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然後是至為關鍵的「主結構柱與邊柱的結構關係」,也就是你想要培養自己成為怎樣的領導人?又過去如何培養?
李大衛生涯管理中心
NSHMBA美國最大MBA徵才會 首位華人顧問
世上最快樂的人!你也可以~
Never Work Again, To Get Happy and Rich!
“I've been admitted to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Thank you!” - Ms. W
“I got in from Amazon!” - Ms. H
"透過Career Branding讓我更清楚目標與個人特色,在PE面試備受董事矚目,順利進入公司擔任Associate。非常感謝您!” Ms. L
“我把興趣變工作了!” Mr. L
MBA數百萬豪賭,選校寫Essay苦無頭緒?
熱情生涯在哪?
簡單三步驟: 生涯三驅力,機會管理,個人品牌行銷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Monday Blue Buster 週一MBA生涯公益答疑日~
(續前篇)
然後是至為關鍵的「主結構柱與邊柱的結構關係」,也就是你想要培養自己成為怎樣的領導人?又過去如何培養?
幾年前陪個案去看史丹佛MBA時,跟Admission Director聊過。
讓筆者印象最深的,是Adcoms會從頭到尾仔細檢視申請人的整體人生發展,細到會去推想申請人的大學室友大概長什麼樣子!
一直不是很想討論這一類的問題,因為聽起來很像老生常談,但是又不得不討論。
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些令人遺憾的事情發生。
一般而言,大家常討論選錯MBA學校的代價會是多少?
近日筆者看到美國追夢網Poets&Quants上面的概略統計,
各間Top 20 MBA的學費加生活費的列表,平均花費大約是220,000美元左右。
因此,找到自身明確的生涯驅動力,並投射出快樂致富的使命生涯方向,
並且根據實現使命事業所欠缺的領導技能,來找出Why School,至關重要。
不然就等於至少浪費了五、六百萬台幣,以及兩年青春。
但是,近日身邊朋友所發生的悲劇,讓筆者不得不有感而發,來分享找錯生涯的代價。
前幾天傳來一個令人悲傷的消息。
筆者家人的前歐洲同事是一位律師,專門幫跨國品牌打官司,可說這位同事國際競爭力強大!
然而,或許由於不喜歡自身工作的關係,即便有強大的競爭力與經驗,近年來事業遇到瓶頸,在大中華區兩岸三地轉職不甚順遂,持續有文化不適應的問題存在。
甚至因為心煩意亂,幾年前出了頗為嚴重的交通意外,造成原本看似光鮮亮麗、卻內心空虛的生活,更加一蹶不振。
或許由於近年國際經濟局勢動盪,使這位歐洲同事不知為何離開了原本的工作,且持續在兩岸三地求職都難有進展。
近日不得已為了生活,只好暫時選擇一個較低階的教學工作。
然而前幾天才第一天上班,晚上就選擇輕生走了。
留下幾段破碎婚姻跟三個小孩。
就筆者早年的生涯管理理論中,有提到生涯三要素:興趣、性格、專業能力。
興趣優先,專業能力最不重要。
因為興趣會帶動專業能力,但是專業能力不會帶動興趣。
無論你有再強的能力,若這個能力不是興趣,則經過時間的推移,會難以從景氣高低循環中存活。
並且也不會有永續成長。
由於過程並不是興趣的關係,拿生命來換錢會怎麼追錢都不夠,永遠沒有突破財務自由的一天。
則潛意識會出現非常奇妙的生命價值計算公式:若每天過得如此痛苦是為了吃飯,那麼只要不吃飯,就不會痛苦了!
因而會下意識出現自絕的意圖。許多悲劇就是這麼發生的。
反之,興趣來自「成長過程中,超越父母與環境挑戰的技能」。
則因為家庭環境的細部差異的關係,每個人在求生過程中所養成的「興趣技能組合」都不一樣,就會各自形成某種獨特的多邊形。
而將會有某一種使命工作非你來做不可,別人怎樣也進不來。
那麼因為「物以稀為貴」的關係,這個使命領域的金礦全部都是你的,幾輩子也吃不完。
並且因為興趣的關係,在享受過程的同時,越做越開心,也越做越熟練。
則自然會出現如火純青的狀態,產生天衣無縫的傑作,從優秀到卓越。
每天享受如此藝術般的興趣工作,就像不用工作一樣~
並且用這種獨特的方式來幫助別人,自然快樂致富,什麼身心疾病都沒有。
而也因為內心了解自身獨特的價值所在,而能夠產生強大的自信,並於潛意識中肯定自我的獨特價值,而知道生命存在的意義,並且越做越長壽。
在每天享受興趣技能而成長的同時,單位時間獲利能力會持續提高,永無止境。
這件事情本身確立了財務自由。
即便經過景氣低谷,你也會因為了解自身獨特的興趣、性格與專業能力,而不在意外界波動,或一窩蜂地追尋瞬息萬變的趨勢。
而能專注在使命事業的研發突破,渡過一切難關,成就卓越與富足。
也只有得到幸福的人,才能給得出幸福,持續影響周遭人事物與下一代。
每個人都做得到。共勉之~
Sincerely,
David Lee
遲遲未公開的見證影片:
創紀錄!面試5後天!繼往年多次拿獎後,再度拿下 FT Ranking Top 11 USC IBEAR MBA 獎學金!
女性申請人、Low GMAT、Low TOEFL、國立研究所、科技業轉創業、無美籍、非接班。
第一輪緊鑼密鼓,死期迫在眉睫,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每每聽到成功申請人的心路分享,都一再提到儘早準備。
一個完整的申請輪次,要打造一份從真實生涯出發的無懈可擊文件,究竟要準備多久呢?
若不算考試準備的時間,則一邊工作一邊申請的申請人,
從撰寫A字架履歷,到挖掘求生過程的生涯驅力、與投射真實生涯目標,
乃至Why MBA、Why Schools,
到擬定各校Essay策略,到撰寫與編修Essay五大題型及其變化題,
以及推薦人們來回討論編寫推薦信...等,
至少需要三個月到半年,甚至將近一年。
另一方面,光托福與GMAT兩個考試準備起來,少說也要半年到一年;
因此,若連同考試準備,加上生涯挖掘、選校,到Essay策略與撰寫,到編修,少說要花一年到一年半。
而對於已經考完試,而全職準備的申請人,從現在開始每天密集探索生涯目標、編修履歷、選校、修改Essay與推薦信,則老天眷顧的話第一輪還來得及丟出一、兩間。
不要白白浪費了各校第一輪開放45%席位的寶貴機會。
然而,對於一邊上班、一邊考試,卻低估了全球競爭的激烈程度,而想要在兩個月內丟出申請文件的申請人,除非是具備筆者從15年MBA生涯諮商經驗所歸納出、聽起來像商學院認證AACSB諧音的「ASSCB申請要件」(American, Successor, Score, Cheat, and Bribe)--身份要同時是政商名流接班人、又有美籍、又同時是超級學霸與高分牛人,不然就是作弊或賄賂,別無他法。
不然對凡人申請人而言,可以說是鐵達尼撞山,必死無疑。
要嘛生涯目標來路不明,要嘛大學主修與選課走向、分數等無法解釋,或是求職、轉職邏輯不清,或工作成就散落各處,或是課餘、業餘與公益活動不知所為何來,要嘛Why MBA、Why Schools、Why Now無法解釋,
甚至是Essay內容盲目追尋趨勢,千篇一律,缺乏熱情,解釋不出為什麼要你來做?或是文件東一塊西一塊,或是跟推薦信無法貫串;
或面試裝模作樣,看到面試官眉頭一皺就趕快見風轉舵...等。
而重新申請會難三倍,因為多數學校只問:重新申請期間的進步為何?
然而,重新申請多半間隔不到一年,除了考試分數以外,難以有什麼資歷上的暴衝,多半又會再被學校拒一次,那麼隔年申請又會再難三倍...以此類推。
一開始的吃緊撞破碗,變成欲速則不達,到頭來多半只能被迫放棄一生一次的留學夢,而後眼睜睜看著條件差不多的同溫層扶搖直上,成為自己的頂頭上司,自己做牛做馬,卻讓別人去吃香喝辣。
第一輪對於哥大等不可錯失的Early Decision面對較少競爭,應掌握最後衝刺機會。
現在到十月初死期前,至少還可以衝兩到三所學校,不要把雞蛋全都放在第二輪。
如此第二輪的心理壓力可以有效減輕,文件完整度與品質也能有效管控。
今年的Essay題目比往年更為抽象自由,以哈佛為首的招生委員們,維持了無字數限制的無遠弗屆題型:“...Tell us about your candidacy.”
而其他學校如華頓、史丹佛也照例搬出各自的招牌大哉問題型:“...What do you want to learn from Wharton?” 及
“What matters most to you?“與”Why Stanford, Really?“
甚至有許多Top 30的學校,或許是因為疫情導致招生辦大量裁員的關係,將題型簡化成只剩一題Career Goal,及一題開放題,推薦信也多半只剩一封,大大提升了全球海量申請人競爭中的鑑別難度。
對絕大多數未受過指導的申請人而言,可以說是瞎子摸象。
只有在最深刻的自我了解中,才能從真實生涯面向抽絲剝繭,找出真實的why MBA, why now, why schools。
大夥加油~
Sincerely,
David Lee
近日舊版網頁遭駭客入侵,請新來的朋友們來信到Gmail信箱洽詢,感恩!
davidlee0222big1@gmail.com
新網站已在建制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