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適逢留學申請放榜,眾多卡友都在詢問該如何選校。很少看到有人在討論系統性的選校方式。
小弟曾看過有人s16名校畢業,卻回原公司原職位上班的。除了青春、數百萬元學費,還有即便是名校、卻念錯技能課程的代價,可以說影響了後半人生。
當然也有人因為找到了興趣的事業目標,而一路扶搖直上,年紀輕輕2、30歲就坐上龍頭企業或外商部門總監大位的,光小弟認識的就超過一手。
小弟根據人資經驗從生涯角度來分析,畢竟念書是為了未來的生涯。要先知道究竟能快樂致富的生涯方向在哪,才有辦法知道到底欠缺哪些技能?
再用這些欠缺技能來選學校,就自然能看懂各校課程跟師資的差異了。
久了你會發現,排名除了每十名左右的學校可以勉強算在同一個檻以外,其中校與校之間的關係其實並不大。
很多學校甚至因為不知該怎麼作出差異化,而乾脆找某個更知名的替死鬼來當靶競爭。
那麼究竟該用什麼criteria,來挑選"fit" school呢?
簡單來說是A+B=C:
A (Career progress to date 至今生涯發展所累積的技能組合) +
B (Why/Which degree program)=
C (Career actualization 興趣生涯使命所需技能)
若欲求 B,則等於 C-A:
C (興趣生涯使命所需技能) -
A (至今生涯發展所累積的技能組合)=
B (Why/Which degree program)
可以分為三大步驟:
1. 先找出A,也就是「Career progress to date 至今所累積的技能」:
首先,從履歷表中列出各種技能與成就。這樣就會得出A–至今所累積的技能,待會要拿來當選校數學裡的「減數」。
這個其實在求職、轉職時、或申請學校時,就已經做過了。
但是有一個關鍵的動作一般人並不曉得:要特別區分「興趣技能」與「沒興趣的能力」的差異,並且將興趣技能所產出的成就點提前。
這麼做有幾個目的。第一個是自我了解,讓你自己知道、並且提煉出興趣技能。這點非常關鍵,可以說是生涯的核心。
根據多年人資案例的觀察,成功跟著興趣走,而不是跟著能力。興趣會帶動能力,但是能力不會帶動興趣。
人是情感的動物。這裡要簡單說明一下人的情感在職涯上的運作模式。
人的潛意識非常有趣,背後有一些類似地心引力的情感定律在運行。
人會與其逃離怕餓死的恐懼,其實追求快樂的力量更大,並且會有類似不食嗟來食、或是不快樂毋寧死的概念。
沒有快樂,人會退而求其次,而轉往「希望」。而這個希望要有「成長」來讓這個希望持續的燃燒下去。
可是當你在做沒有興趣的工作時,第一年適應,第二年熟悉,第三年就開始重複了。
那麼一旦沒有成長的空間,這個希望就會幻滅,而潛意識就會告訴你自己:永遠沒有快樂的一天。
這種時候,人就會陷入絕望。而也在這種時候,人會本能性地尋求學位的進修,或是轉職,以希望能有成長空間,將這個希望燃燒下去。
殊不知,其實人的潛意識所優先追求的還是快樂,其次才是成功或致富。
因此,這些有興趣的技能遠比沒有興趣的技能重要得多。
即便有些沒興趣的技能在短期看起來比較賺錢,但長期下來其實是飲鴆止渴。
尤其當這些興趣技能被特別標注、並且提前羅列之後,你會很明顯地發現一個向上循環的一個現象。每個人都有。
並且,在工作與業餘的兩大生活面向上,這些工作上的興趣技能與業餘興趣技能,會因為你是同一個人的關係,而會出現某種一致性。
例如:有人工作上喜歡作快消品的行銷戰術推演,而業餘喜歡打桌球,因為都是要靠反應速度,要在極短時間內做出快速反應;
或也有人工作上喜歡做管理資源的排列組合,而業餘喜歡烹飪,同樣是在玩排列組合的實驗。
以此類推。
並且,雇主或招生委員也會發現這個向上循環的現象。就像龍捲風一樣,從地上捲上去,它的破壞力是非常可怕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之後,可以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每個人都可以。
2. 當瞭解自己的「看家本領」興趣技能組合,投射出快樂致富的生涯使命,就能找到後面的C–生涯使命目標。也就是選校數學中的「被減數」。
平均每個人會有3到5個能作為看家本領的興趣技能。
這些技能之所以成為興趣,其實是長年在家庭中求生的結果。在成長過程中為了求生,而超越父母、兄弟姊妹與環境挑戰的能力,會成為為興趣。
例如:
公務員父母的教條式作風,容易造成子女的辯證性格與邏輯興趣,而從事理工領域;
從小被過度要求「唯有讀書高」的子女,常會因為成長環境被過度限制,而愛看小說以滿足幻想,或會因為才藝不被苛責,而養成藝術興趣,並在長大後容易因為小時候的過度封閉環境,而想從事能夠旅遊或有高度變化性的工作;
收入固定的家庭,下一代多半想往創業或投資等高風險、高報酬行業發展;
獨生子女因為寂寞,會養成多元興趣,以滿足社群交遊需求;
成長過程受過不公平待遇或霸凌的人,長大容易從事法務或公益活動
...等。
從自己的這3至5項興趣技能中排列組合,就會找出C–未來的興趣使命生涯。
這部分牽涉到達爾文進化論,日後有機會再詳談。
然後,依照「縱向產業別」與「橫向職務別」來交叉,找出具體的長、短程目標為何?
如:
邏輯興趣+成就動機+規劃專長,可以組合出「IT產業的產品研發經理」;
程式興趣+登山鍛鍊性格+美感天份,可以組合出「戶外時尚品牌的資訊經理」;
旅遊興趣+速度效能性格+量化分析專長,可以組合出「旅遊網站的旅程分析師」
...等
而因為每個人的家庭結構都不同,因此從求生過程中所制約出的興趣技能組合也不同。因此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的獨特興趣技能組合,會自然投射出某一種非你不可的興趣生涯使命,而會因為物以稀為貴的法則而發財。每個人都有。
3. 「生涯目標所需技能」與「至今已累積技能」的Gap Analysis:
檢視自己的學歷背景到工作經驗中,至今已經累積哪些技能與成就?又與生涯目標之間,尚欠缺哪些技能?
並依照大學校名、年資,與GMAT分數範圍,從排名樓梯裡定出射程範圍;
再依照具體的skill gap,來比對學校的主修/選修課程、研究中心,與就業數字,找出門當戶對、且能實際補足所缺技能的學校。
例如:
GMAT 650,7年半業務經驗,想走創業與市場開發,可以選USC IBEAR Entrepreneurship concentration;
GRE 323,3年採購經驗,想走供應鏈管理,則可以選擇MSU的MBA or M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RE 320,4年四大事務所經驗,想在會計領域晉升高階經理,可以選UT-Austin or UIUC MPA;
GMAT 730,5年消費性品牌經理,要挑戰世界級品牌管理,西北Kellogg、史丹佛GSB、U Penn Wharton、UM Ross……等。
最終,自然會選出心中最理想的學校就讀~
Sincerely,
David L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