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結束後,在路上聽到廣播節目在討論假期後如何有動力工作
才驚覺距筆者上次思考這個問題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
這讓筆者想起幾年前某位國際巨星的新聞事件—
麥特戴蒙的母親是老師,某年為了響應教師節而出席了活動,卻被白目正妹記者問到:「演員為了職業保障而進步,那麼為何有年資保障的老師要進步呢?」
麥特不解地反問:「你認為我是為了混口飯吃才努力的嗎?不是的。」
然後繼續說道:「有年資保障的老師如果不會被資遣,又何必要為了少少的薪水而加班呢?因為他們喜歡教書!」
如果為了不被餓死而去吃苦瓜,那反而真的需要有很強的動力!
不過,做有興趣的事,就像吃巧克力,不需要什麼動力—
在還沒吃到的時候,會好想去吃,而不會有星期一症候群;
在吞入口中的時候,會覺得好好吃喔~
吃完以後會覺得黯然銷魂...什麼時候才能吃到更好吃的巧克力呢?
因而持續為了尋找更好吃的巧克力而活下去~
關鍵在於享受在過程,而不是只為了結果
就歐普拉的說法:若是在做有興趣的事,就不會失敗
因為會把各種嘗試當作有趣的經歷,而不是當作失敗
也不會一直算著CP值,或想著非得生出極大效能不可
有趣的事,偶爾繞繞路反而更有趣!
人生就是該浪費在如此美好的事物上~
而不是每天問自己哪來的動力去吃苦瓜?
那麼該怎麼做呢?
簡單的做法是循序漸進轉職法,或叫做磁鐵式轉職法
以技能為單位,辨別出過去與現在工作中、甚至在學時期的興趣技能
每次轉職時,將這些興趣技能加以提煉、重組
直到達成某理想工作中的所有技能環節都是興趣為止
就能不再工作、快樂致富了~
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計算出興趣技能究竟有哪些?或如何知道還有哪些興趣技能沒有用上呢?
這就要靠情緒流體在求生過程中的利基組合了
也就是「生涯三驅力」與「性格方形西瓜」的概念~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