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狂賀!] 成功協助個案第一輪只丟一間Top 20 MBA即錄取!成功率100%

[狂賀!] 成功協助個案第一輪只丟一間Top 20 MBA即錄取!成功率100%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賀!哥倫比亞J-Term MBA 100%拿下面試!」

如題
「賀!哥倫比亞J-Term MBA 100%拿下面試!」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Re: [心得] H1b抽不到的對策

身為前美國獵頭與前美國最大MBA徵才會的官方職涯顧問,以及近十年來協助多名個案進入美國頂尖企業總部任職的經驗
純粹資訊與經驗分享
當然若小弟有誤,還請不吝指正

首先是沒人說一定要先有簽證才能綠卡
簽證與綠卡各自都是100% negotiable,且沒有順序關係,
只是簽證有名額限制要抽籤,而綠卡是有各類資格限制,但不用抽籤
但只要老闆喜歡你...的財物價值產出,反正都是從你薪水扣,能免抽籤反而省麻煩

小弟的一位直屬學妹成功拿下某華人品牌的美國工作,但簽證沒抽到,老闆直接幫她辦綠卡
另外有次走在紐約街頭遇到國小同學,工作是護士,只要考完托福直接發綠卡,做護士的都知道;會計雖然沒有發綠卡,但缺工,所以求職容易,但待遇普普
又有次小弟的印尼學妹來工作室應徵實習,擁有美國生技博士的她,畢業時全班綠卡,但年薪只有五萬五美,所以來念MBA
還有個最扯的是近日某個案突然來信說「抽中綠卡」!在美國在台協會網頁上就可以抽,而且不用錢,中獎機率聽說是萬分之一
而就小弟自身進入美國獵頭擔任全職職涯經理的經驗,並於之後僥倖成為美國最大MBA徵才會NSHMBA的史上首位華人官方顧問的經驗
重點不在簽證或綠卡,而在「老美是否需要你」
因此重點在於你的relative career power「相對職涯優勢」,
一切關鍵在於興趣、個性、能力的長期聚焦

二是因果順序的問題--沒有就業可能性,基本上根本不會錄取,因此並沒有「入學後再求就業」的問題。
怎麼說呢?美國商學院重視排名,就當地主流的US NEWS的排名條件,僱主滿意度佔15%,就業起薪與成功率合計35%
因此光與就業有關的排名條件比重,就整整佔了50%!遠比GMAT的16.25%高出三倍有餘!
因此在招生之前,就會先看有沒有就業可能性與高薪可能性,
而由於美國薪資高,可以拉抬排名條件中的薪資平均
但有些國家如日本或瑞士,其畢業起薪與美國相仿甚至更高,就會得到優先招委青睞

三是補正08年至13年的簽證比例數字
根據近十年來協助眾多個案於美國求職,並成功進入美國頂尖品牌總部的經驗
自從金融風暴前的景氣下滑開始,H1b就越來越難抽,不過也沒難到哪去
基本上跟當兵抽外島的中獎機率是一樣意思,所以並不是以「難度」來討論
這跟當時越來越多人選擇投資自己,但簽證名額卻不變有直接關係
尤其是金融風暴爆發的08年起,連老美本國人都沒有工作
直到近年QE才逐年緩解的美國就業率
在08至13年間並不是碩士100%都不用擔心,反而是「擔心也沒用」
原因並不在簽證數字,而是要申請H1b簽證前,必須有僱主幫你背書
然而在此時間區段,有大量僱主本身都失業,再不然就是大幅業務緊縮
又H1b有明文規定不得進用「具有薪資優勢的外籍勞工」
因此即便是美國景氣復甦的現在,簽證一樣難抽

而碩士名額不足,抽不到會列入學士名額補抽,這樣抽中的,根據十年來的經驗,還真沒聽說過
原因是學士名額更爆炸
印象中碩博士大概是五個會抽到三個左右,身邊朋友的比例也差不多是這樣
因為全美外籍碩博士畢業生人數,並沒有比總名額高多少
然而學士抽籤人數與名額比例懸殊,不曉得是不是三四個要搶一個名額,不過不在本版討論範圍

重點來了,那麼為什麼台灣每年有那麼多留美MBA,畢業後實際留下來工作的人聽起來不多呢?
原因有幾個:
a.是美國市場與台灣沒有直接的結構性關聯,也就是老美為什麼要雇個台灣人呢?
行銷嗎?對北美市場結構是狀況外,語言也非母語
財務嗎?根據經驗,真正的投資高手十年來屈指可數,厲害的在哪都能投資,網路上點一點就行了
何必要在美國?不如回來享受親情與友情的溫暖。
其他企業財務倒有不少留美,看個人本事;金融的台灣人沒像華爾街老美那麼唯利是圖,但還是有聽到一些
管顧嗎?也跟北美市場與企業沒有直接結構關聯,又太競爭,有聽到的是真才實料進去的
科技業嗎?矽谷太競爭,ABC有身份的太多,英文也不是母語,台灣又是代工為主,真正有科技創意的也是有,但不是普遍
台幹嗎?都去對岸啦~ 聽到的平均薪資也有一百五十萬台幣,在只比台灣稍高的物價環境生活
算是過得很爽了

b.是無心戀棧。有待過美國的都知道,即使是紐約洛杉磯,跟台灣比起來還是無聊的要死
主要差在人情味與親友感情,新聞不要看就行了
老美薪水看起來很高,但抽稅三四成,物價又三倍,好聽點是十萬美元年薪,
事實上老美大學畢業就是三四萬美元年薪,跟我們好一點大學畢業三四萬月薪差不多
所以很厲害的老美十萬,大概是我們台幣一個月十萬,算一算一年也就一百多
很多人留學前就超過了,又親朋好友都在這,反而在那裡被當火車站外勞
華人厲害的有七八九萬,當然有聽過超猛的十五萬
那何不回來靠本事多賺點,就是房子要還比較久就是了

c.是成家立業,多半念完三十出頭,除非要在地球另一邊落地生根
不然離家兩年,趕快洗完資歷還要回來卡位,又要找個好伴侶
分隔地球兩端,談何容易?所以多半交個男女朋友,勾勾手指就回來了

四是主被動問題
既然是抽籤,顧名思義就是無法控制,就像當兵抽籤手上畫眼睛抹萬金油一樣
因此即使不用留美的也都知道,最直接有效取得身份的方法
就是男生娶個老美妞,女生找個老美嫁了
有留美過的身邊一定都有眾多案例,不過要考慮清楚
小弟認識的就有好幾位都嫁了,然而卻常聽到有身份,就業卻無薪的現象
問題回到上述第一點的「相對職涯優勢」,也就是老美是否需要你
一切又回到興趣、個性、能力的長期聚焦,所產生的相對甚至絕對職涯優勢

五是印度管顧增加抽籤機率問題
小弟的印度麻吉組員在畢業典禮前,問小弟說父母會不會飛來參加畢業典禮,小弟點點頭
反過來關心麻吉的時候,看他愁眉苦臉說只有一位會來,而且簽證等了半年,不像我們只要幾天
原因是因為14億印度人中「有一半的印度人都想來美國」,當然這是玩笑話
不過追根究底是因為「有另一半的印度人已經在美國了」整個令人噴飯

但也就因為這類原因,聰明的印度人想出了一個方法,叫做staffing company,其實各國人都有,華人也有
就是註冊空殼公司,僱用大量印度員工,幫助那些找不到僱主背書的印度人,用他們自己的錢申請簽證
抽得到的就留下來,抽不到的自己看著辦
而一年只有四月一日到三日「三天」可以送件
律師作業時間,根據小弟經驗,只是一張非常簡單的問卷,裡面填「同業平均薪資」跟一些基本資料
目的是要看你是不是廉價勞工
只要你老闆願意,三分鐘可以填完,email就行了,律師可以當場送件
並不需要一個月,所以剩下的時間是跑公文,跟老闆放軟釘子等高手上門兼等你放棄的時間

簽證的申請費用是三千美元左右,也就是台幣將近十萬
綠卡是六千美元左右,二十萬有找
當然有錢人玩得起,但要真的「自掏腰包」多抽幾次,大概也不用花錢念書了

六是畢業與就業時間點問題
沒人說找工作與畢業時間點有任何關係
就小弟在畢業前八個月拿下第一個美國獵頭工作時,離抽籤還有將近整整一年
而在畢業前三個月拿下第二個出版品代言人工作時,離抽籤還有超過半年
但實際上小弟在念MBA時並沒有找工作,反而是專心創業,原因是其他什麼都不會
而當創出一些連僱主都沒聽過的理論與工具時,工作自然會來找你
還記得當年同學週末都去clubing,小弟就像現在一樣在宿舍裡回文~
回一些沒人看過的理論工具解決疑難,一天點閱率還可以破兩千,比去摸黑跳舞喝酒嗨多了

第七點總結 那麼要如何「讓老美需要你」呢?
很簡單,要用腦袋與手腕
小弟當初申MBA一家就上了,國企發明校兼第一名校,吻合小弟想了解全球管理而不只是美式管理,所以gmat就懶得再考了
當年還很囂張,才剛點下submit就po文說一個月內會飛走(還好真的飛了)
因為我把當年發明的理論寫在essay裡,然後說我念MBA前就已經解過三千篇文章關於生涯管理
對岸又有個超大市場正在崛起,果不其然兩周就錄取了,一周內飛走,加起來還不到三周

念MBA時,因為興趣的關係,大家在找工作,我自己在宿舍裡開發理論工具創業
看大家忙得半死,我卻很閒,其實是因為其他我什麼也不會
但就因為專注,就像太陽下的放大鏡一樣,才念第一年就創業燒起來了,
連就業輔導中心都外包給我,中午吃飯就會開始有同學排隊,履歷改到印度人會立正敬禮
關鍵在聚焦興趣
還記得當時為了下載履歷教學檔案,跑去某美國獵頭公司網頁上留資料
沒想到老闆寄信來問有沒有需要什麼服務,當時頭一歪,直接回他一封cover letter
等了兩個月,電話打來一談就是三小時,面都沒見過就錄取了,沒想到就這麼拿下實習,又是只找一間就命中
原因是這獵頭公司雖然裡頭有幾個博士,但老闆自己只有大學畢業
小弟的工具是MBA等級的沒人聽過,當時又大陸崛起,有個超大市場作後盾
反正實習不一定要領薪水,那不如用來換個大一點的抬頭,反正不用花錢
順水做了個副理職

那要怎麼拿下全職經理呢?這個更簡單
原po說請老闆幫你訂做一個海外訓練
那麼既然都有辦法量身定做了,就一定有辦法幫你訂做一個美國工作
這叫作畢馬龍效應,相信就會成真,就像Master烏龜叫Master師父要相信功夫熊貓一樣

面都沒見過要做正職好像怪怪的,反正也沒投別家,索性就飛去見見老闆好了
瞬間午飯也沒吃又劈頭面試了三個小時,要我三天內幫公司改良一個服務
因為興趣的關係,才兩天就生了23頁ppt,把服務改的比電子花車還扯
不過這都沒用
最後是幫公司推廣服務,把某連結掛在華人論壇網的簽名擋上
幾天之內居然把公司癱瘓,又非要有會講中文的,就非我莫屬
也讓老闆被市場規模嚇到,正職offer就發來了,順勢要了個經理頭銜
而後又再用這個職務,搭上老美金融海嘯的窘迫點與大陸崛起的順風車,進入美國最大MBA徵才會,成為史上第一位華人官方職涯顧問,作為文化橋樑
當然一切都是因為小弟發明的一堆理論工具(前文都有分享)

要辦簽證辦綠卡都簡單,老闆開天窗說亮話,只要「財物價值」有到,都只是搖搖筆桿敲敲鍵盤的芝麻小事
能幫公司發財,還有放生不用的道理?
然而小弟因為時差關係,接的華人客戶不是半夜就是凌晨
又連續七個禮拜逛同一個瞎拼摸,實在覺得無聊,也想不出為什麼要幫老美而不幫自己人
左看右看沒理由,就飛回來陪家人了

順帶一提
旁人的勸阻,有時是體制化,有時是思考的慣性,有時是自己沒得到,見不得人好
這叫「螃蟹效應」
鄉下賣螃蟹,只要放個甕,都不用蓋蓋子。咦?那螃蟹不會爬出來嗎?
會啊!
不過別隻螃蟹會把牠拉下去
所以比爾蓋茲說:Think for yourself 靠自己的腦袋想
這就是獨立思考與開放性思考的重要性


希望這些資訊與經驗能對版友們有幫助~


Sincerely,
David 李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新紀錄!十天內拿下哥倫比亞MBA面試!M7!

狂賀!十天內拿下哥倫比亞MBA面試!M7面試速度新紀錄!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10月4日(週日)My Career, My MBA講座

My Career, My MBA講座

時光匆匆,第一輪就這麼悄悄從指縫中溜走了~ 每一年申請的緊湊時刻,在不知不覺中竟已過了一半!申請準備卻遲遲沒有進展,眼看已經十月了,然而考試力不從心,不知為何而戰,沒有明確目標與動機...先別談入學後的實習與就業了,光想到各校劈頭就問的Career Goals就已經摸不著頭緒...難以定位學校落點,還要摸清各校申請策略,履歷也不知該如何建構,更別說Essay的架構策略,內容要如何感動Adcom,推薦人該找誰...一切的一切,不禁讓人仰望蒼天:”Who am I??“

根據去年成功協助個案錄取哈佛MBA,並筆直、全速朝向生涯興趣前進的經驗,讓我們可以放心地說,上述種種生涯與申請問題,老早就有解了!

秋季「My Career, My MBA」講座
A. Career Identity
  • 生涯驅力挖掘與目標投射示範:除非精神分裂,否則生涯動機必來自同一個你,且為一條雷射,故可直接投射出真實生涯目標
  • Gap Analysis:計算出當前生涯狀態與目標間的差距,從而得出 a)是否有進修需求 b)MBA或MS或Ph. D.或轉職需求 c)為何而戰
  • 昇轉職策略與履歷表建構:從雷射變核彈

B. Application Strategy
  • 畢馬龍效應:國立大學就能GMAT破七百?不要懷疑,私立就行了!重點就在「為何而戰」
  • Why MBA? Why now? Which Schools? 只要計算出進修或轉職需求,就能定位出適合學校,並導出各校申請策略
  • Personal Branding:文件除了讓Adcom印象深刻,同時也能貢獻學校

時間:10月4日週日下午兩點至五點 
地點:蛙咖啡松江店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69巷5號(南京松江站4號出口直走5分鐘)

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由於場地座位有限,請來信至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告知前來人數,並索取一份免費的Career Assessment Sheet生涯檢視表,以利進行現場互動諮詢。

Sincerely,
David 李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如何寫出錄取哈佛MBA的履歷

如何寫出錄取哈佛MBA的履歷

找出當初想都沒想過的各種人生故事與背後驅力,奠定深厚的申請基礎,以及鉅細靡遺的簡歷製作,實在太重要了!」去年成功協助錄取HBS MBA的個案Ms. W如是說。不論是哪間學校,申請人想在每年來自全球數以萬計的競爭者之中勝出,其背後的關鍵,在於「Drivers動機」。學校想看的,並不是有文件中有幾項驚為天人的事業成就,而是要看背後這些成就是從何而來,如何產生雪球效應,並且能否預測未來成功。套句Clint Eastwood執導American Sniper的首映會上的至理名言:”...to find out what makes him tick, but how does he feel about it.“(我想知道他為何而活,及其感受。)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商學院經濟學

學校的目的
都是各自的事業發展,看三樣東西:排名、多元性、班級互動(就是它們的產品質量--教學品質)。
而排名中,50%來自就業,25%來自GMAT/GRE與GPA,其餘跟申請人無關。所以學校在同質性過高的激烈競爭中,就會產生各種競爭策略而學校的essay題型,就是為此而生。
例如:哈佛與史丹佛直接競爭,哈佛號稱有全球最強的產品質量,就是100% case study(達頓也有,但因為級別不同,所以沒有直接競爭)然而,「邁向頂尖之路」一書的作者飛利浦布羅頓就有提到,學校為了排名,對同學們大聲疾呼,變成畢業只剩兩種工作—咨詢與投行,因此造成「不快樂的工廠」,製造大量不快樂的人因此,史丹佛看準這一點,就出了個萬年題”What matters most to you”,加上”Why Stanford”。
而哈佛也不甘示弱,就乾脆強化他們的自豪產品100% case study,所以出了一題”Introduce yourself."要從你的背景的多元與高度,來看能在這樣激烈的案例課中,如何能產生最大的激盪。
有了這個概念後,就會知道該如何應用學校間的競爭策略,來將你的錄取條件極大化。簡而言之就是,要看清學校間的競爭策略,然後順水推舟。敵人的敵人就是你的朋友。
舉例而言,大學理科,北美名校碩士,女生,大中華市場行銷顧問兩年。M7有希望嗎?有的。如果用上述邏輯,請問有哪間學校缺管顧跟行銷?又缺理科背景? 又缺女生?答案是哥大,是M7中唯一沒有管顧的學校。它的財務強項所產生的直接競爭對手,是華頓跟芝加哥。雖然它沒有管顧,但卻有一項其他M7所沒有的絕對優勢,就是地利。所以在essay里出了一題:”Center of business"講的就是曼哈頓。
然而若是扯到地利,又會跟華爾街旁邊的NYU衝突,而NYU對自己在紐約downtown的創意自由有高度自信,有提萬年題是”自由發揮”。哥大為了不讓NYU專美於前,想說我也是NYC,甚至還是在uptown高級區,所以也出了一提”Surprise about you”,目的就是壓過NYU,同時也把長年以來僵化的學生組成注入一些創新。
回到競爭策略,哥大為了要跟這華頓與芝加哥競爭,同時將自身的就業多元化(它們在金融風暴中死的太慘了,當年我剛好陪個案去看學校,風聲鶴唳到跟校內發生911沒兩樣)因此極力想衝高咨詢比例,這時情勢就會對此個案有利。
然而,此個案弱勢是年資過淺。這時就要走捷徑。哥大有個early decision,是rolling制,從六月就開放申請了申請這個要有決心,上了要馬上付六千美金訂金,並且抽掉其他學校(當然它沒辦法逼你,就是如果去了別間,那訂金就沒收了)。這個捷徑可以讓你減少競爭,因為多數申請人不願意冒險。
北美碩士免托福是巨大優勢,又有美名校碩要看美碩是念甚麼。此個案唯一稍微可惜的,就是當年沒有留美就業。如果有的話,加上免托福,幾乎可以保證100%北美就業!這樣會大幅勝出九成以上的申請人。
所以最後就會回到career goal的投射,最終一切都還是回到who you are,然後把自己變成一個炮彈,幫學校去打他的競爭對手,這就叫「商學院經濟學」。
Sincerely,
David 李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如何透過「個人品牌」來投射生涯目標

如何透過「個人品牌」來投射生涯目標

透過前文的「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其實就可以投射出生涯目標,例如:興趣在「尋求刺激」與「時尚」,個性「平實客觀」及「全方位照顧」,專業能力在「統計分析」,就可以投射出:短期目標--「平價奢華品」產業中的「事業發展經理」職能,及長期目標—「平價奢華品CEO」。

然而,根據經驗,這種用這三驅力來歸類的方法,其實是用我們人類在社會化後的主觀認知來分的。但事實上,在最原始的身心靈面,其實並沒有如此區別的,而是來自更原始的「核心驅力」在作用,而經過社會化發展後,才讓我們後天硬去把它們依照「興趣」、「性格」、「專業能力」來歸類。意思就是,其實這三驅力看似很多元素,但事實上都是從屈指可數、但力量強大的「核心驅力」發展或組合而來的。根據經驗,這些核心驅力其實只有三到五種力量而已。因為人有複雜性,也有簡單性。在我咨商過或許有破萬名個案的經驗中,至多只遇過六種力量,而最少甚至只遇過兩種力量,在引導我們的人生。這些力量之所以根深蒂固,其絕大多數都與家庭環境與成長背景有關。

而由於這些「純化」過的核心驅力,原則上都非常明確而強烈,並且多半可以純化為三種以內,容易幫助僱主或招生委員留下鮮明記憶,因而甚至可以在求職或申請時,當作「個人品牌」來用。例如:文章開頭的個案,雖說三驅力中還有眾多細項沒列出來,但其實背後的「核心驅力」只有三個:Fact-driven, rapport-builder, excitement-pursuer.也就是說,這三種力量,決定了該個案截至咨商當時為止的人生。該個案在過去人生發展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這三種力量的順序與組合來解釋。這三大核心力量與該個案的家庭環境有直接關係。

而當我們有辦法將過去人生中的所有行為,透過如此精煉的「三大個人品牌」來解釋時,你會發現,人的未來將產生可預測性!這就是真實生涯管理的Power。由此邏輯所推衍出來的生涯目標,將會攻無不克,並且一如預期地逐步實現。即便是因為實際際遇所產生的機會差異,其前進方向與選擇方式,都將回到這三大核心驅力。而這也是某些學校問的"Second career goal"的決勝點所在。因為你的決策邏輯相同,因而有高度的真實性與可行性,在你畢業時,不會讓學校漏氣。

而根據這三大「個人品牌」來定義的生涯目標,不止更直接明確,並且能讓人一目了然,同時了解背後原因。這樣只剩三大個人品牌的求職者或申請人,也會讓人留下「哇!你真了解你自己~」的深刻印象!尤其在回答HBS的"Introduce yourself"、Stanford的"What matters most to you"、Wharton的"Your candidacy"、Kellogg的"Growth in past and future"、Columbia的"Surprise about you"等題目,將會特別得心應手。而面試時,對方拿起你的履歷,不論從任何時間點的任何角度來拷問,一切都會回歸這幾項個人品牌,而達到一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境界,到最後會無招勝有招,甚至可以反映出招聘單位的邏輯破綻!

而當審核單位發現你無堅不摧時,甚至連該單位自身都出現邏輯破綻時,就會自然欣賞甚至仰慕你,希望你加入他們的團隊,來幫助他們解決未來的策略與挑戰,此時錄用信甚至獎學金就自然發來了~文中所提到的個案,在申請十一所MBA名校中,拿到九所面試,錄取了七所,並拿下四所獎學金,其中一所全獎。而也真實在美國的知名時尚品牌公司實習,畢業後更在美國拿下全職工作。

當然,這是就真實生涯管理而言。有人會問,MBA招生委員會想看這樣的生涯目標嗎?根據近日客戶上哈佛MBA的經驗,答案是:招生委員(簡稱Adcom)並沒有預設立場,非要看到什麼目標不可。他們唯一在意的,是這項目標的真實性與可行性,以及申請人要達成此目標之前,所需要補強的技能,是否與該校特性與發展策略吻合。(這在後續關於招生邏輯的文章會再行解說)

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Who you are」的self-awareness自我了解。如此全面而精煉的自我了解,將會產生強大的魅力,並使任何招聘單位都深信:假以時日你會成功!而你也會因為內心有這些核心力量的推動,而一步步邁向真實的生涯成功。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如何透過生涯三驅力來建立個人品牌

如何透過生涯三驅力來建立個人品牌


小學大家都有做過實驗,把放大鏡在太陽下「聚焦」,不用幾秒鐘,下面的紙就會燒起來。申請與生涯也是一樣道理。要讓人記住你,甚至要進入頂尖名校、企業,或想改變世界,就是要先在生涯上產生高度聚焦,然後讓它「燒起來」。

有了興趣、性格、專業能力--這三個核心生涯驅動力之後,就能將各項驅力的細部條件,做策略性地組合、並統整為個人品牌,讓招生委員與僱主都能對你印象深刻。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簡單來說,根據經驗,每個人的興趣驅力下面,都有好幾項細部的興趣,例如:組織事物、機械操作、排列組合、建立關係、分析原理、邏輯推導、問題解決...等,每個人都不一樣; 而性格驅力也是如此,是由一堆細部性格特徵所組成,例如:不安現狀、追求差異化、反對衝突、追求卓越、高抗壓、資訊焦慮、效能容忍力...等; 專業能力也是,例如:邏輯思考、計量能力、金融專業知識、資訊科技專業知識、醫療專業知識與技術、專案規劃能力、管理能力、談判能力、解bug能力、語言能力...等。每個人都有這麼多細項驅力的組合,忽然一股腦丟給招生委員或僱主,誰記得住呢?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是如此複雜的個體,又該如何聚焦自己的興趣事業呢?因此,根據人的專注力與記憶力,演化出了一個簡單性的聚焦過程,就是把這些驅力,透過歸納與整理的流程,化為簡單的「三大個人品牌」,讓自己及遴選委員能夠快速地記住你是誰,也能夠專注地投射未來生涯方向。(關於如何用三大個人品牌,來投射生涯長短成目標,後續將有專文解說)

(待續)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畢馬龍效應於生涯管理之應用

畢馬龍效應於生涯管理之應用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查詢維基百科就會彈出--「期待效應」,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學生)在被付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命名取自希臘神話故事裡面的一位名為皮格馬利翁的雕刻家,他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雕像,由於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那座女性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以此觀點,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們將會失敗;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們將會成功。在社會學,這個效應經常被引用與教育社會階級有關。...在一項預期實驗中,羅森塔爾預測當告訴一位小學老師某幾位學生比其他學生聰明,這位老師可能會潛意識去幫助和鼓勵這幾位學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學家所做名為聰明的漢斯的實驗指出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匹懂得算術和做出各式各樣驚奇技能的馬,事實上是靠訓練員和觀察者無意識下給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勢)而得出正確答案。

相信自己能改變,比改變本身還重要。因為只有先相信改變會成真,才會採取適當行動,並因為心理影響身理,甚至影響周遭環境,而促成改變成真。小朋友因為腸道發育尚未成熟,多半容易有便秘問題。曾有一陣子孩子因為積便太久而難以解便,又乾又硬的便便搞的屁股痛的不得了,一直哭喊說:「算了啦算了啦...」後來教了孩子要相信,只要多喝水跟吃蔬菜水果,便便變軟就會自己出來了~果然成功解便!解完後又開心又舒服~ 欣喜之餘,特別跟孩子做心理建設:「你知道剛剛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嗎?就是『相信』。這件事比實際便便還重要,因為你讓便便相信自己會出來~」日後孩子不再有便秘問題。日後運用此心法,也成功教孩子學會騎兩輪腳踏車的平衡。而相同心法也在生涯諮商專業上,成功協助眾多生涯追尋者實現興趣生涯。而一切力量的根源,都來自於「相信」。

GMAT考試也是如此。它是個智力測驗。台政清交成等國立大學,因為在考大學或徵試時,就已經展現過智力水平,所以本來就已經具備七字頭水準,所以沒有見七,那麼就考到見七為止。那麼非國立名校又該如何?很簡單,就是「還債」,一步一腳印地把過去欠的債還完,會比人辛苦是一定的,誰叫你之前那麼混?因此,要看在備考的時候,有沒有強烈動機與明確的生涯目標,來支撐你準備,而且考試時是否心如止水。根據過去協助過大量考生分數爆衝的經驗,恐懼來自於未知。當你清晰地了解為何而戰,與自我特性,自然會有強烈動機,也自然能心如止水的去考試。就算是私立大學也一樣破七字頭。

越多嘗試與經驗,生涯線索越多,生涯方向也越明朗。而一切行動背後的力量泉源,來自於「相信」。這也是我多年生涯諮商經驗所發現的現象。舉例而言,名校學生(並不是全部,但多半如此)多半課餘活動也多,時間安排越緊密,資訊取得能力越強,且情報管道發達,功能式人脈較廣,越知道自己經驗所引導的方向,越勇於嘗試,也知道自己的極限所在,而生涯線索也因此更為豐富。這些個案原則上相信自己的能力,這種對自身能力的信任並不一定來自於讀書考試的能力與成就感,反而多半是反過來,因為相信自己能夠在讀書考試上有所成就,才因而考出高分,進入名校。而非名校學生(當然不是全部,但的確能明顯看出正相關)多半課餘活動也較少,步調越慢,情報較少且取得管道相對有限,較少嘗試,也較少成功經驗。隨之而來的,就是越模糊、甚至越空白的生涯線索。這些個案多半比較沒自信,也因此產生越不敢嘗試的惡性循環。

小弟也遇過個案待在公股銀行,年過三十還在櫃檯,因為老大不小,面臨結婚壓力,而感受到生涯危機,前來咨詢。然而,面談草草結束,沒有任何生涯線索,原因是此個案由於「不知道方向,所以未做過任何嘗試」,上班做完指派任務就無所事事等下班,下班看電視放空,然後睡覺。沒有任何興趣,也沒有培養,因為「不知道方向」。看電視沒有分類別,純粹放空。選擇銀行工作是因為生活穩定,而也沒有陞遷思想,等到中年危機才驚覺不能再混吃等死。然而,由於前半人生都在放空,也因此生涯足跡線索空空如也。必須很遺憾地說,這就是「不信者」的狀況,而且證據非常的「誠實」與「精確」。追根究柢,並不是因為「不知道方向」,而是因為「不相信嘗試有任何作用」,而沒有做任何嘗試,導致下班後的人生經驗完全空白,才會造成「沒有任何方向」的結果。或者應該說,「沒有任何方向」並不是因,而是果。即便是沒有方向,只要「相信:嘗試就會有線索」這件事,就至少會做出各種可能的嘗試,再根據各項嘗試的過程中是否覺得有趣,而判斷興趣方向,並加以有目的性地培養強化。而興趣生涯方向的釐清,也必須要根據這些常識足跡所產生的線索,來加以分析判斷並重組。

相信期望能夠成真,並相信行動將能產生、甚至超越預期效果。相信與期望,其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能導引出有目的、專注,且多面向的嘗試與練習,並從這些嘗試與練習的經驗中產生成長,也能明確地意識到各種行為足跡所產生的變化。根據筆者多年生涯諮商經驗,幾乎所有(印象中是每一位)相信「興趣生涯」與「成功」的個案,都有計劃性地達成或超越原始期望,或至少以某步調穩定地接近期望目標。這些選擇相信的個案們,多年後處境即便與原始設定目標不同,反倒能因為穩定前進的足跡,而比對出隱藏生涯驅力。差別只是方向的轉折,卻能指引出更精確的興趣生涯方向,而前進的總距離=個案平均每日成長速率x時間,屢試不爽。上述個案有成功進入世界頂尖運動品牌、科技品牌、化工品牌、私募基金等的美國總部,或是奢華品牌的法國總部,管顧公司...等。 簡而言之,「相信者」會穩健地前進,並從經驗過程中,能夠更釐清方向。反之,幾乎所有(印象中也是每一位)「不信者」個案們,多年後仍然在原地,且同樣屢試不爽。

因此,「相信」你會成功,並且一步一腳印地不斷往前,自然有一天水到渠成,成功就會是你的。

(待續)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6/28(日)「新時代來臨!如何錄取世界頂尖MBA,並實現快樂生涯」講座

「新時代來臨!如何錄取世界頂尖MBA並拿獎,同時實現快樂生涯」講座

號外!
由於剛獲報個案錄取 哈佛、MIT、耶魯等頂尖MBA,並拿下獎學金!!
原6月28日週日下午之「2016MBA申請策略時程 暨 真實生涯管理」講座
標題與內容將有所更動
時間與地點不變
標題改為「新時代來臨!如何錄取世界頂尖MBA並拿獎,同時實現快樂生涯」講座

主講人:
前 美國最大MBA徵才會NSHMBA首位華人顧問 David 李 

主講內容:
A. 美國頂尖MBA之招生邏輯--以哈佛為例
a. 何謂「就業導向審核」?與排名的criteria如何緊密相關?
b. 除了GMAT高分外,還需要哪些軟、硬體條件?為何每年都有人高分落榜?
c. 何謂領導力?如何在求學時、工作中與業餘活動展現?

B. 快樂生涯管理
a. 何謂生涯三驅力?如何挖掘與實踐快樂生涯?是否需要轉職?
b. 如何建立Personal Branding、投射真實Career Goals,並選出Fit Schools?
c. 如何用passionate career來進入頂尖MBA? 並運用MBA life來實現快樂生涯?

時間:6月28日週日下午兩點至五點 
地點:蛙咖啡松江店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69巷5號(南京松江站4號出口直走5分鐘)

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由於場地座位有限,請來信至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告知前來人數,並索取一份免費的Career Assessment Sheet生涯檢視表,以利進行現場互動諮詢。

Sincerely,
David 李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HBS Testimonials:
http://mbacareerfitter.blogspot.tw/2015/05/testimonial-from-ms-w.html
http://mbacareerfitter.blogspot.tw/2015/05/essayhbs-mba.html

fb: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Blog: 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Harvard MBA Testimonial from Ms. W

感谢David 李非常intense的生涯挖掘,让我找出当初想都没想过的各种人生故事与背后驱力,奠定深厚的申请基础,以及钜细靡遗的简历制作,实在太重要了!

 David 不断帮助我回想成长过程中克服万难的故事,以及背后的原因与动机,例如:小时候在小村落長大,跟着父亲在河边淘金的经历,对数学的兴趣,还有找出地质系以及海外钻探工作的生涯逻辑,以及外派时开始当起企业中间人的故事,推导出以“不断学习”与“人际交往”为核心的个人品牌,奠定申请基础,也使钻探工作的生涯路径成为理所当然,并投射出钻探企业CEO的生涯目标,而最终推导出why MBA。

有了这些个人品牌及生涯故事,当我不论在写essay或是interview,都能有清楚的逻辑。这也让我拿下哈佛、MIT MBA等录取信,以及Yale MBA奖学金!謝謝David~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狂賀!經過生涯導航、個人品牌建立、履歷編修、Essay編修等流程,協助個案錄取HBS、MIT,and Yale MBA with scholarship!!

狂賀!經過生涯導航、個人品牌建立、履歷編修、Essay編修等流程,協助個案錄取HBS 、MIT,and Yale MBA with scholarship!!


Ms. W <wxxxxn@hotmail.com> 於 2015年5月21日 上午4:26 寫道:

Hello David,

How have you been?

It'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we last spoke. I hope everything is going well with your business and family.

I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yah I have been admitted to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will move to Boston in August. I am so excited about this opportunity and can't wait to start my study.

I also want to say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help with my application process. Your kind and diligent effort is highly appreciated!

Hope to stay in touch,

Ms. W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畢馬龍效應於生涯管理之應用

畢馬龍效應於生涯管理之應用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查詢維基百科就會彈出--「期待效應」,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學生)在被付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命名取自希臘神話故事裡面的一位名為皮格馬利翁的雕刻家,他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雕像,由於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那座女性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以此觀點,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們將會失敗;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們將會成功。在社會學,這個效應經常被引用與教育社會階級有關。...在一項預期實驗中,羅森塔爾預測當告訴一位小學老師某幾位學生比其他學生聰明,這位老師可能會潛意識去幫助和鼓勵這幾位學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學家所做名為聰明的漢斯的實驗指出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匹懂得算術和做出各式各樣驚奇技能的馬,事實上是靠訓練員和觀察者無意識下給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勢)而得出正確答案。

相信自己能改變,比改變本身還重要。因為只有先相信改變會成真,才會採取適當行動,並因為心理影響身理,甚至影響周遭環境,而促成改變成真。小朋友因為腸道發育尚未成熟,容易有便秘問題,到後來甚至會因為積太久而難以解便,又乾又硬的便便搞的屁股痛的不得了,一直哭喊說:「算了啦算了啦...」後來教了孩子要相信,只要多喝水跟吃蔬菜水果,便便變軟就會自己出來了~果然成功解便!解完後又開心又舒服~ 欣喜之餘,特別跟孩子機會教育:「你知道剛剛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嗎?就是『相信』。這件事比實際便便還重要,因為你讓便便相信自己會出來~」日後孩子不再有便秘問題。日後運用此心法,也成功教孩子學會騎兩輪腳踏車的平衡。而相同心法也在生涯諮商專業上,成功協助眾多生涯追尋者實現興趣生涯。而一切力量的根源,都來自於「相信」。

相信期望能夠成真,並相信行動將能產生、甚至超越預期效果。相信與期望,其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能導引出有目的、專注,且多面向的嘗試與練習,並從這些嘗試與練習的經驗中,明確地意識到各種行為足跡所產生的變化。根據筆者多年生涯諮商經驗,幾乎所有(印象中是每一位)相信「興趣生涯」與「成功」的個案,都有計劃性地達成或超越原始期望,或至少以某步調穩定地接近期望目標。這些選擇相信的個案們,多年後處境即便與原始設定目標不同,反倒能因為穩定前進的足跡,而比對出隱藏生涯驅力。差別只是方向的轉折指引出更精確的興趣生涯方向,但前進的總距離=個案平均每日成長速率x時間,屢試不爽。上述個案有成功進入頂尖運動品牌、科技品牌、化工品牌、私募基金等的美國總部,或是奢華品牌的法國總部,管顧公司...等。 簡而言之,「相信者」都穩健地前進,並從經驗過程中,能夠更釐清方向。反之,幾乎所有(印象中也是每一位)「不信者」個案們,多年後仍然在原地,且同樣屢試不爽。

小弟也遇過個案待在公營銀行,年過三十還在櫃檯,因為老大不小面臨結婚壓力,而感受到生涯危機,前來咨詢。然而,面談草草結束,沒有任何生涯線索,原因是此個案由於「不知道方向,所以未做過任何嘗試」,上班做完指派任務就無所事事等下班,下班看電視放空,然後睡覺。沒有任何興趣,也沒有培養,因為「不知道方向」。看電視沒有分類別,純粹放空。選擇銀行工作是因為生活穩定,而也沒有陞遷思想,等到中年危機才驚覺不能再混吃等死。然而,由於前半人生都在放空,也因此生涯足跡線索空空如也。必須很遺憾地說,這就是「不信者」的證據,而且證據非常的「誠實」與「精確」。追根究柢,並不是因為「不知道方向」,而是因為「不相信嘗試有任何作用」,而導致下班後的人生經驗完全空白,才會導致「沒有任何方向」。或者應該說,「沒有任何方向」並不是因,而是果。即便是沒有方向,只要「相信:嘗試就會有線索」這件事,就至少會做出各種可能的嘗試,再根據各項嘗試的過程中是否覺得有趣,而判斷興趣方向,並加以有目的性地培養強化。而興趣生涯方向的釐清,也必須要根據這些常識足跡所產生的線索,來加以分析判斷並重組。

(待續)

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生涯三驅力之三--專業能力(一)

生涯三驅力之三--專業能力(一)

人透過勞力謀生,而人群組成社會,形成供給與需求的經濟。然而因為市場同質化,而產生難以避免的競爭。ㄧ方面為了確保不會餓死,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市場規模所形成的需求差異,人們開始透過專業分工來產生差異化,並提高進入門檻。這時,隨著市場的成熟,人們為了謀生並抵擋競爭,必須先滿足並確保專業門檻。而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為了透過某專業領域謀生而取得的能力,稱為專業能力。

這不是小學就學過的事嗎?為什麼還要廢話連篇呢?重點就在這裡。

當人們受到教育與社會期待的制約下,開始盲目地追尋甚至拉高進入門檻,卻出現捨本逐末的反自然現象。人們忘了自己出生就與眾不同,反而被社會洗腦以為大家都ㄧ樣,並被導向齊頭式的平等,而想從這樣意相上的假平等錯覺,來做一元價值的無意義競爭。甚至因為如此非適性的壓迫,而被冠上無能的標籤,殊不知這樣趕鴨子上架是在強人所難。而如此反自然的一元價值壓迫,使得整個社會都被洗腦成無能的輸家,而勝出者卻因為被群眾造神,而可能忘了自己是誰,迷失在刺激的追尋之中。然而地球繼續轉,長江後浪推前浪,再強的人也會因為時空及趨勢的改變,而敗下陣來,變成世上沒有贏家。

為什麼講專業能力之前要講這麼多廢話?原因很簡單,就是要先看清社會局勢後,才能回到原點,重新定義專業能力。

培養專業能力需要長時間的努力,甚至可以永無止境地一直培養下去。然而,由於世界不停轉動,趨勢一直變化,沒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盲目的追求社會價值認同,將會永遠落後於趨勢,並且即便在短暫的獲得認同之後,又將埋沒在無止境變化的潮流旋窩之中;另一方面,也將會因為受到不斷變遷的際遇所捉弄,無頭蒼蠅的追尋的結果,而到最後滾石不生苔。

甚至,一般人民並不曉得這些外在認同、甚至造神,有可能是各種利益團體的手段,例如:媒體為了產品賣座而渲染; 政府為了防止造反或革命,而將人民洗腦,塑造夢想與幸福的假象; 學校為了塑造教育高材生的形象以利招生; 企業為了抬高自我形象,以利接案、籌資與徵才...等。而不讓自己淪為這些利益團體手段下的被洗腦者,最好的方法就是媒體識讀能力,以及自我認知,以不受外界影響。

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而終極生涯管理中的專業能力,乃在於「timeless恆常性」,不受時間或潮流影響,而能夠持續在同一條直線上不斷精進的能力,才有可能凌駕于世界趨勢之上,並主導甚至創造趨勢。如此,也才能以最短的直線,以最有效的方向與方式達到專業成功,且不走任何冤枉路。另一方面,在投入時間生命經營專業的同時,也不至於投入在自己不喜歡的專業領域,而出現浪費生命的意念。

依據此前提,則最有效培養專業能力的方式,在於運用前兩大生涯驅力,來找出自己的興趣與獨特性格,隨後設定出恆常、不受時間與潮流影響的專業方向,再持之以恆地不斷培養能力,並突破專業,以至於能夠超越當前人類的最先進水平,而成為領域的先驅,並在專業領域中,帶領全人類前進。

古今中外泰斗級的人物皆是如此。而這些泰斗們起先也都與常人無異,差別的乃是在於心態,而至於所產生的思想,並一步一腳印地找尋最佳方法,而踏實前進。例如:管理學泰斗彼得杜拉克,在八十年前的1930年代就進入投資銀行擔任分析師; 籃球之神麥可喬丹高中甚至沒入選校隊; 阿格西只考了一個SAT作為知識水平的證明; 賈伯斯只念了大一就不念了,因為不知道念大學幹嘛; 世紀經理人傑克威爾許在碩二做實驗時,不小心把一個實驗室給炸了; 席維斯史特龍在第一次能上大螢幕之前,共試鏡了一千八百多次;亞馬遜網路書店創辦人傑夫貝佐斯,在創業初期幾乎沒有投資人看好他,但即便是今日已成為無所不賣的全球網路商場,仍舊不斷將盈餘拿來再投資; 星巴克並不是當今的老闆霍華蕭茲創立的,早年只是賣軟體的業務員的他,因為經過西雅圖第一家星巴克被醺昏了,結合義大利出差時看到現泡咖啡的社群榮景,才為了證明給卡車司機的父親看如何掌握機會,而下海經營...等等不勝枚舉。

這些人物多半不是什麼天才,而其所熟習的專業也不見得是火箭科學般艱澀難懂。他們除了有過人毅力與冒險精神之外,毅力的背後在於興趣動機與性格孕育,開拓出並重新定義出一條專業、甚至人性、領導潛能的路。這些人並非一步登天,其舉世成就來自於每天累積,而長達數十年、終其一生的努力。關鍵在於,這些人的專業能力並不受時局影響,也就是上述的timeless恆常性。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忠於自己,也忠於自己的專業,朝自己的理念不斷前進,對於旁人的唏噓或異樣眼光不予理會,而持續堅持向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前進,而最終成為世界領導人物。其所留下的影響與啓發,並不會因為時局或潮流改變而褪色。

而關鍵在於每個人都做的到。

(待續)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生涯三驅力之二—性格

生涯三驅力之二—性格

每個人天生就是獨特的,這是生命所賦予的美。既然如此,就該好好地運用它。

根據多年生涯諮商經驗,性格可以定義為:「每個人先天與後天養成的個性、習慣,與價值觀的獨特總和。」可以想像成是一種個性與價值觀所形成的「形狀」,就像小朋友玩積木一樣,圓的積木塞不進方的凹槽,反之亦然。

如果說興趣是方向與油門,那性格算是煞車,並可用來修正方向。沒有這個煞車來協助聚焦,並順應天性的話,將會一路亂衝,哪也到不了。

舉個容易懂的例子:Nissan出的「東瀛戰神」GT-R,一度是世界僅有的三部「2秒俱樂部」之一,加速極其猛爆,然而為了因應加速性能,他的底盤非常「惡狠」,在運動模式下,壓過坑洞時會直接掉下去再頂上來,容易對乘坐者的脊椎造成傷害; 且其迴轉半徑非常大,後座也非常狹窄。這種底盤的特性跟迴轉半徑的限制,就是它的「性格」。這樣的性格讓它難以在蜿蜒山路或坑洞路面中盡情展現,因為遇到髮夾彎要倒車迴轉好幾次,又會一直掉進洞裡,要載家人出遊也幾乎不可能。

為什麼性格在生涯管理中這麼重要呢?很簡單,一方面性格定義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連動物也是),讓我們成為獨特的個體; 而另一方面,正因為它定義了我們每個人的獨特性,照理說應該排在生涯驅力的第一位,但因為性格本身不能拿來當飯吃,生涯還要靠興趣的長期經營,從而在滿足社會經濟需求之後,持續成為專業實現與社會貢獻的志趣,因此性格在不能當生涯第一大驅力的狀況下,仍屹立不搖地站上第二大驅力。至於一般觀念中,取決是否有工作資格的「專業能力」,因為容易取得且取代性高,且只能短暫的滿足眼前工作條件,並不能確保長期生涯的持續提升與獨特性,因此在生涯三驅力中敬陪末座。

性格部分,舉例而言,有個案喜歡把東西排得好好的,整整齊齊,或許是因為家中從小的訓練或是家人有環境潔癖的關係,養成他這種獨特的性格,因此,在選擇工作時,他把這種性格條件拿來當挑選工作的「形狀」,挑選能把東西排得整整齊齊的工作。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他這麼喜歡把東西排得好好的,為什麼不是興趣,而要歸類在性格呢?因為在文章的開頭說了,性格是一種形狀,是用來當煞車用的。這名個案並不是因為喜歡把東西排得好好的很開心,而是如果東西沒有排得好好的,他會受不了。因此,它對於東西的整齊程度有某種程度的排斥感,因此不是興趣(他不會想把已經排的很整齊的東西排得更整齊),而是當東西不整齊的時候,他如果不去把它們排整齊,他會睡不著覺,渾身不安。

因此,當有這種性格特性出現時,在生涯上可以拿來運用,作為一項先天的條件,而對於某些特定形態的工作,會特別上手。因此他後來選擇供應鏈管理及倉儲管理。這有點像「如魚得水」的觀念,並不是因為魚得到水很高興,而是魚沒有水會無法呼吸而死去。這跟許多人在選填志願時所用的刪去法有點類似,只是觀念更複雜延伸。

而把性格拿來當生涯選擇的第二大要件有什麼好處呢?要先從工作與事業在社會經濟上的本意講起。人們生於社會,是一個互利共生的概念。即使是看似與世隔絕的自耕農,事實上他們的耕具、原料、農地、肥料等,都來自於社會的不同團體。人們工作賴以為生,是透過勞力對於社會貢獻所產生的財務回報。因此是人與社會互動的結果。而這背後有隻無形之手,就是供給與需求所形成的經濟。

經濟所探討的是供給與需求的平衡,簡單說就像假日大台北居民要從國道五號去宜蘭都會塞爆,平日卻沒什麼車,所以要去宜蘭玩最好請假去玩,或是平日根本就不用上班,再不然就不要走國道五號,不然僧多粥少沒水喝。事業也是這個道理。許多人因為對就業的不安感,而一心想要與眾不同,在既定的遊戲規則裡與競爭對手一爭高下,就像在假日塞爆的國道五號上想要飆車一樣,實際情況根本動彈不得。然而,殊不知每個人出生就是獨特個體,天生就與人不同,只要找出自己的獨特性格再加以發揮,自然會出現獨特立足點,一方面找出好玩的不止是宜蘭,也可以不要假日去,或是繞道走九彎十八拐,或是更酷的,自己發揮性格與興趣,及所培養出的獨特能力,自己成為一個景點,讓人家來找你玩,還可以一邊賺錢,就像北海岸的知味鄉玉米一樣。這樣一來,就不用塞車了,還可以分散車流,大家都有得玩。

舉例而言,某個案大學念法律系,畢業後卻進入廣告產業,而後又進入旅遊業企業端行銷。怎麼轉這麼大?深入挖掘後發現,大學念的是為了滿足父母期望,是來自關懷與孝敬的個性,然而由於父母是公務員,生長環境較為枯燥,因此畢業後選擇進入光鮮多元的廣告業,然而因為追求效能的個性,無法忍受提案被客戶一筆勾銷,因此選擇進入企業端自己來。而旅遊業是因為承襲父母早年高材生高度自我要求的個性,容易給自己高度期望,而喜歡靠吃喝玩樂來排解壓力,因此進入旅遊業如魚得水。

這是一個典型的興趣、性格與專業能力三方拉鋸的案例。因為孝敬個性選了法律系以滿足父母期望,而廣告業一方面是興趣,另一方面又是無法忍受枯燥的個性使然,因此,個性會壓過興趣,形成只要能夠體驗多元事物都有可能成為興趣,但一旦枯燥就無法忍受。然而,後續又因為其追求效能的個性,因為不能忍受熬夜準備提案,卻被客戶看心情否決的白忙一場(然而有些人覺得是練習越多,因此個性因人而異,而這就是性格之美),因而選擇進入企業端,來掌握主導權。

最後就專業能力而言,由於當初大學念的是法律,可將「可轉換技能」的邏輯與法規專業,應用於行銷的邏輯式市場推導,並發揮法律個案的「規則中遊走」的訓練,來做理性的創意發想。這部分將於「生涯驅力之三—專業能力」專文中解說。

根據經驗,性格的養成,其背後最大的單一影響在於家庭,當然還有日後潛移默化的環境形塑,甚至遇到重大變故所產生的個性與價值觀轉變。而在挖掘性格的過程中,可以依循心理上一項關鍵的「認知協調」本能--人在任何時間點所做的任何決策,都會符合當時的認知協調,否則將會有補償行為。此本能廣泛運用於犯罪心理中的「動機」回朔,而在生涯管理上,也有非常關鍵而有效地推導各項生涯決策的導因。此外,並依此延伸出「價值觀恆定」假設,就像慣性,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並不會改變方向與速度。將可依此假設,而回推各項生涯轉折點當時的性格與興趣條件。最後,生涯驅力的探索中,最重要的一項假設,也是依循認知協調本能的延伸,就是「過去所做的任何決策,在當時都是對的。」藉此,即可完整推導出每個時間點的動機與性格形成,再配合上興趣、價值觀所形成的意願,以及專業能力,就有辦法定義出生涯驅力。

當生涯驅力定義出來以後,即可以繼續根據「價值觀恆定」的假設,來做未來投射,即可定義出未來生涯目標。當然未來的事沒人知道,但可以就「最佳已知條件」來做有效規劃,用以有目的式的聚焦,來做各式訓練與培養,並將不確定性與不可抗力降至最低。而根據經驗,生涯三驅力挖掘出來之後,會發現人的一生幾乎只有三到四種關鍵力量在產生影響,只是每種關鍵力量的可能性與組合非常龐大複雜,但一旦找出來以後,人生將回歸簡單,能夠非常有效地聚焦生涯方向的選擇與重要順序,以減少不必要的冤枉路。

生涯是人一生要透過貢獻社會賴以維生、並享受當下的最大引擎,如果不能享受興趣,並順應天性,那麼人生將回活在「不斷追尋經濟目標」的謊言之中,那何必活的那麼辛苦呢?當然這麼說聽起來有點極端,不過當你冷靜下來,把整個人生當成一個縮影,就會發現人生苦短,既然要及時行樂,何不把工作甚至事業本身就變成行樂的載具呢?只有如此,才能在興趣的經營與順應自身的獨特性的同時,超越經濟目標,並持續提升專業,以擴大社會貢獻的規模,而各面向的回饋也能持續擴大。

而當生涯驅力達到極致時,除了突破財務成功之外,還會因為高度自我了解,而出現「無欲則剛」的境界,並與社會產生良性互動,而活在滿滿的幸福人生之中。

(待續)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何謂生涯三驅力之一--興趣技能

何謂生涯三驅力之一--興趣技能

講了一大堆要用興趣來工作,到底什麼是生涯興趣?又什麼是生涯三驅力?

經過長年諮商生涯管理的經驗歸納,生涯中有三大驅力在導引我們的發展:「興趣」、「性格」、「專業能力」。就現行技術,此三驅力根據「價值觀恆定」的假設而挖掘出來以後,將可以投射出未來生涯目標,並達成「金字塔五層級」的興趣生涯,由下而上從「做你所愛」、「廢寢忘食」,到「拿興趣當飯吃」,再到「突破市場競爭」,到最後「壟斷」。這部分之後將有專文解說。

而生涯三驅力是依照重要順序排列,其中最重要的第一大驅力,就是「興趣」。

興趣有很多種定義,有業餘興趣,有職業興趣。而講到興趣,人們通常會聯想到「打乒乓球」、「組模型」、「登山」、「攝影」等活動。當然沒錯,不過就探討生涯興趣時,並不是像上述的某綜合性活動直接拿來當工作,而是要拆解到「興趣技能」的細項環節,而後重新組合,才會出現一個完整的「興趣技能鏈結」。

而當面臨事業抉擇時,萬年天人交戰總是「到底要不要用興趣當工作」?有人說,「拿興趣來當工作,那就不是興趣了。」其實這種說法是對興趣的錯誤認知,以為興趣經不起挫折的考驗,一旦受挫、撞牆了,就失去興趣了。其實正好相反,根據多年生涯諮商經驗,興趣正是能夠突破無盡挫折的唯一途徑,並且能長久經營下去的活動,能夠用以長久產生財務報酬,支持百年人生。

而根據長年生涯諮商經驗的歸納,這裡要把「興趣」切割到以「技能」為單位,來做細部討論,而形成「興趣技能」。所謂「興趣技能」,不論職業或是業餘興趣,可以定義為「當沒有任何外力介入時,人會為了享受過程的趣味性,而主動去執行的某種技能」。可以把它想像為巧克力,看到就會想把它塞在嘴裡!而當把它含在嘴裡吃的時候,每分每秒都享受著甜美愉悅:「哇!好好吃啊~」但是當吃完的時候,心中覺得黯然銷魂、無盡惆悵,真想趕快拿起第二顆,再塞在嘴裡,繼續享受甜美愉悅:「哇哇哇!好吃極了~」要是工作能像這樣,邊吃巧克力還有人付錢給你當薪水,該有多好!這樣這輩子就不用在工作了~可以的!而且每個人都做的到。待我示範給各位看。

簡單來說,有人把「解謎」當興趣,但事實上是在享受其中「邏輯式的因果分析」、「建構邏輯模型」、「解題工程」,甚至「圖像分析」或「量化分析」等等的細部興趣技能。而每個人對解謎中的細項興趣技能喜好不一,解謎所使用的技能也不一樣。因此,即便是一樣喜歡解謎的朋友,都會因為其中的動機、方式與細部偏好而有所不同。因此,要把每個人對於某事物的動機作細項劃分,甚至要協助其定義所執行的興趣技能與方式為何,才能抽取出其中的「興趣技能」。

例如:小明跟小華同樣喜歡規劃旅遊行程,但小明喜歡是因為喜歡「蒐集環境資訊」的過程,覺得看圖就好像已經先在腦海中玩過第一遍,等真的要去玩的時候,已經是玩第二遍了; 但小華喜歡規劃行程的原因,是因為喜歡「建構交通工程」,把每個景點之間的行程聯結起來,這樣讓他用最省時省力的行程,而能玩最多地方,產生最高的C/P值。因此,當選擇工作時,小明運用他的興趣技能「蒐集環境資訊」,而成為外貿市場簡報專家; 而小華則是運用他「建構交通工程」的興趣技能,而成為展場動線規劃師。

根據經驗,當你把求學時的喜好科目、課餘活動的興趣技能、工作上的興趣環節、業餘活動的興趣技能等,做系統式的抽取與重整時,你會發現,同一個人的大多數的興趣技能都在重複,只是每個人的重複模式不太一樣。而根據多年案例經驗,只有這種「興趣技能重組」,才是長久的生涯管理之道。即便工作有轉換,也能有持續性的專注與培養,並能產生雪球效應,越滾越大,才不會出現滾石不生苔的生涯斷層現象。唯一的前提是,除了熟能生巧外,還要持續精進才行。這會跟後續的生涯驅力之三--專業能力的專文做連結解釋。

要注意,這裡所指的興趣技能,是在講享受「過程」本身,而不是結果。有許多人在回想興趣時,所想到的是某種經歷痛苦過程後,所產生的成就感,但其實這種「結果導向」的活動就不算是興趣,因為過程太痛苦了,反而有可能是沈浸在自虐的過程中,而某種程度的自虐是會造成心理上的快感,這就不能算是興趣。例如:有的人喜歡會計的原因,是因為可以在財務報表中玩警察抓小偷,你可以當警察,也可以當小偷,在每天玩躲貓貓的過程中,可以說相當有趣。這種在過程中,像遊戲一般你躲我藏的過程,對該個案而言,就是職業上的「興趣技能」。

相反的,另一名個案對會計算得要死要活,終於算出一個看似正確的答案,但又被主管挑錯,在被罵到狗血淋頭後,又被摸摸頭說繼續努力,覺得這樣在挫折中成長很有成就感。但這樣其實就不算是興趣技能,反而是自虐後的快感,算是一種變態心理。這樣的過程只會因為心理壓力而讓錯誤繼續錯下去,做了幾年不進反退,甚至因為長期憂鬱而有輕生傾向。

另一部份,要將「興趣」與「熱情」作區隔。興趣技能是指「沒有外力下,會為了享受執行過程而進行的活動」; 而熱情是一種情緒高亢的狀態,是可以有目的性地主動控制的一種心理狀態,可以為了喜歡而喜歡,也可以因為人來瘋或是打高空,甚至可以裝出來,但事實上可能並不是喜歡活動本身。根據經驗,熱情是可以用外在裝出來的。但興趣沒辦法,只能從內心培養。當然執行興趣的過程也會產生熱情的情緒,但也就是因為如此,熱情時常反而被拿來做為一種工具來運用,以達成某種銷售目的。

這也是生涯管理的關鍵所在。只有興趣,因為對技能本身的趣味而長期培養,才有辦法不斷突破各種專業與經濟障礙,到最後完全用興趣工作,就不用再工作了。

而之所以要將「熱情」區隔出來的原因,是因為有太多人為了求職、申請學校,甚至討好老闆或投資人甚至觀眾,把自己沒興趣的東西,透過各種情緒與溝通技巧,包裝成看似熱情的東西,以作為興趣的假象。但事過境遷,當老闆不在或觀眾散去時,沒興趣的東西一樣回到沒興趣。這樣是無法長久的,而也違反了生涯管理從心出發的根本。

結論是,在找尋生涯興趣的時候,根據價值觀恆定的假設,可以把過去從求學到工作、甚至各類課餘及業餘活動的各個興趣環節抽取出來,再重新組合,就會出現一種「職業興趣技能」的鏈結團,再配合上獨特的個性,就會出現一個獨一無二的職場立足點。最後再搭上專業能力,就會用興趣來工作,而永遠不必再工作; 而假以時日,由於持續運用興趣技能來提升專業能力的關係,終將壟斷市場。

(待續)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何謂理想生涯管理(一)

何謂理想生涯管理(一)

一般人常誤認為「生涯管理」就是找到一個好工作,最好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再不然就是四十歲前賺個千萬退休,甚至有人覺得進了麥肯錫、谷歌、蘋果之類財星五百大企業,頂著光環跟財富,後半生就不愁吃穿了。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根據咨商數千名來自各國個案的經驗,看過太多求職者多年後又回到原點、甚至生涯倒退的個案,必須嚴肅的說,與其說這些不叫生涯管理,甚至連「求職管理」都稱不上。

那坊間的各類求職或生涯管理書籍講的又是什麼?當然各類書籍都能讓人增長見聞,但要先了解出版界的要務是讓「產品」暢銷,要符合消費者胃口。那若是像賈伯斯講的:「當消費者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麼」的時候,又該如何?另一方面,幾乎市面上所有的求職期刊都假設工作是老闆給的,鮮少討論「工作可以創造」的主動權與生涯領導思維。

當然絕對有生涯管理專業書籍,有的,就小弟專職從業將近十年的經驗與訪查,發現國外有不少書籍在討論生涯管理,尤其是一本史上最暢銷、號稱銷售破千萬冊的生涯管理書”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曾有中譯本,書名叫「這樣求職,才能成功」,堪稱將這本號稱只有八年級程度的英文版翻譯得相當到位,可惜國內中譯版已經絕版。這本書曾一度分為上下冊,後又合為一冊,由現年88歲高齡的牧師作者理查、尼爾森、鮑利斯,從一九七零年初開始著作,幾乎每年改版一次,上冊是企業徵才與職場求職的各種邏輯,下冊是工具書,讀者可以用內附的各種表格工具,來定位自己的理想工作。全書的核心觀念在於「七花瓣理論」,是由「興趣」、「價值觀」、「能力」、「職責與薪資」、「組織人文」、「工作條件」、「就業地點」等七個花瓣組成。每個花瓣中,讀者可以就自己的意向填入對應內容,最後就會出現一份意向交集,再以這份交集來鎖定目標職缺。這麼做的好處是聚焦,可以有效減少無效求職的時間精力浪費,並將時間精力聚焦于目標職務,以充分準備來提升錄取的機率。

然而,此書在近年改版中,作者將中間的三個核心花瓣改為「目標」、「特長知識」、「可轉換技能」。就小弟的咨商經驗,這樣就不能再稱作職涯管理了,而是「就業管理」。當然絕對能夠找到一個符合當時最佳就業條件的工作,但根據經驗,如此將忽略「時光累積」與「興趣才是恆常動機」的全生涯管理面向,並將造成「機會成本」的風險,因為時間是不可逆因子,未能有意識的管理職涯,將會產生「履歷錯亂」或「越走越鑽」的不可逆錯誤產生。根據經驗,為了就業而就業,除了會像早年科技新貴出現的「為何而戰」心理矛盾,不到四十歲出現全身病痛,但去醫院卻檢查不出任何病因的心理疲乏現象; 甚至會導致像憤怒鳥創始人一般,即使獲時代雜誌評為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在名利雙收的人生勝利組之中,卻忽然某天說再也幹不下去了,而關門大吉的現象。

其他書籍如「讓天賦自由」或「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等,就我的咨商經驗,發現其中有某些思考與價值觀盲點,也較少像前面提到那本書的科學式生涯管理工具,就不做詳細推薦了。

那麼心理專業又有何著墨?當然世界頂尖的心理專家們絕對有在鑽研生涯管理專業,也絕對有具高度影響力的研究與見解。該說巧合嗎?我的家人就有美國頂尖教育心理咨商師,除了可以咨商個案外,還具資格可以「收徒弟」教別人成為心理咨商師。然而,經過多次咨詢的結果,一方面家人對所學過的生涯管理課程幾乎沒有記憶,教材線索已經不可考,另一方面研究學界與市場顧問實在水火不容。而心理咨商主要在治療心理衛生相關的病況,而就根本原因之一的生活經濟問題反而較少著墨。而殘酷的是,連家人都因為興趣因素,已經脫離心理咨商業界,在轉業多次不得心怡職務的經歷後,目前選擇當全職管家,生活經濟問題出現斷層。而當我協助家人進行生涯咨商時,家人表示從未見過如此咨商技術,唯表示目前並沒有急迫就業的需求,而至今未完成生涯咨商。

而究竟什麼才是理想生涯管理?根據經驗,我歸納出「生涯三要素」--興趣、性格、專業能力,基於「價值觀恆定」的潛移默化假設,從過去的行為模式中挖掘出這三種要素,經過重組後,投射出未來長期的興趣職涯,並逐步將以實現。簡而言之,就是用「興趣」來工作,才能達到「永遠不用再工作」的幸福職涯,從執行興趣技能的過程中產生愉悅感,並不斷以樂趣為動力來持續精進,配合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個性與價值觀,到最後走出一條沒有人能取代的獨特生涯,用特立獨行的方式貢獻社會,逆轉經濟理論,透過生涯領導力來創造獨特價值,並且不用退休、坐吃山空。

(待續)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意外的生涯顧問之路(二)(長文慎入)

意外的生涯顧問之路(二)(長文慎入)


業務做了做,光做業務實在有點無聊,晚上又半工半讀,壓力大得了輕度憂鬱症,只好把工作辭了,專心念書。念什麼好呢?還記得搞過全國社團,又經歷國際企業的產品力震撼教育,想說就來念行銷吧。當時整合行銷傳播正夯,又要進修部,只好念了一個重視實務的私校,結果居然榜首考進去,第一名畢業。原本沒興趣大學被二一,現在居然拿起獎學金了~果然有興趣有差。當時教科書的前半都是從消費者心理學出發的,學到了很多關於認知、學習、意願、態度、喜好、恐懼、行動、價值觀等心理機制,後來發現在生涯管理中,這些都是基本功。而這些心理機制可以任意重組,產生意想不到的人生選擇。

後來白天進了某電信業做行銷,財力雄厚的公司居然倒店,覺得應該是跟市場脫節,所以後來又進了市調公司。逐漸發現工作的環節不同,公司的文化、步調、主管與同事間的化學反應、產業、職務等,都是可以調整的。後來覺得是不是有什麼學科是在研究這些呢?才發現有「企管」這門想都沒想過的科目~這些環節的組合,叫做「價值鏈」,是史上最年輕的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發明的名詞。而因為競爭關係,可以用有五力分析來評估經營策略,甚至因為經濟效能,來決定是否要外包。自此發現原來公司流程是可以自行定義的!那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不能自行定義喜歡的工作呢?

我是個很懶惰的人。沒有興趣或意義的工作,會跟主管辯到底,直到她能說服我為止。不過還滿奇妙的,從來沒有因為推工作而被炒魷魚過,反倒是因為挑戰不合理制度而被炒過一次,是因為聽說老業務不做事可以月薪百萬(對,是月薪)也太扯了,結果還沒改革就被當眼中釘踢出去了。後來聽到有個名人也跟小弟有一樣的心態,是李遠哲博士,他說因為很懶,一直想發明一個不用工作的工作,結果居然得了諾貝爾獎!

(待續)


意外的生涯顧問之路(一)(長文慎入)

意外的生涯顧問之路(一)(長文慎入)

回想學生時期,實在不知道各科目的應用為何,聯考吊車尾,分發到當時算當紅炸子雞卻沒興趣的電子系。還記得當時電子業正夯,股票跟年終動輒好幾千萬。教授們每堂課開頭都會說,你們出來就是做電子工程師!當時心裡OS:「這是很屌的意思嗎?」雖然薪資極度誘人,坐在教室的我卻覺得好像被判無期徒刑一樣。當時還不知為何興起了一股「四十歲退休」的風潮,心裡實在不懂,那他們四十一歲以後要幹嘛?千萬不是買間房子再加台車就差不多沒了嗎?(換作現在更是不夠)如果那麼會賺錢,為什麼那麼討厭工作,恨不得早早退休呢?如果為了錢而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又何必活得那麼痛苦呢?不是有句話說「洗洗免了米」嗎?

當時雖不知未來要做什麼,卻深刻地明瞭一件事--不自由,毋寧死。從此開始往興趣之路摸索前進。既然喜歡籃球,就去打校隊吧~可是高手太多了,只能陪練吹裁判,了不起上場跑跑龍套,再加搞搞籃球社。結果不知為何被教練相中,送去教育部辦的一個全國大專體育幹訓營,一次遇到將近兩百間大專的各類體育社長!想說既然都來了,那就組個什麼聯誼會吧,可以做全國性交流,結果莫名其妙居然創了個全國大專體育社團聯會,因為什麼都不會到處問人,居然當上了會長,上了某頂尖雜誌,幫學校賺了跨頁的報導,後來剃成光頭都還被成功嶺班長認出來。當時只覺得,果然走興趣是對的。

不過好景不常,沒過多久就被二一踢出校門了。心中反而有點高興~雖然下屆開始就改為雙二一,但我始終覺得還好教授們開恩,把我踢出了令我生不如死的專業。聽說當時教授就是因為看到雜誌報導,才知道我都翹課搞社團,既然不適合在這裡,就請離開吧~至今都非常感謝當時的教授,讓我脫離人生的無期徒刑。

諷刺的事,才沒兩三年光景,電子業忽然遇到一波全球泡沫,僧多粥少進入微利時代,股票不發了,千萬年薪美夢就此破滅。也沒人再提四十歲退休。還好已經不干我的事了。當時學到一個教訓,絕對不要盲目跟著潮流走。還記得一向瞧不起我的老爸,居然說了一句:「成功跟著興趣走」,的確是這樣,人生才有意義,也不會有一堆人來跟你搶。

剛出社會時,由於學歷不如人,只好跑業務,用最快的速度了解這個世界如何運行。小外銷媒體公司跑半天沒起色,才一年多就餓死了。運氣好一跳進了同業龍頭,雖然底薪穩定,但對賣工業廣告實在也不是太大興趣,不過看到龍頭經營產品力的方式實在驚人,巨細靡遺,價格是前公司的十倍,反而賣的嚇嚇叫,因為客戶一登廣告,訂單就如雪花般片片飛來!也瞬間簽下國際龍頭客戶。當時學到了一個道理,就是品質才是一切!然而,要能有這樣高超的品質,必須要有無比熱情,而持久的熱情,來自於興趣。尤其到了後來留美念了MBA,跟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搞teamwork搶case,發現熱情是可以裝出來的,但興趣騙不了人。要成為業界龍頭,除非是異于常人的天才,否則沒有十年、二十年的努力是不可能達成的。這點回到喬丹語錄裡的第一句話:”I approach everything step by step.”而到後來成為了生涯管理顧問,咨商數千人,管它來自哪一國,都是一樣,興趣才是人生長久之道。沒有興趣,不用兩年就掛了,又要換跑道,到最後滾石不生苔。

(待續)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Former NSHMBA Career Counselor Taking Questions: 如何定義成功

如何定義成功

還記得小弟當年僥倖在而立之年就當上美國最大MBA徵才會NSHMBA的官方職涯顧問,也是史上首位華人顧問,諮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MBA畢業生如何求職。當時在會場上,有遇過剛從雷曼兄弟倒閉前出來的西班牙裔華頓學生,在進修MBA前做過兩百多份企業評價分析報告; 也有遇到NASA供應商出來的西北老美MBA,在進西北之前,曾經根據NASA的五年計劃,替公司寫過一份四百頁的白皮書; 也遇過IBM印度來的西北MBA畢業生,MBA前從菜鳥工程師做到資深經理只花了六年,而他老兄履歷表上每個工作的第一條就是「18個月(甚至9個月)內昇遷至下個管理職位」!還遇過一位26年經驗的委內瑞拉經濟學家,身兼教授的他想從徵才會上轉換管顧東家,兩頁密密麻麻的履歷讓人都不知從何看起,甚至不知道是誰在諮商誰!

當時令我好奇的是,這些人在當下的成就,就已經讓世界上的多數人望塵莫及了,應該已經算人生勝利組了吧?為什麼他們還要念書、還要轉職找更好的工作呢?難道他們這樣還不算成功嗎?那究竟怎樣才算成功呢?

當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人比人氣死人,而對成功也是自由心證,每個人都有不同解讀。而小弟提出的也只是從生涯諮商的經驗角度出發,永遠都還會有比這更好的解釋,開放討論。然而,就專職從事生涯管理專業至今將近十年,諮商過少說二十國、數千人的經驗,歸納出一些解釋。而這與小弟近日所接觸到的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思想,有許多的刺激火花,也能將生涯管理角度詮釋得更完整。(可參見「被討厭的勇氣」一書。)

成功應該是「當下」的自我價值認同。時間是不斷前進的,人也會經歷生老病死的循環,而如何在有生之年追尋成功,就個體心理學的基礎論調,這些定義完全在於當下個人內心的解讀。有的人覺得進入麥肯錫、谷歌、蘋果等頂尖企業就是成功,這是基於社群之中的競爭而言,有人期望成為人中龍鳳,然而在競爭關係之中,將難以產生信任,而這樣的人生也會因為時間的經過,而因為光環的變化而肯定或否定人生。

也有人覺得錢多事少離家近是成功,這原本就是思想的自由,不是誰叫你不能這樣想,就只能甘於被洗腦。然而,那些頂尖企業也是人創出來的,而被人奉為消費性電子之神的賈伯斯,也已經上天堂了。而由於時間會一直過下去,就個體心理學的解讀,若是以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關係來定義成功,就會出現「復仇循環」,就像當年球王費德勒一反謙遜常態地誇下豪語,在對決前酸了「英國希望」安迪穆雷,說英國球員要等十五萬年後才可能拿下勝利。雖然當年費德勒一如預期拿下了冠軍,但近年因為運動生涯年事已高,體能的快速衰竭,造成近年已難以匹敵這位英國希望。由此可知,成功難以用人際間的競爭來做定義,否則從沒拿過NBA冠軍的飄髮哥奈許或是惡漢巴克利,難道他們的運動生涯就失去意義了嗎?當然不是的。而假以時日,正值體能巔峰的穆雷也有年華老去的一天,難道就這樣長江後浪推前浪,復仇個沒完嗎?當然也不是的。

由此對照小弟當年在美國徵才會上的諮商經驗,當時曾好奇詢問了剛從雷曼離職、進入華頓就讀MBA的西裔帥哥,問說他是怎麼錄取號稱「Magic 7--魔術七大名校」的華頓商學院?奇妙的是,頓時他老兄忽然自信地挺起胸膛,說了句”You need to be ready."然後侃侃而談他如何完成兩百多份財務分析。然而,才剛講完,話題轉到如何在樓下的徵才會上(顧問相談室在會場的三樓)找到一個高薪工作,卻又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忽然駝了下去。說來諷刺,競爭力超強的他,才剛完成了號稱史上最殘酷的全球學歷競爭(美國MBA堪稱是有史以來最值錢、也最競爭的國際學位,頂尖商學院畢業生平均年薪約為十三萬美元),可說是達到了人生的頂峰,卻在下一個就業環節意志消沉。當然想必他日後能夠落腳知名企業,坐領高薪,甚至快速陞遷。然而,由外界的競爭與認同來換取的成功定義,其實是操之於人。那麼難道那些創立頂尖企業的創業家們的命就比較值錢嗎?當然也不是這樣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生涯成功?該如何定義?
生涯成功應該是:「運用自己的興趣專業與獨特個性,持續以獨特立足點貢獻社會,並且不斷精進,以品味無欲則罡的每個當下。」聽起來很哲學,不過這是就多年的諮商經驗所歸納出的心得。一切的成功都只是一時的,而人生並不是只有成功的那個時間點才有價值,而是整個人生的歷程。因此,成功並不能用競爭或時間來定義。成功的價值由個人自己評斷,並不受他人眼光影響,並且應該在人生的每個當下。就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說法,受他人影響或尋求他人認同,是未做到「課題分離」的心理建設,且誤以為人生是與別人的競賽。主要的原因來自於「不健康的自卑情結」,因為「沒有A,所以無法達成B」的無相關因果,來達成逃避人生任務的目的。而活在每個當下,才會每個時間點都有價值。不然就會形成阿得勒所說的「追尋成功的人生,是最大的謊言」。

有趣的是,「無欲則罡」是一種心理狀態,隨時都可以達成,只要你心念一轉就行了。當你體驗過這個心理階段,你會發現無窮盡、源源不絕的幸福感其實是由內心油然而生的,跟外界並沒有直接關聯。跟我們千年留下的「知足常樂」的哲學是差不多的。這並不是說沒有欲望,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人之所以身為人,是因為生物的演化而來的求生本能,需要有希望才能生存下去,而有希望就會有欲望。這是天經地義的,本身並不罪惡,反而因為有希望才能持續的生存發展下去。

而討論無欲則罡之前,要先建立「恐懼來自未知」的概念。心理研究告訴我們,恐懼來自於未知,而最有效解決恐懼的方式,是透過self-awareness自我了解。就生涯管理而言,當了解自我價值觀、生涯動機、個性的各種面相與獨特性、興趣技能、發展意願與專注效能、相對社會價值與歸屬,以及未來願景等,基本上就能達到一個社會環境之中的已知,一方面能有效消除恐懼與不安感,另一方面也能在變動的環境之中,找到自己內心的安定感,並且健康的與社會相互貢獻,互利共生,產生快樂。這個境界就是一個「無欲則罡」的境界,讓你不受外在環境干擾,而發自內心的幸福感。

講了這麼多,結論就是,你要的成功就是「當下的自我認同」--從找出你獨特個性、興趣專長及發展力、與社會立足點與互動,以產生獨立於競爭之外的self-awareness自我意識,進而產生自我認同。這就是成功,不論何時何地,不論你社會地位或收入高低,也不管你的公司名與職銜。能夠獨立自由的在社會中生存,並且由相互貢獻所產生的快樂,而能幸福的存在。這就是timeless success恆常的成功。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講座] 4月12日(週日) Ding Analysis講座 from MBA career management perspective



Ding Analysis講座 from MBA career management perspective

講了那麼多「王牌操之在我」的生涯管理觀念,又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那還要活在招生委員的生殺大權之下,不是很虛偽嗎?當然不是這樣的。並不是「活出自己」就不能尋求名牌,而是主動性與被動性的差異,讓你不需要受到他人評價的牽制,讓你從根本的心態上就從外在條件影響脫離,讓你的生涯價值不受名牌影響,反倒是讓名牌反過來追求你,就像勞力士請來費德勒跟老虎伍茲代言一樣。就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講法,這叫做「回報束縛」—為了追尋名校MBA動輒十五萬美元年薪的就業數字,如果能在身上掛個名牌,當然是很誘人的。然而,要突破的是活在招生委員的評價之下,活出自己的價值。連招生委員都說,錄取標準沒有規則,而學校的目的是在組成最大品牌價值的班級,因此連學校也不曉得最後會錄取誰,只有到最後一分鐘的最佳組合才知道。

那如果我們能在活出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剛好經過招生委員的審核標準呢?在生涯視野與財務回報的實現過程中,不諱言的說,這種能加速生涯實現的回報是很值得追求的。那就要知道招生邏輯的路在哪,才會「剛好跨過」。

Ding Analysis由生涯管理角度解析 講座內容:
  • 硬體背景條件與商學院經濟學
  • 生涯動機的清晰程度、目標投射與可行性測試
  • 事業足跡對於MBA前後的生涯構築
  • School fit的投射與媒合
  • 何謂Holistic全方位審核?如何因應?
  • 領導力的人類貢獻與自由心證
  • 自我了解與個人品牌魅力
  • Essay、履歷表及面試如何溝通個人品牌?
  • 被ding之後怎麼辦?地球繼續轉,生涯如何走
  • 如何「再次經過」招生與生涯的黃金交叉?
  • 最後,被ding如何走出心理創傷?

時間:4月12日週日下午兩點至五點 
地點:蛙咖啡松江店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69巷5號(南京松江站4號出口直走5分鐘)

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由於場地座位有限,請來信至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告知前來人數,並索取一份免費的Career Assessment Sheet生涯檢視表,以利進行現場互動諮詢。

Sincerely,
David 李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fb: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Blog: 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何謂幸福生涯?

何謂幸福生涯?

許多人覺得,有名校光環,知名企業的名聲與職稱,相對優渥的薪資,雖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的工時,高速步調的企業文化,有著猛虎強龍卻又談笑風聲的同事等等,就是一個幸福生涯。其實根據長年生涯咨商經驗,幸福生涯並非如此。

名校光環與知名企業的聲望與職銜當然好,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我們的競爭力,並且能成為人人稱羨的英雄人物~

然而,就筆者早年的親身經驗,發現這些都乃身外之物,並不會真的帶給你快樂。筆者雖出身非名校,但僥倖破格錄取國際龍頭企業,成為比菜鳥秘書更菜的超級菜鳥,穿著西裝筆挺,拿著裝著業界龍頭名片與業界創新產品手冊的公事包,穿梭在各跨國企業大廳,跟同樣自信滿滿的同行們龍飛鳳舞眉來眼去,在上任沒多久屁股都還沒坐熱,年紀輕輕就簽下連總經理都沒簽下的全球龍頭大廠的合約,創下部門最年輕簽下龍頭客戶的記錄,獲得部門同仁起立鼓掌,總經理前來讚賞,同事投以欽羨眼光,紛紛前來詢問是怎麼辦到的?客戶見到總經理時,不僅當面讚許服務品質,還告知已將下年度預算編列續約。當然,也當場賺了一筆當時算相當有感的佣金。

還記得當時比小弟資深的菜鳥正妹秘書,趁老闆不在時把小弟拉了過去聊了一會,心想真是卯到了~不過就當她問到我是怎麼簽下這個連總經理出面N次都簽不下的世界龍頭時,我當時內心忽然一股無名火,只能誠實地說,我其實什麼也沒做,只是把公司製作精美的產品文宣送去給客戶罷了。解說產品的時候,客人還在講手機喝咖啡,根本正眼也沒瞧我一眼。之所以能簽下客戶,是因為總經理跑錯部門了,客戶內部重整,因為我菜沒事做,只好多跑幾個部門,死馬當活馬醫,結果瞎貓碰上死耗子,客戶過幾周自己打電話來說要簽約,我只是再把合約傳真過去罷了。連為了展現誠意要親自送上合約,都被客戶拒絕。

看著正妹有點驚愕又略帶失望的表情,內心忽然有種解脫的感覺,脫口說了一句:「這公司大,並不是因為我。」就在這樣菜鳥間的不設防對話中,我當時內心非常篤定地了解了一個真理--光環背後的無盡空虛。當時也對自己說,總有一天,要靠自己的力量,成為一個真正有本領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貢獻社會,而不是依賴外在的光環,當個光環下的跑腿小弟。

日後,由於學歷不如人,換過各類工作,從傳產到IT、媒體、電信、教育、本土到外商、小公司到龍頭、業務做到產品、行銷再做到市場調研,被人帶到帶人,進過世界發行量最大雜誌工作,卻拿來擺地攤,中間一路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到最後留美MBA,再到創業,並進入美國獵頭,還意外當上美國最大MBA徵才會的官方職涯顧問。咨商過無數MBA求職者,許多在實習及畢業後進入歐亞美領導品牌總部,有些人找到幸福生涯,也有更多人在半路上,做沒一兩年又雞肋倦怠,又往轉職之路揚長而去。

到底什麼是幸福生涯?
這是一個龐大複雜又見仁見智的概念,不過簡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的興趣專長與獨特性格來貢獻社會,從此快樂的執行興趣技能,因而不像在工作,財務報酬又能滾滾而來」。要從許多面向探討。

首先要區分「Intrinsic內在導向特質」與「Extrinsic外在導向特質」。

Extrinsic外在導向就像是把校名跟公司頭銜掛在身上像個名牌一樣,當然能夠成為名牌,想必有一定水準的品質,然而,大家一定都經歷過買名牌,卻發現內容品質不如期望的經驗。
外在名牌當然是個捷徑,然而就像小弟早年的經驗,光環下不過就是個把產品特性背熟了的跑腿小弟,其實找個工讀生來做就行了,公司還可以省下一筆薪資開銷。

而Intrinsic內導特質,就是不論外在長什麼樣子,掛什麼名牌,或是沒牌子也行,你只專注于內在實質的品質。
也只有這樣,才能自己成為名牌,並且持續精進,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屹立不搖,永續經營。在生涯管理上即是如此。

就像一代宗師葉問所言,人的能力與地位或許有高低差異,但人格都是平等的。這社會上只有少數的人因為競爭的關係,能夠進入相對少數的名校及知名企業,然而每個人都有工作全及生存權,只有專注于內在實力的精進,才能保有生涯上的timeless advantage恆常優勢。

再來,是要區分「快樂」與「成功」的區別。當然成功可以帶來某種程度上的快樂,但卻不是快樂的充分要件。根據心理學研究,快樂來自三個泉源:Pleasant愉悅(像聽笑話一樣短暫)、Engagement社群歸屬感(長期)、Meaning對事物意義的主觀解讀(長期)。

根據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對事物的主觀解讀就像暖暖包在寒流來的時候覺得塞幾個都不夠暖,夏天卻覺得燙的要死。
暖暖包的溫度原則上是不變的,卻因為外在的相對變化而產生體感上的差異。而社群歸屬來自「助人為快樂之本」,是因為在幫助別人時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價值與能力,不論對方有何回應,內心都因為貢獻本身而自我肯定。
當然,多半受惠的一方也會日後有所回報,因而產生幸福的正循環。

而Pleasant愉悅雖然是短暫的,但在生涯管理上若是執行興趣技能,享受執行技能的過程,就會將美個愉悅點連成線,由不斷延續的短暫愉悅,連結出愉悅的長程生涯。這也是為什麼要以興趣為工作的根本原因。要注意興趣是指「執行過程」本身的愉悅,而不是痛苦地達成結果。
因此,嚴格說來,「成就感」是結果論,並不算是感興趣的過程。就阿德勒的說法,「追求成就」本身就是人生最大的謊言,因為你一直在路上,過程的本身就是價值所在,而不是只為了結果。況且,要是結果不如預期,那難道就白活了嗎?當然不是。

興趣技能與成就感的差異在於,興趣在執行本身就能夠產生愉悅,也會在經驗之中成長,而自然能夠前進,並且產生持續前進的動力,因為實在越來越有趣,當然也會產生成就感; 
然而,光為了結果導向的成就感而痛苦地向前,不用多久就倦怠了,而也違反了人生實行快樂的意義。人生如果過得那麼痛苦,想追的未必追的到,那又何必呢?

如何具體定義「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等生涯要素,將於後續文章再為各位讀者闡述~

Sincerely,
David 李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Former NSHMBA Career Counselor Taking Questions: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於生涯管理之應用

CD Career專帖鏈結:

http://forum.chasedre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2300&page=14&extra=#pid21620944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於生涯管理之應用

近日讀到一本堪稱是這輩子讀到最重要的書之一--「被討厭的勇氣」,是在討論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三巨頭的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Alfred Adler的個體心理學,以及如何以此思考技術來幫助自己脫離心理創傷,並追尋自我幸福,而不需理會主流或他人眼光。要了解這不是信仰或宗教,而是一種哲學,能在個人的幸福生涯上,產生驚人的衝擊。

經過了個體心理學的洗禮後,小弟所提出的「三驅力生涯管理」又得到了大幅度的躍進!在此第一時間分享給版友們,以造福人群。

阿德勒所創的個體心理學中,有幾個關鍵內容,我用簡單的文字來延伸如何應用在生涯管理上。阿德勒的思想中,最關鍵的出發點在於「目的論」,而非佛洛伊德的「決定論」。阿德勒主張「心理創傷並不存在」,而是「解讀的方式與意義」的問題。也就是說,任何我們認為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都其實是我們自己解讀的角度問題,與我們自己如何賦予此事物意義。只要重新解讀,可以立刻脫離任何受害心態!此思考技術完全推翻佛洛伊德的心理創傷決定論!

基於這個基礎,人可以隨時隨地自我洗腦,立馬放下一切心理包袱,追尋幸福人生!在如此的劃時代思想基礎上,生涯管理將有革命性突破!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就是這個思想的極致表現。當我們有辦法自由的解讀「事件」對我們的影響時,幸福的王牌就重新操縱在我們自己手上!此時,阿德勒提出了「課題分離」的主張,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自己的各種人生選擇是自己的事,別人都管不著; 而對於別人的選擇,我們也管不著。若是如此,將不再有「主流思想」存在的意義!而那些被群眾追捧的人,乃是照著群眾價值觀前進,將會或多或少與自己的價值觀產生衝突。而追尋幸福,正是照著自己的興趣與價值觀來走,以免「活著別人的人生」。因此,要創造自己的幸福,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勇敢的走出自己的路!

既然如此,在生涯管理的應用上,就可以把王牌掌握在自己手上(其實一向都是如此),幸福工作由自己定義,不再受到主流價值吹捧,不再受到僱主威脅利誘,不再需要追尋公司名號與響亮職銜,也從學校招生規則中解放!最終,會是由自我價值與個性、職業興趣、專業能力、與財務報償的多方交集,來產生幸福職涯的平衡。這回到阿德勒對於「社會意識」這項終極人生任務,「幸福來自對他人的貢獻」,也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意思。而由此延伸,小弟提出「助自己一臂之力」的生涯自助,如此將可以在相互貢獻、互利共生的幸福社群中,更愛自己,更確立自我的價值。如此,社會上普遍的「自卑情節」將能有效消除。

說穿了,就阿德勒的自我價值解釋,「公司名」、「校名」、「錄用」、「錄取」等詞彙,都是造成「自我無能」的一種變相自我催眠~就像是「非得在大眾聽過的公司上班,或是錄取名校、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然而,這卻是基於「如果公司名、校名沒人聽過,我就是無能的失敗者」的錯誤思考假設。健康而幸福的生涯是,不論你的公司名與職銜如何,也不論你的校名出身,都能用自己有興趣的專長,以能促進社會協調的價值觀,來貢獻社會,換取富足報酬~

而要如何定位出自己的興趣、性格、專業能力,並投射出幸福的生涯路線與目標,小弟會持續將各式工具分享出來給各位~

Sincerely,
David 李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Former NSHMBA Career Counselor Taking Questions: 如何追尋幸福生涯

CD Career專帖鏈結: http://forum.chasedream.com/thread-732300-14-1.html


多年來,遇到無數MBA畢業生(包含M7等名校),在畢業多年後,在生涯路上難以定位幸福生涯,在不知如何找出自我定位職涯的狀態下,誤將企業名號與響亮職銜與幸福職涯劃上等號,導致每年都有大量求職者由於力不從心,而隨機轉職的狀況出現,又回到MBA前惡性循環。

有鑒於此,小弟將咨詢過或許已破萬名個案的心得,尤其是如何自我生涯定位的各類工具,以主題帖方式分享給版友們。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預計分享主題有: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於生涯管理之應用
何謂幸福生涯
如何定義成功
何謂理想生涯管理
興趣真的有辦法變成工作嗎?
如何找出興趣技能
如何找出性格特性
何謂專業技能
如何定位理想工作與職涯
何謂機會管理
如何經營個人品牌
如何定位適合自己的名校
如何利用簡歷展現個人品牌
如何判斷轉職時機
個人化面試技巧
如何撰寫Cover Letter
何謂purpose-based network
何謂Global Leadership Outlook?如何持續精進?
何謂「Magnetic Network」磁鐵式社交網絡?
...等

敬請期待~
:)

Sincerely,
David 李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2015羊年新春升/轉職策略 暨 新年度申請規劃講座

2015羊年新春升/轉職策略 暨 新年度申請規劃講座 三月15日週日下午兩點至五點 蛙咖啡

新春如意,羊羊得意!
領完年終,又是該考慮是否要續留原單位靜待陞遷,或是要跳槽的時候了!
然而,考量基準為何?
新的一年,要如何提升生涯幸福感與競爭力?
如何定義真實生涯目標,與規劃MBA申請時程?
如何建立生涯品牌?
如何有效升/轉職?

「2015羊年新春升/轉職策略 暨 新年度申請規劃講座」
主辦: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主講人:前美國最大MBA徵才會NSHMBA官方職涯顧問 David 李
主講內容:
透過「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等生涯驅力,來明確定義:
a)生涯長、短程目標
b)個人生涯品牌
c)產業領導人願景

並由此估算出:
1)是否有進修需求
2)學位與校系選擇
3)申請時間安排

再根據上述生涯條件,進行升遷或轉職計畫,並透過獨家「
開創式生涯進程」來一步步實現生涯計畫。
如此,即可決策出:
A)留任 vs. 升遷的選擇
B)留任/升遷的執行計畫
C)具體執行步驟

同時,將透過「MBA招生審核要件」與「真實生涯管理要件」交叉比對,分享如何大量秒殺頂尖MBA面試邀約、入學許可,以及獎學金,並真實實現幸福生涯。

時間:三月15日週日下午兩點至五點 
地點:蛙咖啡松江店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69巷5號(南京松江站4號出口直走5分鐘)

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由於場地座位有限,請來信至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告知前來人數,並索取一份免費的Career Assessment Sheet生涯檢視表,以利進行現場互動諮詢。

Sincerely,
David 李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www.mbacareerfitter.com 
fb: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Blog: 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


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狂賀!拿下Yale MBA 面試!

狂賀!拿下Yale MBA 面試!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狂賀」拿下UW Seattle Foster MBA 面試!

「狂賀」拿下UW Seattle Foster MBA 面試!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狂賀!拿下UT Austin MBA面試!

狂賀!拿下UT Austin MBA面試!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狂賀!新紀錄!」全在申請後48小時內!"M7"西北MBA面試成功率100%!

「狂賀!新紀錄!」全在送出申請後48小時內拿下面試!"M7"西北MBA面試成功率100%!校方政策並非面試所有申請人,且發出邀請需時四到六周!

「狂賀」24小時內!三度拿下"M7"西北大學MBA面試!

「狂賀」24小時內!今年第三度拿下"M7"西北大學MBA面試!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狂賀」再破紀錄!36小時拿下西北MBA面試!

「狂賀」再破紀錄!36小時拿下西北MBA面試!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狂賀」72小時拿下 "Top 10" CMU Tepper MBA面試!

「狂賀」72小時拿下 "Top 10" CMU Tepper MBA面試!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狂賀」連deadline都還沒到!第二輪提交48小時內,極速拿下「M7」西北MMM(MBA+MS)雙學位面試!

「狂賀」連deadline都還沒到!連Video Essay都還沒交!第二輪提交48小時內,極速拿下「M7」西北MMM(MBA+MS)雙學位面試!

「賀」成功協助個案將興趣轉為職業生涯,進入資策會核心部門!

「賀」成功協助個案將興趣轉為職業生涯,進入資策會核心部門!

「賀!」第一輪拿下Dartmouth Tuck MBA Wait-list

「賀!」第一輪拿下Dartmouth Tuck MBA Wait-list

「狂賀」第一輪錄取Georgetown MBA!

「狂賀」第一輪錄取Georgetown 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