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Don’t lie in applications 文件別胡謅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Don’t lie in applications 文件別胡謅

聖誕快樂!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對申請人而言不要說是平安夜了,就連跨年甚至過年可能都有困難~
不過功不唐捐,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的你~
但有一種狀況就不一定了...就是「胡謅」。

坊間各大申請交戰守則都必定有這一條:Don’t lie in your applications. 別胡謅。
包括各種造假,例如:不正確的工作期間、不真實的履歷、文件、推薦信、面試、分數、推薦人多重關係...等
其中最大宗的莫過於假的Career Goals,以及假的Who Are You。

可是交戰守則裡除了講因為道德問題與可能被拆穿而被永久拒絕之外,不一定會講為什麼不能造假~
那麼究竟會有什麼後果呢?這就有趣了~
有幾個根本的道理。

首先當然是前陣子所提過的Holistic Approach:當各項文件組合成整體的過程中,之間因為某些邏輯謬誤而兜不起來,例如:錯誤的年資與推薦人監管時間兜不起來,或是更根本的問題--技能成熟度與領導力成熟度無法與年資全等。
那麼,這時各大商學院就會找私家偵探來明察暗訪,看看各大企業尤其富二代是不是真有其人?表現是否如文件陳述?還是有什麼「未被說明的得利企圖」?

而由於學歷尤其名校校名可以帶來財富,因此商學院也嚴防各類尤其申請作弊。
為此,招生委員們會在學生入學時,去個別認識學生,詢問並確認申請人背景是否屬實,並詢問各類細節,以防作弊。

史丹佛商研所在幾年前,就曾經將某申請作弊而畢業十餘年的印度學生其照片與姓名、甚至資歷,刊登在所有報紙,聲明將其學位撤回,並詳盡說明此印度學生當年如何偽造哈佛大學畢業,事實上大二就輟學並改名,捏造哈佛大學畢業證書,並因此進入史丹佛商研所就讀。

對於一個以誠實著稱、奉勇敢承認砍櫻桃樹的華盛頓為國父的美國而言,沒什麼事比說謊來的嚴重。

而其實真正重要的,在於如此作弊入校就讀並沒有任何幫助,因為無法就真實能力程度進行訓練,那麼就算畢業出來,真的遇到各類管理與領導問題時,就會露出狐狸尾巴,屆時反而越高大上的校名,反而成為越大的把柄。

祝大家聖誕快樂囉~

Sincerely,
David 李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號外] 哥大MBA免托福

[號外] 哥大MBA免托福

[賀] 拿下 Cornell Tech Wait list

[賀] 拿下 Cornell Tech Wait list
面試後6天~
G710,無身份無背景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推薦人找校友教授有用嗎?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推薦人找校友教授有用嗎?
原則上,MBA學校招生會以五年左右工作經驗的準管理階層為主要招生群,因此推薦人原則上不找教授。
主要原因有幾個:
一是申請人在學期間多半年代久遠;
二是教授與學生的互動主要在學術領域,並無法全盤瞭解學生對於實際工作時的態度與執行狀況。即使在學時期,學生有跟教授執行一些專案,學生的主要約束力與動力並不在於薪資等級、績效表現、與升遷,因此多半不具職業參考效力。
除非,學生在學時期有異常優異表現,而此異常表現在學生的職業生涯中,扮演決定性角色,才會產生參考效力。
而當這種情況產生時,教授是校友的狀況會產生間接影響:
一是教授瞭解學校的風氣與價值觀;
二是學校會盡可能運用校友資源,來提升學校影響力。
但這樣的影響有限。
審委的主要判斷依據,還是申請人本身的各項專業條件,以及領導能力證明。
即便要由校友教授提出推薦,一樣是由推薦內容來衡量申請人的敬業程度與領導能力。

Sincerely,
David 李

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Contribution題型解說2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Contribution題型解說2

雖說今年各校題型較往年不同,貢獻題型出現的比例不像過去幾乎每間都問,但仍舊有不少學校有問,例如:Wharton、Duke、Tuck...等,並且在面試時基本上是必問題,甚至當許多申請人在撰寫Essay時沒有遇到貢獻題,卻在面試時被問到時,沒辦法因為寫Essay時已經改過數次而倒背如流,反而有可能會出現一些麻煩。

典型的貢獻題型如下:

Second required essay: The Fuqua community and you

Instructions: Your response should be no more than two pages in length.

Fuqua prides itself on cultivating a culture of engagement. Our students enjoy a wide range of student-led organizations that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fulfillment, as well as an outlet for contributing to society. Our student-led government, clubs, centers, and event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tudent culture and are vital to providing you with a range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Based o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qua culture, how do you see yourself engaging in and contributing to our community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其實早在今年八月時,為了協助申請人準備第一輪申請,筆者已經寫過一篇貢獻題的破解文。這次在年度死線的第二輪前,筆者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說傳統做法與理想做法的差異。

一般申請人在看到貢獻題型時,多半的反應都是不知所措,看不太懂題目到底在說什麼。究竟什麼是「貢獻」?
簡而言之,就是你有哪些能力或價值,又能用在學校兩年學習的哪些課內外活動?
或講難聽點,就是憑什麼要錄取你?
很簡單的比喻,就是像NBA選秀會那樣,大家拿攻守數據出來比。
然而,那只是初學者的第一步,還要看同體型、同位置、同球風的拿來比;
還要看每年各隊的排名與陣型缺口...等
但事實上,每位球員都有自己的性格特性與思想意識,並不是光拿數字出來比就行的。
申請也是一樣,每個申請人都有各自的風格與特性。

為什麼要提到這些呢?很簡單,因為對於沒有受過訓練的申請人而言,忽然猛一看到貢獻題型時,還真不知道該如何著手,而傳統做法最常見的應對方式,就是直接從履歷表上把成就列點剪下來貼上去,頂多貼上相關領域的課程,就硬著頭皮交了。

那麼將會陷入筆者上面講的,就像是NBA電玩初學者的做法,把球員只當攻守數字拿出來比一比,這樣將會葬送掉申請者的個人特質與風格,甚至不知所為何來,也不知該如何走出自己的風格,也難以像媒合球隊陣型缺口那樣,吻合學校風格與招生方針,更難以走出屬於自己的事業,成為學校的活招牌。

那麼理想的做法又是如何呢?
貢獻點原則上是以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所投射出的三大生涯品牌來做主軸,並以生涯金字塔為模型,從生涯目標、全球領導人哲學等頂點,回頭貫串出why school,並且同時跟學校結合成為業界最強,以突破對手競爭。

例如:某申請人的其中一大「生涯核心驅力」所構成的生涯品牌,是「友情」--從學生時代曾因為自大而受過排擠,而學習到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並因此而開始培養各式交友技能—從高中及大學時期多元興趣的培養、脾氣的修煉、到出社會拐個彎說話的技巧,以至交到三教九流的朋友,上至層峰人士,下至當兵同梯...等,甚至破了臉書記錄,頂到上限5,000名好友名額上限...等。如此的友情特質在選主修時就有展現,選了社會心理學系,並在就業時選了健康食品原料的國際業務類的工作,與其說為了業績而奮鬥,不如說為了交朋友廣結善緣,民以食為天,為了全球人民的健康,不斷地將觸角伸向世界各地,造福全人類。因此,不止業務創下新人新高,更創下「四海為家,出國不用訂飯店」的驚人國際人脈。
而為了能更有系統地讓世人更健康,需要MBA來學習全球領導力,及「產、銷、人、發、財」等管理專業。

而如此的特異功能,可以貢獻在MBA教室內的眾多課程,如:「全球經濟學」、「全球供應鏈」、「國際業務開發與行銷」、「跨文化溝通與談判」、「專業關係管理」、「消費者心理學」、「EQ」、國際業務推廣案例貢獻...等;
而也能貢獻於教室外的各類活動,如:team building、networking、求職、各類國際文化社團的社員招募組長、交換課程的區域代表、Guest Speakers聯絡員、顧問案之聯絡
窗口...等。

以此類推,當平均三大生涯核心驅力所構成的生涯品牌逐一搭建出來後,就會是一個非常強大又有個人風格的貢獻文。甚至,學校及未來僱主也會因為你對自身特性有如此深刻的了解,及所能產生的強大貢獻,而不惜高薪或是發獎招聘你進去,作為學校的活招牌,並補足企業人才缺口,帶領企業前進。

Sincerely,
David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一个月准备 M7 的 Round 2 申请求定位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32487-1-3.html

問:

各位大神好!想申请MBA两三年了,但是拖延症晚期,眼看从低龄申请拖到超过平均年龄,不得不开始准备
打算赶一月初的Round 2,Dream School是Wharton,请大家帮我看看希望大吗?
女生,国内出生长大,现为新加坡国籍
本科新国大,双学位GPA 商科4.5/5(一等),工科4.45/5(二等上),换算成4分制大概分别是3.6和3.5。
GMAT昨天一刷730(Q51V38, IR8),作文成绩还没出。这是花了一天准备选择题,一天准备作文,半裸考的成绩。达到了Wharton的平均分,可是在中国和亚洲申请人里这个成绩算差的吧?纠结需不需要再刷G,750 - 760比较保险?

工作经验4.5年,在新加坡,某五百强,公司行业top,主工业生产,个人领域supply chain,管培生项目,一直在轮岗,没有exceptional的升职经历或者管人经历。

Dream School是Wharton 2019 intake,现在有一个多月时间准备第二轮。另外想申请两个HS之外的M7,和Insead 2020 Jan intake。现在申请到入学时已经快30,时间紧迫,所以只好速战速决,不打算再拖多一年申请。

以上背景,感觉各种成绩都属于达到平均,似乎够用,但是没有特别突出的。请大家帮我评估希望大吗?还需要刷G吗?谢谢!


答:
根據成功協助個案們錄取哈佛等M7 MBA,及拿下耶魯MBA獎學金的經驗,
以及畢業後進入世界各大創投、私募、管顧,與財星全球總部的生涯諮詢經驗
樓主G要重刷的,並且不建議今年申請,文件準備品質不高的。
又重新申請會難三倍。

天才型牛人,有780實力。有跨文化背景,業界龍頭企業管培有潛力,
有Cross-cultural experience與insights可以發揮
還要看為何沒有Management資歷?
若完整建構生涯導向的申請文件,則M3可以說探囊取物
但有太多問題需要處理:包含Why Singapore,why dual-degree,why not master,why supply chain,why MA,career goals,career gap,why MBA,why now,why USA,why Wharton?
可以說隨便一個有經驗的AO都會問這些問題
就筆者以往參訪Stanford MBA的經驗,Admission Director會翻箱倒櫃要找Who are you?
甚至細到會去猜想你的宿舍室友可能是什麼模樣
並不是名校/高分/雙學位/名企,就能順理成章地進名校MBA就讀
不然哈佛也不會每年可以拒掉兩百個GMAT滿分的申請人
還要看Why you?What’s your career calling? how have you impacted the world? and how will you impact in future?

根據常年生涯諮商經驗,樓主的拖延症是有原因的,從發文的語調不溫不火就看得出來
就心理學界對快樂的定義是五個字母PERMA,其中的M—Meaning「意義」可以說是生涯能否持續的關鍵
當個案沒有朝熱情方向前進,或還在找尋熱情方向時,會本能性地先以「Growth-oriented」成長導向出發,以現在換取未來,並以此暫時逃避探索熱情的問題。
樓主的管培經驗就是很典型的搜尋與成長導向。

然而,一旦出現成長停滯,大腦會再度意識到生涯意義與熱情在哪的問題
甚至會發現過去的努力究竟意義為何?到底要成長到哪裡去?人生到底怎樣算成功?沒有意義的成就就算是能餬口,內心的空虛也像沒有活過一樣,
甚至更有甚者,潛意識會算不出過去食之無味的痛苦努力,究竟是為何?甚至有可能會為了終結痛苦而自絕
而多半在這時,MBA會被誤認為是任意門,事實上卻是一個逃生門。
就算畢業了,由於選擇過多,因而繼續重蹈覆轍的機率非常高,直到找到熱情為止。
然而,畢業就業後,多半就會立刻面臨成家壓力,屆時轉職成本會瞬間飆高到無限大,然後多半就將錯就錯了,造成中年失業與下一代的教養問題,而至惡性循環。

事實上,人的生涯是由生涯三驅力組成:興趣、性格、專業能力。
根據達爾文進化論,生物尤其人類在求生過程中,會在資源支配者(父母)與資源競爭者(兄弟姐妹或近親、同儕等)中,求取最大競爭資源。
而在求生過程中,大腦為了要加速資源取得,而會將個體在環境中的求生利基制約,而成為興趣—簡而言之,就是在應對父母與手足甚至同儕的過程中,建立「贏」的習慣,並且久而久之養成個性。
透過對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的探索,將能找出每位個案平均三種核心驅力,以樓主來說可能是「主流競爭」、「跨文化適應力」,及「綜合性成長」。
將這三大核心驅力像金字塔的邊柱一般,進行組合與投射,就能得出一個「不再工作、快樂致富」的生涯。

因此,樓主為何會移民新加坡就成了關鍵,並且應該是小時候就過去的,不然難以適應Singlish與移民競爭,更別說要在新國大雙主修商管與理工。因此家族背景必有特點,並且與樓主的「主流競爭」與「跨文化適應力」的個性養成有直接關係。

另外,從大學主修的選擇開始,就出現熱情探索的過程,很可能因此才雙主修商管與理工;
並且在畢業後又再出現一次,透過管培輪調,來試探可能的熱情選擇
而選擇是生產龍頭的供應鏈,或許再度跟「主流競爭」與「跨文化適應力」有關,一方面進入龍頭企業又搭上供應鏈的主流順風車,另一方面又能同時運用跨文化適應力及語言的優勢。
然而,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能力排最後。
靠能力所兜出來的叫做「Job Management」;
而由熱情與性格所組合出來的,才是「Career Management」
其中的差別在於長遠的持續力,路遙知馬力。
沒興趣的事做不了三年。

因此,原則上要回頭檢視在輪調過程中,有沒有哪個function做起來比較有興趣?
如果都沒有,則有幾種可能:一種是有少數個案視挑戰為興趣; 也有人喜歡跨部門合作,及綜合性的規劃與策略;
再不然就是興趣完全不在企業內,那就要看樓主的業餘休閒為何
因為「釋放壓力的活動」是快樂致富生涯的重要指標--如果能從是如此舒壓療癒的活動又能發財,那豈不是太棒了?

還有個奇妙的點,就是一般MA Rotation Program只需要兩年,為什麼樓主現在即將屆滿三十歲?

Wharton有Lauder Program是International Management,不過要看樓主有沒有要走國際管理;
供應鏈強校有MIT,但事實上最強的是MSU
當然有的人是成長為挑戰、甚至興趣,則管顧諮詢可以嘗試
則最強的要算百分百案例的哈佛與UV Darden達頓
史丹佛的話就真的不要申請今年,因為要在一兩個月內回答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實在是難如登天
哈佛的Candidacy也不要,短時間太難以構築一個Compelling的故事了
不過樓主最大的問題是真實的Career Management
希望這些有幫助到樓主~

Sincerely,
David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