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結束後,在路上聽到廣播節目,在討論假期後如何有動力工作,才驚覺距筆者上次思考這個問題時,已經是將近二十年前的事了!
李大衛生涯管理中心
NSHMBA美國最大MBA徵才會 首位華人顧問
世上最快樂的人!你也可以~
Never Work Again, To Get Happy and Rich!
“I've been admitted to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Thank you!” - Ms. W
“I got in from Amazon!” - Ms. H
"透過Career Branding讓我更清楚目標與個人特色,在PE面試備受董事矚目,順利進入公司擔任Associate。非常感謝您!” Ms. L
“我把興趣變工作了!” Mr. L
MBA數百萬豪賭,選校寫Essay苦無頭緒?
熱情生涯在哪?
簡單三步驟: 生涯三驅力,機會管理,個人品牌行銷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Monday Blue Buster 週一MBA生涯公益答疑日~
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藍色週一症候群」生涯公益解惑日:連假後如何有動力工作
「Monday Blue Buster 藍色週一症候群」MBA生涯公益解惑:若不搞清生涯方向,即便上了M2,反而會是包袱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曾說:「如果你以為有錢能買到快樂,那表示你不夠有錢。
不知道即使再有錢,也買不到快樂。」
多年前,筆者在某咖啡廳指導個案撰寫申請文件時,個案突然遇到一位朋友剛錄取M2 MBA(哈佛、史丹佛其中一間),正在做入學前準備,當天晚上要飛往學校就讀。
正當個案詢問申請建議時,個案的這位朋友忽然提出一個他自己的問題:已經錄取了世界頂級名校,Career Goal Essay已經沒用了!
可是不確定畢業後,是不是要走當初寫的生涯方向?
當時筆者因為作為生涯顧問的職業病關係,不小心噗嗤一笑,不假思索地回他:「當然不是啊!」
「因為如果是的話,你就不會猶豫啦~」
若搞不清生涯方向,即便上了M2,動輒數百萬元的留學費用不僅浪費,甚至將成為包袱~
另一方面,唯有真實生涯管理,才能將申請文件強大十倍以上,也才能拿下常春藤名校獎學金,並且真實實現快樂致富生涯。
根據筆者作為MBA生涯顧問近20年來,除了在不抱富二代大腿、不靠補習班,即成功協助個案群錄取哈佛MBA、耶魯MBA獎學金等大量Top 20 MBA獎學金的諮商經驗;
以及畢業後進入Google、Amazon、管顧、PE/VC等眾多美國與世界各國頂尖企業;
尤其實現快樂致富生涯後,發現:
人的追尋並不是錢財或地位名聲,而是快樂。
心理學界也有大量的文獻,支持這項論點。
美國心理研究指出:年薪超過七萬美元(若折算美國物價三倍與抽稅四成後,約等於台灣消費水平的月薪七萬元台幣),錢就不再是motivator。
因為基本生活需求已能滿足,若想賺取更多錢財或社經地位,將需要以犧牲生活品質作為代價。
除非你能找到自身在求生過程中,超越環境挑戰所養成的「獨特興趣技能組合」,將這些「生涯驅力」投射出一個非你不可的「不用工作的工作」,就自然因為「物以稀而貴」而快樂致富。
例如:
由無趣成長環境而「物極必反」擁抱多元、又因資優班養成資訊焦慮,而
投射出的「FMCG CMO」;
或因成長過程中的零用錢受限而精打細算、又因父母是公務員,生活過於穩定、而愛靠「賭一把」來翻轉人生的「金融業的Wealth Manager」;
或因為父母成就高、而「青出於藍」往國際發展,並因家中常扮演協調者角色所磨鍊出的談判能力,而投射出的「供應鏈韌性亞太供應鏈總監」;
或因家人經商困難需要融資,又在體罰教育下長大,而養成對風險有天生敏銳度的「企業金融風險管理顧問」...等;
再根據這個理想工作所需的技能,與當前已具備技能進行「Gap Analysis」,就會出現Why MBA、Why This School、Why Now等具體解答。
這些解答將細到埃米級,例如:...take the courses including Entrepreneurial Marketing Strategy, and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and exercise in the Digital Marketing & Analytics Field Study to develop consumer-oriented brand strategy…, and learn from Professor X about “Learning from Startups: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and Exploratory Knowledge Creation.“
如此,即便是前百大MBA,也能超越M2,而成為你的專業領域中的愛因斯坦,破解業界無人能解的難題,在畢業後短短數年內即突破財務自由,並達成快樂滿分,而完成史上最強的個人化生涯管理。
這時,M2神話就破除了。
就像近日號稱世上第二強大的軍事強國,竟然會被一個廚師逼得出逃一樣,需要求鄰國總統來調停,滑天下之大稽!之後馬後炮都不重要了~
有些神話壓根不存在。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藍色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考試制度變動該如何選校2
(續前篇)
3. Brand yourself個人品牌行銷
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藍色週一症候群公益解惑:關於成就焦慮
問:
今年就要邁入34歲了,身邊朋友在各領域都小有成就,總覺得只有自己一事無成,常常陷入焦慮。
我是商管+資訊背景,大學研究所都是國立前段,以前求學時期並沒有什麼同儕比較的心態,就算成績一般或吊車尾,也不覺得怎麼樣,出社會後的幾年(25-30),的確能比較的東西多了,公司、薪資、職位等,但當時也只是聽聽就過,沒有覺得自己特別差,而在30歲之後,身邊朋友的薪資、職位、資產甚至社經地位似乎以等比的速度攀升,這感覺就像,頭幾年大家都在播種,還看不出差異,而約莫就在30歲那幾年,大家陸續開花結果,差距整個拉開了...
其實我也知道,我焦慮的來源就是愛跟別人比較,也知道真正的強者會好好花時間在自己身上,不會總想著別人,甚至拿這個來困擾自己,然而,心態上真的很難不被這些現實的落差所影響,我變得不想去朋友聚會,不愛滑動態,怕因為又聽/看到別人的成就而自己黯然神傷,覺得自己不如人。
本身工作薪水綜觀來說應該尚可,但在朋友圈中大概是墊底,搞得自己很沒自信,每天睡前睡醒都想著自己大概永遠也追不上了,覺得很丟臉很想躲起來。
有嘗試重建心態,認可自己的價值,試著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但常常又會因為一點刺激或emo就將我打回焦慮的迴圈。
我想要成功,也知道自己有潛力,但過去在職場上累積的挫折,現在跟同儕比較的自卑,讓我好像沒有勇氣去嘗試新的挑戰,也無法冷靜踏實的在既有崗位上力求表現。焦慮、憂鬱、迷茫、無助籠罩著我,我好想發光,找回自己的氣場,但想著這些的同時,又只會拿起手機刷mo ptt,試圖解壓...然後一天又過了,我還在原地,壓力山大。
答:
本週看似最卡關的提問是這篇,因此前來回覆。
小弟嘗試將回文寫得淺顯易懂一點,內容也嘗試縮短。
這是典型、而普遍存在的「因為缺乏自我了解的工具」,而產生的「方形西瓜」現象。
傳統的教育體制與就業管理觀念,會將人當作是方形西瓜--前後左右看來看去,大家都一樣。
原PO就是因此而恐慌,因為看不出自己的價值與別人有什麼不一樣,但又覺得為什麼其他人看起來都扶搖直上,自己卻在原地踏步。
但這其實是因為:以往沒有能有效提升自我了解的工具。所以也不能怪原PO。
同樣回到愛因斯坦的那句話: 如果拿爬樹的能力來衡量魚,那每隻魚都是白癡。
這種方形西瓜現象,用傳統的教育體制或就業管理是解不開的,不然世界不會長這個樣子。
這要從生物學與人類學出發的生涯管理模型,才解得開。
就像用Minecraft的8-bit馬賽克風格來玩遊戲時,想要看出角色之間五官的差異,可說是頗有難度;
但若用4K解析度來看,就會清楚地看出每個角色的眼睛、眉毛、嘴巴等五官的細緻差異,就不會認錯人了。
首先,其實是因為原PO比錯東西了。
在心理學上有兩個名詞,叫做「外導特質」(Extrinsic Value)與「內導特質」(Intrinsic Value), 簡單說就是:一個是面子,一個是裡子。
原PO比的是表面上的名牌,也就是「外導特質」,例如:公司名望、位階、薪資收入、升遷機會、存款數字,以及房子、車子,甚至是婚姻對象的社經地位...等。
但是,比這些名牌不見得有意義。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些同學朋友們,是不是有什麼親戚或長輩,是某企業或名校的高層,可以提拔你的某位同學朋友?
或是有雙重國籍?可以因為哪個外國筆友的介紹,就忽然進了某科技尖牙股巨頭?
或是哪個長輩在哪裡有一塊地,可以一夕之間變現成幾億元現金,然後在市中心買間豪宅,送給你的哪位同學朋友?
或是哪個親戚或長輩,介紹來某大企業董事長的公子或千金,結果不小心跟你的同學朋友陷入情網,然後某同學朋友一夕之間成為駙馬爺或公主?
或是哪位同學朋友,在他小時候就念貴族學校,然後跟某個青梅竹馬長大結為連理,忽然就變成某連鎖企業的總經理?
而事實上,應該要重視的是具體能力的本質,也就是「內導特質」,例如:觀察力、情報收集能力、理解能力、問題分析能力、量化能力、模型建構能力、開放式抽象思考、研發能力、表達能力、關係建立能力、傾聽能力、策略能力、辨僞能力、共情能力...等。
其實,每個人從獨特的家庭結構中求生,會與生俱來一些超越父母、與環境挑戰的技能,而形成獨特的興趣技能組合。
如此,就會「天生我材必有用」--會有某種工作,非用你的獨特興趣技能不可,稱之為「生涯使命」。
那麼,就會在從事你的興趣技能組合的過程中,助人為樂; 並且因為物以稀為貴,而快樂致富。
而由於了解自己的獨特價值,而了解生命的意義與不可取代性。
那麼,蘋果跟橘子本來就不同,若是硬把它們放在同個籃子裡比,其實並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當我們知道上面這個「獨特家庭結構求生」,所養成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論,原PO就會發現--你的這些同柴們也沒什麼了不起~ 因為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獨特興趣技能是什麼,因而也不可能知道他們的使命究竟在哪。
又該怎樣透過專注發展自己的獨特興趣技能組合,來創造卓越,快樂致富?
又他們自己的不可取代性與價值為何?
所以也只能跟原PO比這些外在的名牌、收入、社經地位...等等。
所以在某本介紹世界頂尖名校教育的暢銷書中提到:「哈佛校友會沒人去。」大概也是類似的道理。
這些毫無意義的「虛榮比武大會」,去了反而只是在跟一群不知興趣使命為何物的烏合之眾,比看誰是浪費人生冠軍罷了。
根據將近20年來的生涯諮商經驗發現,一般人沒事不會那麼愛跟別人比較,除非是有特殊動機。
有幾種常見的家庭狀況,會制約出子女個案愛跟人比較的個性:
一種是:父母親習慣將子女個案拿來與同儕比較,因此養成個案的求生制約,下意識被錯誤地灌輸「只有比贏同儕,才有存在的價值」。
另一種是:父母親的一方或雙方,因為某種情感上的失能或經濟上的憂慮,而與子女個案心理距離遙遠。這類最常見的,就是工作狂父母。
則子女個案們會不自覺地怪罪自己,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才難以獲得父母的關注與陪伴?因而下意識的想爭取好表現。
然而,社會不像學校,有考試分數可以比。那麼就只能比這些外在的名牌條件。
還有另一種狀況,小弟稱之為「資優班症候群」,是發現個案們只要有念過區域名校、私立名校、資優班,或是從資優班改制後的才藝班,但其實就是資優班,就幾乎都會發生類似的現象。有三個主要症狀:
資訊焦慮、
某種程度的不自信、
以及不敢冒險犯錯,因為在百米賽道上,一旦冒險犯錯,就有可能輸掉比賽。
而形成這種資優班症候群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上面講的,教育和社會體制因為缺乏有效的自我了解工具,而把每個人都簡化成方形西瓜。
而人生也並不是百米賽跑,而是各自因為個體差異與獨特興趣,而各自朝向熱情使命發展的馬拉松。
而解法就是上面說的:每個人在獨特的家庭結構求生,所超越父母的能力,會形成獨特興趣技能組合,而養成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原PO「當前的立足點」,與「使命生涯的成功」這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直線。
越去跟不同使命的人比,反而走的冤枉路越多,就會離自己的使命成功越遠,也越慢成功。
其實從原PO的背景,就已經能看出非常多異於常人的「內導特質」。
原PO只要辨識這些內導特質之中,哪些是興趣技能,然後思考這些特質的來處,就會知道自己的獨特成長背景,以及所養成的興趣技能組合;
再專注在這些有興趣的內導特質能力,持續地發展,就能以雷射般的直線最短距離,最速實現生涯使命,取得成功。
會遠比你那些其實也正在迷路中的同柴們,都來的更快成功。
不過,其實當你發現自己的興趣使命跟獨特步調,每天開開心心地執行著自己獨一無二的興趣技能,助人為樂,快樂致富,自然就根本沒有多餘心力去管別人怎樣。
原PO能連續考上國立名校,顯示理解能力、知識建模能力、策略能力、分析能力、演算能力、記憶力、語言能力,以及綜合競爭力...等,都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並且跨足需要抽象思考、量化分析、領導管理與團隊溝通合作,甚至是策略與創意的商管領域,以及需要超強邏輯、系統建置、速度,以及解bug能力等的資訊領域,
顯示原PO有強大的跨領域能力、趨勢嗅覺,以及目標導向的計劃與執行能力,才可能說想考主流系所,就考得上。
而原PO之所以發文提問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情報搜集後,出現競爭焦慮。
並且其實在大學時期,就已經有透過人際溝通,來蒐集競爭情報的概念與能力,只是當時不以為意。因此也有策略重心的安排概念。
同時,原PO具有競爭個性,這種個性在國外稱作「殺手本能」(killer instinct)。
而有些工作非常需要這種競爭情報的即時更新,例如:科技業、AI、運動競技產業,商業情報業,甚至是當前影響世界局勢、卻慘絕人寰的俄烏戰爭...等。
原PO可以將上述的「商管能力」,包含抽象策略與團隊領導能力; 以及需要高度邏輯與系統分析的「資訊能力」; 加上「跨領域適應力」, 還有「情報與競爭」等這4項關鍵「內導特質」進行組合,朝向其中有興趣的方向專注前進,自然就會比別人更會成功。
希望這些對原PO有所幫助~
:)
Sincerely,
David 李
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藍色週一症候群」MBA生涯公益解惑日:考試制度變動該如何選校?(上)
根據向來堅持不靠補習班、不靠富二代,即成功協助個案群錄取哈佛等一眾M7名校MBA、甚至大量秒殺耶魯等Top 20 MBA獎學金的經驗;
甚至在疫情期間曾創下GMAT均分672的所有凡人個案,皆拿下兩間以上Top 30 MBA獎學金;
以及非富二代、非弱勢個案,以GMAT 550之超級低分,連續拿下兩間Top 20 MBA名校獎學金的超級凡人案例經驗,總結出:
唯有透過真實生涯管理,才能以雷射般的穿透力,將學、經歷與個性一以貫之,超越頂尖MBA名校,一舉拿下名校獎學金;
並進入美國頂尖企業如:Google、Amazon等尖牙股、管顧、PE/VC等眾多企業,並發揮獨特興趣使命,不再工作、快樂致富,而成為領域中的愛因斯坦,使名校與頂尖企業以你為榮~
1. 瞭解自己 Explore yourself: 分為a, b, c三個細項
a. 自己現在在哪: 檢視自己的個性養成,以及學歷背景到工作經驗是如何轉折?
挖出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如何超越家庭教養及環境挑戰?
如何選主修,以及社團活動、公益活動、業餘活動等,其背後共通的「生涯驅力」為何?
又在平均三至五年左右的工作年資中,有何動機、興趣與成就?
這些成就在管理價值鏈裡的各大領域中,如:
市調、業務、行銷、財務、經濟統計、供應鏈、作業管理、策略、人資、領導學、創業...等,分別是哪些領域強?
哪些領域弱?
找出自己的「生涯驅力金字塔」。
b. 未來要去何方: 自己的生涯興趣與長短程目標動機究竟為何?
職業生涯由三項主要項目構成: 興趣,性格,與能力。
三項有因果關係。
前兩項會造成第三項
也有可能一、二項造成第三項
從自己的這三項職涯要素中,找出未來方向。
然而核心的興趣技能中,平均一個人會有三樣「生涯驅力」。
再依照生涯驅力來投射:縱向產業別,與橫向職務別。
如:IT產業的產品研發經理。
找出具體長短程目標為何。
c.隔閡分析 Gap Analysis:
從上頭a項的"現在",到b項的"理想地"之間,差了甚麼?
中間所欠缺的技能,需要甚麼課程來補足?
為甚麼會出現想要進修商學研究所的動機?
又需要商學研究所中的哪幾塊系統知識,與實務訓練,才能真實的達到生涯理想地?
2. 課程選擇與媒合 Find the FIT Program:
當深度自我瞭解之後,自身強項與弱項所呈現的生涯金字塔,
與理想目標之間的隔閡所呈現的Gap Area,
就成為尋找學校特性的比對基準。
運用這個 Gap Area 找出你所需要的主要元素,即可鎖定特定定位學校。
例如:三年產品經理經驗
對供應鏈有興趣,想以行銷為導向的供應鏈管理,
則可以選擇 MSU 的 Marketing & Supply Chain concentration。
兩年半廣告經驗,想走企業端產品行銷,
可以選 UNC Customer & Product Management concentration。
四年四大事務所經驗,想在會計領域晉升高階經理,
可以選 UT-Austin。
五年消費性品牌經理,要挑戰世界級品牌管理,
可以選 Northwestern Kellogg, U Penn Wharton, MIT, U Virginia Darden, Indiana U Kelley, etc.
原則上,找出個人方向與鎖定學校特性後,
即可逼進出到8至10左右的學校,
再針對這些關鍵目標學校各各擊破。
學校特性可由交叉比對學校課程、ranking,與essay及推薦信等題目中找出。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藍色週一症候群破解」公益解惑:三十歲精神病患的人生相談
問:
其實原本前一、兩年有想寫,但變動實在是太大了。
被調去上大夜班,賺得比較多錢,但相對來說也比較昏昏沉沉的,沒有時間思考人生。
目前想要整理思緒如下:
一、經濟狀況目前的緊繃狀態。
二、自閉特質是否適合我現在的生活。
三、學習東南亞語言是否有加分?
四、水電技能的精進。
五、自媒體的經營困境。
六、身體健康狀況。
七、對於未來的規劃。
八、結語。
一、經濟狀況目前的緊繃狀態。
目前父母的狀況,快六十歲退休了,只希望他們能不病不痛過生活。
外公、外婆這幾年都離開了,家人們負擔上是比較小了。
記帳上面來看,伙食大概一萬左右,算12000元。
房租扣掉補貼約5000元,加水電約6000元。其他固定支出算一算約2000元。
這樣固定支出是20000元,不過還有儲蓄險4000元,總共24000元。
以我現在沒有加班、沒有夜班的薪水,剩下的只能存8000元。
母親節、父親節都是那個月存多少就買多少元的禮物給父母的,相當於沒有存錢。
而年終獎金則是都直接當紅包給父母了,也沒有存著。
我不知道自己這樣是不是真的能夠存得了錢,算起來一年可能只有存八萬元左右而已。
二、自閉特質是否適合我現在的生活?
前陣子因為要辦保險、跑去健檢。
因為有身心障礙手冊,所以要醫師的診斷證明書。
看了一下才發現上面有一項是自閉症。
雖然當初十幾年前,現在這位醫師見到我後、有說過我是自閉症。
不過因為後面都在吃躁鬱症的藥物,所以我一直以為那只是誤診,
發現自己好不容易跟躁鬱症纏鬥了十年左右好不容易終於穩定了。
結果才發現還有新的挑戰要努力,囧。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絕大多數的狀況原來不是躁鬱症造成的……
有很多很多的症狀,真的是知道這件事才豁然開朗。
為什麼我明明穩定服用藥物、沒有在躁鬱症病發的狀況下,還是會有很多問題行為。
以及在出社會工作後,發現跟別人溝通上常常會發生,自己聽不懂或講不清楚的問題。
難怪當初我父親帶我做水電的時候,常常會學我說話,因為我講話大概都只會那幾句話。
另外我還查到短期記憶缺損的問題,自閉特質好像有些人會有短期記憶缺損的問題。
我也有這方面的問題,難怪我總是只要切換工作,往往下一秒就忘記之前在想什麼了。
這樣其實真的不適合做水電,因為水電做工地非常依賴短期記憶頻繁切換工作。
現階段的工作則是主管看到我的狀況有調整調度。
不然我原本的單位也因為頻繁切換工作而產生一直出問題的狀況。
現在調單位後有比較好了,不過因為還在學習中,所以還是得好好努力。
其實知道這件事之後會比較釋然,因為我不是失智症會一直忘東忘西還會惡化。
而是短期記憶不好,但長期記憶還是可以透過不斷訓練而記下東西。
三、學習東南亞語言是否有加分?
目標只是能夠學會簡單的溝通、能夠看懂相關的資源而已。
現在我是每天刷多鄰國的題目,全部刷完不知道有沒有小學程度?
韓語、越南語、印尼語、日文,我是照這個順序學,從困難到簡單。
因為是用英文版學,所以也會學到一點英文,常常答案卡在英文文法要去查。
目前慢慢學,不過比較不清楚自己的目的。
比較遙遠的想法可能是以後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比較容易帶公司的移工。
英語方面我比較常用於一些工具或產品之類的說明書。
日語則是平常接觸ACG或是日文工具、產品比較常使用到。
韓語也是ACG比較多,不過我接觸的比較少一些,這些是比較有用到的。
印尼語還算是有想追的Youtube會講印尼語,但越南文就完全不知道要用在哪邊。
想請問一下印尼文或是越南文有什麼比較常使用到的地方嗎?
我頂多會跟公司裡面的移工加減講一下而已,但很少會主動聊。
四、水電技術的精進
爸爸快退休了,老實講我覺得應該來不及了學完了。
水電本身我可能比較主要的基礎都有打好了。
也會看水電爸爸、宅水電一類頻道,看看一些知識或是有沒有自己不知道的。
不過這種頻道其實裡面超多背後的眉眉角角沒有講的,對一般人算是科普一下。
現在偶爾假日會去幫忙爸爸,我再怎麼廢、現在也已經可以獨立作業了。
不過隨著爸爸退休之後,家裡水電行就會收掉了。
我也沒有能力去承接他的人脈與事業,覺得他當老闆的經驗真的是很珍貴。
五、自媒體經營的困境。
做事不太靈光,無論是創作或是自媒體都在業餘的狀況下做了好幾年。
最近開始在學習其他知名自媒體的心得和經驗,真的學習和反芻到了許多。
從毫無目的的探索到現在確立自己的目標和計畫為止,真的花了很長的時間。
回頭過來,其他當時一起加入的夥伴,一個一個退出了、沒有更新了。
我的成績還是遠遠不如他們,但是我還是想繼續做下去。
六、身體健康狀況。
從出社會到現在,時常看著一些健康相關的頻道。
而前陣子因為保險的健檢,知道自己一直以來都有高血壓的問題,醫生建議我減肥。
一直以來都用奇奇怪怪的方式減肥,但都沒有效果。
出社會那時候有頹廢過一段時間,曾經很胖、但用著不健康的方法瘦了二十公斤。
那時候每天種田完去游泳兩小時,接著只吃兩餐又沒有調配營養,所以後來又慢慢復胖。
而上個月開始則是看了一些營養師Youtuber的建議,調整了食量。
結果早餐、晚餐都吃萊爾富烤地瓜、茶葉蛋、那款無加糖蛋白飲料的奶茶口味。
瘦了五公斤之後卡住了,這個禮拜還發現自己工作時全身無力、疲憊難以思考。
後來算了一下才發現我每天的飲食都沒有吃到基礎代謝量,算起來熱量只有一千多。
後來這個禮拜調整了一下,盡量吃到兩千多的基礎代謝量以後,身體有恢復不少了。
甚至原本卡住的體重又開始慢慢往下探了,真的要用健康的方式減肥。
不過我運動很懶,都是每天躺在地墊上用彈力繩做幾組訓練而已,每天不同部位。
因為工作大量勞動會一直用到四肢,所以主要都是練核心的部分。
七、對於未來的規劃。
‧學業方面的短中長期目標
→空中大學:
目前在想系所要選資訊或是語言。
選資訊的話,因為我有自學過程式語言和學過基礎資工開放式課程。
所以相對來說會比較容易畢業,但我主要只是寫自己要用的程式而已。
→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在職碩士班:
對心理學有興趣,一直以來都有閱讀相關的科普書籍。
不過我覺得難度對我來說應該頗高,先當成一個長期目標。
最主要是希望身邊的人有什麼問題的話,我可以替他們理清自己。
→亞洲大學學士後獸醫:
因為童年養過很多寵物的關係,希望自己能夠擁有治癒寵物的能力與知識。
目標不是從業或開業,而是讓自己有更多的能力能夠守護自己身邊的寵物。
學業中最長期目標,等真的哪天讀完心理學系再考慮精進。
‧證照考取
→汽車駕照:
今年考取,正要準備報名。
→起重機執照:
打算明年報考,場內都是前輩在開起重機,學了不知道會不會比較好。
→天車執照:
天車在我這個廠主要有兩個部門會用到,但目前單位用不到。
不過我還是想考考看,等考到起重機執照後,下一年報考。
→自來水丙級:
那時候身體不舒服,所以報考完沒有考試,想補完這樣的遺憾。
會等以上證照考完再進行考試。
‧財務規劃
感覺起來無論是存的錢或賺得錢都不多,是不是不要亂花就很好了。
存起來的錢似乎都主要會用在以後照料父母或是自己退休後的生活費用。
我的人生差不多就這樣了吧,雖然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八、結語。
謝謝版友們看到這裡。m(_ _)m
這一篇主要是想要梳理自己的現況與對於未來的規劃。
不知不覺自己已經從那個整天哭哭啼啼的狀況,進步到勉強可以獨立生活了。
這幾年真的改變了很多,不過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繼續努力改善。
–
答:
本週來解這一篇。
首先感謝先前板友們的建議,小弟直接先講結論,然後再來解說如何分析原PO的生涯疑難,以及一些細部問題的解答。
最直觀的生涯方向是:
產業:國際寵物電機類用品製造業;
職能:亞洲產品經理。
當然這只是從原PO提問文中的字面邏輯,根據生涯管理模型所作出的最佳判斷。
實際情況還是要從履歷表建置,照出生涯X光,再經過對原PO求生看家本領的生涯驅力挖掘,再經過重組,才能判斷。
原PO所提出來的這些問題,包含了諸多身心症,如:自閉症、躁鬱症、運動失衡及體重問題、高血壓;
以及經濟問題、接班問題、教育問題,甚至是快樂與希望問題...等,
但其實背後都是歸因於生涯方向問題。
因此,其實只要找到求生過程中的看家本領,所形成的興趣技能組合,再投射出使命工作,就能快樂致富,就自然能同時解決上述的各種問題。
構成生涯的三要素是:興趣、性格、能力。
興趣優先,專業能力相對重要性較低; 性格則有排他性。
而興趣會帶動能力,但能力不會帶動興趣。
從原PO的提問文中,所下意識地展現、或主動提出的興趣元素,根據原PO先苦後甘的個性,而依喜好順序的高低,可列為:
多種類寵物
心理學
邏輯式問題辨析與分析能力
組織與規劃能力
趨勢資訊蒐集能力
控制組與對照組之實驗與研究
文字表達能力與簡報能力
排版與設計
東洋動漫
多國語言,主要是東亞與東南亞國家
水電專業
自媒體網路創作與表達
基本程式語言
原PO有基礎會計能力、資料蒐集能力、規劃能力等,以及非常驚人的自我覺察能力、辨析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實驗研究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版面設計與排版能力、行動力、學習能力,以及正念。
原PO面對問題時,能夠非常邏輯、且有條理地辨析出問題的各種面向,也非常正面積極地多方嘗試實驗、並自我觀察,以求成長。
尤其還能非常有條理、且簡練地透過文字表達。這原則上是受過長年的工程式邏輯思考訓練,並且與求生環境管理者--父母的互動時間有限,所自然訓練出來的言簡意賅表達力。
如此的問題辨析能力,以及簡練的表達能力,適合寫企劃書,並從事經理級管理與溝通。
其實很適合坐辦公室,作產品規劃及向老闆簡報。其實這篇提問文本身,原PO就是把自己當作一個產品,從各種面向來論述可操作性。
這樣就能一展原PO天賦的進階管理規劃能力與簡報能力,並因為物以稀為貴的關係,獲取高額收入。
就能一口氣因為發現自我獨特價值的快樂,而減輕心理壓力;
並同時減輕經濟壓力,及所伴隨而來的營養不良、運動作息不正常、高血壓,及體重過重等問題。
甚至在文字表達的排版上,也相當講究設計感與整齊感。這原則上也是求生過程中,所長年制約而來的視覺潔癖。
然而父親是做水電,設施都是藏起來的,外表看不到,並不需要這樣講究外部呈現的設計感。
所以看是不是母親、或是某位在原PO性格養成中,佔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是學設計、作產品陳列,或是有潔癖?
才有可能使原PO在下意識中,就非常在意視覺呈現的乾淨感。
原PO僅只是在思考上趨於保守,並且有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安慰劑效應」的自我暗示,而出現「削足適履」的現象--
原PO可能在小時候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這是自閉症患者常見的伴隨症狀,其實是因為父母沒教小孩如何表達,下面會解釋;
然而,原PO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誤將下意識迴避興趣使命工作、而持續向沒興趣的能力努力,所造成本能性地避開細節、而難以成就大業的挫敗感與身心症狀,不自覺地歸咎於或許老早就康復的疑似「非自閉症」。
如此的消極防守式思考,多半來自父母自身不拿興趣當工作、而生活苦不堪言的身教,以及父母對子女的「羅沙達比例」(讚美與批評的比例) 過低,而造成個案自信不足、甚至不認為「熱情能當飯吃」的既定印象。
其實,長期沈浸在如此枯燥乏味的生活之中,理論上會觸發「物極必反」定律,而使原PO對某種黑色幽默感到興趣,甚至樂此不疲。
另一方面,只要有過近距離跟自閉症個案的互動經驗,就會很顯然地了解:原PO其實並沒有自閉症。至少目前沒有,或是症狀極其輕微,原則上可以忽略。
這點從原PO會出來po文求助、會與父親對話、及與公司移工對話的狀況,甚至可能寫過大量提案並與主管溝通的行為模式痕跡,就能輕易判斷。
小弟好友的小孩就有自閉症,曾經同時找了8個心理諮商單位都無解。奇妙的是,全球心理學界研究數十年,至今也是無解。
匪夷所思的是,好友知道小弟是生涯管理顧問,便找小弟去幫忙解決。
還現場塞給小弟一堆書,書中談到自閉症的發生機率是161分之1。
其實,從「情緒流體式」生涯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個比例數字是錯的。
嬰幼兒原本就有吃喝拉撒的需求,基本上大概只有5種狀況會哭:肚子餓、想睡覺、生病、大小便,跟想抱抱。
然而,對於缺乏幼教知識的父母而言,會錯誤地以為嬰幼兒不應該有任何需求,而在嬰幼兒還無法學得如何表達需求之前,就無差別地打罵體罰。
因而使嬰幼兒對「親子互動」這項本能陷入絕望,並本能性地閃避因互動需求所帶來的懲罰,而出現經典的「眼神閃避」動作。
那麼,其實只要在嬰幼兒不論因為任何吃喝拉撒需求,而向父母提出互動請求時,就直接施以無差別的打罵體罰,則嬰幼兒發生自閉症的機率,將會是100%。
當下的解法,其實只要跟自閉症個案玩簡單的傳接球遊戲,然後建立「互動成功的獎勵機制」--只要能夠正確地傳球和接球,就能跟小弟「hi-five」; 然後集滿5次hi-five,就能抱抱。
如此反覆操作幾次,自閉症個案就會「重新學得」互動所產生的獎勵與趣味,就不會出現自閉症招牌的「眼神迴避」現象,而會很自然地衝過來跟你玩!
5分鐘就自然突破自閉症了~ 好友賢伉儷看得目瞪口呆,嘖嘖稱奇。
然而,治本的方法,簡單說是要解自閉症個案的「父母」的生涯管理。
其實從「情緒流體」理論中的「凹凸定律」,就能輕易解決。
自閉症形成的原理,主要是因為其父母受教育的機會或管道有限,對於生涯管理與親職教養所知有限,在父母自身難以透過自我了解工具,來找到快樂致富的使命工作,因而父母自身難以得到幸福,僅靠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流行工作謀得一家溫飽,卻可能需要時刻擔心家庭經濟問題,自顧不暇,因而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
殊不知,子女其實需要父母關注的需求非常巨大。在父母自身難保、無力照顧子女之下,只能無差別地打罵子女,不合理地忽視子女需求,並錯誤地期望子女安靜。
就會造成子女在還無法學習如何表達需求之前,其親子互動本能因為被無端懲罰,而產生「學習後的失敗」受挫。
因而本能性地趨利避害,而以「眼神迴避」的直覺方式,延遲與外界的互動,以避免懲罰。
就像走過幾次電門的白老鼠,在學習懲罰機制後,會本能性地避開電門一樣。
因此,長期而根本的自閉症解法,是要去幫他們的父母進行生涯管理,找到父母自身的童年求生經驗中,所超越祖父母的各項「看家本領」技能,將會因為生涯第一本能的「青出於藍」,而形成獨特的興趣技能組合,並因為物以稀為貴的原因,而快樂致富,並且因為了解自我的獨特價值,而產生幸福感,才能將幸福感分享給子女,並且在心情快樂開朗、且經濟寬裕的條件下,有餘裕能夠照顧子女,傾聽子女的需求,與子女產生良性而愉悅的互動,就自然能杜絕自閉症發生。
本理論小弟已經研發操作超過10年,成熟穩定,文獻正在著作中。
而原PO提到的所謂短期記憶缺損,根據眾多類似個案的諮商經驗,原則上是大腦在壓力下,會「封印」痛苦經驗的一種止損功能--身體在保護你:不要痛苦地長期從事非興趣工作。其實很多竹科工程師,也有類似的問題。
但其實原PO有提到,假日幫父親做水電時,已經可以獨立作業。因此其實並沒有因為如何的短期記憶缺損,而耽誤到水電工作的問題。
這就像男生的義務役當兵,在高壓下長期從事非自願工作,會不自覺地頭腦鈍鈍,忘記剛剛在幹嘛,也不知道、甚至不想知道待會要幹嘛,或乾脆根本不知今夕是何夕?是一樣的道理。
期望能幫助到原PO~
:)
Sincerely,
David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