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的主題是申請人都很關心的「選校」問題。
同樣回到生涯三要素--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當找到平均每個人都會有的「三大核心驅力」後,可以作為生涯品牌,並當作柱子投射出「生涯金字塔」,上方的頂點就是一個「不再工作,才能快樂致富」的理想事業路線。
而當前狀態(Status quo)會與生涯金字塔的頂點之間,有著一些技能差距,而當這些差距需要由MBA來滿足時,就會出現Why MBA, Why now, 及Which MBA。
那麼選校該怎麼選呢?
其實很簡單,只是需要下很多功夫。
有幾個關鍵邏輯:地理位置與產業群聚、校名品牌聲望、就業數字、主修科目、生涯路線學程、研究中心、師資、交換課程與夥伴學校、體驗式學習活動、企業管顧課程、社團,甚至還有招生題型與校方文化、推薦信問題、網頁風格傳達校風、死期設定推斷領域對手...等,內容繁雜不及備載。
不過以最核心的條件來說,就是看「技能缺口」與「師資媒合」,而也就是因此,才能在進修過程中取得所需技能,並以此判斷其他無法提供這些相關技能的學校,就直接不申請,以免失焦,並將有限的時間精力甚至申請費,集中火力攻擊目標學校。
舉例而言,假設某個案想透過運動行銷來提升國人運動風氣,以提升大中華區多元運動商業化,則可以選擇有相關資源的學校:
To achieve this goal, I desire to take Sports Marketing Management, Business Economics: Doing Deals, and Venture Capital and Private Equity courses, and access the resources in FINK CENTER RESEARCH SEMINAR SERIES, PRIVATE EQUITY ROUNDTABLE.
Sincerely,
David 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