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目標產業與職能與MBA申請關係1

- 常態分佈的生涯背景與未來方向

早在近20年前,筆者開始幫數千名各國個案,諮商生涯管理至今,個案的產業與職能,向來都是現「常態分佈」的狀態。

此現象可謂天經地義,不證自明。


有個案是人資背景想持續進修,卻經生涯諮商後,挖出來其實是服務流程設計天才;

有公關背景個案,挖出來適合做國際棒球賽事的IMC整合行銷傳播;

有量化分析背景想念供應鏈MBA,挖出來發現是時尚精品總經理個性;

有傳產財務管理個案,挖出來適合做手工卡片CEO;

也有事務所高層特助,挖出來是管顧天才;

也有個案在事務所與金融業,挖掘後還沒念MBA就進了VC;

...等等不勝枚舉。

透過此生涯管理工具所投射出的熱情生涯,成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且放諸四海皆準。


- 背後原理:「情緒流體的求生制約」

這背後的原理是一個筆者稱做「情緒流體的求生制約」的生涯管理定律: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資源支配者與資源競爭者間的「環境情緒七巧板」夾擊,而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過程中,因為成功經驗正強化,而形成的「情緒方形西瓜」。


由於這是每個人所習得「最佳求生技能」,並成功取得利基,因而未來也將持續以此經驗來面臨未來挑戰,而選擇最佳生活模式、價值觀順序,而至進修組別、主修、選課、教授、同儕、課餘活動、假想敵、畢業目標、交換課程、公益活動、打工,甚至感情等;

以至於畢業後選擇的產業、職能、老闆、組織文化、同僚、競爭對手、業餘活動,與感情與婚姻對象等。


根據此定律,就像「大象的腳環」—過去求生經驗造成未來求生技能,將可以依據生涯三驅力(即超越父母的前三大技能,將成為興趣技能)推導出「不用工作的工作」:完全吻合興趣與個性的工作,進去就做自己,不再有「星期一症候群」,並且在享受快樂的過程中,持續致富。


而由於「物以稀為貴」的原則,由於每個人的DNA都不一樣,且在成長過程中的「環境情緒七巧板」也不一樣,每個人所習得的「情緒方形西瓜」也都不一樣。

因此會「沒有競爭」 --因為早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的大腦與身體,早就已經幫我們準備好了求生利基,以及興趣技能與個性特質。

而這些興趣與性格特性,會自然帶動專業能力,但反之不然。

能力並不會帶動熱情或性格特性。


只要我們釐清這些生涯驅力,並重新排列組合,自然就能不再工作,並且用快樂來「長大聚寶盆」致富。

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皆是如此。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藍色週一症候群」公益解惑:求職文件寫作示範

(感謝個案協助提供資料~ 內容已經過加密處理。)


不論任何求職文件,對於一般未受過訓練的申請者,多半會因為不知自我特性,又不知申請單位需求的狀態下,就算頭腦一片空白,也只能硬著頭皮,寫出平淡而籠統的自我介紹。

這類自介文件的特性,就是套在另一個身份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身上,也看不出來。

以下是經過加密處理的新、舊版文件比對。


OLD


【中文自傳】

我的名字是OOO,今年OO歲,個性開朗,喜歡接觸人群,具有良好的英語溝通技巧以及抗壓性,以及與不同單位溝通協調解決方案的能力。

    

【求學經歷】

在校時修習了管理,財務,人事行政等課程,對於組織階層、管理模式以及如何去配合制度的規劃,成為一個具有高度團體意識的人。此外也參與系學會的宣傳組協,助舉辦各種系內活動,累積了相關的基礎。


【工作願景】

我是個善於創新,樂於學習新的事務的人,面對壓力毫不退縮,願意挑戰自我潛能。

相信我可以很快的適應貴公司的職場環境,並發揮我快速學習的專長,使我能具備該職缺應有的能力。

未來,希望能運用我的所學與經驗,成為一位優秀及專業的財務人才。    


NEW

我的名字是ooo,今年oo歲,畢業於頂尖私立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具備五年工作資歷(含替代役),正在尋找能在國際舞台中,運用創新雲端科技,而改變法人投資習慣的事業機會,與公司協同解決市場問題,共創獲利新高。


【關鍵工作資歷】

在過去的四年,有幸榮升位居業界龍頭的 ABC公司,任職財務企劃經理的經歷中,透過對財金狂熱與前瞻思維,曾帶領團隊跳過競標程序,成功贏得、並執行世界最大工業集團DEF客戶之「全球同步數位整合平台」企劃案,並因此為公司帶入數百萬圓業績。


替代役於外交單位服務,曾多次接待亞洲各城市考察團。

服役期間,協助長官處理各類對外行政事務,並由於熱心助人的個性,贏得各級長官及同僚賞識,度過融洽與高效能的役期。


【特殊成長及求學經歷】

因為兒時在國外長大,因而培養母語般的外語能力,並對全球政治經濟事務、及世界哲學與文化等,具備高度敏感性與興趣。

在經歷過文化衝擊、為了融入社群的過程中,塑造出對分析科技資訊、以實地幫助他人解決疑難的性格,及開朗幽默的個性,喜歡接觸人群,並具有高度抗壓性,及與不同單位溝通協調解決方案的能力。


在校時修習了管理、財務、人事等課程,對於組織階層、管理模式,以及如何去配合制度的規劃,成為一個具有高度團體意識的人。

此外,也參與系學會的活動組協,助舉辦各種系內活動,累積了相關的基礎。


為了與多元背景與文化的朋友們交流,業餘時間養成了廣泛興趣,包括:國際政治、科技新知、天文見聞、籌組社區聯誼、桌上遊戲,網路新聞...等。


【求職願景】

我是個善於創新,樂於學習新的事務的人,面對壓力毫不退縮,願意挑戰自我潛能。

相信能很快地適應貴公司的職場環境,並發揮我快速學習的專長,使我能具備該職缺應有的能力。

未來,希望能運用我的所學與經驗,協助企業改變消費者習慣,開創最大股東權益。


[寫作技巧剖析:]

此類文件寫作的關鍵,在於對求職者自身背景的高度熱情與深入了解。

並依照個案的大家族背景、成長過程中的親友關係與同儕關係,找出因為「環境情緒流體」而養成的性格特性,及其所培養的「興趣技能」與「專業能力」—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生涯三要素」--並將其統整為「生涯驅力品牌」,以投射出熱情生涯的未來市場機會,與經營哲學。


依照如此的熱情生涯品牌為軸心,自然會在投射生涯目標後,超越企業與校系背景,並出現最佳企業領導力、產業使命願景,以及為了成就產業領導力,所需要成長磨練的技能需求。

因而自然會出現「事業長、短程目標」,以及為何向該公司之某職位求職,又為何是如此生涯使命路線。

並且由消費者利益出發,而非以個人成敗論英雄。


也唯有如此,才能將履歷、求職信、LinkedIn領英簡介,及面試等一以貫之,並且環環相扣,並運用高度一致的生涯品牌建構,把各項文件所產生的縱效發揮到最大。

因而帶領企業,開創未來~


小弟近年曾以上述求職模型,協助某私立大學畢業、工作資歷數年之無相關個案,在經過生涯諮商與履歷編修後,於轉職的3個月期間,共拿下111枚面試!創下意想不到的紀錄~

其中包含20枚知名企業~

並成功錄取頂尖人力銀行,任職行銷相關之經理級職位!

所以,沒有不可能~

共勉之!


Sincerely,

David 李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藍色週一症候群」生涯公益解惑:「萬年爭論的議題一:到底要不要拿興趣來當工作?2」

接續上週的話題,到底要不要拿興趣當飯吃?

上週提到,根據小弟近20年來的生涯諮商經驗,這問題基本上可以說只有唯一解--拿興趣當工作是「必要」,而不是「想要」。


當然,並不是只把「棒球」、「電競」、「柔道」等領域項目,整個當興趣工作來經營。如果可以的話當然更好~

不過,所謂「拿興趣當工作」的真正意思,是透過探索個案的成長過程,識別出「成長過程中,超越父母的技能」,會形成各種興趣技能;

然後,將這些興趣技能「提煉」後,再「重組」,就會得出一個屬於你的獨特興趣技能組合,並且出現某種「非你不可」的生涯使命。


舉例而言:

先識別出「超越父母」的技能,例如:有囤積闢的父母,其子女多半有極簡主義,並且斷捨離能力超強,以及組織整理能力也會很強; 

過於節儉的父母,子女會往奢華路線前進; 

成長在一成不變環境的子女,會往多元發展,甚至會有相當高比例的個案會主修外文系...等;

當提煉興趣技能(或稱「生涯驅力」)後,重組出生涯目標,例如:甜點餐廳的體驗行銷經理、奢華運動穿戴科技的產品經理、創投界的新創管理顧問、會計事務所的企業道德與社會責任顧問...等。


當找出「非你不可」的生涯使命後,會因為「物以稀為貴」的關係,而發財。

並且因為興趣的關係,會為了體驗有趣的過程,並解決只有你能解的難題,甚至是能高手過招,而自然產生動力~ 並且越做越享受在細節,就像不用工作一樣;

然後繼續探索未知,在累積各種冷知識的狀態下,持續提升能力,而能解決更多以往無解的難題; 

因而永無止境地提升「單位時間之獲利能力」,越做越賺錢,越活錢越多,才能持續創造財務自由。


非如此不可嗎?是的。

為什麼呢?

因為沒有興趣的工作,做不了3年。


根據諮商大量生涯案例的研究分析發現:當人推遲了「快樂」這項終極生涯定律後,會轉往另一暫時替代定律--「成長」。

然而,當從事沒有興趣的工作時,從第1年適應、第2年熟悉,到第3年就開始重複了。

一旦成長出現停滯,人會因為擔心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造成存在價值與競爭力受到威脅。

然而,由於是非興趣工作,人類的「趨利避害」本能作動時,將會使人自然規避痛苦的細節; 

並且由於下意識知道自己對該領域沒有興趣,不願繼續投資、或不知道該投資到何年何月,又是否該往瞬息萬變的哪個新趨勢跳轉...?

則當人不知道究竟該往哪個方向前進時,大腦就會因為「開放性選擇」的不確定感,而啟動大腦背側的「舊紋狀體」這個危機開關,而造成恐慌。多半在這種恐慌下,會尋求專業生涯諮詢協助。 


而若持續不去識別興趣領域,並往該領域發展,就會出現上述的惡性循環,永無止境,直到退休,就永無將興趣變成工作的一天。

而也因為不斷在逃避痛苦的細節,因而多半一事無成。

到頭來只能跟同溫層比,看誰更「奸巧」,誰抱大腿工夫更了得,更得老闆賞識成為紅人...其實不過是「絕望人生大競賽」罷了,沒人真正成為「匠才」,也沒人處理問題,更別說到爐火純青、天衣無縫的境界。

如此狀況下,賺錢又賺不贏別人、追趨勢又追不到,又得不到快樂,為了目標而長年努力卻又失敗...

當生命出現絕望時,就會出現「自絕」的自我暗示,不如儘早歸去,以解除人生的痛苦。這時候就有危險了。


然而,每個人明明就有生命力,都早就在第一求生環境--「家庭」中,求生成功了,並因此早就具備各種獨特的過人本領。

只要透過專業探索工具將這些興趣技能找出來,再進行重組,每個人就都能受到非你不可的「生涯使命」召喚,而快樂致富。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Monday Blue Buster 藍色週一症候群」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真實Career Goals vs. Why School 挖掘示範

筆者已徵求個案本人同意,在保護隱私之前提下,示範生涯方向挖掘,與選校策略。

保險產品經理背景,生涯方向尚未設定,想申請 MBA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z。


假設一:先前工作選擇皆吻合心理上的「認知協調」機制,唯不必設限於MBA in SCM。


開挖一:當初為何選擇產品經理工作?

答:因大學主修統計,想以客觀資訊應用於成熟市場。


推論一:以「成熟市場」為要件,推論出各未來生涯之可能產業--航空、成衣、運動賽事、樂透彩卷,等


驗證一之一:並未吻合個案原先之MBA in SCM設定,因而「成熟市場」與「MBA in SCM」兩者中,必有一者非真。

驗證一之二:保險產業本身即為成熟市場,較貼近個案當初思維。



挖掘二:為何大學選擇主修統計?

答:因家庭期望選商,公務員家庭背景亦訓練以事實為根據論事;統計專業門檻高,生涯穩定性高。


驗證二:統計確實吻合以事實論事,個案言談與思維模式亦皆以事實為根據,鮮少概括總結;

在校成績頗高,職涯發展亦在相關領域持續晉升,顯示除具備專業能力外,可能有統計興趣。


推論二之一:生涯中,甚至主動運用統計執行額外工作項目建功,顯示除專業外,確有興趣。

唯統計需有舞臺,因得「成熟市場」要件為真;並由此可知,MBA in SCM 非真。


推論二之二:然而「成熟市場」要件過廣,尚需進一步條件協助鎖定。



挖掘三:那為何當初會設定 MBA in SCM? 事出必有因

答:曾有創業經驗,當時敗在供應鏈。


推論三:確有MBA需求,也有供應鏈進修需求,但並不限於供應鏈。



挖掘四:又為何想創業?

答:因想改善生活品質,發現市場上有具質感之生活用品,但大多太貴,乾脆自己尋覓供應商開賣。唯之後難設進入門檻,因而遭過度競爭淹沒。


推論四之一:此供應鏈策略在於競爭策略之下,可能個案志趣不只在於供應而可能上綱至創業與競爭策略之層級。

推論四之二:此為平價精品業,可能有相關生活習慣或產業興趣。



挖掘五:平日有何嗜好?

答:長期喜歡收藏平價精品。


推論五之一:BINGO! 自保險業中穩定爬升,確於此時出現 MBA需求,顯示產業雖吻合「成熟市場」要件,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平價精品產業亦符合成熟市場要件,且在非外力影響下主動前往創業之領域,亦符合長期關注與收藏之嗜好,此產業可設定為長、短期生涯之產業方向。


推論五之二:職能別尚待確認是否限於供應鏈?



挖掘六:為何近日轉往直銷業任職?

答:因精算專業在保險業多只用於產品開發,卻可應用於直銷業之特有上下線結構,而進行全面綜合管理。


結論:挖掘完成!個案職能興趣超越供應鏈本身,已上綱至綜合管理。

此全面性管理職能,與創業過程的跨職能流程規劃吻合,亦與保險業當時的本業外各部支援吻合。

顯示當時鎖定供應鏈問題,乃是整體競爭策略之一,並非對供應鏈專有特殊興趣。


選校方略因此由原本的供應鏈強校名單,轉往綜合管理與企業發展名單,並特別鎖定消費品行銷強校。


找出真實生涯方向後,Essay與面試皆如實回答,並由自我了解產生自信。

GMAT 600+ 最後成功拿下Top 15名校等8所錄取,並含4所獎學金。

其中一所Top 30 MBA在一提交文件後,立即秒殺面試~ 並在面試後2天旋即拿下全獎!

並於MBA後實際進入興趣產業之美國企業就業。



Sincerely,

David Lee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藍色週一症候群」生涯公益解惑: 萬年爭論的議題1:到底要不要拿興趣來當工作?不把興趣當工作會怎樣?

這個問題看似見仁見智,但是根據將近20年的生涯諮商經驗,它其實有個唯一解--若想終生快樂致富,可以說非走興趣不可,別無他法。


就10度獲選時代雜誌「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的歐普拉的講法:從事興趣不會失敗。

因為你在從事興趣的過程中,覺得非常好玩的關係,即使是失敗了,也已經享受到過程,因此也沒什麼好丟臉的,反而多知道一條不通的路,或者是它在某種狀況下才會通。

那麼,久而久之,你就成了這行業的專家,別人不懂的都要來問你。那你就發財了。


如果一開始就能選擇到興趣工作,那就恭喜你,幾乎可以說是極少數最幸運的人。

當然,每個人都會礙於現實,不見得一開始就能選擇到興趣工作。

因此會出現「安全過渡比例」的觀念--在一開始無法選擇到興趣工作的狀況下,可以先從事「得以溫飽,且具備未來能轉換到興趣領域的機會」的工作,然後跳轉到興趣事業領域。

這個「安全過渡比例」到底該怎麼抓?那就是一個藝術了~ 待日後有機會再分享。 


然而長期而言,如果不把興趣當事業經營,會怎樣?

簡而言之,會掛掉。 

當然也可以不選興趣當事業,沒人說不行,但是代價高昂,原則上都比你從事興趣事業的代價,還要高更多!而且很可能會要你的命。


首先是生涯的「家」的觀念--若選擇不從事興趣工作,會一直沒有「回家」的感覺。

根據長年生涯諮商經驗發現,即便在普羅大眾未受過專業生涯管理訓練的狀況下,人因為下意識的自我了解、與認知協調的關係,仍隱約知道自己在獨特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所自然培養而來的某種獨特性格特性、興趣,與能力(筆者將這三樣稱之為「生涯要素」),並會下意識地將如此特性組合,定義為「家」的情境。


那麼,若選擇不從事興趣工作,就會一直沒有「回家」的感覺。

會出現類似「出外打拼」的遊子心態,以及「人在追錢」的錯覺。

並因而不會想在行業內付出太多、或產生什麼社交活動,因為知道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過渡領域,並且會期望有朝一日能回家。


那麼,就會出現兩個問題:如果不「回家」從事興趣領域,那又該選什麼產業領域?

又要賺多少錢才夠?

 

如果不選興趣產業,那普羅大眾的最直接想法,就是從事主流輿論中,看是最賺錢、或即將賺錢、或最保險安穩的行業。


然而,潮流只是一時的。

小弟諮商過太多個案,當年並未選擇自身興趣當主修,而是選擇當時看似明日之星的產業,例如:綠能、生技...等,結果都還沒畢業出來,就已經變成夕陽產業了! 

怎麼辦呢?

很抱歉,無解。學歷變成一張白紙。


還有更多人選擇萬年熱門科系,例如:醫科藥學、電機、法律、商管金融...等,結果更慘~ 診所藥局林立,各大社區街道上,一條馬路上動輒數十間診所、藥局的比比皆是,然而名醫就是那幾位。


另一方面,如果先不走興趣,純粹為了賺錢,等錢賺夠了,再來從事興趣,可以嗎?

還是很抱歉,此路也不通。


財務自由是個假議題。你以為3、5千萬很大,其實一間房子就沒了。

那要賺幾億才夠呢?

其實如果是從賺錢的角度出發,由於是拿命來換錢,而潛意識知道生命是無價的,因此不論你拿生命來換多少錢,都永遠不夠的。

李玟輕生時,還有幾億資產。 


唯有在從事興趣工作時,因為不斷地嘗試與進步,而「使專業技能與知識經驗,永無止境地提升」,這件事情本身才能擔保財務自由。 


光小弟所諮商過的個案及身邊的親友,因為身心過勞,30出頭歲就得癌症的不下10位,40來歲就走的至少5位。

臨走前從沒享受過拿興趣當飯吃的生活,也無法達成財務自由。

或應該說即使有賺錢,也覺得沒有賺夠的一天,因為生命是無價的,多少錢都不夠換。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2023年7月8日 星期六

從「情緒流體式」生涯管理談憂鬱症

近日巨星李玟輕生震驚世界!有必要分享經過大量案例應證,能有效破解憂鬱症的方法。


作為資深生涯顧問及憂鬱症康復者,如此普遍、卻以往無解的的全球性身心疾病,其實成因就在眼前:是錯誤的一元價值、與無差別的個體間比較。
那麼,當不合理期望高到使個案失去希望時,潛意識會出現一種錯覺:活得這麼痛苦,又沒有希望,不如終結痛苦,一勞永逸,反正還有天堂。
根據數千名個案的生涯諮商經驗,發現人心中有項不可取代的關鍵因素,是「父母認同」。 父母角色無法替代。
然而,若父母自身得不到幸福,就無法給予幸福,其中一項就是「剝奪對子女的認同」。 父母認同其實可以用自我認同來超越。 不過,當個案錯誤地以為父母認同就是一切,而當自我價值被否定,又感到永久性絕望,就會出現上述的錯覺,而盡快脫離痛苦。 台灣幾年前有位年輕人叫林冠華,也是在20歲生日那天跟母親談完後,燒炭離世。
林生前推動反課綱運動,反而被起訴。
然後母親教訓他「你以為你是誰?能改變什麼世界?」
林在生前提到「想到一個辦法可以有很高機率擋下課綱的辦法」,還寫說「要在七月卅日生日當天,做一件讓媒體輿論『瘋狂燃燒』的事」。 跟這次李玟在出道30週年前夕,與母親談完後,隨即割腕的悲劇,有難以言喻的巧合。 根據大量案例經驗與研究,人得到幸福的方法來自「自我了解」,並「自我應用」。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都是獨特的,並且因為求生本能,而會產生各種應對環境挑戰的獨特能力組合,尤其「成長過程中,超越父母的技能」會成為興趣。 當識別出如此的興趣與能力組合,就會發現自己的無可取代的價值,並且會出現某種非你不可的「使命生涯」,並因為物以稀為貴,而快樂致富。 然後會產生四重快樂:獨特自我價值、靠興趣吃飯、助人為樂,及專業的爐火純青。
再根據自身步調,來設定合理目標與期望,就會發現自己的「天命」,就不會錯誤地以一元價值、及無差別比較,來把自己這顆蘋果去跟別的橘子比較,也不會覺得「這輩子無法變成橘子」是什麼絕望的事,就能解決憂鬱症。
根據這個理論,躁鬱症就只是更不合理的期望加強版,使個案產生「困獸之鬥」的現象罷了。解法相同。 「情緒流體式」生涯管理文獻著作中。

Sincerely,
David 李

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藍色週一症候群公益解惑:18歲特殊經歷迷惘出路

問:

本魯今年18歲,同屆高三升大學(應該是這裡算年輕的XD)

自己本身有憂鬱症跟亞斯伯格,領有身心障礙證明

國中時被嚴重霸凌開始去看精神科

沒有讀一般高中,而是讀實驗教育團體(在家自學,唐鳳搞的那個)

在自學團體讀了一個月後,憂鬱症又復發,之後就離開當尼特

在家渾渾噩噩過了三年,拿了一個高中同等學力證明,實際上完全沒讀過高中三年課程

,自己也很心虛

現在看同學們要升大學就很焦慮,害怕人生過得失敗一輩子都沒救了,開始想要重考

目前是想要重考法律系,爬了很多文知道法律系就是考試系,沒拿到照就是沒畢業

,自己的第一志願是北大法律系

偏偏自己又是文組,而文組相對穩定的科系只有法商,我對數學又不擅長QQ

其實國中有憂鬱症前,成績算好,國小又是市長獎畢業XD,這讓我一直有想找個社經地高、過個好生活的幻想


有想過進重考班,或是自學請家教,但很擔心零基礎完全跟不上

跟諮商師討論過,她認為我還年輕,加上家裡經濟負擔的起,可以去拚拚看

我最怕的就是花了大筆金錢和時間,自己卻進了個學店,最後只能去超商打工XD

想請教各位,我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為此焦慮一個月,拜託救救我QQ


-

答:


本週看來最急迫的是這篇,因此前來解答。


小弟作為生涯管理顧問將近20年,有破解過自閉症個案,自身也曾得過憂鬱症康復,甚至有處理過心理諮商師個案也要解生涯的需求,皆有解開。 


先直接講結論。

原潑不用太緊張。自學方案以你的聰明才智,與汲汲營營的個性,三年不會空白的。不然不可能拿到同等學歷。 

既然選了文組,剛好是國中受霸凌、而可以拿來自保的興趣「法律系」的組別,又拿到高中同等學歷,那這3年就沒白費了~ 甚至還可能省去聽一些打混老師的廢話時間。


學歷是拿來用的,不是供在佛堂上的,也不是考給爸媽或老闆看的。 

法律不見得一定要考照。

根據小弟過去諮商過律師個案、與非律師法務人士個案的經驗,不考照一樣可以做各種法務工作。

幾乎各行各業的大中小型企業,都需要法務人士。可以說不愁吃穿。 

並沒有「不考照就沒畢業」的這種說法。 


另一方面,別人考不了照,是因為別人沒受過像你這麼嚴重的霸凌。

小弟遇過台大法律所畢業律師的個案,以及私立大學考上律師的個案,都是因為小時候個人或家庭受過某種外力欺負,因而發憤圖強,把法律條文所描述的情境,當葉問的木人樁來練拳,拳拳到肉!

考試對他們來說,是享受練拳戰果的擂台,恨不得一天照三餐上擂台,可以用各種條文、從四面八方放倒對手,伸張正義。

美國處理911事件一舉成名的「美國市長」朱利安尼就是律師,在80年代曾經把5大黑幫幫主全部關進監牢各100年!讓紐約市從人間煉獄變成天堂。 


既然你受過這麼嚴重的霸凌,會自然對各種法律情境、與立法精神有深刻的領悟。

在如此不得已的「困而後學之」情況下,每年全國1000名左右的名額,對你來說綽綽有餘~ 甚至搞不好一舉考上台大都有可能。

每年台大畢業出上千個畢業生,但是幾十年才能出一個唐鳳。 


至於文組,也並不是只有法商才有穩定出路。

順帶一提,從原潑的提問文中,幾乎每句都有數字,而且計量精準,甚至整篇文章出現「以數字建構論述模型」這點來看,原潑其實數字能力頗強,甚至可能比許多文組的大學生都強。只要稍作訓練,不要說商界,進各行各業都會成功。 

原潑自以為數字不強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待過類似資優班環境的緣故。

七龍珠的孫悟空住到賽亞人星球去,再強也會以為自己很普通。 

 

小弟有諮商過許多中文系、歷史系、英文系、外文系、德文系、日文系、哲學系、政治系、社會系、外交系、人類學系...等等各種文學系個案,畢業後有各種出路,全靠個人打拼,並且都頗為成功。

有許多甚至變態到匪夷所思,說出來沒人信。

光中文系考上管科所,進入科技業的就好幾個; 還有畢業直接進珠寶業,一路爬到龍頭品牌,做國際產品經理、甚至在國外工作的;  

英文系、外文系、德文系、日文系、政治系、外交系、哲學系、社會系...等,畢業進入商界打拼,拼到業務經理、產品經理、徵授信經理的一大票。 


成功靠自己,然後不要怕犯錯。

一度是對岸首富的馬雲有句名言:「人生最重要的資產,是失敗。」

失敗為成功之母。

然後要有開放性思維,相信創意與發明,勇於挑戰業界愛因斯坦,發明自己的理論解決問題。

每個人在獨特的成長經歷中,都有超越父母、突破挑戰的看家本領,

只要提煉後重組,就能物以稀為貴,找到自己的興趣使命事業

也就能成為業界愛因斯坦。

成天想著需要靠學歷、或靠所謂的策略捷徑的,幾乎都沒什麼好下場。

反而因為基礎不穩,死得越快。

下半是生涯分析的原理解說,以及小弟自身的類似經歷分享給原潑。


這種問題從心理諮商是解不出來的,不然世界不會長這樣。

要用一種小弟稱之為「環境情緒流體」的生涯管理模型來解。


根據小弟過去將近20年來,近萬名個案的生涯諮商經驗,發現人的個性一開始是被動地被環境養成,然後因為人類數百萬年演化而來的各種本能組合,而對環境外力所產生的一系列反應。 


那麼,想像人在第一成長環境的「家庭」中求生,就會像在七巧板中的一小塊拼圖長大一樣,在父母與兄弟姊妹之間「適者生存」,而養成當前的個性。 

這樣就有辦法解釋各種個性與行為,其背後的心理現象,及應對方式了。相關文獻正在著作中。


首先,要先知道這不是原潑的錯,然後不要把它當作是一種病,而是一種求生現象。 

要知道這種現象的形成原因,及每個人成長過程的獨特性,再根據如此獨特的性格形成原因及其環境,來進行相應的處置。

而不是根據主流輿論或道聽途說的解法。因為每個個案的成長環境都是獨特的。 

這樣你就不會害怕這種現象。


再來要將原潑的擔心點解除,而這些擔心點極有可能就是憂鬱症與亞斯伯格症的壓力源; 並且提供彈性解法,如此就能有效地治標又治本。


原潑雖說有多重身心症殘障手冊,但原因其來有自,而且可以說顯而易見。

從原潑的提問文結構,很明顯能看出:價值觀穩定,思緒邏輯清晰、表達效能高、具備資料蒐集能力與分析能力,擅長以數字進行計量、建模,與表達; 並且具有相當高的社交能力,能與人說笑。

這樣就能排除自閉症,即便亞斯伯格症是自閉症的一種亞型。 


然而,也吐露出成長環境(主要是家庭,或是名校、資優班等)加諸於原潑身上的高度期望,以及原潑對於「主流成功」這個假議題,

乃至達到成功途徑的單一性僵化選擇,

還有「不成功,便成仁」--一旦失敗,就有可能被身邊的感情羈絆人物,如:父母、親友,或優等生同儕等,所「遺棄」的恐慌。


並且出現了小弟稱之為「資優班症候群」的群體現象,是在諮商過大量名校資優生的過程中,所發現的一種現象。

會有三項主要症狀:資訊焦慮、某程度的不自信,以及不敢犯錯。

 

簡而言之,原潑的狀況是:

早年成績優異,甚至有可能是名校或資優班。

而父母有可能是某業界的精英層級,有著「不能丟臉」的面子壓力。唐鳳的父母就是如此。

因而在小學的直線式學業表現,能夠在中高程度的壓力下,拿下成績優異獎。


然而,或許上了名校中學,同儕進入青春期,血氣方剛又高不成低不就,一群方形西瓜們還無法明確探索出個體間的差異(也就是「中二」這個詞的由來~),

或許因而嫉妒原潑的天資,而產生嚴重的霸凌行為。唐鳳也是因此而輟學。

那麼,在本土「資優崇拜」的一元價值環境,原潑若出現一鳴驚人的表現,的確容易遭人嫉。因而選擇自學方案,也是無可厚非。到這裡幾乎跟唐鳳路線一致。  


然而,在父母與菁英環境所灌輸的「不成功,便成仁」完美主義價值觀過於極端,不是100分,就是0分,而且0分就要下地獄。

事實並非如此。

只要不偷不搶,能獨立生活,就算是成功了。


在這種高壓狀況下,任誰都不敢犯錯。然而,這樣是不可能成功的。

任何事業的成功,唯有提高容錯率,經過大量嘗試,而摸索出的高度自我了解,

以及對興趣的執著、所累積出的豐富經驗,才可能久病成良醫, 而成為業界的佼佼者。 


所以,資訊情報不用查太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其他人的號稱「策略捷徑」,就當耳邊風聽聽就好。發生在你身上可能不一樣。 


小弟諮商過太多超級名校如:哈佛、史丹佛,頂尖企業如: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尖牙股,結果年紀輕輕30、40歲就把命拼掉的,就有將近10位。 

而成功也不見得一定要念過什麼名校。看看賈伯斯跟唐鳳就知道了。

甚至許多舉世聞名的成功者、甚至首富也沒畢業,如:比爾蓋茲、佐克伯...等。


再來是做一下親身示範。

小弟當年也是私立吊車尾大學,念的是當紅炸子雞、卻毫無興趣的電子系,念到一半被21退學。

當時有幾種選擇:當兵、插大、重考、出國留學等。

後來選擇先苦後甘--直接去當兵,雖然要兩年,但一勞永逸。

等退伍出來只有高中學歷,同學們都大學畢業了,一半正準備要念研究所,另一半才剛要進去當兵。

怎麼辦呢?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小弟後來半工半讀了六年,才把大學念完。

至於同學們當時已經成功到哪裡去?那不甘我的事。他們又不付我薪水。 


一開始還要先補足學分,才算大二同等學歷; 

然後還要工作一年,才能考「二年制在職專班」插大三, 

然後再念兩年,才把大學念完。

前幾年一直半工半讀,直到白天在外商跑業務,業績用美元結算,晚上還要念書考試,壓力實在太大,終於扛不住得了憂鬱症,胸口像被一塊牆壁大的石頭壓住,心中千言萬語,但卻一句話都講不出來。

看了精神科,醫生有開藥,好像是百憂解,而醫生囑咐要解除壓力,找親友聊天舒壓,然後要運動,飲食作息要正常。

後來是毅然決然覺得大學非念完不可,所以把工作辭了,病就好了。 


諷刺的是,就是因為小弟先當完兵,比同學們先出來工作,策略性換了越來越有興趣的工作,然後困而後學之,才知道應該去美國念個MBA。

結果就在碩一時,因為會解生涯目標,而被拱出來創業成了生涯顧問,一做將近20年。

竟然在30歲剛從MBA畢業時,就僥倖進到美國最大徵才會,成了首位華裔官方顧問~

33歲買房,36歲還完千萬房貸車貸,突破財務自由,

隔年拿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御用的「SWLS快樂測驗」滿分。

當年的大學室友,一路念完碩士後,進科技業竟然遇到好幾次無預警裁員,

也是考了好幾年才考上公務員,到現在沒買房。 

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再來解釋一下從「情緒流體」角度,來解釋各種以往無解的身心症。

也就是人的情感「小宇宙」在成長過程中,為了在獨特家庭環境中「適者生存」,而形成的各種現象。


其實從「求生行為」的角度,來探討一些簡單的動物行為研究,就能破解憂鬱症與自閉症,或是原潑的亞斯伯格症。

就小弟自身在早年得過憂鬱症,而後康復的經驗,憂鬱症簡單來說,就是「期望壓力『過度大於』個案的承受能力」。

你如果用逗貓棒拉得老高,讓貓怎樣都抓不到,玩個5分鐘牠就得憂鬱症了。

如果再繼續玩個10分鐘,牠就會得躁鬱症。

下方查到寵物行為師解說連結,在2:50秒處有解說「一定要讓貓抓到獵物,否則會挫折。」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behavior/cat-teaser/


另一方面,根據小弟先前曾經成功破解好友家人的自閉症,使自閉症確診個案主動前來找小弟互動的經驗--只要是施行無差別打罵教育的父母,所教育出的子女,可以說100%會得自閉症。

那麼,由於亞斯伯格症是自閉症的一種亞型,如果這些對子女施行無差別打罵教育的父母,同時又出現對子女有著「不是100分,就是0分」的不合理期望,然後只允許單一成功路徑,又不准子女失敗,否則嚴懲~

則就有可能出現亞斯伯格症的症狀--固著(反映出單一成功路徑及不敢犯錯,以避免懲罰),不懂得察言觀色地白目與冷血,而難以融入群體(其實是因為個案被殘忍地對待,所產生的鏡像行為)...等症狀。


不小心又寫了一大篇...

希望對原潑有幫助~

:)


Sincerely,

David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