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MBA求職解說7--創業式生涯管理3

MBA求職解說7 創業式生涯管理3
求職時,一般人常見的錯誤就是不斷地展現自己的豐功偉業,窮盡一切方法想讓自己看起來比隔壁的同學更有競爭力,並且以為這樣就會有企業要你;或是如果企業沒有因此而發offer給你,就把問題怪在身份、工作簽證、校名、甚至景氣或是川普身上,殊不知求職是這世上可以說最個人化的事,比婚姻還重要,並且跟你的熱情、個性與價值觀、家庭結構、學經歷、修課走向與成績、甚至年齡性別星座血型、而至談吐方式與肢體語言等,都有關係。

而生涯發展的關鍵在於「解決產業未來問題」。
然而,談何容易?
許多知名企業動輒百年歷史,裡頭多的事動輒二三十年的老屁股,縱橫沙場多年,為什麼要聽你的?
當然,這時候要把MBA的優勢搬出來,例如:以往老一輩沒有這麼新穎的MBA訓練; 沒有這麼科學的生涯管理與自我了解技術; 沒有這麼新潮的案例; 沒有這麼領導實戰的腦力激盪; 沒有這麼新的理論; 甚至沒有這麼高度的全球競爭...等等。

然而,想要有過人的know-how來解決企業未來挑戰,必須要先知道不只是企業,而是整個產業未來挑戰為何?
而想要能有如此產業遠見,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強大的熱情,二是專注。
誠如先前的生涯三驅力相關文章所云,熱情是裝不出來的。它來自于性格養成的過程,而性格養成來自於家庭結構,包含父母與手足,而後擴大到師長、同儕,以至主管、同僚等,及其中夾縫中求生存的行為模式制約。(筆者將此發現定義為「環境情緒流體的求生制約」,日後將會專文解說。)
也因此,關鍵在於長年對熱情產業的經營。
因此選擇熱情產業就會是關鍵(請參考前文「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
這也是為何絕大多數MBA準畢業生在被學校洗腦成「從入學第一天開始求職」的錯誤觀念後,連續找了兩年居然想要有一個offer竟是如此困難?!其實就是因為「持續而有目的性的分心」所導致的結果。
其實只要能找到熱情並且專注經營,你會發現還沒畢業的前幾個學期,就能拿到好幾個offer。

而當選定熱情產業與職能後,MBA所學的各種工具就會派上用場
而今天要討論的就是MBA的課程設計邏輯與生涯應用。
又是一個一次講不完的命題,因為這個命題太大,包山包海,因此同樣會分幾次來討論。

即便是投資之神巴菲特,其奉為圭皋的投資法則也是「價值型投資」,簡單說就是投資某個舉世無敵的搖錢樹,說穿了就是一個大到不能倒的明星產品。而神的手上握有最大的資產,就是可口可樂超過20%的股權。而可口可樂是超過一百年前流傳至今的一個神秘配方,簡單說是一個意外的無敵產品,行銷全球超過百年。

或是看看首富比爾蓋茲,他的微軟產品也是一系列霹靂搖錢樹,當然還有家族對智慧財產權的法律保護。
一度站上全球首富的傑夫貝佐斯,他的產品是他一手創立的亞馬遜書店,及整個虛擬通路概念商品化。
左克伯的產品是臉書; 馬斯克的產品是特斯拉電動車及可回收火箭; 
而已故的產品之神賈伯斯則是人手一機的iPhone。
基本上都是靠某種殺手級產品及其延伸。

不像傳統企業是已經有產品了,才想辦法賣出去; 相反的,最原始的行銷原理是一開始連產品都沒有。然後無中生有開始做規劃。
因此會有「國際經濟」與「當代研發與趨勢」等基礎課程的出現。
有了基本的國際市場概念後,便可以依據熱情與競爭優勢來選擇進入市場,這時就會有「競爭分析」、
「競爭策略」、「價值鏈」等課程出現,尤其競爭策略中的五力分析就會派上用場
而競爭策略、五力分析與,與價值鏈等模型,就是大名鼎鼎的哈佛史上最年輕教授麥可波特的成名作。

之後會做市場規模預估,也就是中午去參加管顧社團一邊啃三明治練case時的「洗衣機問題」--請問美國有幾台洗衣機?
雖然根據筆者創業十餘年的經驗,總結出問這個問題根本沒用,但由於企業至少要預估明年要如何編列預算,並牽涉到企業團隊要編制多少人力與原物料及產能,甚至要以此概略規模為根據,來向上下游廠商談判,甚至作為上市櫃公司股價波動的關鍵指標。
而後會有策略主修的「核心競爭力」課程,及行銷領域的「市場調查」、「消費者行為」、「STP市場區隔與定位」、「研發商業化」、「產品開發」、當年因應iPod潮流所開的「整合產品設計」,到後面的「定價策略」、「通路策略」、「品牌策略」、「行銷管理」、「CRM顧客關係管理」、「垂直與水平整合策略」...等課程,以及會計與財務主修下的「管理會計」、「專案財務」、「企業財務」; 還有作業管理與供應鏈主修下的「供應鏈管理」、「作業管理」、「六標準差」...等課程出現。

簡而言之,目的就是為了要產出一種殺手級產品及其應用,而你是不是那個在電影星際效應中,開著永續者號尋找殖民星球的的馬修麥康納。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