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狂賀!繼全獎後再創紀錄!秒殺 Top 23 Indiana Kelley 近全獎!

 狂賀!繼全獎後再創紀錄!秒殺 Top 23 Indiana Kelley 近全獎!

G650+,傳產、非家族資歷、Low GPA、無美籍、非弱勢、非台政清交成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各校招生委員所說的"Holistic Approach”審核法到底是什麼?

各校招生委員所說的"Holistic Approach”審核法到底是什麼?


幾年前陪個案去看史丹佛MBA時,跟Admission Director聊過,讓我印象最深的,是Adcoms會從頭到尾仔細檢視申請人的整體人生發展,細到會去推想申請人的大學室友大概長什麼樣子!
也跟在校學生吃過飯,當時問了跟其他學校的學生有什麼不一樣,這位同學咬了三明治想了快要一分鐘,終於吐出一句話:”Stanford students are more self-aware."

如果有申請或面試經驗的朋友們,都會知道各校網頁都口徑一致地標榜著”Holistic Approach”「整全觀審查法」,不過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去韋氏大辭典查”Holistic”這個字,會跳出:
1: of or relating to holism
2: relating to or concerned with wholes or with complete systems rather than with the analysis of, treatment of, or dissection into parts 

如果查Wiki,會跳出:
「整全觀(holism)的主張,是一個系統(宇宙、人體等)中各部分為一有機之整,而不能割裂或分開來理解。根據此一觀點,分析整體時若將其視作部分的總和,或將整體化約為分離的元素,將難免疏漏。」

簡單來說就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概念。也就是說,並不是只有單一題或某幾題Essay「故事寫得漂亮」就沒事了。
相反地,是從整個申請文件包的整體結構,包含:大學主修及研究所成績單、所連貫出履歷表的進行中生涯發展How, Where & Why、生涯使命啟發與邏輯、技能需求與School Fit、智力及語言考試的發揮、選校策略(申請表會問)、領導力發展(包含校園與社區貢獻、職業領導力、挫敗與韌性、領導人願景等)、獨特貢獻、推薦人選擇與推薦點、申請表,到業餘興趣與得獎記錄,甚至Career Gap的理由,以至於面試等,甚至到死線策略、訂金策略、獎學金策略,與備取策略等。
由整體結構的”Holistic Package”,才有可能將職涯策略與申請條件提升到最大,也才有可能拿下猶如內定名額的第一時間面試,並且拿下錄取名額,甚至拿獎。

而這些都跟申請人從小的家庭、手足親友、同儕,以致長大後的長官、同事,所培養出的求生技能與「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有關,才能找出為何而戰、又將如何帶領業界、貢獻學校。(請見前文「生涯三驅力」。)

相信大家都有露營的經驗,就用搭帳篷來比喻吧~
大家都知道帳篷搭建的目的有幾個:
- 營地要選擇與帳篷尺寸吻合的場地,不然搭不下或一半在懸崖外就糗了; 
- 營釘駐紮要釘牢,不會被吹走或搖來晃去; 
- 中柱、分支柱與邊柱間的結構關係要穩固,不怕風吹雨打或塌下來;
- 空間延展性要夠可以睡一家人,最好像豪宅可以站著換衣服,不會換給別人看或換到一半被吹走了
- 房間與客廳分離,並且結構互相支撐,才能在下雨天在客廳也可以搭伙。
- 結構設計要簡單堅固,收搭方便又不容易壞,也能避免浪費,達到最佳設計與功能性平衡。   
...等

其中有幾個最核心的關鍵:「中柱的目的與堅固性」; 「中柱、支柱,與邊柱間的結構關係」; 「帳內空間的延展性delta」; 以及「營地適切性」。

申請學校也是一樣。根據權威排名U.S. NEWS的條件,申請人可控制條件73.75%中,與就業相關的僱主滿意度(15%)、畢業就業成功率與起薪(35%)加起來就占了50%,在申請中占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重要性!(請見前文)
這就像帳篷的中柱目的與堅固性了。然而,並不是Career Goals寫的煞有其事就行,這些動輒二十年經驗的Adcoms都經驗老道,會看大學(及研究所)成績單的校名、主修選擇、選課方向與得分、以至履歷表的公司品牌與職能成就關係,以及入職、陞遷、離職、轉職等的時間點,以至career gap及其理由等,來評估這個career goals是否可行,實習與畢業是否能夠確實就業,會不會亂鎗打鳥?能在案例討論與團隊專案中帶來多大的腦力激盪?又能為學校帶來多少排名與宣傳的效益?
這時,生涯目標必須要吻合興趣技能、性格養成,與專業能力養成。這就是所謂的生涯三驅力,並且能實際達成真實生涯目標,才能說服學校能實際找到實習與畢業工作。

然後是至為關鍵的「中柱與支柱、邊柱的結構關係」,也就是你想要培養自己成為怎樣的領導人?又過去如何培養?
如何選擇挑戰?又如何從挫敗中成長?
業餘興趣為何?人格養成為何?如何回饋社會?
到networking的交友選擇與效能
這些其實就是非生涯目標題的領導題、申請表中的課餘活動與公益項目與方式、推薦人選與推薦內容、面試...等,所想問的內容

例如:假設申請人有「情報蒐集特長」,則不會只有在某題領導題型中看到情報蒐集活動,而是應該會在大學時的課程選擇中,就會看見有相關課程的選項,也會在研究所的論文命題過程中出現;  工作上也會有大量的情報分析足跡,甚至是選擇以此為特長的工作,並產生驚人表現; 而業餘興趣與證照也都會看到...等等。不然很明顯是虛晃一招罷了。
而當領導力寫到這項特長時,會很自然帶出成長背景中為何會產生如此的情搜特長,有可能是因為在成長環境中,為了尋求長輩或長官甚至同儕的認同,而刻意提升這項能力; 或也有可能來自遺傳。
因此,需要有系統地整合各項文件內容,將它們與中柱產生高效能的結構關聯設計,其實是在一開始的生涯地基挖掘就開始了。後面自然會完全鋪開,且環環相扣。

而上述三項又與「營地適切性」—why schools有直接關係
當申請人有意識地因為某社會使命,而將自己的學經歷培養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看出人格特質與所缺技能。這時就會自然與why schools緊密接合。

當Adcoms看到申請人有如此精確的自我了解,能將整份文件環環相扣,達到無懈可擊的境界時,會深深倒抽一口氣,並回想自己當年是否也有如此深刻的生涯發展與校系選擇。這時的申請文件會忽然產生強烈而一貫的申請人品牌,並吻合所有申請條件,包含:生涯一致性與陡峭性、就業成功率與排名、背景多元性、課堂貢獻、領導與團隊,與網頁宣傳等,自然脫穎而出,並且出現無可動搖的school fit,甚至同時打到學校的各家死敵,密不透風。這種時候學校就會在申請後數天之內發出第一批面試,甚至捧著獎學金來請你入學。有些高段的申請人甚至會出現「無欲則罡」的狀態—沒有fit的學校,給再多錢也不去。

Sincerely,
David 李

2020年12月3日 星期四

狂賀!繼全獎後再創紀錄!6個工作天!秒殺 Top 23 Indiana Kelley 面試!

狂賀!繼全獎後再創紀錄!6個工作天!秒殺 Top 23 Indiana Kelley 面試!

G650+,傳產、非家族資歷、Low GPA、無美籍、非弱勢、非台政清交成

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每週一MBA生涯之公益解惑日--什麼叫Candidacy(下)

而Candidacy之中除了就業以外,如果要說第二重要的,要算是領導力與團隊能力了。

這部分包山包海。
包含:自我了解、熱誠與投入、成功經驗、團隊合作與領導、開創成功的能力與專業、無私、以身作則、體貼團隊成員的人性與溫暖、啓發團隊潛能的能力、聰明才智、對產業未來走向的知識與直覺判斷力、目標設定與策略執行能力、演說簡報與溝通說服能力、激勵能力、開放性思考能力、創意、冒險能力與創業家精神、成熟度、願意讓其他團員做領導者的雅量、謙遜與學習能力、分析與量化能力、力排眾議的勇氣與能力、道德與博愛,甚至幽默感...等等。
(細項將會另文分享。)

而這些領導力與團隊能力有幾個功用,包含:
- 僱主需求=就業數字(請見Candidacy(上)篇)。
長江後浪推前浪,需要有新一代的未來領導人來接班,將企業推往新局。

- 改變世界,而且最好是真的,還要能改寫歷史的那種。

- Case Study與研究目的=班級互動本身就是產品。成王敗寇。這世界上沒人知道領導力是什麼,而創新管理技術也日新月異。大家為了發財,都爭先恐後地瘋狂研究如何領導與成功。
成功者放的屁都是香的,失敗者講什麼也沒人想聽。除了王文華。

- 當Student Ambassador,在學校網頁與部落格上發文,協助招生。想當然爾,需要一些鳳毛麟角的”Diversity”及”Competent”的學生,來製造一些視聽效果。

- Experiential Learning:要讓體驗式課程多彩多姿,例如:社團幹部要有人去競選、交換課程要有人把內容搞得有聲有色、演講活動跟公司參訪要有高手去提問、學生基金要能賺錢、顧問案要能讓付費客戶滿意,而且還要有成就亮點,能夠提升學校的威望,或同級學校間的差異化。

- 畢業校友名望與捐款。

當然還有個基本的Candidacy,那就是School fit,尤其是幫學校去與同級競爭對手產生差異化。

而這需要申請人對自身興趣技能、性格養成,與專業技能提升的深度了解,也就是生涯三驅力,以及所投射出的生涯目標要如何改變世界; 
又在生涯經營中,要把自己培養為什麼樣的領導人,又欠缺的領導與專業技能跟學校有何關聯,又如何能幫學校撐起最大品牌價值。

這一切的策略遊戲變成了一個application game。
若想達到如此申請境界,需要知己知彼,然後將Candidacy在各式申請文件中,做策略性地調配,包含:成績單、履歷、申請表、Essay Package、推薦信、面試、考試成績等,以產生「最大申請條件Delta」。
(請見前篇「何謂Holistic Approach審核法」及「最大申請條件Delta」文章)

Adcoms甚至會從申請文件的策略結構中,來評量申請人否有強大的Business Acumen,知不知道如何在與學校跳的這場申請華爾茲中,創造最大雙贏。
若是連工具都不會用,連自己都賣不掉,又怎麼能進得了世界頂尖企業,還談什麼改變世界呢?

然而,留學生涯這種人生大事是命中註定,包含所念學位選擇、時間點、區域性與地理位置、校名威望,海外實習與就業,甚至是遇到真命天子等。

而這些專業工具其實十幾年前就有了。

因此,若是一味地猜測學校想看什麼,而不去挖掘、了解自我,甚至忘了自己是誰,命運就會是操之於人,任由學校宰割,甚至把自己的價值拱手讓學校論斷。

反之,若是以熱情使命來經營生涯,命運就會操之在己,不論錄取與否,你都在為了熱情事業的使命而努力,自然會成功,擋也擋不住。
就像日本經典漫畫「北斗神拳」裡的拳四郎,背負著人民的哀傷,而練成兩千年來第一個「無想轉生」,致自身死生於度外,而謀取人民的成功。

當產生如此頂天立地的生涯價值時,學校就會倒過來追你,而你也將拿取所需資源來更快地改變世界。如此,校名也不過是你手上的另一個戰利品而已。這就是為何常聽人說「念MBA的都是一些不太需要MBA的人」就是這個意思。

只要能如此全面性而策略性地建構申請文件包,盡人事聽天命,老天爺都會出來幫你。屢試不爽~

Sincerely,
David 李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每週一MBA生涯之公益解惑日之「什麼叫Candidacy(中)

續前篇


Stanford Adcoms 說:「(申請文件中)有這麼多大公司名跟高大上的職務名稱,跟這麼多制式化的Essay與Interview回答...但我們會翻箱倒櫃,來找Who are you.」
很多申請人以為申請是看Essay故事,其實這只是申請要件中的其中一項條件
申請主要是看「對校利用價值」,這個觀念非常龐大
而為了將其簡化,而產生一個用來衡量學生對校利用價值的評價方法,就叫做「Candidacy申請要件」
目的是為了要滿足學校的排名威望與同tier的區隔性,以利校名品牌與招生(請見前篇)

學校是很現實的
對學校來說,每年都有好幾千人來申請,只招個三、五百人,再大的班如哈佛、華頓,一年也才一千人上下,學校是一定招得滿的,那麼為什麼要比什麼Candidacy呢?為什麼學校這麼戰戰兢兢、殺得你死我活?還要拼什麼Acceptance Rate錄取率,即使只占1.25%?
很簡單,有幾個理由
一個是管理教育的同值性實在太高了,只能靠排名來分高下; 又落在同tier的學校只能自求多福,想儘辦法區隔化,同中求異
而主要靠的,就是排名條件中的各種評分組合
而要靠權威排名中,竟有高達73.75%是要由「學生組成」來產生如此的效果
而這是掌握申請人生殺大權的關鍵要件,因此申請人必須要對「Candidacy」有完整而全面的認識。

那麼除了上篇介紹的「第四項申請要件」—就業數字(其左右排名的分量高達排名條件的50%,並且占申請人可控條件的三分之二以上),那麼這次來談談另外幾項關鍵申請要件~

「富爸爸窮爸爸」--家族背景
非常現實地,某幾年Duke Fuqua MBA把近年錄取生背景公佈在網頁上,其中有一位是“A student whose grandfather founded the Grammy Awards.”
說實在的,爺爺做了什麼關他什麼事?但你不會想跟他當同學嗎?想不想對他的家訓傳統一探究竟?如果葛萊美獎的創辦人的孫子所念的學校,一定不差吧?

同時,子女學歷是企業主會購買的一項商品,何況是動輒十二萬美元的學費?而這時會出現很多「對校貢獻」:
一是活廣告與代言影響力,例如:前GE總裁、世紀經理人傑克威爾許的子女就是念哈佛MBA。若是連成功家族都念這所學校,表示這間學校應該不錯; 當然,不夠成功的家族,就會出現門不當戶不對的窘境。
二是吸引企業捐款,如辜家捐給華頓一億蓋圖書館
三是能夠大量雇員:企業內將產生學院派與非學院派的家族忠誠派系
四是佈樁,例如:當年接班GE的,就是哈佛MBA的傑夫伊梅特
五是Network,基本上跟甘迺迪家族的概念一樣,只要是校友出身,要擠進核心圈或運用相關資源,會比完全沒有校友網絡的人,具有相當優勢
智力:
說穿了,這也是為了排名。
一般人以為智力是指GMAT(16.25%)與GPA(7.5%),又因為GPA多半已經成定局,所以大夥們拼命去拼GMAT。事實上,就像前文所說的「Holistic Approach」與「就業條件占50%=三分之二可控條件」,事實上,Adcoms在評量智力時,並不是單純只看分數高低,因為只要看個幾年就會知道,每個申請人在大學成績上都各有優劣; 又由於就業還是申請人對排名的最大貢獻,因此Adcoms還會同時看大學校名,主修相關性,班級排名 ,選修課程的選擇...等。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這些排名條件是連動的,也就是「Holistic Approach」的核心精神。要在事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要看事業上的熱情,是否在頂尖企業中快速陞遷到高位,靠的並不是成就本身,而是背後的動機與熱情,所造成的能力培養斜率,才能有未來可預測性,甚至成為領導業界的翹楚。而這甚至要回溯到大學主修最好就是本科,並且就讀名校又名列前茅--那麼要看其從小培養的性格養成過程為何,而追本溯源就是因為有個富爸爸...等。但真正能造成其成功的,還是在於申請人的熱情、性格養成,與專業能力培養,因此組合成生涯三驅力。這樣才能像甩鞭子一樣,並不是看誰的肌肉多蠻力強,而是看誰能最有效地從一開始的身體重心轉移,帶動腿部重心轉移,再帶動腰部扭轉,並一連串帶動上半身、到上臂、到前臂、到手腕、到鞭柄、鞭身,最後到鞭末,所揮甩出去的爆發力與後勁,才會產生一氣呵成的極大衝擊。這樣才能讓學校有效預測申請人的事業成功,也才會願意將席位投資在你身上,未來成為成功企業人士,為校爭光。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狂賀!秒殺錄取 Top 10 U of Michigan Ross GMBA !

 狂賀!秒殺錄取 Top 10 U of Michigan Ross GMBA !

G650+,傳產、非家族資歷、Low GPA、無美籍、非弱勢、非台政清交成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什麼叫Candidacy申請條件?(上)

準備申請文件之前,要先知道學校到底要什麼

繼前篇帳篷理論後,這次要繼續討論營地(在此比喻為學校)的多邊形所代表的意義,及其所挑選帳篷適切性(在此比喻為申請人)的邏輯。

哈佛商學院先前有位具有33年資歷的前Adcom Director,Ms. Dee Leopold阿嬤,出了一題經典題:”What more would you like us to know as we consider your candidacy for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MBA program?”這題就是她老人家在兩年前退休前出的,並且不限字數
同年開始各頂尖名校的題型都大幅簡化,且包含Stanford GSB、U Penn Wharton、Chicago Booth等名校都只問Candidacy與Why Our School
而Leopold阿嬤在招生時,一直與招生團隊在研究case study時的班級討論內容

而case study互動,需要多元精英。這包含了兩個層面:「多元」與「精英」。
然而,用這兩個詞來判斷Candidacy...也實在太籠統了!有沒有更具體、更客觀的審核條件,來判斷申請人的Candidacy申請條件呢?

有的,而且各校都早在網頁上公開N年了。

根據成功協助個案錄取哈佛MBA、及拿下常春藤MBA獎學金的經驗,申請條件分為三大類:智能、領導潛能、個人特質。
然而,為什麼是這三大面向呢?又還有沒有其它面向?

很簡單,商學院動輒數十年甚至百年歷史,但是大家都在各自城市蓋好以後,就不會動了。
又大家教的都大同小異,因為好用的模型如:五力分析等,就那麼幾個,而且可以被破解。
能教人與被教,就有辦法被抄襲。
因此,當商學院越趨同質化的年代,唯一能產生差異的,就是「排名威望」與「招生差異化策略」--要嘛在排名上直接騎在別人頭上; 要嘛用差異化策略,不要被對手騎在頭上。

巧合的是,這三大面向剛好都跟排名有關!天底下哪有這麼巧的事?那麼會不會是反過來,是因為排名評分而產生如此的招生面向呢?

正是如此。

在權威排名U.S. News中,三大評量為:
Quality assessment 學校優異性 (weighted by 0.40)
- Peer assessment score (0.25) 學校之間互評,與申請人無關
- Recruiter assessment score (0.15) 僱主滿意度,跟就業有關


Placement success 就業成功率 (weighted by 0.35) 
- Mean starting salary and bonus (0.14) 畢業起薪

- Employment rates for full-time master's program in business graduates (0.21) 畢業就業成功率

Student selectivity 申請人優異性 (weighted by 0.25)
- Mean GMAT and GRE scores 平均考試分數 (0.1625)
- Mean undergraduate GPA (0.075)
- Acceptance rate (0.0125) 錄取率與申請人無關


因此出現第四大面向,而且是最重要的面相:就業
因為就業占50%,占申請人可控條件73.73%中的三分之二有餘!
考試只占16.25%,就業條件至少是考試分數的三倍分量~
由此可知托福比GMAT重要,因為雖說托福不列入排名計算,但會直接影響到就業成功率。
這也是為何各校都有嚴格的一百分門檻,甚至要求說寫分數下限。
甚至是回推到十餘年前的CBT改制加考口說,因為發現有接近滿分的考生居然不會講英文?!
這樣要如何就業呢?

這就是為什麼你常常聽到人家一進去MBA就要開始找工作,還要瘋狂的network跟練case,然後只剩下顧問業跟金融業兩種高薪工作,最好入學前就已經是顧問或金融業,就是這個道理。

但這樣會發生像「邁向頂尖之路」的哈佛MBA畢業記者說的,畢業後一年,絕大部分新校友因為不喜歡畢業時找的工作,而又瘋狂轉職,然後又回到MBA前的生涯迷茫。
那麼,發明排名的人是不是該拖出來槍斃呢?

有了這些背景知識,下次當看到差不多條件卻上了不可思議名校的申請人時,可以仔細看看是否具有美國身份,因為等於回美國就業,成功率高,起薪也高。

因此,唯有跳脫申請遊戲,專注經營生涯以致超越學校,才能解決所有問題,一勞永逸。
而最有效產生高度就業預期性的,是Self-Awareness 自我了解,及Career Consistency 生涯成就一致性,與Focuse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該生涯相關領導力培養。目前已知最有效的工具,是生涯三驅力--興趣技能、性格養成、專業能力培養。要從核心家庭以致大家庭背景,所產生的「情感求生制約」所構成的價值觀與心理基膜,來應對生涯挑戰。

由於學校看不到三驅力的挖掘表格,甚至不知道有如此強大工具的存在,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從大學主修與履歷累積,甚至是入職、陞遷與轉職邏輯,然後看Career Goals與Leadership Essays,再問問推薦人前輩看法,是否認為申請人有機會成功接班?最後直接叫來當面問問看,給他點壓力測試,看會不會眼神閃爍冒冷汗,還是對自己的出身與去向有清晰了解,而出現無欲則剛的境界。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一个月准备 M7 的 Round 2 申请求定位

 一个月准备 M7 的 Round 2 申请求定位



問:

各位大神好!想申请MBA两三年了,但是拖延症晚期,眼看从低龄申请拖到超过平均年龄,不得不开始准备
打算赶一月初的Round 2,Dream School是Wharton,请大家帮我看看希望大吗?
女生,国内出生长大,现为新加坡国籍
本科新国大,双学位GPA 商科4.5/5(一等),工科4.45/5(二等上),换算成4分制大概分别是3.6和3.5。
GMAT昨天一刷730(Q51V38, IR8),作文成绩还没出。这是花了一天准备选择题,一天准备作文,半裸考的成绩。达到了Wharton的平均分,可是在中国和亚洲申请人里这个成绩算差的吧?纠结需不需要再刷G,750 - 760比较保险?

工作经验4.5年,在新加坡,某五百强,公司行业top,主工业生产,个人领域supply chain,管培生项目,一直在轮岗,没有exceptional的升职经历或者管人经历。

Dream School是Wharton,现在有一个多月时间准备第二轮。另外想申请两个HS之外的M7,和Insead。现在申请到入学时已经快30,时间紧迫,所以只好速战速决,不打算再拖多一年申请。

以上背景,感觉各种成绩都属于达到平均,似乎够用,但是没有特别突出的。请大家帮我评估希望大吗?还需要刷G吗?谢谢!


答:
根據成功協助個案們錄取哈佛等M7 MBA,及拿下耶魯MBA獎學金的經驗,
以及畢業後進入世界各大創投、私募、管顧,與財星全球總部的生涯諮詢經驗
樓主G要重刷的,並且不建議今年申請,文件準備品質不高的。
又重新申請會難三倍。

天才型牛人,有780實力。有跨文化背景,業界龍頭企業管培有潛力,
有Cross-cultural experience與insights可以發揮
還要看為何沒有Management資歷?
若完整建構生涯導向的申請文件,則M3可以說探囊取物
但有太多問題需要處理:包含Why Singapore,why dual-degree,why not master,why supply chain,why MA,career goals,career gap,why MBA,why now,why USA,why Wharton?
可以說隨便一個有經驗的AO都會問這些問題
就筆者以往參訪Stanford MBA的經驗,Admission Director會翻箱倒櫃要找Who are you?
甚至細到會去猜想你的宿舍室友可能是什麼模樣
並不是名校/高分/雙學位/名企,就能順理成章地進名校MBA就讀
不然哈佛也不會每年可以拒掉兩百個GMAT滿分的申請人
還要看Why you?What’s your career calling? how have you impacted the world? and how will you impact in future?

根據常年生涯諮商經驗,樓主的拖延症是有原因的,從發文的語調不溫不火就看得出來
就心理學界對快樂的定義是五個字母PERMA,其中的M—Meaning「意義」可以說是生涯能否持續的關鍵
當個案沒有朝熱情方向前進,或還在找尋熱情方向時,會本能性地先以「Growth-oriented」成長導向出發,以現在換取未來,並以此暫時逃避探索熱情的問題。
樓主的管培經驗就是很典型的搜尋與成長導向。

然而,一旦出現成長停滯,大腦會再度意識到生涯意義與熱情在哪的問題
甚至會發現過去的努力究竟意義為何?到底要成長到哪裡去?人生到底怎樣算成功?沒有意義的成就就算是能餬口,內心的空虛也像沒有活過一樣,
甚至更有甚者,潛意識會算不出過去食之無味的痛苦努力,究竟是為何?甚至有可能會為了終結痛苦而自絕
而多半在這時,MBA會被誤認為是任意門,事實上卻是一個逃生門。
就算畢業了,由於選擇過多,因而繼續重蹈覆轍的機率非常高,直到找到熱情為止。
然而,畢業就業後,多半就會立刻面臨成家壓力,屆時轉職成本會瞬間飆高到無限大,然後多半就將錯就錯了,造成中年失業與下一代的教養問題,而至惡性循環。

事實上,人的生涯是由生涯三驅力組成:興趣、性格、專業能力。
根據達爾文進化論,生物尤其人類在求生過程中,會在資源支配者(父母)與資源競爭者(兄弟姐妹或近親、同儕等)中,求取最大競爭資源。
而在求生過程中,大腦為了要加速資源取得,而會將個體在環境中的求生利基制約,而成為興趣—簡而言之,就是在應對父母與手足甚至同儕的過程中,建立「贏」的習慣,並且久而久之養成個性。
透過對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的探索,將能找出每位個案平均三種核心驅力,以樓主來說可能是「主流競爭」、「跨文化適應力」,及「綜合性成長」。
將這三大核心驅力像金字塔的邊柱一般,進行組合與投射,就能得出一個「不再工作、快樂致富」的生涯。

因此,樓主為何會移民新加坡就成了關鍵,並且應該是小時候就過去的,不然難以適應Singlish與移民競爭,更別說要在新國大雙主修商管與理工。因此家族背景必有特點,並且與樓主的「主流競爭」與「跨文化適應力」的個性養成有直接關係。

另外,從大學主修的選擇開始,就出現熱情探索的過程,很可能因此才雙主修商管與理工;
並且在畢業後又再出現一次,透過管培輪調,來試探可能的熱情選擇
而選擇是生產龍頭的供應鏈,或許再度跟「主流競爭」與「跨文化適應力」有關,一方面進入龍頭企業又搭上供應鏈的主流順風車,另一方面又能同時運用跨文化適應力及語言的優勢。
然而,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能力排最後。
靠能力所兜出來的叫做「Job Management」;
而由熱情與性格所組合出來的,才是「Career Management」
其中的差別在於長遠的持續力,路遙知馬力。
沒興趣的事做不了三年。

因此,原則上要回頭檢視在輪調過程中,有沒有哪個function做起來比較有興趣?
如果都沒有,則有幾種可能:一種是有少數個案視挑戰為興趣; 也有人喜歡跨部門合作,及綜合性的規劃與策略;
再不然就是興趣完全不在企業內,那就要看樓主的業餘休閒為何
因為「釋放壓力的活動」是快樂致富生涯的重要指標--如果能從是如此舒壓療癒的活動又能發財,那豈不是太棒了?

還有個奇妙的點,就是一般MA Rotation Program只需要兩年,為什麼樓主現在即將屆滿三十歲?

Wharton有Lauder Program是International Management,不過要看樓主有沒有要走國際管理;
供應鏈強校有MIT,但事實上最強的是MSU
當然有的人是成長為挑戰、甚至興趣,則管顧諮詢可以嘗試
則最強的要算百分百案例的哈佛與UV Darden達頓
史丹佛的話就真的不要申請今年,因為要在一兩個月內回答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實在是難如登天
哈佛的Candidacy也不要,短時間太難以構築一個Compelling的故事了
不過樓主最大的問題是真實的Career Management
希望這些有幫助到樓主~

Sincerely,
David 李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軟體專業銀行陞遷困惑



問:


我目前在职业发展,或者说人生道路选择上面遇到了困惑,在思考了几个月后仍较迷茫。因此恳请老师抽空指点,解我迷惑。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和想法。


性别:男   年龄:30


教育背景:

某985高校,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工作两年后读研)

国内排名前5高校读研,专业同上


本科毕业工作后考研的动机,读研期间的心理变化:

当时在软件公司工作,工作很累经常加班,而且工资又不高,感觉就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力。而且感觉一辈子那样下去很没意思,也看不到有大的出路,当时就决定通过考研来改变困境。

为了提升能力和平台,当时就报考了全日制的研究生。

当读研之后,逐渐明白做IT技术这种工作不适合自己,觉得程序员工作生活太封闭,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方式,所以后来研究生毕业后没有找纯IT技术类的工作。但当时对于自己要找或者什么工作适合自己也比较迷茫。后来回家乡银行工作是基于以下考虑:

1、  作为管理培训生,3年锻炼期,不用做纯IT技术,锻炼后可以往银行业务方面转;

2、  银行才成立2年不到,相比于成熟的大型机构,感觉新银行机会多一些,也比较看好该银行的发展,目前也是这么认为。



目前的工作情况:

回家乡工作差不多两年了,有一些新情况出现。

首先由于我以前是学IT方面的,所以进来后虽然是管理培训生,但是和其他培训生不一样,行里安排我直接在总行科技部门锻炼,3年后直接定岗到科技部门;

然后去年我争取到一个去分行锻炼的学习业务的机会,总行也是让我去分行学银行业务,但是去了分行,由于是新设分行当时正在筹建,结果8个月时间,被分行安排到去做分行办公楼装修工程,包括装修,设备采购,付款等;

还兼做安保负责人,广告宣传,企业文化等行政方面的工作。

反正没有学到银行业务。

由于总行科技部的干涉,我就离开了分行又直接到总行科技部锻炼,目前做的工作是商务岗,就是部门采购的招标,合同签署处理等。

所以很迷茫。

1、  目前年龄比较大了,还有一年时间定岗,可能真的被定岗到科技部,而在银行科技部门发展很有限;

2、  在国企工作,升职很多要看关系,而不是看个人能力,而且由于流动性很小,领导岗位都已被占据,要升职需要关系、能力还要看机遇,很多人到了中年还只是基础领导岗位,这是我无法接受的;

3、  所以我很迷惑,我的出路在哪里?


在工作期间我自己通过了一些考试:

柜员上岗资格、客户经理上岗资格、金融风险管理(FRM,国际认证)、银行和证券从业资格


MBIT测试结果

ENTJ 统帅型——一切尽在掌握


工作和人生期许

1、  我觉得人这辈子一定要过的风光,作为男人一定要有一份自己的事业,不能碌碌无为,所以养老的工作和生活我不能接受;

2、  我希望找到一份工作,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能够通过自己3,5年的努力,能够成为专家,积累了人脉后,到时候能够自己创业;(最近还在考虑做猎头,不知道是否合适)

3、  只要选对了方向,我愿意付出努力去奋斗,也愿意面对风险;



我的困惑:

首先我能够愿意为了工作,愿意付出精力和时间去拼搏。

目前感觉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

因为在国企,就算付出了精力,但是上升通道太小,自己不能掌控的因素太多了。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所以我的主要困惑是发展方向问题,希望能找到一个方向,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能够通过自己3,5年的努力能有所成。



所以整体而言,我目前没有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迷茫,但是时间过得很快。我想尽快确定方向,不能再徘徊了。

恳请指点。万分感谢。



答:

曾經處理過一位地方名校本科的個案,這名個案某個暑假在國內接待過哈佛及斯坦福的學生交流會議,當時互相交換了對自己未來的期許。哈佛跟斯坦福的學生問了這名個案:「你將來要做什麼?」這名個案回道:「要出國讀研,念像你們這種檔次的名校~」對方笑了笑,回說:「如果可以不浪費時間念書的話,我們現在就想賺大錢!」當然不是人家說了就對,不過的確點出了一個非傳統思維。


統帥型嗎?

當然不是每個心理分析都準,姑且看看就行了。

如果這些心理分析都這麼神準的話,這世界早成烏托邦了,人們不會也就不會過得這麼辛苦了。

不過會有這樣的測驗結果,也非空穴來風,那麼內心的統帥特質去哪了?

都能進高校讀研,掌握了頂尖技術,怎麼不出來帶領整個產業整個世界呢?

不見得一定要在國企,字裡行間也看得出你想要得到一個去私企的認同,那又何必要誰來認同你呢?

想做什麼就去做吧~

還要人認同你,那就不叫統帥了。


工作的薪資與工時談判,來自於社會的供給與需求的平衡。

當供給多過於需求時,替代性高的職務報酬就會下降,

相對的,供給的一方為了爭取服務少數需求,就會以「提高服務內容」的方式來爭取,多半導致工時延長的惡性競爭,到頭來行情遭到破壞,搞到大家沒飯吃。


然而,之所以會出現供需失衡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一窩蜂效應」,大家聽到計算機技術在職場上很火熱,就一窩蜂去念計算機去了,也不管自己喜不喜歡,結果導致大家都會計算機,僱主隨便找哪個都行,

但是雇進公司以後,發現這些人雖然都有技術,可都不做不久,因為這些技術人員多半不喜歡編程,要嘛覺得太枯燥乏味,要嘛覺得外頭光鮮亮麗的工作又多又好。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是誠實的面對自己,找出自己真正喜歡的興趣事物,並且反思其中對自己有趣的環節是什麼?

都能讀到高校了,不會完全對編程沒興趣的。

不過在讀研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而讓你發現不想做程序員?

封不封閉端看你如何看待這個專業。

現在除了苦力工人以外,哪個專業不是待在辦公室裡面做事?

因此問題出在專業上你有多頂尖,能不能以一個專家的角度,來帶領業界走向下一步。


有幾種有效的方式,可以解決此類困境。

一個是看看你平常做什麼最開心?做什麼時間過得飛快?做什麼會讓你廢寢忘食?

很多人是在打電遊的時候會打個沒日沒夜~

這可是很關鍵的線索!

是打哪類電遊?再破解哪類關卡時最激情?是自個兒打還是在線找網民一起打?最喜歡使用哪類角色?有什麼特殊屬性?喜歡在團隊裡扮演什麼角色?自個兒玩的時候,又喜歡如何進行?


只有這樣抽絲剝繭,從學業、工作與生活鎖事中,抽取出「興趣技能環結」,再以這些興趣環節重新整合出興趣事業,這樣自然會享受專業興趣而「不再工作」, 並且不斷進步,直到攻上屬於自己的喜馬拉亞山頂,就能征服世界,突破「供給需求平衡」而成為賣方市場,自然會「免工作還發橫財」,突破經濟自由,享受快樂人生。


Sincerely,

David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面試時的「131」結構

不論是申請或是過年後轉職,現在都來到密集面試的時刻 
為什麼大多數求職者或申請人在面試過後,只能把沒消息當作好消息? 
卻有許多個案可以在面試的當下、或是隔一兩天就拿下Job Offer; 
或是申請者秒殺錄取信甚至獎學金? 
其關鍵在於強大的自我了解與產業領導力。

傳統上,面試的答題策略都是: 被問到Walk through Resume,就把各個工作抬頭的職務說明解釋一遍; 
被問到領導力,就趕快想一個領導力例子來回答; 
被問到團隊能力,就另外再想一個跟團隊能力相關的例子來回答; 
以此類推。 
聽起來天經地義。 

不過,會有個問題,就是整個面試問完後,不論是面試官或是被面試者都會一頭霧水,不知道受試者的整體人格為何? 
為什麼要選這些工作?
又這些領導力或團隊能力是從何而來? 

雙方都只得到片段資訊~ 
那麼當下次再遇到其他類型的挑戰,僱主或招生委員都無從判斷受試者會用什麼樣的人格特質來面對,而也因此變成整個面試過程都在大眼瞪小眼的狀態,浪費互相的時間。 

而面試者們也都一頭霧水,在焦慮之後互相取暖,告訴親朋好友或戰友們某幾題答得很好,其他某幾題則是頭腦一片空白...等等,然後上網分享面經~ 
甚至當不少牛人拿下夢幻單位面試時,還會出現粉絲膜拜等現象。 
然而,對整體的題型結構與背後目的幾乎無法捉摸。 

根據成功協助個案錄取哈佛MBA、多次M7及常春藤MBA如耶魯、康乃爾、西北、MIT、哥大等錄取含獎學金, 
以及協助眾多個案進入全球各夢幻職務如:創投、私募、管顧、全球品牌策略單位創辦人、負責人等經驗, 
筆者在此分享一款行之有年的革命性面試結構:「131結構」 

當面試時被問及各類題型(如:領導經驗、危機處理經驗、團隊經驗...等)時,都是以: 
1) 中心思想 3) 行動方針 1) 總結 
中間伴隨案例說明。 

如此結構有何特性及好處? 
很簡單。
各題的中心思想必定與筆者長期討論的「生涯金字塔」中的關鍵--核心生涯驅力產生構聯,並且不斷產生組合與重複。 
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千手觀音」的形態—不論面試官從何種角度投出變化球,受試者都有某隻手能夠接到,並且回到最中心的生涯品牌,也就是同一個觀音。 

一旦產生如此強大的核心生涯品牌,面試官將會被震懾,發現受試者一以貫之的思想,其實其來有自,就是從環境求生經驗而來的方形西瓜。 

而如此的強大的中心思想,將會使該生涯追尋者的熱情專業投射到無限遠,並且產生獨一無二的不可取代性,因而脫離競爭,如入無人之境。 
此時,面試單位將會因為談判結構改變,而出現被替代性,而不得不以高薪搶人; 
而招生單位也只能拿獎學金利誘入學。 

祝各位面試愉快~ 

Sincerely, David 李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七個工作天!繼往年全獎後,再度秒殺Top 20 IU Kelley MBA面試邀請!

七個工作天!繼往年全獎後,再度秒殺Top 20 IU Kelley MBA面試邀請!

GMBA 650+,傳產,非弱勢,無美籍,非台政清交成

#SuperfastInterview

#Top20MBA

#LowGMAT

#傳產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內定輪面試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內定輪面試


MBA面試邀請一般要等多久才會拿到呢?

根據各校網頁說明,申請人在提交申請後4~8周左右,才會拿到面試邀請。


然而,繼往年八個工作天內拿下M7哥倫比亞MBA面試邀請後,今年當許多學校都還沒死線之時,已經有個案再度創下最速記錄,於9個工作天就拿下了Top 10 MBA的「內定輪」面試邀請!個案條件還包含Low GMAT,無美籍、非弱勢、非台政清交成等。

尤其在今年因為全球武漢肺炎疫情而免試入學,所造成申請人數暴增的危機時刻,反而異軍突起,實屬難得。


什麼叫「內定輪」面試邀請?

這概念就像我們小時候玩的「大風吹」,當席位有限時,會從最裡面一路坐滿到最外圈,直到擠不下為止。

原則上,只要早於表定時間的4~8周內所拿到的面試邀請,筆者都給它這個稱呼叫「內定輪」面試,因為根據經驗,拿到這些閃電面邀的個案,基本上都會「內定」錄取,而越早拿到的面試,其拿獎機率越高,除了全奬機會以外,最常見的動輒都有半奬。


為什麼會有內定輪?

有幾個原因。招生委員尤其招生總監都是動輒二十年資歷的老手,能夠快速判斷哪些申請人具備高度競爭力,且能幫助學校強化課程品牌定位與招生目標,例如:拉高平均分數、達成就業數字、策略分佈學生背景與方向、極大化課堂案例討論...等,甚至要有人來開辦社團與加入海外課程等。

因此要先找出台柱級的內定人選,建立班級核心學生群。

然而,申請人並不是只申請一間學校,因此學校會有Yield Rate的問題--就是發出錄取信對比實際入學就讀的比例,並且列入排名計算。各大名校都設法將Yield Rate維持在五成以上,且越高的入學率代表校名號召能力越強大。哈佛與史丹佛能將入學率維持在九成。


那麼,當具備高度競爭力申請人出現時,就會出現「各校搶人」的現象出現。

該怎麼搶呢?很簡單,就是要趕在申請人拿到他校標準時程所發出的面試邀請之前,就要先鎖住此高手申請人的選項。


因此,各校招生總監會在死線一到、剛拿到申請人文件時,就快速瀏覽並找出具備高度競爭力的申請人,然後快速發出面試邀請。

有拿到這些閃電面邀的申請人們,會發現能選的時段沒有太多,頂多只有兩三周的日期可以選,而每個日期也只有幾個時段能選,並且一猶豫就會被訂滿,而需要發信跟招生委員要求額外時段。


由此,只要掐指一算,提交隔日就拿到面試的就算是最快的、最強的申請人。

通常學校會要求這些內定輪面試的申請人們,要在兩至三周內完成面試。

根據筆者經驗,有些超強申請人在面試完隔天就能拿獎學金!

其他的就還需要一兩周才會「放榜」,而多半也是快速錄取。

重點來了:放榜後會有三周左右的考慮期,就會來到"Deposit Day”定金截止日。

各校若想要搶人,就必須要在表訂的四到八周之前,用定金截止日將申請人的選擇「鎖住」

讓申請人在還沒有其他學校消息的狀況下,送出定金。

而定金都繳了,除非後續有更高檔次的學校發出錄取信,不然申請人多半不願意讓定金被沒收,就會將就來念了。

而也透過這樣的時程計算,可以準確算出學校所設定的對手是誰。


至於如何可以有眾多個案連續秒殺Top 20、甚至Top 10常春藤名校MBA的面試邀請?

請靜待日後分曉~


Sincerely,

David 李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狂賀!內定輪再現!秒殺Top 10 UM Ross GMBA 面試邀請!

 狂賀!提交後11天!秒殺Top 10 UM Ross GMBA 面試邀請!

G=650+,國立大學,傳產,非美籍,非弱勢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申請時程與托福重要性



眼看就要十月下旬了
根據往年經驗,這段時間多半還是靜悄悄
原因是因為好不容易考了一個號稱堪用的gmat分數
但由於死線快速逼近的關係
申請人已經沒有時間再拖了
只能趕快轉往另一個相對簡單的考試—托福
不過不像智力測驗靠語氣轉折可以猜得出學派論點
托福是語言能力認證考試
雖說難度比gmat簡單許多,選項也只有四個
但單字量是以發散性為主,目的是為了適應各科學領域的廣泛詞彙
因而理論上應該先跑半馬、再跑全馬—>先準備托福,再準備gmat

那麼究竟哪個考試重要呢?
傳統觀念以為gmat比較重要,因為要列入排名計算
而在權威排名U.S. NEWS中,佔16.25%的重要性
然而,雖說托福不列入排名計算
但事實上對學校而言,溝通表達尤其是口說能
力,是能否成功求職就業的關鍵
而就業成功率在排名中佔50%,包含僱主滿意度15%、起薪14%、畢業三個月內就業成功率21%
而根據許多小留學生個案的說法,同學們的平均分數是110
在學校普遍沒有具體方法聚焦生涯目標的狀態下,托福會比gmat還重要三倍有餘
曾有個案gmat<700,TOEFL>110,只有兩年年資,無身份背景,就上了前十五名校MBA
但每年都有gmat 700++,托福沒有滿百,則十餘年來幾乎沒有錄取前40名校的個案

那麼反過來,一旦有了明確生涯驅力與目標,原則上會對熱情領域專注前進
並因此不斷培養該領域字彙,並在平時就養成大量思考與默念的習慣
並因為產生一專深領域的字彙深度,而觸類旁通
那麼考口說與面試時自然會脫口而出
學校會驚為天人,對你如此的領域專業字彙量與口說能力大有信心
就會優先錄取你,請你去當學校榜單了
然而對你來說,這不過是要實現熱情生涯的必經過程罷了
申請人與海外求職者加油~

Sincerely,
David 李

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本年度申請時程規劃


一轉眼已經十月了,雖說離明年一月初死線還有三個月,但對於尚未考得理想分數、且不知為何而戰的申請朋友們來說,除非是全職申請人,不然若是與大多數申請人同樣在職申請,那麼今年應該是來不及了~

原因是因為即使目前已經有理想分數,那麼就算照著SOP走,光要逐一挖掘生涯方向與建構履歷就要六到十週,如此掐指一算大約要十二月中~

雖說這些前置作業佔整個申請流程的七成左右,後續Essay與推薦信的故事題材也會躺在那兒等你,但依照一題Essay從選材、架構、編寫到刪改,少說要一、兩周的時程來看,就算寫完三大核心題型Career Goals、Leadership、Contribution等,至少也要一個月。

雖說這三大題型可以丟出至少四、五間的學校,但還有推薦信撰稿、還要等待回覆; 而填個八間申請表少說要一周...等,如此一來最少已經一月中去了。不用說那些排名越前面的學校,變化題越多,字數越短,也因此越難寫。


當然有人說哪裡需要那麼久?不是直接跳到寫出漂亮的Essay就行了嗎?

很簡單~沒有經過深度生涯挖掘的申請人,Career Goals不是將錯就錯,就是用掰的。

如此一來不但不知個人的生涯驅力與性格方形西瓜,也不知Career Goals與Why MBA、Which MBA等為何而戰的問題。除了因為畢馬龍效應而使考試難上數倍之外,申請文件也會東一塊、西一塊,而沒有核心架構與邏輯,推薦信也不知從何互補。如此在Adcoms看到整份文件時,會是七零八落,或是一個超大問號,而難以有突破學校期望的申請強度。就算有幸拿到面試,也不堪一擊。

只能靜待不會發生的奇蹟。


而這樣的奇蹟只有一種可能會發生,就像往年某期鏡周刊的封面故事--台灣首富富邦蔡家的長孫,在受到老爸台哥大董座蔡明忠的安排下,從知名家族事業學府南加大畢業後,安插進入外商管顧歷練,再安排到騰訊,而後再度悉心安排進入華頓商學院就讀MBA,加入剛獲得亞軍的堂哥及川普、依凡卡、巴菲特等眾多富二代行列。

只要投對胎,不到三十歲就有五十億身價~ 

而根據鏡周刊該篇報導的統計表格,從華頓畢業的九位知名台灣校友中,有四位姓辜,三位姓蔡。

不知華頓商學院副院長在受到蔡董宴請來台餐敘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這篇報導~ 就自己所領導的商學院可以由名家安排進入就讀,有何看法?

如果名校都能這樣接受安排,那何不安排進入哈佛、史丹佛或普林斯頓呢?

順帶一提,根據常春藤MBA獎學金經驗,雖說絕大部分學校的申請表格中,都有欄位詢問父母姓名職稱,及是否有校有血統,甚至是財力證明等。但還是有些超級名校如:耶魯等,是完全找不到如此欄位填寫家族背景的。

就算你是牛魔王的兒子,也請乖乖排隊申請,公平競爭。

大夥加油囉~


Sincerely,

David 李

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人的第四大本能—多元性


情緒流體式的生涯管理是由人類演化而來的。

由於生物不進食會餓死,而衍生出人的第一大本能:求生、求取父母認同、與身分定位與差異化,再由此衍生出對成功與求勝的本能。

而在社會化與全球化的結果,人們為了求取最佳競爭資源,而演化出教育求知、競爭情報,以及成長等需求。


另一方面,在全球父母對子女的競爭與成就焦慮下,常有父母限制子女僅能專注於課業活動的現象,而導致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對多元資訊與體驗的需求未被滿足,而在長大後產生「物極必反」的現象,而變得不由得持續不斷地追尋新資訊與新體驗,卻似乎永遠都無法滿足無底洞般的多元性資訊渴望一樣。


講了那麼多理論,那麼跟求職與申請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而且高度相關。

每個人每天有24小時,每天工作至少8小時,每週至少工作5天,剩餘的時間是業餘活動與休息時間。由於人的興趣與性格是潛移默化的,同一個人的價值觀並不會分工作與生活的差異,因此當多元性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會在工作上或生活中求取補償,因而造成有些人會拼命從事業務類或資訊類的工作;而下了班以後,會繼續進行資訊蒐集、或是多元性體驗活動,以求這項多元性本能的渴望被滿足,直到每天的體力與腦力耗盡為止。


而也由於人的價值觀是潛移默化的,除非遇到重大變故,否則在短期內可以假設為恆定。那麼,人在某時期內的活動會出現重複的模式。

就多元性這項本能而言,常見的活動有:資訊蒐集、社交、瀏覽成功案例如:球賽、熱門運動賽事與娛樂活動、旅遊...等,卻常有人無法解釋為什麼會有如此重複的活動。


而僱主與申請審核委員為了要了解求職者與申請人的求職、申請動機;以及競爭力、文化適應性,以至貢獻,會大量追問求職者與申請人的工作型態與業餘活動。


事實上,其實生涯邏輯是反過來的—是因為人的本能在適應成長環境的過程中,所養成的求生利基,而逐漸形成的興趣、性格與專業能力,而自然造成人們所從事的工作與業餘活動。而從這些活動之中,經過本能的歸結,能夠整理出各項活動背後的核心驅力,再加以重組後,進行專注性地培養與經營,就自然會擺脫盲目的潮流追尋,並突破競爭,最後以獨特的生涯驅力貢獻社會,換取身心靈的滿足。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周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人的第三大本能—自由 1



經過生物尤其人類數百萬年來的演化,為何世界還是長這個樣子?就是因為第一大本能--求取父母認同。
而父母有永續家庭的本能,會將他們所知的最佳生存方式交給子女。
然而,這時會牽涉到父母對環境的掌控能力,這跟父母的自我實現程度、經濟自由度與不安全感、祖父母對父母的認同度與教養方式、己所不欲施於人...等條件有關,造成父母對子女的控制嚴格程度。
而當被父母控制地過度嚴格時,子女會尋求各種方式逃脫。
這就形成了人的第三大本能—自由。

例如:當父母因為現實考量而犧牲熱情,卻因為從事非熱情工作而有志難伸時,求取自我實現的欲望難以施展,會因為移情作用而轉往對子女的控制。
那麼,子女會本能性地脫逃,而無心插柳培養出某些驚人的脫逃能力,例如:邏輯辯論能力與調查能力(用以破除無謂限制)、交友能力與才藝能力(用以成為脫逃的藉口)、交通能力等。

這些能力跟生涯管理與申請有何關聯?有的,而且至關重要。
由於這些家庭環境條件,會造成每個人的獨特能力,並且行之有年,甚至因為「意向加重」而形成興趣與價值觀,及能夠產生互補性的交友圈...等。
如此將會形成每個人獨特的”Identity”身份定位,並可組合出未來生涯使命。
而當有如此的自我了解與使命目標後,自然就能找出未來與現狀的技能需求與差異,因而進行選校。
而申請者條件也不再只是看學經歷,比校名、公司名,而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與興趣,並且在使命領域中有驚人的能力組合,及常年的成功足跡,能使申請條件瞬間提升數倍至數十倍。
而由此高度自我了解所投射出的生涯目標,也會因為過去生涯足跡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大幅提升就業成功率,等於幫學校一個大忙,做了一顆能完美就業的球,在各大排名條件中,都占有至高比例,且因此能大幅勝出其他求職與申請對手。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人的第二大本能--社交



只要稍微觀察新生兒,就會發現才剛出生不用幾天,這些剛來到世上的小嬰兒們就會主動跟外界接觸,不論是透過發出聲音、眼神交會、表情傳達、手腳伸展勾連...等。
由此可知,社交是生物尤其人類的本能。
在數百萬年的演化下,生物尤其人類出現合作與競爭本能。
並因為競爭的複雜性與激烈程度不斷地提升,因而逐漸由個人競爭轉往團隊競爭
而人也需要親情、友情與感情的支持,並孕育下一代,因為沒有能力孕育下一代的都絕種了。
其實,生物尤其人類本身就是愛的結晶,也因而當人與外界產生情感連結時,會感到幸福快樂。
因而每個人都是people-oriented,但卻又有不同的社交方式
所以如果在Essay裡寫你是people-oriented person,會直接被拒,因為每個人天生都是people-oriented person,除非在社交過程受到傷害,而因噎廢食。

而由於家庭是第一求生環境,個人會在家庭中、由其父母與兄弟姐妹的互動模式下,而制約出各種關係建立能力與溝通模式。
因此個人的溝通與關係建立模式,會隨著父母親的職業病、互動關係、父母親的個性特質甚至養成、個人的排行與性別,甚至被父母拿來比較的對象...等,而產生差異。
而由此制約出的溝通與社交特性,由於家庭結構固定,而反覆練習並成功無數次,而形成反射動作,因此如此的固定模式將會成為未來生涯發展的基石。

例如:個人若因為家裡是做生意的,而從小耳濡目染看到父母親跟外界互通有無、並賴以生存,就會將此模式學習內化,而成為個人的固定行為模式。
如此的溝通模式,會適合從事業務類工作,並且因為成長過程的常年訓練,而熟知箇中訣竅, 並在履歷中有大量業務協商的成功足跡,且因而能在MBA課堂中的Sales & Marketing Management課程產生貢獻,並在各類團隊專案、競賽,甚至顧問案中,扮演對外談判的角色。

那麼,業務行銷見長的學校如西岸各校,就會因為眾多僱主都有業務類開缺,而能協助學校提高就業率,佔排名條件如U.S. News的21%及僱主滿意度15%,甚至業務類職缺的畢業起心可高達10萬美元年薪,同樣可滿足排名條件中的畢業起薪條件佔14%,就會一口氣滿足高達50%的就業相關排名要件,比GMAT所佔的16.25足足高出三倍有餘。
當學校發現申請人有如此自我了解與生涯專注性,就會自然相信申請人在兩年MBA期間求職不會亂鎗打鳥,而會一以貫之,並選擇相關課程來提升業務管理領導力,因而優先錄取該申請人。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人的四大本能 (1) 追尋父母認同及身份定位的本能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人的四大本能 (1) 追尋父母認同及身份定位的本能


繼先前討論過的生涯核心驅力所投射出的生涯使命與長、短程目標,及以生涯使命為導向的個人化領導力提升,今天可以來討論這些神奇的力量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當然有人會問說:「大衛,拜託~申請都火燒屁股了,哪有時間討論什麼本不本能?怎麼不趕快談談選校跟Essay題目到底怎麼寫?」
這部分簡單說就像阿凡達的納美語一樣,當旁邊的科學家還在苦練半天時,主角山姆沃辛頓直接一句話帶過:「語言只是拿來用的。」
選校與Essay也是一樣,只是拿來用的; 重點是能夠改變世界、又帶來快樂與財富的生涯使命。
當我們了解自我的生涯驅力、使命目標,及個人化領導力,自然會依技能需求選出適合的學校,並且遇到各類Essay題型都能迎刃而解。
也因此,了解驅動我們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根據常年生涯咨商經驗,人有追尋父母認同及身份定位的本能。
這是人的第一大本能。
由於家庭是人的第一求生環境,且結構恆定,因此人會在父母所設立的家庭規範中適應,並且成長。
由此,父母親的職業病、性格特性、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甚至是祖父母的相關背景,都會成為我們性格養成的環境條件。
例如:公務員父母常會將在單位中的官僚制度帶回家,因而子女會為了要突破如此沒邏輯的要求,而被訓練出超強邏輯。這些邏輯超強的子女多半在校園時期會參加辯論社,以追求自我身份定位,並多半在日後從事需要高度邏輯能力的理工類工作。

人還有社交本能,及在社會化的教育競爭下,演化出自由、多元等本能。
筆者將會在未來文獻中逐一解說。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