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生涯三驅力之二—性格

生涯三驅力之二—性格

每個人天生就是獨特的,這是生命所賦予的美。既然如此,就該好好地運用它。

根據多年生涯諮商經驗,性格可以定義為:「每個人先天與後天養成的個性、習慣,與價值觀的獨特總和。」可以想像成是一種個性與價值觀所形成的「形狀」,就像小朋友玩積木一樣,圓的積木塞不進方的凹槽,反之亦然。

如果說興趣是方向與油門,那性格算是煞車,並可用來修正方向。沒有這個煞車來協助聚焦,並順應天性的話,將會一路亂衝,哪也到不了。

舉個容易懂的例子:Nissan出的「東瀛戰神」GT-R,一度是世界僅有的三部「2秒俱樂部」之一,加速極其猛爆,然而為了因應加速性能,他的底盤非常「惡狠」,在運動模式下,壓過坑洞時會直接掉下去再頂上來,容易對乘坐者的脊椎造成傷害; 且其迴轉半徑非常大,後座也非常狹窄。這種底盤的特性跟迴轉半徑的限制,就是它的「性格」。這樣的性格讓它難以在蜿蜒山路或坑洞路面中盡情展現,因為遇到髮夾彎要倒車迴轉好幾次,又會一直掉進洞裡,要載家人出遊也幾乎不可能。

為什麼性格在生涯管理中這麼重要呢?很簡單,一方面性格定義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連動物也是),讓我們成為獨特的個體; 而另一方面,正因為它定義了我們每個人的獨特性,照理說應該排在生涯驅力的第一位,但因為性格本身不能拿來當飯吃,生涯還要靠興趣的長期經營,從而在滿足社會經濟需求之後,持續成為專業實現與社會貢獻的志趣,因此性格在不能當生涯第一大驅力的狀況下,仍屹立不搖地站上第二大驅力。至於一般觀念中,取決是否有工作資格的「專業能力」,因為容易取得且取代性高,且只能短暫的滿足眼前工作條件,並不能確保長期生涯的持續提升與獨特性,因此在生涯三驅力中敬陪末座。

性格部分,舉例而言,有個案喜歡把東西排得好好的,整整齊齊,或許是因為家中從小的訓練或是家人有環境潔癖的關係,養成他這種獨特的性格,因此,在選擇工作時,他把這種性格條件拿來當挑選工作的「形狀」,挑選能把東西排得整整齊齊的工作。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他這麼喜歡把東西排得好好的,為什麼不是興趣,而要歸類在性格呢?因為在文章的開頭說了,性格是一種形狀,是用來當煞車用的。這名個案並不是因為喜歡把東西排得好好的很開心,而是如果東西沒有排得好好的,他會受不了。因此,它對於東西的整齊程度有某種程度的排斥感,因此不是興趣(他不會想把已經排的很整齊的東西排得更整齊),而是當東西不整齊的時候,他如果不去把它們排整齊,他會睡不著覺,渾身不安。

因此,當有這種性格特性出現時,在生涯上可以拿來運用,作為一項先天的條件,而對於某些特定形態的工作,會特別上手。因此他後來選擇供應鏈管理及倉儲管理。這有點像「如魚得水」的觀念,並不是因為魚得到水很高興,而是魚沒有水會無法呼吸而死去。這跟許多人在選填志願時所用的刪去法有點類似,只是觀念更複雜延伸。

而把性格拿來當生涯選擇的第二大要件有什麼好處呢?要先從工作與事業在社會經濟上的本意講起。人們生於社會,是一個互利共生的概念。即使是看似與世隔絕的自耕農,事實上他們的耕具、原料、農地、肥料等,都來自於社會的不同團體。人們工作賴以為生,是透過勞力對於社會貢獻所產生的財務回報。因此是人與社會互動的結果。而這背後有隻無形之手,就是供給與需求所形成的經濟。

經濟所探討的是供給與需求的平衡,簡單說就像假日大台北居民要從國道五號去宜蘭都會塞爆,平日卻沒什麼車,所以要去宜蘭玩最好請假去玩,或是平日根本就不用上班,再不然就不要走國道五號,不然僧多粥少沒水喝。事業也是這個道理。許多人因為對就業的不安感,而一心想要與眾不同,在既定的遊戲規則裡與競爭對手一爭高下,就像在假日塞爆的國道五號上想要飆車一樣,實際情況根本動彈不得。然而,殊不知每個人出生就是獨特個體,天生就與人不同,只要找出自己的獨特性格再加以發揮,自然會出現獨特立足點,一方面找出好玩的不止是宜蘭,也可以不要假日去,或是繞道走九彎十八拐,或是更酷的,自己發揮性格與興趣,及所培養出的獨特能力,自己成為一個景點,讓人家來找你玩,還可以一邊賺錢,就像北海岸的知味鄉玉米一樣。這樣一來,就不用塞車了,還可以分散車流,大家都有得玩。

舉例而言,某個案大學念法律系,畢業後卻進入廣告產業,而後又進入旅遊業企業端行銷。怎麼轉這麼大?深入挖掘後發現,大學念的是為了滿足父母期望,是來自關懷與孝敬的個性,然而由於父母是公務員,生長環境較為枯燥,因此畢業後選擇進入光鮮多元的廣告業,然而因為追求效能的個性,無法忍受提案被客戶一筆勾銷,因此選擇進入企業端自己來。而旅遊業是因為承襲父母早年高材生高度自我要求的個性,容易給自己高度期望,而喜歡靠吃喝玩樂來排解壓力,因此進入旅遊業如魚得水。

這是一個典型的興趣、性格與專業能力三方拉鋸的案例。因為孝敬個性選了法律系以滿足父母期望,而廣告業一方面是興趣,另一方面又是無法忍受枯燥的個性使然,因此,個性會壓過興趣,形成只要能夠體驗多元事物都有可能成為興趣,但一旦枯燥就無法忍受。然而,後續又因為其追求效能的個性,因為不能忍受熬夜準備提案,卻被客戶看心情否決的白忙一場(然而有些人覺得是練習越多,因此個性因人而異,而這就是性格之美),因而選擇進入企業端,來掌握主導權。

最後就專業能力而言,由於當初大學念的是法律,可將「可轉換技能」的邏輯與法規專業,應用於行銷的邏輯式市場推導,並發揮法律個案的「規則中遊走」的訓練,來做理性的創意發想。這部分將於「生涯驅力之三—專業能力」專文中解說。

根據經驗,性格的養成,其背後最大的單一影響在於家庭,當然還有日後潛移默化的環境形塑,甚至遇到重大變故所產生的個性與價值觀轉變。而在挖掘性格的過程中,可以依循心理上一項關鍵的「認知協調」本能--人在任何時間點所做的任何決策,都會符合當時的認知協調,否則將會有補償行為。此本能廣泛運用於犯罪心理中的「動機」回朔,而在生涯管理上,也有非常關鍵而有效地推導各項生涯決策的導因。此外,並依此延伸出「價值觀恆定」假設,就像慣性,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並不會改變方向與速度。將可依此假設,而回推各項生涯轉折點當時的性格與興趣條件。最後,生涯驅力的探索中,最重要的一項假設,也是依循認知協調本能的延伸,就是「過去所做的任何決策,在當時都是對的。」藉此,即可完整推導出每個時間點的動機與性格形成,再配合上興趣、價值觀所形成的意願,以及專業能力,就有辦法定義出生涯驅力。

當生涯驅力定義出來以後,即可以繼續根據「價值觀恆定」的假設,來做未來投射,即可定義出未來生涯目標。當然未來的事沒人知道,但可以就「最佳已知條件」來做有效規劃,用以有目的式的聚焦,來做各式訓練與培養,並將不確定性與不可抗力降至最低。而根據經驗,生涯三驅力挖掘出來之後,會發現人的一生幾乎只有三到四種關鍵力量在產生影響,只是每種關鍵力量的可能性與組合非常龐大複雜,但一旦找出來以後,人生將回歸簡單,能夠非常有效地聚焦生涯方向的選擇與重要順序,以減少不必要的冤枉路。

生涯是人一生要透過貢獻社會賴以維生、並享受當下的最大引擎,如果不能享受興趣,並順應天性,那麼人生將回活在「不斷追尋經濟目標」的謊言之中,那何必活的那麼辛苦呢?當然這麼說聽起來有點極端,不過當你冷靜下來,把整個人生當成一個縮影,就會發現人生苦短,既然要及時行樂,何不把工作甚至事業本身就變成行樂的載具呢?只有如此,才能在興趣的經營與順應自身的獨特性的同時,超越經濟目標,並持續提升專業,以擴大社會貢獻的規模,而各面向的回饋也能持續擴大。

而當生涯驅力達到極致時,除了突破財務成功之外,還會因為高度自我了解,而出現「無欲則剛」的境界,並與社會產生良性互動,而活在滿滿的幸福人生之中。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