Delta」文章。 )

Adcoms甚至會從申請文件的策略結構中,來評量申請人否有強大的Business Acumen,知不知道如何在與學校跳的這場申請華爾茲中,創造最大雙贏。
若是連工具都不會用,連自己都賣不掉,又怎麼能進得了世界頂尖企業,還談什麼改變世界呢?

然而,留學生涯這種人生大事是命中註定,包含所念學位選擇、時間點、區域性與地理位置、校名威望,海外實習與就業,甚至是遇到真命天子等。

而這些專業工具其實十幾年前就有了。

因此,若是一味地猜測學校想看什麼,而不去挖掘、了解自我,甚至忘了自己是誰,命運就會是操之於人,任由學校宰割,甚至把自己的價值拱手讓學校論斷。

反之,若是以熱情使命來經營生涯,命運就會操之在己,不論錄取與否,你都在為了熱情事業的使命而努力,自然會成功,擋也擋不住。
就像日本老牌經典漫畫「北斗神拳」裡的拳四郎,背負著人民的哀傷,而練成兩千年來第一個「無想轉生」,致自身死生於度外,而謀取人民的成功。

當產生如此頂天立地的生涯價值時,學校就會倒過來追你,而你也將拿取所需資源來更快地改變世界。
如此,校名也不過是你手上的另一個戰利品而已。這就是為何常聽人說「念MBA的都是一些不太需要MBA的人」就是這個意思。

只要能如此全面性而策略性地建構申請文件包,盡人事聽天命,老天爺都會出來幫你。
屢試不爽~

Sincerely,
David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