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Former NSHMBA Career Counselor Taking Questions: 如何定義成功

如何定義成功

還記得小弟當年僥倖在而立之年就當上美國最大MBA徵才會NSHMBA的官方職涯顧問,也是史上首位華人顧問,諮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MBA畢業生如何求職。當時在會場上,有遇過剛從雷曼兄弟倒閉前出來的西班牙裔華頓學生,在進修MBA前做過兩百多份企業評價分析報告; 也有遇到NASA供應商出來的西北老美MBA,在進西北之前,曾經根據NASA的五年計劃,替公司寫過一份四百頁的白皮書; 也遇過IBM印度來的西北MBA畢業生,MBA前從菜鳥工程師做到資深經理只花了六年,而他老兄履歷表上每個工作的第一條就是「18個月(甚至9個月)內昇遷至下個管理職位」!還遇過一位26年經驗的委內瑞拉經濟學家,身兼教授的他想從徵才會上轉換管顧東家,兩頁密密麻麻的履歷讓人都不知從何看起,甚至不知道是誰在諮商誰!

當時令我好奇的是,這些人在當下的成就,就已經讓世界上的多數人望塵莫及了,應該已經算人生勝利組了吧?為什麼他們還要念書、還要轉職找更好的工作呢?難道他們這樣還不算成功嗎?那究竟怎樣才算成功呢?

當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人比人氣死人,而對成功也是自由心證,每個人都有不同解讀。而小弟提出的也只是從生涯諮商的經驗角度出發,永遠都還會有比這更好的解釋,開放討論。然而,就專職從事生涯管理專業至今將近十年,諮商過少說二十國、數千人的經驗,歸納出一些解釋。而這與小弟近日所接觸到的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思想,有許多的刺激火花,也能將生涯管理角度詮釋得更完整。(可參見「被討厭的勇氣」一書。)

成功應該是「當下」的自我價值認同。時間是不斷前進的,人也會經歷生老病死的循環,而如何在有生之年追尋成功,就個體心理學的基礎論調,這些定義完全在於當下個人內心的解讀。有的人覺得進入麥肯錫、谷歌、蘋果等頂尖企業就是成功,這是基於社群之中的競爭而言,有人期望成為人中龍鳳,然而在競爭關係之中,將難以產生信任,而這樣的人生也會因為時間的經過,而因為光環的變化而肯定或否定人生。

也有人覺得錢多事少離家近是成功,這原本就是思想的自由,不是誰叫你不能這樣想,就只能甘於被洗腦。然而,那些頂尖企業也是人創出來的,而被人奉為消費性電子之神的賈伯斯,也已經上天堂了。而由於時間會一直過下去,就個體心理學的解讀,若是以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關係來定義成功,就會出現「復仇循環」,就像當年球王費德勒一反謙遜常態地誇下豪語,在對決前酸了「英國希望」安迪穆雷,說英國球員要等十五萬年後才可能拿下勝利。雖然當年費德勒一如預期拿下了冠軍,但近年因為運動生涯年事已高,體能的快速衰竭,造成近年已難以匹敵這位英國希望。由此可知,成功難以用人際間的競爭來做定義,否則從沒拿過NBA冠軍的飄髮哥奈許或是惡漢巴克利,難道他們的運動生涯就失去意義了嗎?當然不是的。而假以時日,正值體能巔峰的穆雷也有年華老去的一天,難道就這樣長江後浪推前浪,復仇個沒完嗎?當然也不是的。

由此對照小弟當年在美國徵才會上的諮商經驗,當時曾好奇詢問了剛從雷曼離職、進入華頓就讀MBA的西裔帥哥,問說他是怎麼錄取號稱「Magic 7--魔術七大名校」的華頓商學院?奇妙的是,頓時他老兄忽然自信地挺起胸膛,說了句”You need to be ready."然後侃侃而談他如何完成兩百多份財務分析。然而,才剛講完,話題轉到如何在樓下的徵才會上(顧問相談室在會場的三樓)找到一個高薪工作,卻又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忽然駝了下去。說來諷刺,競爭力超強的他,才剛完成了號稱史上最殘酷的全球學歷競爭(美國MBA堪稱是有史以來最值錢、也最競爭的國際學位,頂尖商學院畢業生平均年薪約為十三萬美元),可說是達到了人生的頂峰,卻在下一個就業環節意志消沉。當然想必他日後能夠落腳知名企業,坐領高薪,甚至快速陞遷。然而,由外界的競爭與認同來換取的成功定義,其實是操之於人。那麼難道那些創立頂尖企業的創業家們的命就比較值錢嗎?當然也不是這樣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生涯成功?該如何定義?
生涯成功應該是:「運用自己的興趣專業與獨特個性,持續以獨特立足點貢獻社會,並且不斷精進,以品味無欲則罡的每個當下。」聽起來很哲學,不過這是就多年的諮商經驗所歸納出的心得。一切的成功都只是一時的,而人生並不是只有成功的那個時間點才有價值,而是整個人生的歷程。因此,成功並不能用競爭或時間來定義。成功的價值由個人自己評斷,並不受他人眼光影響,並且應該在人生的每個當下。就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說法,受他人影響或尋求他人認同,是未做到「課題分離」的心理建設,且誤以為人生是與別人的競賽。主要的原因來自於「不健康的自卑情結」,因為「沒有A,所以無法達成B」的無相關因果,來達成逃避人生任務的目的。而活在每個當下,才會每個時間點都有價值。不然就會形成阿得勒所說的「追尋成功的人生,是最大的謊言」。

有趣的是,「無欲則罡」是一種心理狀態,隨時都可以達成,只要你心念一轉就行了。當你體驗過這個心理階段,你會發現無窮盡、源源不絕的幸福感其實是由內心油然而生的,跟外界並沒有直接關聯。跟我們千年留下的「知足常樂」的哲學是差不多的。這並不是說沒有欲望,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人之所以身為人,是因為生物的演化而來的求生本能,需要有希望才能生存下去,而有希望就會有欲望。這是天經地義的,本身並不罪惡,反而因為有希望才能持續的生存發展下去。

而討論無欲則罡之前,要先建立「恐懼來自未知」的概念。心理研究告訴我們,恐懼來自於未知,而最有效解決恐懼的方式,是透過self-awareness自我了解。就生涯管理而言,當了解自我價值觀、生涯動機、個性的各種面相與獨特性、興趣技能、發展意願與專注效能、相對社會價值與歸屬,以及未來願景等,基本上就能達到一個社會環境之中的已知,一方面能有效消除恐懼與不安感,另一方面也能在變動的環境之中,找到自己內心的安定感,並且健康的與社會相互貢獻,互利共生,產生快樂。這個境界就是一個「無欲則罡」的境界,讓你不受外在環境干擾,而發自內心的幸福感。

講了這麼多,結論就是,你要的成功就是「當下的自我認同」--從找出你獨特個性、興趣專長及發展力、與社會立足點與互動,以產生獨立於競爭之外的self-awareness自我意識,進而產生自我認同。這就是成功,不論何時何地,不論你社會地位或收入高低,也不管你的公司名與職銜。能夠獨立自由的在社會中生存,並且由相互貢獻所產生的快樂,而能幸福的存在。這就是timeless success恆常的成功。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講座] 4月12日(週日) Ding Analysis講座 from MBA career management perspective



Ding Analysis講座 from MBA career management perspective

講了那麼多「王牌操之在我」的生涯管理觀念,又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那還要活在招生委員的生殺大權之下,不是很虛偽嗎?當然不是這樣的。並不是「活出自己」就不能尋求名牌,而是主動性與被動性的差異,讓你不需要受到他人評價的牽制,讓你從根本的心態上就從外在條件影響脫離,讓你的生涯價值不受名牌影響,反倒是讓名牌反過來追求你,就像勞力士請來費德勒跟老虎伍茲代言一樣。就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講法,這叫做「回報束縛」—為了追尋名校MBA動輒十五萬美元年薪的就業數字,如果能在身上掛個名牌,當然是很誘人的。然而,要突破的是活在招生委員的評價之下,活出自己的價值。連招生委員都說,錄取標準沒有規則,而學校的目的是在組成最大品牌價值的班級,因此連學校也不曉得最後會錄取誰,只有到最後一分鐘的最佳組合才知道。

那如果我們能在活出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剛好經過招生委員的審核標準呢?在生涯視野與財務回報的實現過程中,不諱言的說,這種能加速生涯實現的回報是很值得追求的。那就要知道招生邏輯的路在哪,才會「剛好跨過」。

Ding Analysis由生涯管理角度解析 講座內容:
  • 硬體背景條件與商學院經濟學
  • 生涯動機的清晰程度、目標投射與可行性測試
  • 事業足跡對於MBA前後的生涯構築
  • School fit的投射與媒合
  • 何謂Holistic全方位審核?如何因應?
  • 領導力的人類貢獻與自由心證
  • 自我了解與個人品牌魅力
  • Essay、履歷表及面試如何溝通個人品牌?
  • 被ding之後怎麼辦?地球繼續轉,生涯如何走
  • 如何「再次經過」招生與生涯的黃金交叉?
  • 最後,被ding如何走出心理創傷?

時間:4月12日週日下午兩點至五點 
地點:蛙咖啡松江店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69巷5號(南京松江站4號出口直走5分鐘)

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由於場地座位有限,請來信至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告知前來人數,並索取一份免費的Career Assessment Sheet生涯檢視表,以利進行現場互動諮詢。

Sincerely,
David 李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fb: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Blog: 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何謂幸福生涯?

何謂幸福生涯?

許多人覺得,有名校光環,知名企業的名聲與職稱,相對優渥的薪資,雖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的工時,高速步調的企業文化,有著猛虎強龍卻又談笑風聲的同事等等,就是一個幸福生涯。其實根據長年生涯咨商經驗,幸福生涯並非如此。

名校光環與知名企業的聲望與職銜當然好,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我們的競爭力,並且能成為人人稱羨的英雄人物~

然而,就筆者早年的親身經驗,發現這些都乃身外之物,並不會真的帶給你快樂。筆者雖出身非名校,但僥倖破格錄取國際龍頭企業,成為比菜鳥秘書更菜的超級菜鳥,穿著西裝筆挺,拿著裝著業界龍頭名片與業界創新產品手冊的公事包,穿梭在各跨國企業大廳,跟同樣自信滿滿的同行們龍飛鳳舞眉來眼去,在上任沒多久屁股都還沒坐熱,年紀輕輕就簽下連總經理都沒簽下的全球龍頭大廠的合約,創下部門最年輕簽下龍頭客戶的記錄,獲得部門同仁起立鼓掌,總經理前來讚賞,同事投以欽羨眼光,紛紛前來詢問是怎麼辦到的?客戶見到總經理時,不僅當面讚許服務品質,還告知已將下年度預算編列續約。當然,也當場賺了一筆當時算相當有感的佣金。

還記得當時比小弟資深的菜鳥正妹秘書,趁老闆不在時把小弟拉了過去聊了一會,心想真是卯到了~不過就當她問到我是怎麼簽下這個連總經理出面N次都簽不下的世界龍頭時,我當時內心忽然一股無名火,只能誠實地說,我其實什麼也沒做,只是把公司製作精美的產品文宣送去給客戶罷了。解說產品的時候,客人還在講手機喝咖啡,根本正眼也沒瞧我一眼。之所以能簽下客戶,是因為總經理跑錯部門了,客戶內部重整,因為我菜沒事做,只好多跑幾個部門,死馬當活馬醫,結果瞎貓碰上死耗子,客戶過幾周自己打電話來說要簽約,我只是再把合約傳真過去罷了。連為了展現誠意要親自送上合約,都被客戶拒絕。

看著正妹有點驚愕又略帶失望的表情,內心忽然有種解脫的感覺,脫口說了一句:「這公司大,並不是因為我。」就在這樣菜鳥間的不設防對話中,我當時內心非常篤定地了解了一個真理--光環背後的無盡空虛。當時也對自己說,總有一天,要靠自己的力量,成為一個真正有本領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貢獻社會,而不是依賴外在的光環,當個光環下的跑腿小弟。

日後,由於學歷不如人,換過各類工作,從傳產到IT、媒體、電信、教育、本土到外商、小公司到龍頭、業務做到產品、行銷再做到市場調研,被人帶到帶人,進過世界發行量最大雜誌工作,卻拿來擺地攤,中間一路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到最後留美MBA,再到創業,並進入美國獵頭,還意外當上美國最大MBA徵才會的官方職涯顧問。咨商過無數MBA求職者,許多在實習及畢業後進入歐亞美領導品牌總部,有些人找到幸福生涯,也有更多人在半路上,做沒一兩年又雞肋倦怠,又往轉職之路揚長而去。

到底什麼是幸福生涯?
這是一個龐大複雜又見仁見智的概念,不過簡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的興趣專長與獨特性格來貢獻社會,從此快樂的執行興趣技能,因而不像在工作,財務報酬又能滾滾而來」。要從許多面向探討。

首先要區分「Intrinsic內在導向特質」與「Extrinsic外在導向特質」。

Extrinsic外在導向就像是把校名跟公司頭銜掛在身上像個名牌一樣,當然能夠成為名牌,想必有一定水準的品質,然而,大家一定都經歷過買名牌,卻發現內容品質不如期望的經驗。
外在名牌當然是個捷徑,然而就像小弟早年的經驗,光環下不過就是個把產品特性背熟了的跑腿小弟,其實找個工讀生來做就行了,公司還可以省下一筆薪資開銷。

而Intrinsic內導特質,就是不論外在長什麼樣子,掛什麼名牌,或是沒牌子也行,你只專注于內在實質的品質。
也只有這樣,才能自己成為名牌,並且持續精進,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屹立不搖,永續經營。在生涯管理上即是如此。

就像一代宗師葉問所言,人的能力與地位或許有高低差異,但人格都是平等的。這社會上只有少數的人因為競爭的關係,能夠進入相對少數的名校及知名企業,然而每個人都有工作全及生存權,只有專注于內在實力的精進,才能保有生涯上的timeless advantage恆常優勢。

再來,是要區分「快樂」與「成功」的區別。當然成功可以帶來某種程度上的快樂,但卻不是快樂的充分要件。根據心理學研究,快樂來自三個泉源:Pleasant愉悅(像聽笑話一樣短暫)、Engagement社群歸屬感(長期)、Meaning對事物意義的主觀解讀(長期)。

根據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對事物的主觀解讀就像暖暖包在寒流來的時候覺得塞幾個都不夠暖,夏天卻覺得燙的要死。
暖暖包的溫度原則上是不變的,卻因為外在的相對變化而產生體感上的差異。而社群歸屬來自「助人為快樂之本」,是因為在幫助別人時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價值與能力,不論對方有何回應,內心都因為貢獻本身而自我肯定。
當然,多半受惠的一方也會日後有所回報,因而產生幸福的正循環。

而Pleasant愉悅雖然是短暫的,但在生涯管理上若是執行興趣技能,享受執行技能的過程,就會將美個愉悅點連成線,由不斷延續的短暫愉悅,連結出愉悅的長程生涯。這也是為什麼要以興趣為工作的根本原因。要注意興趣是指「執行過程」本身的愉悅,而不是痛苦地達成結果。
因此,嚴格說來,「成就感」是結果論,並不算是感興趣的過程。就阿德勒的說法,「追求成就」本身就是人生最大的謊言,因為你一直在路上,過程的本身就是價值所在,而不是只為了結果。況且,要是結果不如預期,那難道就白活了嗎?當然不是。

興趣技能與成就感的差異在於,興趣在執行本身就能夠產生愉悅,也會在經驗之中成長,而自然能夠前進,並且產生持續前進的動力,因為實在越來越有趣,當然也會產生成就感; 
然而,光為了結果導向的成就感而痛苦地向前,不用多久就倦怠了,而也違反了人生實行快樂的意義。人生如果過得那麼痛苦,想追的未必追的到,那又何必呢?

如何具體定義「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等生涯要素,將於後續文章再為各位讀者闡述~

Sincerely,
David 李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Former NSHMBA Career Counselor Taking Questions: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於生涯管理之應用

CD Career專帖鏈結:

http://forum.chasedre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2300&page=14&extra=#pid21620944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於生涯管理之應用

近日讀到一本堪稱是這輩子讀到最重要的書之一--「被討厭的勇氣」,是在討論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三巨頭的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Alfred Adler的個體心理學,以及如何以此思考技術來幫助自己脫離心理創傷,並追尋自我幸福,而不需理會主流或他人眼光。要了解這不是信仰或宗教,而是一種哲學,能在個人的幸福生涯上,產生驚人的衝擊。

經過了個體心理學的洗禮後,小弟所提出的「三驅力生涯管理」又得到了大幅度的躍進!在此第一時間分享給版友們,以造福人群。

阿德勒所創的個體心理學中,有幾個關鍵內容,我用簡單的文字來延伸如何應用在生涯管理上。阿德勒的思想中,最關鍵的出發點在於「目的論」,而非佛洛伊德的「決定論」。阿德勒主張「心理創傷並不存在」,而是「解讀的方式與意義」的問題。也就是說,任何我們認為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都其實是我們自己解讀的角度問題,與我們自己如何賦予此事物意義。只要重新解讀,可以立刻脫離任何受害心態!此思考技術完全推翻佛洛伊德的心理創傷決定論!

基於這個基礎,人可以隨時隨地自我洗腦,立馬放下一切心理包袱,追尋幸福人生!在如此的劃時代思想基礎上,生涯管理將有革命性突破!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就是這個思想的極致表現。當我們有辦法自由的解讀「事件」對我們的影響時,幸福的王牌就重新操縱在我們自己手上!此時,阿德勒提出了「課題分離」的主張,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自己的各種人生選擇是自己的事,別人都管不著; 而對於別人的選擇,我們也管不著。若是如此,將不再有「主流思想」存在的意義!而那些被群眾追捧的人,乃是照著群眾價值觀前進,將會或多或少與自己的價值觀產生衝突。而追尋幸福,正是照著自己的興趣與價值觀來走,以免「活著別人的人生」。因此,要創造自己的幸福,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勇敢的走出自己的路!

既然如此,在生涯管理的應用上,就可以把王牌掌握在自己手上(其實一向都是如此),幸福工作由自己定義,不再受到主流價值吹捧,不再受到僱主威脅利誘,不再需要追尋公司名號與響亮職銜,也從學校招生規則中解放!最終,會是由自我價值與個性、職業興趣、專業能力、與財務報償的多方交集,來產生幸福職涯的平衡。這回到阿德勒對於「社會意識」這項終極人生任務,「幸福來自對他人的貢獻」,也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意思。而由此延伸,小弟提出「助自己一臂之力」的生涯自助,如此將可以在相互貢獻、互利共生的幸福社群中,更愛自己,更確立自我的價值。如此,社會上普遍的「自卑情節」將能有效消除。

說穿了,就阿德勒的自我價值解釋,「公司名」、「校名」、「錄用」、「錄取」等詞彙,都是造成「自我無能」的一種變相自我催眠~就像是「非得在大眾聽過的公司上班,或是錄取名校、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然而,這卻是基於「如果公司名、校名沒人聽過,我就是無能的失敗者」的錯誤思考假設。健康而幸福的生涯是,不論你的公司名與職銜如何,也不論你的校名出身,都能用自己有興趣的專長,以能促進社會協調的價值觀,來貢獻社會,換取富足報酬~

而要如何定位出自己的興趣、性格、專業能力,並投射出幸福的生涯路線與目標,小弟會持續將各式工具分享出來給各位~

Sincerely,
David 李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Former NSHMBA Career Counselor Taking Questions: 如何追尋幸福生涯

CD Career專帖鏈結: http://forum.chasedream.com/thread-732300-14-1.html


多年來,遇到無數MBA畢業生(包含M7等名校),在畢業多年後,在生涯路上難以定位幸福生涯,在不知如何找出自我定位職涯的狀態下,誤將企業名號與響亮職銜與幸福職涯劃上等號,導致每年都有大量求職者由於力不從心,而隨機轉職的狀況出現,又回到MBA前惡性循環。

有鑒於此,小弟將咨詢過或許已破萬名個案的心得,尤其是如何自我生涯定位的各類工具,以主題帖方式分享給版友們。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預計分享主題有: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於生涯管理之應用
何謂幸福生涯
如何定義成功
何謂理想生涯管理
興趣真的有辦法變成工作嗎?
如何找出興趣技能
如何找出性格特性
何謂專業技能
如何定位理想工作與職涯
何謂機會管理
如何經營個人品牌
如何定位適合自己的名校
如何利用簡歷展現個人品牌
如何判斷轉職時機
個人化面試技巧
如何撰寫Cover Letter
何謂purpose-based network
何謂Global Leadership Outlook?如何持續精進?
何謂「Magnetic Network」磁鐵式社交網絡?
...等

敬請期待~
:)

Sincerely,
David 李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