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由真實生涯管理角度,分析哥倫比亞2017-18 MBA Essay題型



一般而言,由於學校的目的都在於強化其品牌區隔,以期永續招生與召集強大資源
但又礙于人力與時間成本的限制
因此各校會在排名條件、網路與實體通路招生,及三大客群—僱主、申請人,與富爸爸的心中聲望之間,做出最佳權衡的招生策略
而將essay設定在三個大題左右:
一題多半是以左右排名關鍵--就業數字為出發的「生涯目標」題
再來是看申請人能力極限的「領導力」題型
最後是評估多元班級「產品組成」的「選秀貢獻題」
以這三大主軸為核心出發,再依各校的競爭態勢與品牌區隔來做變化

而各校由於動輒百年基礎,定位穩固卻又刻板八股,
在全球經濟瞬息萬變下,各校根深蒂固的形象包袱,容易使其相形保守呆板,又同質性過高,哪兒也去不了
因此各校在品牌求生的不安全感作祟下,在唯一能恣意操控的essay題型之中,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互設門檻陷阱,火力全開
常年觀察下來,其爾虞我詐的精彩程度,遠遠比NBA、MLB還精彩好看無數倍,因為這是真實的金錢遊戲
而最早開放早鳥申請的哥大,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哥倫比亞是美國第五間大學,是早在英國國王統治下成立的皇室學校,歷史比美國還悠久
是常春藤盟校,又地處世界商業中心曼哈頓
由於皇室有的是錢,不太需要下凡搞什麼管顧,因而哥大傳統長期專注於財務發展,卻是個兩面刃
在金融風暴時,就業率自由落體,當時我曾經帶客人去參訪過學校,當時風聲鶴唳,全校師生都故作鎮定,但感覺得出背後連講話都會抖
也因此,當時學院長曾經在學校網頁上,以恨鐵不成鋼的語氣,期望學生能有多點創意與進取精神,而不是在體制之下得過且過。

另一方面,在M7之中,哥大還要跟華頓這第一家商學院、還有哈佛這第一家MBA來競爭
就會出現一些比較不公平的狀況
第一優先永遠是接班人風氣,畢竟這是皇家商學院,是有錢人家的遊戲
往年哥大經常為人詬病,就是富二代太多(連公子就是一個例子)
在美國知名留學論壇Poets & Quants上面被罵得很兇
尤其哥大地處紐約市中心,所有富人家都想把子女送來,這是對一般申請人不太公平的地方
但這就是商學院。沒有什麼是公平的地方。
真正的客人不是學生,而是學生的富爸爸,因為他們有大筆的捐款來蓋校舍,又會動用企業資源大量招生,而且還有皇家名望
就算哥大出過三任前美國總統
但好歹對手賓大也出了個現任總統,還有哈佛的一堆前總統

由此,為了挽救被矽谷旁的柏克萊哈斯商學院超過的排名,以及持續突破保守派包袱
哥大的出題點常年都是三個:排名上兵家必爭的career goals、M7名校之中唯一座落於紐約曼哈頓的地理優勢,以及強調自由奔放、又同時防守同樣也在曼哈頓的華爾街門神NYU的開創題

由於生涯目標永遠是排名裡關鍵中的關鍵
在權威排名U.S. News之中,扣除「學校互評」25%與「錄取率」1.25%
申請人可控條件有73.75%
但光「畢業就業成功率」、「畢業起薪」,與「僱主滿意度」,就占了50%
超過可控條件的三分之二
遠遠超過GMAT所占的16.25%三倍有餘
因此各校第一題幾乎都是生涯目標,尤其是畢業時的短期就業目標
學校將藉此題回答的內容,來比對申請人的生涯動機、履歷足跡、推薦人評論,與面試結構,來看申請人的生涯專注度與潛力,是否能為學校拉高就業成功率及起薪數字,從而拉高排名
然而,哥大在這題上面還有暗藏玄機,費盡心思

秘辛就在最上面還有一個50字元的小題,大約十個字,這是一句話的畢業目標
其中給你充足的暗示
關鍵在於第二行的管顧,是哥大近年轉型的成功,因為畢業起薪整體而言還是高過金融,是能拉高排名、又能分散風險的關鍵,希望能繼續下去
但是又不要那麼明顯被對手看光光,所以放在第二條,不過還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第一條是哥大的一個賣點—媒體管理,而且還要BD function起薪才會高到十萬美元
然而這點若是打開就業數字來看,就會發現看似有一成就業
但撇除軟硬體與網路之外,其實只有1.7%的畢業生,是真的往媒體管理這條路就業
這樣又會蹧蹋了學校的資源,因為媒體娛樂畢竟是紐約的大宗,所以趕快先貼出來
同時有助多元發展的形象,以淡化其財務大宗的刻板印象

而第三個選項是在金融風暴後,盡可能讓它的學生組成能有開創新局的精神,而不是死守著看似地位崇高、卻已經過度飽和的金融業,畢竟紐約是個五花八門的創業之都
又可以同時運用學校的量化專業來創業,一箭雙雕
那麼如何判斷這是學校的暗示?很簡單,因為它的示範裡面並沒有講財務
因為財務已經多到爆炸了
而真實的生涯目標,要透過生涯三驅力--興趣技能、性格養成,與專業能力的投射
才能在無限開放的選擇中,聚焦就業路線,避免因為失焦而產生的專注力稀釋
畢竟排名條件中,「就業成功率」的21%還是大於「畢業起薪」的14%
同時會與第二題的活動排序、及第三題的自由熱情題,產生交疊效應與縱效,來脫穎而出

第二題是從金融風暴後的萬年題,是貢獻題的變化形
哥大是M7之中,唯一處於紐約心臟地帶的學校,佔盡地利優勢,所以一定有一題是跟紐約曼哈頓有關,因為這個優勢太重要了
財星五百強總部大多數都在這,要管顧就業根本是甕中捉鼈,企業還要反過來求它,不然其他M7再強,也遠水救不了近火
然而因為是皇室商學院,不太需要下凡,反而大意失荊州
長年以來對金融的專注,反而差點在金融風暴時鐵達尼撞山
直到前年都還是畢業生接近半數進入金融業
到去年才成功將管顧就業比例拉到跟金融相仿

而這是近年策略性的招生結果
大約五年以前,都是問你:要如何在紐約曼哈頓,發揮最大學習效果
後來改成"center of business"商業中心
而今年改成學術、就業跟人脈的排序
這是透過申請人在價值觀排序的投射,來評量班級組成的多元性,同時搬出這個地理優勢當考題,來考驗申請人在市場策略上的應用
是一個關鍵的檢查點,看看申請人的自我了解是否深刻而全面
知不知道自己的學習與成長動機為何
是否與過去資歷、環境資源運用,以及未來目標形成一個整體
並且能做出多少貢獻,來構成多元班級這個教育產品
這在哈佛前三年開始大改版的題型中,稱作”Candidacy"申請競爭力
這也是為什麼哈佛這個大哉問是最難回答的題型之一
因為它完全開放,連字數限制都沒有,會讓申請人在無限多種選擇之下,無所適從
而在這種完全摸黑的情況,還能保有清晰的自我了解、明確動機,及精確一貫目標的申請人,才會勝出
這也反映了真實商業世界中,在環境資訊不確定的狀態下,仍然要做出決策的能力
這也是為何商學院做了這麼多案例練習,出來還是難以掌控市場決策與經營管理
因為真實的商業世界是看不到這麼多背景資訊的
領導者多半只能憑極為有限的資訊來做決策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偉大的成功者不見得念過什麼MBA
反而是靠其天賦與經驗,以及對熱情的堅持,來產生經年累月的持續突破

然而另一方面,在前十五名校中,還有另外一間也在曼哈頓,就是NYU
由於在紐約實為世界商業之都,標榜自由
因此NYU有一題萬年招牌題,是「自由發揮」
你可以寄雕像過去,題目有標明物件的最大容許尺寸
甚至有日本廚師寄壽司過去,結果壞掉
所以現在都還看得到NYU這題essay的說明中,還有寫「請勿寄送容易腐敗的物品」~
好了言歸正傳
當然同樣在曼哈頓的哥倫比亞也不甘示弱,也出了一題天馬行空的題目
不過今年變成有兩個小題可以選
因為若要扭轉過多富二代與金融象牙塔的刻板印象
要想辦法鼓勵學生發揮創意,但又要兼顧就業成功率
所以索性來問了一題安全題:What’s your passion in life.
這是前幾年Haas跟Ross的題目
當時是為了與史丹佛的萬年經典題”What matters most to you?”來遙相輝映
而史丹佛這題,是為了打哈佛
因為哈佛有個不太好聽的外號,叫做「不快樂的工廠」,過度競爭的結果,製造了大量不快樂的人
也因此,再配合一些靈魂心靈相關的課程設計下,史丹佛成功塑造了「人性、創意」的形象
那麼在曼哈頓這個人間萬花筒,運用如此的熱情、以及第二小題「自由任意門的一天」這個價值觀投射題,可以讓申請人投射出價值觀排序,以及瞬間了解who you are
尤其重點還是在於就業可能性與價值觀排序
跟前兩題會有交叉,自然會看出申請人的層次與立體性
能夠產生鑒別度,立刻能將自我了解深刻的申請人分出高下
又畢竟著重熱誠與開創精神,是非常好的的事情

而審核這些題型內容,對於動輒二十年經驗的Adcoms而言,並不是看各題分別的回答好不好
而是透過所有申請文件所組成的「全人格申請人」,評估申請人是否有高度自我了解?動機是否明確?是否專注發展出過人能力?是否依照個人特質,來對企業與社會產生獨特貢獻?是否為班級帶來多元化?以及最重要的--能不能幫學校衝排名,扭轉傳統富人家形象?包括:就業、分數、大學校名與公司名、職級,與產業領導力與開創力,及業餘公益等

這時候生涯三驅力就會派上用場
只要從你性格養成、興趣發展,及所發展出的專業能力三者之中,分析出為何過去會有這樣的履歷足跡,有熱情方向與生涯目標在哪?又如何在如此豐富龐大的曼哈頓資源中,透過價值觀排序,弱水三千取一瓢飲
有了這些生涯品牌的組合,你會發現要回答這三題,可以說是探囊取物
關鍵在於申請前的生涯挖掘,把地基打穩
而只要能有策略性地經營生涯,又能達成學校的招生目標
自然就能在眾多申請人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