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人的第四大本能—多元性


情緒流體式的生涯管理是由人類演化而來的。

由於生物不進食會餓死,而衍生出人的第一大本能:求生、求取父母認同、與身分定位與差異化,再由此衍生出對成功與求勝的本能。

而在社會化與全球化的結果,人們為了求取最佳競爭資源,而演化出教育求知、競爭情報,以及成長等需求。


另一方面,在全球父母對子女的競爭與成就焦慮下,常有父母限制子女僅能專注於課業活動的現象,而導致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對多元資訊與體驗的需求未被滿足,而在長大後產生「物極必反」的現象,而變得不由得持續不斷地追尋新資訊與新體驗,卻似乎永遠都無法滿足無底洞般的多元性資訊渴望一樣。


講了那麼多理論,那麼跟求職與申請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而且高度相關。

每個人每天有24小時,每天工作至少8小時,每週至少工作5天,剩餘的時間是業餘活動與休息時間。由於人的興趣與性格是潛移默化的,同一個人的價值觀並不會分工作與生活的差異,因此當多元性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會在工作上或生活中求取補償,因而造成有些人會拼命從事業務類或資訊類的工作;而下了班以後,會繼續進行資訊蒐集、或是多元性體驗活動,以求這項多元性本能的渴望被滿足,直到每天的體力與腦力耗盡為止。


而也由於人的價值觀是潛移默化的,除非遇到重大變故,否則在短期內可以假設為恆定。那麼,人在某時期內的活動會出現重複的模式。

就多元性這項本能而言,常見的活動有:資訊蒐集、社交、瀏覽成功案例如:球賽、熱門運動賽事與娛樂活動、旅遊...等,卻常有人無法解釋為什麼會有如此重複的活動。


而僱主與申請審核委員為了要了解求職者與申請人的求職、申請動機;以及競爭力、文化適應性,以至貢獻,會大量追問求職者與申請人的工作型態與業餘活動。


事實上,其實生涯邏輯是反過來的—是因為人的本能在適應成長環境的過程中,所養成的求生利基,而逐漸形成的興趣、性格與專業能力,而自然造成人們所從事的工作與業餘活動。而從這些活動之中,經過本能的歸結,能夠整理出各項活動背後的核心驅力,再加以重組後,進行專注性地培養與經營,就自然會擺脫盲目的潮流追尋,並突破競爭,最後以獨特的生涯驅力貢獻社會,換取身心靈的滿足。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周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人的第三大本能—自由 1



經過生物尤其人類數百萬年來的演化,為何世界還是長這個樣子?就是因為第一大本能--求取父母認同。
而父母有永續家庭的本能,會將他們所知的最佳生存方式交給子女。
然而,這時會牽涉到父母對環境的掌控能力,這跟父母的自我實現程度、經濟自由度與不安全感、祖父母對父母的認同度與教養方式、己所不欲施於人...等條件有關,造成父母對子女的控制嚴格程度。
而當被父母控制地過度嚴格時,子女會尋求各種方式逃脫。
這就形成了人的第三大本能—自由。

例如:當父母因為現實考量而犧牲熱情,卻因為從事非熱情工作而有志難伸時,求取自我實現的欲望難以施展,會因為移情作用而轉往對子女的控制。
那麼,子女會本能性地脫逃,而無心插柳培養出某些驚人的脫逃能力,例如:邏輯辯論能力與調查能力(用以破除無謂限制)、交友能力與才藝能力(用以成為脫逃的藉口)、交通能力等。

這些能力跟生涯管理與申請有何關聯?有的,而且至關重要。
由於這些家庭環境條件,會造成每個人的獨特能力,並且行之有年,甚至因為「意向加重」而形成興趣與價值觀,及能夠產生互補性的交友圈...等。
如此將會形成每個人獨特的”Identity”身份定位,並可組合出未來生涯使命。
而當有如此的自我了解與使命目標後,自然就能找出未來與現狀的技能需求與差異,因而進行選校。
而申請者條件也不再只是看學經歷,比校名、公司名,而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與興趣,並且在使命領域中有驚人的能力組合,及常年的成功足跡,能使申請條件瞬間提升數倍至數十倍。
而由此高度自我了解所投射出的生涯目標,也會因為過去生涯足跡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大幅提升就業成功率,等於幫學校一個大忙,做了一顆能完美就業的球,在各大排名條件中,都占有至高比例,且因此能大幅勝出其他求職與申請對手。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人的第二大本能--社交



只要稍微觀察新生兒,就會發現才剛出生不用幾天,這些剛來到世上的小嬰兒們就會主動跟外界接觸,不論是透過發出聲音、眼神交會、表情傳達、手腳伸展勾連...等。
由此可知,社交是生物尤其人類的本能。
在數百萬年的演化下,生物尤其人類出現合作與競爭本能。
並因為競爭的複雜性與激烈程度不斷地提升,因而逐漸由個人競爭轉往團隊競爭
而人也需要親情、友情與感情的支持,並孕育下一代,因為沒有能力孕育下一代的都絕種了。
其實,生物尤其人類本身就是愛的結晶,也因而當人與外界產生情感連結時,會感到幸福快樂。
因而每個人都是people-oriented,但卻又有不同的社交方式
所以如果在Essay裡寫你是people-oriented person,會直接被拒,因為每個人天生都是people-oriented person,除非在社交過程受到傷害,而因噎廢食。

而由於家庭是第一求生環境,個人會在家庭中、由其父母與兄弟姐妹的互動模式下,而制約出各種關係建立能力與溝通模式。
因此個人的溝通與關係建立模式,會隨著父母親的職業病、互動關係、父母親的個性特質甚至養成、個人的排行與性別,甚至被父母拿來比較的對象...等,而產生差異。
而由此制約出的溝通與社交特性,由於家庭結構固定,而反覆練習並成功無數次,而形成反射動作,因此如此的固定模式將會成為未來生涯發展的基石。

例如:個人若因為家裡是做生意的,而從小耳濡目染看到父母親跟外界互通有無、並賴以生存,就會將此模式學習內化,而成為個人的固定行為模式。
如此的溝通模式,會適合從事業務類工作,並且因為成長過程的常年訓練,而熟知箇中訣竅, 並在履歷中有大量業務協商的成功足跡,且因而能在MBA課堂中的Sales & Marketing Management課程產生貢獻,並在各類團隊專案、競賽,甚至顧問案中,扮演對外談判的角色。

那麼,業務行銷見長的學校如西岸各校,就會因為眾多僱主都有業務類開缺,而能協助學校提高就業率,佔排名條件如U.S. News的21%及僱主滿意度15%,甚至業務類職缺的畢業起心可高達10萬美元年薪,同樣可滿足排名條件中的畢業起薪條件佔14%,就會一口氣滿足高達50%的就業相關排名要件,比GMAT所佔的16.25足足高出三倍有餘。
當學校發現申請人有如此自我了解與生涯專注性,就會自然相信申請人在兩年MBA期間求職不會亂鎗打鳥,而會一以貫之,並選擇相關課程來提升業務管理領導力,因而優先錄取該申請人。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人的四大本能 (1) 追尋父母認同及身份定位的本能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人的四大本能 (1) 追尋父母認同及身份定位的本能


繼先前討論過的生涯核心驅力所投射出的生涯使命與長、短程目標,及以生涯使命為導向的個人化領導力提升,今天可以來討論這些神奇的力量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當然有人會問說:「大衛,拜託~申請都火燒屁股了,哪有時間討論什麼本不本能?怎麼不趕快談談選校跟Essay題目到底怎麼寫?」
這部分簡單說就像阿凡達的納美語一樣,當旁邊的科學家還在苦練半天時,主角山姆沃辛頓直接一句話帶過:「語言只是拿來用的。」
選校與Essay也是一樣,只是拿來用的; 重點是能夠改變世界、又帶來快樂與財富的生涯使命。
當我們了解自我的生涯驅力、使命目標,及個人化領導力,自然會依技能需求選出適合的學校,並且遇到各類Essay題型都能迎刃而解。
也因此,了解驅動我們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根據常年生涯咨商經驗,人有追尋父母認同及身份定位的本能。
這是人的第一大本能。
由於家庭是人的第一求生環境,且結構恆定,因此人會在父母所設立的家庭規範中適應,並且成長。
由此,父母親的職業病、性格特性、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甚至是祖父母的相關背景,都會成為我們性格養成的環境條件。
例如:公務員父母常會將在單位中的官僚制度帶回家,因而子女會為了要突破如此沒邏輯的要求,而被訓練出超強邏輯。這些邏輯超強的子女多半在校園時期會參加辯論社,以追求自我身份定位,並多半在日後從事需要高度邏輯能力的理工類工作。

人還有社交本能,及在社會化的教育競爭下,演化出自由、多元等本能。
筆者將會在未來文獻中逐一解說。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選校邏輯解說


這周的主題是申請人都很關心的「選校」問題。

同樣回到生涯三要素--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當找到平均每個人都會有的「三大核心驅力」後,可以作為生涯品牌,當作柱子投射出「生涯金字塔」,上方的頂點就是一個「不再工作,才能快樂致富」的理想事業路線。

而當前狀態(Status quo)會與生涯金字塔的頂點之間,有著一些技能差距,而當這些差距需要由MBA來滿足時,就會出現Why MBA, Why now, 及Which MBA。

那麼選校該怎麼選呢?
其實很簡單,只是需要下很多功夫。
有幾個關鍵邏輯:地理位置與產業群聚、校名品牌聲望、就業數字、主修科目、生涯路線學程、研究中心、師資、交換課程與夥伴學校、體驗式學習活動、企業管顧課程、社團,甚至還有招生題型與校方文化、推薦信問題、網頁風格傳達校風、死期設定推斷領域對手...等,內容繁雜不及備載。

不過以最核心的條件來說,就是看「技能缺口」與「師資媒合」,而也就是因此,才能在進修過程中取得所需技能,並以此判斷其他無法提供這些相關技能的學校,就直接不申請,以免失焦,並將有限的時間精力甚至申請費,集中火力攻擊目標學校。

舉例而言,假設某個案想透過運動行銷來提升國人運動風氣,以提升大中華區多元運動商業化,則可以選擇有相關資源的學校:
To achieve this goal, I desire to take Sports Marketing Management, Business Economics: Doing Deals, and Venture Capital and Private Equity courses, and access the resources in FINK CENTER RESEARCH SEMINAR SERIES, PRIVATE EQUITY ROUNDTABLE.

Sincerely,
David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