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從情緒流體角度,剖析如何面試並錄取哈佛、耶魯等常春藤MBA,並拿下獎學金(中)

近日本單位再創紀錄--成功協助無背景無身份個案,在提交後6小時拿下 Top 10 MBA面試邀請、並在面試後5天閃電錄取!

在此繼續分享常春藤MBA獎學金面試心法~

(續前篇)
二是Contributions/Unique contribution
由於班級的多元性與管理經驗,是案例討論時的關鍵,本身就是一項教育產品。因此要問申請人對班級多元性有何貢獻。
這要從三驅力所整合的關鍵生涯品牌出發,各自與兩年求學其間的教室內外活動、甚至畢業後價值做結合。
多半會分三、四個面向以上來回答,這樣會讓學校有「數不清」的錯覺,然而當然還是會回到生涯驅力與個人品牌,才能一以貫之,而也不會出現過度發散的負面印象


三、再來會問一些領導力問題,包括Greatest leadership experiences。與其拿成就來比大小,又事實上履歷上都看得到,其實學校真正想看的是履歷與essay上看不到的東西--思維邏輯與決策過程。

像喬丹的父親講的,當你修車試過一切方法,還是找不出問題,那就表示答案快出現了。
這種逆境求生的能力,在推薦信里有問,就是Resilience回復力。
而這種回復力的根源,來自於”drive”成功驅動力。
只要找出性格上為何會出現如此強烈的drive,再配上方向,就會出現career goals。

然後配上gap analysis(現況與目標中的差距),自然why MBA、why now與school fit就會出現; 
同時也會成為leadership motivation與vision。
一切都是為了成為一個better leader而做準備。

所以除了前面所問的career goals與why schools之外,對於這類領導人培養的問題,interview會包裝成類似「暗黑leadership」的問題。
例如:Constructive feedback、setback、handling difficult/laid clients/persons、persuade others who had different ideas
就拿各類相關事跡來回答就行了
有問professional leadership的話,就回答工作上的經歷
沒問的話更好,越personal的故事越好,原則上是以最近三年的題材為佳。
但若是在成長過程有克服過某人生障礙,那就更棒了~

再來是Your most admired leader in history?
這問題很合理,若要成為偉大領導人,總會關心一下歷史上的偉人是怎麼做的吧~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創紀錄!面試後五天!Low GT 錄取 Top 10 UM Ross GMBA!

創紀錄!面試後五天!Low GT 錄取 Top 10 UM Ross GMBA!

國立研究所,女。

LOW GT、無背景、無身分、大轉職、傳產。

表定時間為兩週。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從情緒流體角度,剖析如何面試並錄取哈佛、耶魯等常春藤MBA,並拿下獎學金(上)

原則上,除了最頂尖的幾所名校如哈佛之外,多數學校由於審核流程與面試時間難以同步,因此面試官與審核委員多半是兩個不同的team,而面試官只會有申請人的履歷表,幾乎不會看過申請文件。

當然,根據本單位近年大量秒殺含常春藤MBA在內之面試邀請的狀況,基本上面試官幾乎都是Adcom Director或Senior Adcom Interviewers,且原則上都看過文件。
因此,要由實際的面試過程中,來第一手了解申請人,並由申請人講出:以如何的個人特質與生涯動機,來建構整個生涯發展邏輯,又why MBA?why now?及 why our school?

而面試後,面試官將會為申請人填寫一份面試評量表,把申請人的回答與各面向表現交回給招生團隊,交互比對申請文件,以作出招生決策。

因此,各文件(包含Career Goals、Leadership、Contributions、Setback等essays,及推薦信)與面試等,乃是以生涯三驅力出發的完整策略架構,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形成完美申請文件包,而被學校景仰,進而錄取甚至拿獎。

而透過面試也能同時達到幾個目的:確認申請者的自我了解程度、生涯邏輯與申請目的、對校了解與適切性、領導潛能與自信、對校貢獻,及英文簡報與關係建立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從而確定申請人的文件是自己的,沒有捏造或剽竊。

除了哈佛有名在問實事之外,其他學校幾乎都是問career goals、leadership impact,school fit與contribution
以及各類團隊與溝通、甚至生涯問題,例如:
生涯目標與學校關係:Walk-through resum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goals, alternative goals, career progress and skills learned, why MBA, why now, specific skill demand from MBA, why our school?

自我了解類:Who you ar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ings to be remembered by classmates, why are you good at what you do, wrong career decisions, setback? etc.

領導力類:Leadership examples, teamwork examples, difficult client, persuasion, admirable company and leader? etc.

貢獻類:Contribution to school?
創意奇幻類:dream job, if MBA doesn’t exit, ideal day? etc.

根據過去成功輔導個案拿下哈佛、耶魯、MIT等MBA,甚至拿下耶魯獎學金的經驗
要注意幾個關鍵:

一、Self-awareness,short-term goal,why school
這是一切的關鍵,不論求職、申請皆然,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真實生涯中,取得長遠成功。

另一方面,由於排名中有一半是跟就業有關,包含:
雇主評分 (Recruiter assessment score) 15%
就業成功率 (Placement success) 35%—細分為「平均薪資與獎勵」 (Mean starting salary and bonus) 14%,與商研所就業率 (Employment rates for full-time master's program in business graduates) 21%。

因此short-term goal與alternative goal,以及skills developed與why mba,可以說是面試中至為關鍵的題目,佔整個面試中至少一半的重要性。
原因很簡單,因為只要沒答好,就無法就業,就會拉低學校排名,只能忍痛把你拒了。

而多半人在沒受過專業生涯管理訓練的狀況下,面試都會風聲鶴唳,特別是最剛開始的Career Goals,尤其是如果不知道這些生涯目標是從哪來的,以及為什麼?(請見前文Walk-through Resume)

面試官的撲克臉要是眼神一變,申請人就會以為講了學校不想聽的,「犯了大忌」,而嚇得差點尿褲子,或是見風轉舵改答別的,那就直接ding了。

又另外的alternative goals也必須與原始的生涯驅動力有關,不然會虛無縹緲、不切實際。

事實上,就算是哈佛或麥肯錫、科技尖牙股等面試,一切都來到”Mutual Fit”這個關鍵。
MBA面試是在模擬就業情境。然而就算是就業面試也是一樣,公司在面試你,你也在面試公司。在看互相適不適合,有沒有能耐接下公司最大的案子,帶領產業變革。

而這個適不適合的條件,取決於生涯三要素--興趣技能、性格養成、專業能力發展。

興趣來自於性格養成。而性格養成來自於以家庭為核心的成長背景,是一個叫做「環境情緒流體」的東西,每天在我們的幼小心靈中成長,並且在家庭及學習、就業等求生過程中累積經驗,久而久之會成為我們的求生本能,而來用這些經驗背景來應對各項生存挑戰。
這些特性有重複性,能夠預測未來生涯,而在專注地培養後,能夠造就長遠成功。
如此學校自然會仰慕申請人的高度自我了解與成功可能性,從而請進學校,與其他師生教學相長。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不進行生涯管理會如何?

每年過年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會問自己:我新的一年要幹嘛?這是我想要做的工作嗎?我開心嗎?有賺到錢嗎?這個工作有未來嗎?有進步空間嗎?跟我的理想差多遠?


絕大多數個案的第一反應,都是財務自由。

這是當然。就算什麼事都不做,肚子還是會餓,久了沒吃東西,就餓死了。

不過這也奇妙,好像很少聽到新聞說有人真的活生生餓死的,連國外也不常聽說。

為什麼呢?因為人有謀生的本能。


然而,沒興趣的工作,做不了三年。第一年適應,第二年熟悉,第三年就重複了。

對於沒興趣的工作,大腦會自動將當前的痛苦寄託在未來的希望,中間透過「成長」來銜接。問題是,一旦在這個沒興趣的工作中,能成長的技能都已經到頂了,但這些技能卻並非興趣,那麼潛意識會發現:如果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卻做不開心的事讓自己活下去,過了一段時間後,當潛意識算不出如此承受痛苦的價值時,就會選擇自我了結,已終結痛苦。

這類情況,特別會發生在長期經歷苦行僧式的訓練或生活,而期望能以現在的痛苦換取未來,但等時間熬過卻換來失敗時,自我價值幻滅的意識會達到頂端,就會有潛在危險。

筆者曾經遇過有個案在工作中選擇自殘,或走在路上因為周遭期望壓力過大而昏倒的案例。

有的人會用進修來脫離困境,但許多個案在算不出轉換跑道的機會成本時,很容易選擇繼續進修已經存在卻不開心的專長。如此一來,將會產生「越走越鑽」的現象。這時又回到時間不可逆的問題,到頭來會出現惡性循環。

當然也有許多人抱持著「早日達到財務自由,之後再轉向興趣工作」的心態。

然而,根據長年諮商經驗,沒興趣的工作是無法達到財務自由的。原因有幾個:

- 錢很小,一間房子就要還個幾十年貸款,還要生活,根本怎麼賺都不夠。除非能用興趣生涯成就卓越,讓錢來追你。

- 生物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會不自覺閃避工作中痛苦或沒興趣的部分。如此將無法成就卓越,也就難以達成「讓錢來追你」的理想。


而時間不可逆。一轉眼人生就過了,終其一生都在痛苦中度過。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MBA Career Fit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生涯金字塔式面試交戰守則


自九月底提交日至今不過約莫兩周,本單位再創紀錄~
繼往年創下79小時內所有個案皆秒殺面試、並創下全年度100%所有個案皆拿下兩所以上 Top 30MBA 獎學金的經驗,
今年已經有幾位個案在最快6個工作小時內,相繼秒殺Top 10 MBA面試邀請!
甚至有個案們這兩天已經面試完了!
秒殺面邀的個案群其GMAT分數落在650上下、托福未滿百、非富二代、無美籍無簽證,甚至有私立大學的個案。
如此的面邀秒殺速度,幾乎都會拿獎。

那麼就來簡單破解一下面試該如何進行~ 

首先是面試形式的選擇。
標準流程的人物選擇有招生委員Adcoms、校友、學生; 
面試途徑由於全球疫情關係,幾乎都改為線上。
不過在如此秒殺的特殊情況下,今年目前遇到的都是由Adcom面試官直接來信指定兩、三個面試時間。
與其說躲不掉,不如說正中申請方下懷,求之不得。

傳統上輿論認為如果能選台灣校友,想必能為自己人講講話; 
或也有申請人希望不要直接面對Admissions Committee(Adcom)、甚至是Admissions Director的龐大壓力,而選擇校友或是二年級在學生。

事實上,校友其實不見得會起什麼作用。
有的錄取,有的沒錄取。可以說有跟沒有一樣。

而對於經歷生涯三驅力與金字塔挖掘的個案而言,由於生涯核心驅力與生涯品牌明確,所投射出的長短程生涯目標清晰,能夠一舉貫穿即便是哈佛、耶魯等常春藤頂級名校,並使這些名校相形之下,反而只是眾多同質學校的其中一個替代品罷了~
而能夠透視如此結構、甚至是能主導賣方資源的,就只有Adcoms,尤其是Director。
因此,對於自我了解透徹的申請人,其實最建議的還是直接對決 Admission Director,或至少是Adcoms。

其實有時候是反過來的。
當如此閃電面試邀請出現時,有時候面試對象是沒辦法選的~ 今年目前就是如此。
甚至Adcom Director就是要跟你聊聊。
那麼...恭喜你!這表示你要拿獎了~
根據經驗,如此「天之驕子」常常在面試完的隔天就拿獎,甚至全獎也相當常見。

雖說各校網頁上都載明:審委、校友,甚至在學生面試,其權重相等。
但根據經驗,事實上這些面試邀請,是以類似「同心圓」的方式輻射發出:
Admission Director負責最重量級的台柱型申請人,其次是Adcoms,再來是校友,最後才是在學生。

往年除了西北家樂氏商學院,是為了效法華頓讓富二代校友相互結交人脈以做生意以外,其他各校幾乎都是以如此的同心圓輻射方式進行面試。
也因此,越快拿到Director面試的申請人,拿獎學金、甚至全獎的機率越大。
那麼,為什麼有些申請人都只拿到校友面試呢?
很簡單,因為Adcom Director及其他Adcoms忙著面試更有競爭力的申請人去了,分身乏術。

至於面試時間的預約,有多名個案被指定在最短的指定時間內面試。
那麼恭喜你,在每年各校動輒數千人申請的激烈競爭下,出現這類安排的情況,可以說是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了。

甚至也有協助過個案遇過更極端的情況:當拿到面試邀請時,Adcom Director直接問說能不能當天晚上面試?
根據個案經驗,這種校方要求大概沒有全獎也有半獎~

不過原則上,面試題型與內容準備至少需要接近10個小時,不包含Mock Interview。
根據經驗,有mock過比直接上場拚實力的效果,可以說立竿見影。
所以至少也要約個三天以上,或最好能有個一兩周準備期。
核心概念是透過生涯三驅力所組成的目標金字塔,來產生School Fit,
並且在各類領導經驗的Behavioral Questions考題中,將三驅力套用在獨創的「131結構」。
然後就會翹著二郎腿面試,不動如山,等學校開飛機來撞你。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創紀錄再一枚!11工作小時!再拿下 Top 10 MBA 面試邀請!

創紀錄再一枚!11工作小時!再拿下 Top 10 MBA 面試邀請!

無身分、非接班、私立大學、Low GT、傳產

表定之面試邀請發放時間為兩週

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如何系統性秒殺Top 10 MBA面試邀請

念理工的朋友們都知道,在科學研究中,有一個詞彙叫做「再現性」,其定義為:「在相同控制條件下,以相同分析步驟進行重覆量測,經由多組分析數據比對其接近程度,即為再現性。再現性佳表示重覆分析之數據極為接近。一般以精密度做為再現性之量化指標。」


各校網頁上都有註明:面試邀請需自提交後靜待四至八周。

然而,本單位繼往年以gmat均分672的非接班凡人申請群,創下全數拿下美國Top 26 MBA獎學金的紀錄後,今年再破紀錄!
Low GT無背景個案,於提交後6小時半,即秒殺Top 10 MBA面試邀請!

這種連在國際上幾乎都沒有聽過的「系統性內定輪」(早於表定時間的面試通知),竟然在世界地圖上幾乎快看不到的一個小島上接連發生~
那就表示幾乎是「搶到頭香」的狀態!

而根據經驗,如此閃電般的面試邀請,多半都會拿獎。
快的話甚至面試完隔天就會拿獎,動輒四萬美元(相當於台幣一百二十萬元),甚至全獎。

當然,哈佛網頁上註明,拿到面試邀請的時間快慢不代表錄取機會; 
但同一網頁也說,拿到面試邀請確實是一項正面消息。

至於如何達成系統性內定輪,簡而言之就是「真實生涯遠大於申請」。
其概念可於筆者多年來每週發文所不斷強調的「生涯三驅力」--找出平均每名個案會有的三大核心驅力,並形成個人品牌,進而投射真實生涯目標,
再依照Gap Analysis來找出目標達成前的欠缺技能,進而定位目標學校,同時真實實現生涯。

有了這些生涯驅力與品牌工具,個案們會發現過去所走過的足跡都是有跡可循,且功不唐捐,進而堆疊出一連串的成就與貢獻,並投射出比「你跟學校更為偉大的事」,自然就會秒殺常春藤面試邀請。

另一方面,如此明確的自我了解,將會在面試時再次出現「再現性」,因而更容易取得更高機會錄取,甚至拿獎。

哈佛MBA錄取與耶魯MBA獎學金就是這麼拿的。
祝大家好運~

Sincerely,
David Lee

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狂賀!創紀錄!六小時半!秒殺Top 10 UM Ross GMBA面試邀請!非二代、無身分、Low GT

狂賀!創紀錄!六小時半!秒殺Top 10 UM Ross GMBA面試邀請!

非二代、無身分、Low GT、傳產。

表定時間為4至8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