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工作對申請MBA的影響」答疑

問:

各位前輩好, 
小弟目前工作一年, 
有計劃在國內工作3-5年後申請美國MBA, 
但不知道工作的公司和內容,是否會影響錄取的機會, 
因為小弟目前收到一個工作機會,在猶豫要不要換公司,換了之後能不能在申請時有加分 
效果是我決定轉職的關鍵因素, 
所以想來請教板上前輩,我是否應該轉職: 
原工作 美商電腦廠 供應鏈資料分析 
好處: 
1. 每天有1-2小時需要和國外同事開會,對英語口說和跨文化合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 主管和同事都非常好,主管很願意給舞台表現。 
3. 參與project報告可以接觸到Director等級的美國主管(可能之後可以幫我寫推薦信? 
) 
壞處: 
1. 比較functionally specific一些,視野沒有新機會來的大 
2. 薪資水準較新機會來的低

新機會 台商半導體廠 儲備幹部 
好處: 
1. 因有論調計畫,對生產規劃、資源規劃、策略規劃、需求預測、產品定價都會有接觸,視野非常廣
2. 同事主管很多優秀人才,海龜也多 
3. 公司在美國名聲應該很大,在美也有新建廠 
壞處: 
1. 講英文的機會一定少很多,且公司大部分都是台灣人,較少跨文化合作機會 
因為原公司給我的感覺實在太好了,儘管有新機會,小弟還是有些猶豫,不過還是想一切以大局為重,若工作的公司和性質影響MBA申請成功機率非常大,那我會希望選擇一個對MBA申請有利的工作。

不好意思,把這裡搞得好像科技板,但因MBA是我的抉擇關鍵,所以還是想發在這裡請各位前輩指教,謝謝。

~
答:
簡單說,結論是趕快去新機會。

首先破解招生邏輯。 
學校的目的是為了排名,而權威排名機構US NEWS的排名條件中,申請人可控條件若去除已 
21%畢業就業成功率、14%畢業起薪,及15%雇主滿意度。 
這些招生條件是從申請人的履歷足跡來投射。 
因此,若原Po有能力跳進全球當紅炸子雞的台灣半導體業,就能同時證明這三項要件: 
既能證明能在平均畢業有13萬美元高薪的科技業就業,還能自發性在產業與職能上躍升,? 
如此將能大幅提升錄取機會。 

同時,就筆者的老美同學在疫情中對台灣防疫刮目相看,說台灣是rock star; 尤其在國際局勢動盪中,世界終於發現:台灣半導體只要斷鍊三週就會全球停擺,因此一鳴驚人,全球護台,並對台灣半導體如何成功趨之若鶩!其全球制霸的份量已經遠超過一般外商品牌的光環,是身為台灣人的驕傲~
原Po若能在如此稱霸全球的知名台灣半導體公司中,歷練全球管理策略的視野,才會具備對MBA大量案例討論的貢獻度,學校也才會要你,甚至發獎給你。

籃球之神喬丹說:「想要成功,就要拒絕誘惑。」
原Po年紀輕輕就有念MBA的憂患意識,又能獲得全球半導體中心的台灣的知名企業儲備幹部機會,可見潛力不可限量~
又有拒絕短期誘惑、顧全大局的意識,是成功的第一步!

原Po文中主要造成轉職猶豫的動機是:申請效果,國際性互動與表現舞台,當然還有待遇。
申請的部分下面會談。
就國際互動與表現舞台的動機而言,MBA及樓主當前的工作都有國際元素,並且因為新機會的國際元素可能驟降,因而產生猶豫。
可見「國際」是樓主的關鍵生涯驅力之一。
其常見形成原因有很多:
有的個案是因為成長環境較為枯燥單調,而刺激了「四本能」中的「多元」本能,而對國際多元性有興趣; 又過去的個人價值與表現機會可能受到局限或忽略,而刺激了「身份認同」本能,以致尋求表現舞台。(請見筆者前文「情緒流體之四定律與四本能」。)
也有的個案是因為父母成就高,但不太會講英文,而子女因為「青出於藍」的生物本能,而追求具國際曝光度的互動機會,以獲取環境認同。

尤其原Po對此「國際」元素的追尋,甚至大過新機會能統領全球管理的歷練機會,似乎對全球聚焦台灣半導體的情勢轉變還沒反應過來,思考慣性還停留在崇洋媚外的階段。
當然由於台灣是被嚇大的,會有如此思考慣性無可厚非。
然而,這樣的不自信,學校是不會要你的。

另一方面,語言只是一種溝通工具,背後全球總部的國際管理策略,與跨部門協調才是重點。
外商的海外供應鏈分析,其目的是為了向區域分公司乃至總公司提出供應鏈管理建議,而供應鏈管理只是國際綜合管理中的其中一個細項,離影響總公司的國際綜合管理決策還有距離。

反之,若能在頂尖科技業的全球總部有綜合管理的視野與歷練機會,不就一口氣直接跳進全球管理的核心雷達圈了嗎?
這樣不論是未來就業或是申請,以及生涯發展上,都有大幅度的成長不是嗎?
尤其近年自從疫情與國際局勢動盪,世界聚焦台灣,發現原來我們這麼強~ 不論在防疫、半導體、

然而,樓主真正該關心的並不是這些。
而是Why MBA? Why 3-5 years later?

樓主在文中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就是常見的崇拜效應,對學校與外商的崇拜。這樣學校為什麼要你呢?

事實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五隻腳:合理化修辭、禁錮、得不到外界救生資訊、被碾壓(或以為被碾壓),及被施小惠。
只要將此洗腦原拆掉任何一隻腳,都能使此崇拜效應崩潰。
相反地,只要在其外圍加蓋你的五隻腳,使其「反崇拜」--提出反向合理化修辭、將其禁錮、使其得不到外界救生資訊、將其碾壓,並對其施小惠--就能逆轉局勢,使該對象對你產生崇拜。
筆者曾成功協助個案拿下常春藤如耶魯大學MBA獎學金,就是這麼拿的。

不只如此,思考的格局還要放得更遠大。
還是那句話,生涯遠大於申請。
要從人在求生、尤其家庭成長過程中,應對環境的「凹」字型所制約並超越出的「凸」字型,其效能化會形成「山」字型的三隻腳,而形成三大興趣技能,即為三大生涯驅力,
將之進行投射,就會投射出快樂致富的具體生涯目標,並能細緻到具體產業與職能,就能不再工作,快樂致富。
並透過專注經營你的這些獨特興趣技能組合,將會登峰造極,超越企業品牌與校名,讓頂尖企業伯樂來三顧茅廬,讓你操作商業機器,實現理念造福世界,助人為樂,也能獲利滿滿。

而申請學校是在模擬就業,當學校看到你有如此成就足跡與潛力,自然也會向你招手,希望你能成為校園大使,並幫學校衝就業數字與排名。
而即便頂尖名校,也是販售領導技能的商家。你為了取得能達到事業目標所欠缺的領導管理技能,用資歷與生涯爬升的爆發力跟學校交易,並令其「反崇拜」,使其發來錄取信甚至獎學金,可說是天經地義。

希望有回答到原Po的問題。加油~
:)

Sincerely,
David Lee

2022年6月28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本年度申請時程規劃


今年由於美國宣稱本土疫情已過,又經歷國際局勢動盪與美中大戰,以號稱夢幻學校M7為首的各大名校,自本年初至今曾流失大量學生,為了騰出更充裕的席次調整時間,紛紛將申請輪次調整為:第一輪比疫情前更早到九月初,第二輪維持疫情前的一月初,第三輪延至四月中旬。

而哈佛甚至只有兩輪:九月初與一月初。

一轉眼已經要七月了,雖說離九月初死線還有兩個月,但對於尚未考得理想分數、且不知為何而戰的申請朋友們來說,除非是全職申請人,不然若是與大多數申請人同樣在職申請,那麼第一輪應該是來不及了~

原因是因為即使目前已經有理想分數,那麼就算照著SOP走,光要逐一挖掘生涯方向與建構履歷,就要六到十週,如此掐指一算大約要九月中了~

雖說這些前置作業佔整個申請流程的七成左右,後續Essay與推薦信的故事題材也會躺在那兒等你,但依照一題Essay從選材、架構、編寫到刪改,各篇少說都要一、兩周的時程來看,就算寫完三大核心題型Career Goals、Leadership、Contribution等,至少也要十一個月初去了。

雖說這三大題型可以丟出至少四、五間的學校,但還有推薦信撰稿、還要等待回覆; 

而排名越前面的學校,其Essay題目越刁鑽,字數越短越難寫,多半且不能與其他學校共用,需要預留時間處理。

而填個八間申請表少說要一周...等,如此一來最少已經十二月去了。


當然有人說哪裡需要那麼久?不是直接跳到寫出漂亮的Essay就行了嗎?

很簡單~沒有經過深度生涯挖掘的申請人,Career Goals如果不是將錯就錯,就是用掰的。

如此一來,不但不知個人的生涯驅力與性格方形西瓜,也不知Career Goals與Why MBA、Which MBA等為何而戰的問題。

除了因為違反畢馬龍期望效應,而使考試難上數倍之外,申請文件也會東一塊、西一塊,而沒有核心架構與邏輯,推薦信也不知從何互補。

如此在Adcoms看到整份文件時,會是七零八落,或是一個超大問號,而難以有突破學校期望的申請強度。

就算有幸拿到面試,也不堪一擊。

而一但被拒絕,隔年申請會難三倍,因為許多學校只問申請人在重新申請這段期間的進步,

然而多半都進步有限。

只能靜待不會發生的奇蹟。


而這樣的奇蹟只有一種可能會發生,就像往年某期鏡周刊的封面故事--台灣首富富邦蔡家的長孫,在受到老爸台哥大董座蔡明忠的安排下,從知名家族事業學府南加大畢業後,安插進入外商管顧歷練,再安排到近日裁員腰斬的騰訊,而後再度悉心安排進入華頓商學院就讀MBA,加入眾多富二代行列。

只要投對胎,不到三十歲就有五十一億身價的股票~ 

而根據鏡周刊該篇報導的統計表格,從華頓畢業的九位知名台灣校友中,有四位姓辜,三位姓蔡。

不知華頓商學院副院長在受到蔡董宴請來台餐敘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這篇報導~ 就自己所領導的商學院可以由名家安排進入就讀,有何看法?

如果名校都能這樣接受安排,那何不安排進入哈佛、史丹佛或普林斯頓呢?

順帶一提,根據常春藤MBA獎學金經驗,雖說絕大部分學校的申請表格中,都有欄位詢問父母姓名職稱,及是否有校有血統,甚至是財力證明等。

但還是有些超級名校如:耶魯等,是完全找不到如此欄位填寫家族背景的。

就算你是牛魔王的兒子,也請乖乖排隊申請,各憑本事。

大夥加油囉~


Sincerely,

David Lee

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每週一MBA生涯之公益解惑日--什麼叫Candidacy(下)

而Candidacy之中除了就業以外,如果要說第二重要的,要算是領導力與團隊能力了。

這部分包山包海。包含:自我了解、熱誠與投入、成功經驗、團隊合作與領導、開創成功的能力與專業、無私、以身作則、體貼團隊成員的人性與溫暖、啓發團隊潛能的能力、聰明才智、對產業未來走向的知識與直覺判斷力、目標設定與策略執行能力、演說簡報與溝通說服能力、激勵能力、開放性思考能力、創意、冒險能力與創業家精神、成熟度、願意讓其他團員做領導者的雅量、謙遜與學習能力、分析與量化能力、力排眾議的勇氣與能力、道德與博愛,甚至幽默感...等等。(細項將會另文分享。)

而這些領導力與團隊能力有幾個功用,包含:
- 僱主需求=就業數字(請見Candidacy(上)篇)。長江後浪推前浪,需要有新一代的未來領導人來接班,將企業推往新局。
- 改變世界,而且最好是真的,還要能改寫歷史的那種。
- Case Study與研究目的=班級互動本身就是產品。
成王敗寇。這世界上沒人知道領導力是什麼,而創新管理技術也日新月異。大家為了發財,都爭先恐後地瘋狂研究如何領導與成功。
成功者放的屁都是香的,失敗者講什麼也沒人想聽。除了王文華。
- 當Student Ambassador,在學校網頁與部落格上發文,協助招生。想當然爾,需要一些鳳毛麟角的”Diversity”及”Competent”的學生,來製造一些視聽效果。
- Experiential Learning:要讓體驗式課程多彩多姿,例如:社團幹部要有人去競選、交換課程要有人把內容搞得有聲有色、演講活動跟公司參訪要有高手去提問、學生基金要能賺錢、顧問案要能讓付費客戶滿意,而且還要有成就亮點,能夠提升學校的威望,或同級學校間的差異化。
- 畢業校友名望與捐款。

當然還有個基本的Candidacy,那就是School fit,尤其是幫學校去與同級競爭對手產生差異化。
而這需要申請人對自身興趣技能、性格養成,與專業技能提升的深度了解,也就是生涯三驅力,以及所投射出的生涯目標要如何改變世界; 
又在生涯經營中,要把自己培養為什麼樣的領導人,又欠缺的領導與專業技能跟學校有何關聯,又如何能幫學校撐起最大品牌價值。

這一切的策略遊戲變成了一個application game。
若想達到如此申請境界,需要知己知彼,然後將Candidacy在各式申請文件中,做策略性地調配,包含:成績單、履歷、申請表、Essay Package、推薦信、面試、考試成績等,以產生「最大申請條件Delta」。(請見前篇「何謂Holistic Approach審核法」及「最大申請條件Delta」文章)

Adcoms甚至會從申請文件的策略結構中,來評量申請人否有強大的Business Acumen,知不知道如何在與學校跳的這場申請華爾茲中,創造最大雙贏。
若是連工具都不會用,連自己都賣不掉,又怎麼能進得了世界頂尖企業,還談什麼改變世界呢?

然而,留學生涯這種人生大事是命中註定,包含所念學位選擇、時間點、區域性與地理位置、校名威望,海外實習與就業,甚至是遇到真命天子等。

而這些專業工具其實十幾年前就有了。
因此,若是一味地猜測學校想看什麼,而不去挖掘、了解自我,甚至忘了自己是誰,命運就會是操之於人,任由學校宰割,甚至把自己的價值拱手讓學校論斷。

反之,若是以熱情使命來經營生涯,命運就會操之在己,不論錄取與否,你都在為了熱情事業的使命而努力,自然會成功,擋也擋不住。

當產生如此頂天立地的生涯價值時,學校就會倒過來追你,而你也將拿取所需資源來更快地改變世界。
如此,校名也不過是你手上的另一個戰利品而已。
這就是為何常聽人說「念MBA的都是一些不太需要MBA的人」就是這個意思。

只要能如此全面性而策略性地建構申請文件包,盡人事聽天命,老天爺都會出來幫你。屢試不爽~

Sincerely,
David Lee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每週一MBA生涯之公益解惑日之「什麼叫Candidacy(中)」

續前篇


Stanford Adcoms 說:「(申請文件中)有這麼多大公司名跟高大上的職務名稱,跟這麼多制式化的Essay與Interview回答...但我們會翻箱倒櫃,來找Who are you.」
很多申請人以為申請是看Essay故事,其實這只是申請要件中的其中一項條件。
申請主要是看「對校利用價值」,而這個觀念非常龐大。
而為了將其簡化,而產生一個用來衡量學生對校利用價值的評價方法,就叫做「Candidacy申請要件」
目的是為了要滿足學校的排名威望與同tier的區隔性,以利校名品牌與招生。(請見前篇)

學校是很現實的。
對學校來說,每年都有好幾千人來申請,只招個三、五百人,再大的班如哈佛、華頓,一年也才一千人上下,學校是一定招得滿的,那麼為什麼要比什麼Candidacy呢?
為什麼學校這麼戰戰兢兢、殺得你死我活?
還要拼什麼Acceptance Rate錄取率,即使只占1.25%?

很簡單,有幾個理由。
一個是管理教育的同質性實在太高了,只能靠排名來分高下; 
又落在同tier的學校只能自求多福,想儘辦法區隔化,同中求異。
而主要靠的,就是排名條件中的各種評分組合。
權威排名中,竟有高達73.75%的招生條件,是由「學生組成」來產生如此的效果!
而這是掌握申請人生殺大權的關鍵要件!
因此申請人必須要對「Candidacy」有完整而全面的認識。

那麼除了上篇介紹的「第四項申請要件」—就業數字(其左右排名的分量高達排名條件的50%,並且占申請人可控條件的三分之二以上),那麼這次來談談另外幾項關鍵申請要件~

「富爸爸窮爸爸」--家族背景
非常現實地,Duke Fuqua MBA常年把近年錄取生的背景公佈在網頁上,其中有一位是“A student whose grandfather founded the Grammy Awards.”
說實在的,爺爺做了什麼關他什麼事?
但你不會想跟他當同學嗎?想不想對他的家訓傳統一探究竟?
另一方面,如果是葛萊美獎的創辦人的孫子所念的學校,一定不差吧?

同時,子女學歷是企業主會購買的一項商品,何況是動輒十二萬美元的學費?而這時會出現很多「對校貢獻」:
一是活廣告與代言影響力,例如:前GE總裁、世紀經理人傑克威爾許的子女就是念哈佛MBA。
若是連成功家族都念這所學校,表示這間學校應該不錯; 
當然,不夠成功的家族,就會出現門不當戶不對的窘境。

二是吸引企業捐款,如辜家捐給華頓一億蓋圖書館;
三是能夠大量雇員:企業內將產生學院派、與非學院派的家族忠誠派系;
四是佈樁,例如:當年接班GE的,就是哈佛MBA的傑夫伊梅特;
五是Network,基本上跟甘迺迪家族的概念一樣,只要是校友出身,要擠進核心圈或運用相關資源,會比完全沒有校友網絡的人,具有相當優勢。
 
智力:
說穿了,這也是為了排名。
一般人以為智力是指GMAT(16.25%)與GPA(7.5%),又因為GPA多半已經成定局,所以大夥們拼命去拼GMAT。
事實上,就像前文所說的「Holistic Approach」與「就業條件占50%=三分之二可控條件」,Adcoms在評量智力時,並不是單純只看分數高低,因為只要看個幾年就會知道,每個申請人在大學成績上都各有優劣; 
又由於就業還是申請人對排名的最大貢獻,因此Adcoms還會同時看大學校名,主修相關性,班級排名 ,選修課程的選擇...等。

為什麼要這樣呢?
因為這些排名條件是連動的,也就是「Holistic Approach」的核心精神。
要在事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要看事業上的熱情,是否在頂尖企業中快速陞遷到高位,靠的並不是成就本身,而是背後的動機與熱情,所造成的能力培養斜率,才能有未來可預測性,甚至成為領導業界的翹楚。
而這甚至要回溯到大學主修最好就是本科系,並且就讀名校又名列前茅--那麼要看其從小培養的性格養成過程為何,而追本溯源就是因為有個富爸爸…等。

但真正能造成其成功的,還是在於申請人的熱情、性格養成,與專業能力培養,因此組合成生涯三要素。

這樣才能像甩鞭子一樣,並不是看誰的肌肉多蠻力強,而是看誰能最有效地從一開始的身體重心轉移,帶動腿部重心轉移,再帶動腰部扭轉,並一連串帶動上半身、到上臂、到前臂、到手腕、到鞭柄、鞭身,最後到鞭末,所揮甩出去的爆發力與後勁,才會產生一氣呵成的極大衝擊。

這樣才能讓學校有效預測申請人的事業成功,也才會願意將席位投資在你身上,未來成為成功企業人士,為校爭光。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什麼叫「Candidacy 申請條件」?(上)

準備申請之前,要先知道學校到底要什麼。

哈佛商學院先前有位具有33年資歷的前Adcom Director,Ms. Dee Leopold阿嬤,出了一題經典題:”What more would you like us to know as we consider your candidacy for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MBA program?”
這題就是她老人家在幾年前退休前出的,並且不限字數。

同年開始各頂尖名校的題型都大幅簡化。
Leopold阿嬤在招生時,一直與招生團隊在研究case study時的班級討論內容。
而case study互動,需要多元精英。這包含了兩個層面:「多元」與「精英」。

然而,用這兩個詞來判斷Candidacy...也實在太籠統了!
有沒有更具體、更客觀的審核條件,來判斷申請人的Candidacy申請條件呢?

有的,而且各校都早在網頁上公開N年了。

根據成功協助個案錄取哈佛MBA、及拿下常春藤MBA獎學金的經驗,申請條件分為三大類:智能、領導潛能、個人特質。
然而,為什麼是這三大面向呢?又還有沒有其它面向?

很簡單,商學院動輒數十年甚至百年歷史,但是大家都在各自城市蓋好以後,就不會動了。
又大家教的都大同小異,因為好用的模型如:五力分析等,就那麼幾個,而且可以被破解。

能教人與被教,就有辦法被抄襲。

因此,當商學院越趨同質化的年代,唯一能產生差異的,就是「排名威望」與「招生差異化策略」:
要嘛在排名上直接騎在別人頭上; 
要嘛用差異化策略,不要被對手騎在頭上。

巧合的是,這三大面向剛好都跟排名有關!
天底下哪有這麼巧的事?
那麼會不會是反過來,是因為排名評分,而產生如此的招生面向呢?

正是如此。

在權威排名U.S. News中,三大評量為:
Quality assessment 學校優異性 (weighted by 40%),包含:
- Peer assessment score (25%) 學校之間互評,與申請人無關
- Recruiter assessment score (15%) 僱主滿意度,跟就業有關

Placement success 就業成功率 (weighted by 35%) ,包含:
- Mean starting salary and bonus (14%) 畢業起薪
- Employment rates for full-time master's program in business graduates (21%) 畢業就業成功率

Student selectivity 申請人優異性 (weighted by 25%),包含:
- Mean GMAT and GRE scores 平均考試分數 (16.25%)
- Mean undergraduate GPA (7.5%)
- Acceptance rate (1.25%) 錄取率與申請人無關。


因此出現第四大面向,而且是最重要的面相:就業。

因為就業占50%,占申請人可控條件73.73%中的三分之二有餘!
考試只占16.25%,就業條件至少是考試分數的三倍分量~
由此可知托福比GMAT重要,因為雖說托福不列入排名計算,但會直接影響到就業成功率。
這也是為何各校都有嚴格的一百分門檻,甚至要求說寫分數下限。
甚至是回推到十餘年前的CBT改制加考口說,因為發現有接近滿分的考生居然不會講英文?!
這樣要如何就業呢?

這就是為什麼你常常聽到人家一進去MBA就要開始找工作,還要瘋狂的network跟練case,然後只剩下顧問業跟金融業兩種高薪工作,最好入學前就已經是顧問或金融業,就是這個道理。

但這樣會發生像「邁向頂尖之路」的哈佛MBA畢業記者說的,畢業後一年,絕大部分新校友因為不喜歡畢業時找的工作,而又瘋狂轉職,然後又回到MBA前的生涯迷茫。

那麼,發明排名的人是不是該拖出來槍斃呢?

有了這些背景知識,下次當看到差不多條件卻上了不可思議名校的申請人時,可以仔細看看是否具有美國身份,因為等於回美國就業,成功率高,起薪也高。

因此,唯有跳脫申請遊戲,專注經營生涯以致超越學校,才能解決所有問題,一勞永逸。

而最有效產生高度就業預期性的,是Self-Awareness 自我了解,及Career Consistency 生涯成就一致性,與Focuse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該生涯相關領導力培養。

目前已知最有效的工具,是生涯三驅力。
要從核心家庭以致大家庭背景,所產生的「情緒流體求生制約」所構成的價值觀與心理基膜,來應對生涯挑戰。

由於學校看不到三驅力的挖掘表格,甚至不知道有如此強大工具的存在,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從大學主修與履歷累積,甚至是入職、陞遷與轉職邏輯,然後看Career Goals與Leadership Essays; 
再問問推薦人前輩看法,是否認為申請人有機會成功接班?
最後直接叫來當面問問看,給他點壓力測試,看會不會眼神閃爍冒冷汗,還是對自己的出身與去向有清晰了解,而出現無欲則剛的境界。

然而,根據筆者從事生涯管理15年來的經驗,就前文提到M7等名校招生辦的最愛,其實是跟其教學品質認證AACSB聽起來很像的諧音--ASSCB(American, successor, score, cheat, and bribe.)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公益解惑日:申請疑問 求定位學校 Biotech/Healthcare (續答)

既然樓主都是在美國工作,又是domestic pool美國身份,那就簡單了,

而且710算夠用了,雖然大陸超牛750申請人滿街跑,但因為樓主算有美國身份的中國人,有相同背景的分數競爭相對減少很多。
GPA又高,原則上會先比大學本科GPA,因為列入排名計算,而且大家有個公平基準,但後面還會再看碩士的校名地位是否有爬升,然後再看碩士GPA又更高,有爬升跡象非常好; 
工作也在相關領域,如此當career goal essay中提到對biotech有passion時,是很有力的證據。

由於權威排名U.S. News在MBA主修下,並沒有分出Healthcare或Medicine的主修排名,畢竟有醫療主修的學校並不多。
然而由於地理經濟上的產業群聚現象,以及可以跨學院修學分或有合作項目
可以用研究所排名去找Biological Science與Medicine的排名學校,再交叉比對商學院排名,就會發現有些學校不斷重複出現 。
例如:哈佛、史丹佛(斯坦福)、MIT、柏克萊、JHU約翰霍普金斯、Yale、Cornell、杜克、芝加哥、哥倫比亞、UPenn、UCLA、NYU、U Michigan…等
當然還有創業名校Babson,或醫藥名校如Vanderbilt與Rutgers。

另一方面,樓主提到金融背景短板,其實有點天外飛來一筆~
即便是Career Goals設定VC創投或PE私募,
根據筆者所經手過在PE/VC/IB工作的個案們的經驗分享,
原則上VC要兩種完全不同背景的人:一種是科研博士,另一種是PE/VC/IB的高階金融經驗者。
其實筆者曾多次成功協助個案們,在沒有MBA的學歷條件下,進入頂級VC、PE等單位工作。
而Adcoms並不會期望申請人同時具備這兩種經驗,因為定義上就不太可能。

另一方面是生涯目標的設定的問題。
生物醫藥科研背景,念完MBA出路很多,包括生科或藥廠PM產品經理,或是如J&J或Lilly等相關領域品牌的MA儲備幹部,一方面是職缺相對多很多,又有超過十萬美元的年薪,對學校誘因更大。
因為學校比你還害怕,畢竟畢業就業成功率佔排名的21%,攸關他們的排名聲望。
不一定因為有看過初創團隊就一定是VC,畢竟VC少之又少,又多半要科研博士。

雖說生科醫藥領域的VC本身風險也非常高,但樓主的本業是醫療與醫藥科研,絕對還是可以試一試~
這方面要看兩個部分:樓主的對生科的熱情起源,及專長領域。

因為生科、醫藥、生物是三個完全不同領域,又人類對這三個領域的所知都還非常有限,可說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會變成真的要拼個760,還要看大學主修跟美國碩士,最好真的就是MIT等級,搞不好還要念個博士,要拿VC才會穩很多。
或是VC可以當中長程目標,短程先出來做個MA或PM,
這樣M7還是很有機會的。

推薦信自從疫情後,許多學校都只要一封現任主管,只有少數學校要求現任與前任主管各一封,可見招生辦自己也泥菩薩過江,裁員嚴重~
原則上推薦人要密切合作一年以上,才回答得出申請人的細項領導與團隊技能,而哥大只要求推薦人合作半年,這樣其實會有開後門的嫌疑~
超大牛推薦信要看合作密切程度,及合作時間有沒有一年以上,不然幾乎是沒有作用。
或可以當第三封,有些學校會收。

而推薦信在申請的重要性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百分比,至少文件審核中的“Holistic Approach”並不是這樣看的。
而是以唯一一個第三方角度,來更立體地瞭解申請人的熱情程度、專業高度,與領導潛能。

最後樓主問到一個好問題,要往生科學生比例高還是低的學校申請,
簡單說是要往比例高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那多半是因為有產業群聚在附近,會有工作機會。
在波士頓附近很多,因為有哈佛、MIT,JHU也不算太遠,還有一家創業第一名校Babson在那裡...等。
而學校也因為如此就業需求,而投注研究資源建立品牌定位;
相關領域的僱主們會來這幾間名校招聘,並且學校也會有大咖教授或企業領導人進駐。

希望有回答到您的問題~

Sincerely,
Davi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