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Career Goal Essay疑問

Q:

大家看看我的Goal 是否有大漏洞:
I have a long term plan to build up my own software company in IT industry. China has so many talent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but China dose not own world famous software companies. While, India’s software industry have boomed up and cultivated many well-known native software firms, such as InfoSys and Satyam. On the other side, foreign software and solution companies, such as SAP, Oracle and Microsoft ,almost occupied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 Ironically, they hosted their R&D centers in China and hired a bunch of Chinese engineers. I aspire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alter the situation and foster a world-class software service provider from China.

For this goal, first of all, I should build and sharpen my business capabilities before 35 years old. In Intel, I inspired my potential and learned a lot about various leadership styles, effective team work, customer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Especially, Intel’s open and global working environment cultivated me to be a pro-active and initiative guy with global thinking. However, only a MBA program can offer me systematic business management trainings to improve my general skill-set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Secondly, I need a business co-partner, who are smart and passion. In a top MBA school, it will be easy to get this task done. Thirdly, I should find out the venture capital to support the setup of my business. So I prefer study in US for my MBA program, where it is relatively easier to get capital support.

A:
根據筆者曾成功協助個案錄取哈佛MBA、拿下耶魯MBA獎學金,
及曾創下全年度所有個案以GMAT均分672、無接班無弱勢的凡人條件,皆拿下多校Top 30MBA獎學金的經驗,
以及曾成功協助眾多無身份、無背景、非學霸的個案拿下Apple、Google、Amazon、Facebook、McKinsey、Microsoft等各大企業巨頭面試,
並進入美國頂尖企業:如Google、Amazon、NIKE、SAP、eBay、Expedia、DuPont...等企業任職的經驗,

這篇essay除了不知為何要從硬體轉軟體之外,大問題不是太嚴重,但有很多細部問題,不解決是不會錄取的。
語氣平鋪直敘,沒有看到什麼熱情所在。
不過國際坊間交戰守則中的sample很多也都是這樣的語氣。
長程目標有大方向,但方向有點太大了。
講到大陸與印度趨勢都很好。
不過以上狀況都無關緊要。

主要問題有幾大點:
一是大陸與印度有這些趨勢,但只是總體經濟面。
跟您個人生涯的關係為何? 
要有細部的個人動機結合。

二是為什麼這樣的趨勢要由你來執行這樣的目標? 
有什麼個人能力或特別經歷與其他競爭者區隔?
為什麼十幾億人要由你來執行,而不是別人? 
你跟別人有什麼不同?
這篇essay主要問題就是:幾乎可以套在其他十億人身上,沒有很強的個人獨特性與區隔。

三是沒有明確的細部目標與具體實踐方式。
內容講的方向很大,有什麼細部目標與計畫,能一步一步將大方向目標完成? 必須要有break down細目,以及動機目標,跟你的獨特關係。

四是定義模糊。
software太多了,要講出是哪種software,然後為什麼是這種software?
市場在哪?為什麼會有這市場? 可能因為某某趨勢或市場需求~
您的公司要多大規模?資金來源為何?為什麼非得這樣做不可?當前業界狀況如何?你所看到的願景又是如何?為什麼你覺得這種願景會實現?...等等

這些基礎條件要先定義好之後,跟您現在的能力與資源有何差異?
找出中間的gap以後,才會具體知道需要加強哪些部分:
是需要marketing? 還是需要finance? 還是需要entrepreneurship?
必須要把這些細目都定義清楚,才會發現是否欠缺MBA訊練。

而需要的是MBA的哪些部份?又為什麼是UNC?非UNC不可?
UNC強項並不在entrepreneurship,而是在marketing communication,而且非常強。
但跟你的目標與現狀,都還沒有任何證據能夠結合。
必須要將這些證據明確列出,才會有面試機會,並且進而錄取,甚至拿獎。

第五是對生涯未來有預設前提。
為什麼會出現一個轉折點在35歲?而不是33歲或38歲?
需要有個理由或證據,不能無中生有。

然後回到定義模糊的問題。
你所指的business capability是哪些?要有明細。
你可以說需要有managing people and leadership,能夠帶領企業團隊。
那麼你目前的管理能力已經具備甚麼規模?是哪方面?
是vision?還是managerial economics?strategic planning?quantitative analysis?還是motivation skills?還是coordination skills?delegation?還是pitching and fundraising skills?還是project management?reward management?還是empathetic leadership?
還是哪個具象的領導力面向?
為什麼會需要這些領導面向?跟生涯目標有什麼關係?又跟學校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非你不可?

例如:要有international economics、marketing research及consumer behavior能力,才能知道市場在哪; 
要有financial accounting與corporate finance,及investment management,才能知道如何企業籌資; 
有innovation management、IT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roject management,甚至還要pricing、channel management、managerial accounting、international product marketing,才能知道如何開發新軟體產品,成本為何?定價為何?通路為何?以及如何行銷...等。

您下頭講到的這段就相當接近:
In Intel, I inspired my potential and learned a lot about various leadership styles, effective team work, customer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Especially, Intel’s open and global working environment cultivated me to be a pro-active and initiative guy with global thinking.
不過沒講完,要再往下延伸。

例如:要把customer orientation定義更精細完整。
customer orientation的目的是為了satisfy particular demands,並且capitalize feasible profit。
然後跟學校課程結合:所以你需要UNC的consumer behavior course,來知道消費者到底在想什麼?
以及 market research來找出市場需求...等。

後面這段有點抽象 :
Especially, Intel’s open and global working environment cultivated me to be a pro-active and initiative guy with global thinking. However, only a MBA program can offer me systematic business management trainings to improve my general skill-set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不太知道你的pro-active and initiative定義是什麼?為什麼會需要這些特質?
又為什麼這會需要MBA訓練?

可以換一種更具體的講法,例如 :
Grown from a public servant family that nurtured me with bureaucratic parenting treatment, I’ve developed superior rationale to not only defend my freedom against such arbitrary parenting treatment, but also made me capable of building large-scale, million-layer structured logic framework to substantially boost CPU efficiency by 8.7%, while reducing thermal redundancy by 6.3%. As I’m the first person in the big family to graduate from college, I aim to achieve greater impact to honor my family, and I plan to expand my impact from CPU to related softwares,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software-hardware integration. As Steve Jobs once said, “If you want to build your own software you must build your own Hardware.” 

I hence need Hass’ signature Applied Innovation courses,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velopment (IBD), Design Sprint for Corporate Innovation, and Design, Evaluate and Scale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to equip me how to assess international user behavior, and develop user-centered programs...

這些Essay並不只是在寫什麼故事,而是你的真實人生使命,並且能夠實際與MBA課程結合,才能將使命與管理工具結合,發揮到極致,而使產業烏托邦能夠實現。
不然即使念完名校,也沒辦法派上用場。

最後一點是外求於人。
找co-partner沒問題,但是這個人似乎比你的能力更為強大?
若是這樣,你本身的價值將會相對降低。
又這樣的co-partner如果真的要這樣找,何不直接飛到學校附近旅行幾天,到學校酒吧喝幾杯,交交朋友就行了。
不需要念個MBA這麼大投資。

簡單講是需要具體細項目標與執行方式,並跟個人獨特性與生涯方向結合;
再解釋學校的細項特性來做結合。
這樣才能超越學校,讓學校來追你。

Sincerely,
David Lee

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考試、申請與自我了解的關係

1952年7月4日,一位叫Florence Chadwick的長泳女將,在成功雙向泳渡23英里寬的英吉利海峽後,挑戰從加州外只有21英里的卡塔利那島,游回加州陸地。


然而,在冰冷刺骨的海中,途中遇到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又有鯊魚在附近出沒,使她迷失方向,也看不到就在身邊的補給船。
 在美國電視網的直播下,即便教練與媽媽在身邊的補給船上鼓舞吶喊,在連續游了15小時又55分鐘後,Chadwick因為陷入絕望,而選擇放棄。
可惜的是,當補給船接她上來後,才發現離目的地其實只剩半英里!

 這項壯舉以令人婉惜的悲劇收場,卻成為一個歷史上的經典教材--透過自我了解與情境分析,來建立自信與毅力,才能一舉達成不可能的任務。

快七月了!轉眼間,第一輪的申請即將開始,為什麼gmat卻還考不高呢?
因為沒有明確動機與目標,不知道自身的能力到底如何,又為何而戰?

講到GMAT,目標就是齊頭式平等的七百嗎?
又怎麼知道不是680?還是750呢?

說到目標學校,就只有動輒七、八百萬花費的M7了嗎?
那麼便宜三分之一的Top 20呢?
或是花費不到一半、甚至能拿全額獎學金的Top 50~100呢?

每間學校因為治校理念、校風聲譽、重量級教授、產業專長、校友分佈、招生策略,甚至地理氣候等,除了在排名上列在同一頁以外,幾乎沒有其他相似性。
又該如何設定目標學校呢?

而最根本、也最實際的:Career Goals到底是什麼?
究竟為什麼要念MBA?
還是要念MS或Ph. D.?
還是要考證照跟轉職,才能達成生涯成功?
Why Now?是今年就要去念嗎?還是哪一年呢?
又具體欠缺哪些技能?
又究竟是哪些學校,才能實際幫助你取得這些技能?

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回到占申請可控條件超過三分之二的—真實生涯管理
目前已知最有效拆解Why You Are的系統性工具,是“3 Career Drivers” 生涯三驅力。

藉此組合出真實的Career Identity,如:Community、Justice、Winning等;
以投射出具體可行的Career Goals,如:Financial Consultancy for MNCs;
再進行Gap Analysis找出所缺技能,如:Managerial Economics,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Corporate Finance,  Consulting Tool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Global Leadership, Ethics, Competitive Strategy, Business Develop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etc.

再根據技能需求,來定義目標學校,如:Wharton, Chicago, Columbia, UV Darden, NYU, UCLA, etc. 

如此,才有奮戰GMAT庫斯拉的明確動機,並且在心如止水一舉考高之後,能夠快速而精確地研擬申請策略,並撰寫履歷、Essay,以及研擬推薦信策略,最後準備面試。

到頭來,就能有效破除恐懼,提升自信與專注度,不受外界影響。
只有如此,當所有策略條件都清晰後,就會出現「只欠東風」,才能心無旁騖,一舉突破GMAT庫斯拉!
起點就在眼前~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MBA選校與申請策略1

1. 瞭解自己Explore yourself: 分為a, b, c三個細項

a. 自己現在在哪: 檢視自己的學歷背景到工作經驗是如何轉折
挖出自己在平均三至五年左右的工作年資中
有何興趣與成就
這些成就在管理價值鏈裡的各大領域中
市調、業務、行銷、財務、經濟統計、供應鏈、作業管理、策略、人資、領導學、創業...etc.
分別是哪些領域強
哪些領域弱
找出自己的多邊形

b. 未來要去何方: 自己的生涯興趣
與長短程目標動機到底為何
職業生涯由三項主要項目構成: 性格,興趣,與能力
三項有因果關係
前兩項會造成第三項  
也有可能一三項造成第二項
從自己的這三項職涯要素中找出未來方向
可依照縱向產業別
與橫向職務別來交叉
如: IT產業的產品研發經理
找出具體長短程目標為何

c.隔閡分析Gap analysis:
從上頭a項的"現在"
到b項的"理想地"之間差了甚麼
中間所欠缺的東西需要甚麼來補足
為甚麼會出現想要進修商學研究所的動機
又需要商學研究所中的哪幾塊系統知識與實務訓練
才能真實的達到生涯理想地

2. 課程選擇與媒合Find the fit program:
當深度自我瞭解之後
自身強項與弱項所呈現的多邊形
與理想目標之間的隔閡所呈現的gap area
就成為尋找學校特性的比對基準
運用這個gap area 找出你所需要的主要元素
即可鎖定特定定位學校

例如: 三年產品經理經驗
對供應鏈有興趣
想以行銷為導向的供應鏈管理
則可以選擇MSU的Marketing & Supply Chain concentration

兩年半廣告經驗
想走企業端產品行銷
可以選UNC Customer & Product Management concentration

四年四大事務所經驗
想在會計領域晉升高階經理
可以選UT-Austin, UIUC

五年消費性品牌經理
要挑戰世界級品牌管理
Northwestern Kellogg, U Penn Wharton, MIT, U Virginia Darden, Indiana U Kelley, etc.

原則上找出個人方向與鎖定學校特性後
即可逼進出四到六所左右的學校
再針對這些關鍵目標學校各各擊破

學校特性可由交叉比對學校課程、ranking,與essay及推薦信等題目中找出。

3. Brand yourself個人品牌行銷
針對目標學校的特性進行策略研擬
分為幾個階段
a.列出各校的具體招生需求
由於在第二階段已經選出適合學校
現在需要深度瞭解學校需求
以確立個人品牌行銷方向
同樣藉由交叉比對細部課程內容、essay題目、推薦信題目等
來找出學校招生方向列出細部元素

ex:
MIT強調teamwork與innovative leadership
Columbia強調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與finance
Harvard強調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e與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b.列出自身各項媒合籌碼與條件
將所有武器全數陳列

c.依照個人品牌精華元素
找出行銷傳播主軸
將個人所有武器以單一品牌主軸貫串
完整鏈結至學校特性需求
將個人品牌與名校品牌結合至極大綜效
以倒金字塔結構進行陳述

MBA個人品牌行銷即告完成

Sincerely,
David Lee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生涯目標與考試的關係

絕大多數學校的Essay第一題,都是”What’s your career goals?” 生涯目標題,詢問申請人在MBA畢業時、畢業三到五年後、以及畢業十年後的職涯規劃。

當然,許多申請人都還埋首在考試的噩夢之中,根本想不到那裡去~
事實上,這個生涯邏輯是顛倒的--生涯目標問題無解才是考不出高分的癥結點!

這部分科普一下腦科學知識--生物在面臨開放性危機時,大腦背側的舊紋狀體會興奮,使腎上腺素分泌,將身心能力極限集中於一瞬間,以解決當前危機。

然而,若因為害怕下錯決策,而遲遲不作決定,則持續的開放性危機會使舊紋狀體持續興奮,致使腎上腺素過度分泌,將會導致認知能力與專注力下降、四肢發軟、腸胃絞痛...等,導致無法專注於考試準備,也因此難以考出高分。

那麼,難道說搞清楚生涯目標,分數就會爆衝嗎?
根據常年生涯諮商經驗,答案是肯定的,且個案們幾乎全部都在釐清生涯目標後,出現分數爆衝的現象。

原因很簡單,因為當釐清生涯目標後,越知道自己的各項生涯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等,是如何從家庭、學校,與職場等求生經驗養成; 
又如何將對自己有興趣又有意義的熱情領域發揮到極限,並為了達成如此理想生涯與社會貢獻,還欠缺哪些專業與領導技能?
那麼,自然就會根據具體技能缺口,而能精確定位目標學校,並能區分名校之間的細微差異。
沒有提供你所需技能的學校,根本不需要浪費心力申請。

如此,將會達到「心如止水」的境界,不再因為不知為何而戰,而找不到動力從答題挫敗中站起來。
反之,反而會因為有強大的生涯使命感,而有明確而強烈的動機,以致越挫越勇,並因為舊紋狀體不再因為開放式危機而興奮,腎上腺素不再過度分泌,而能保持頭腦清晰,自然能看破高難度考題,從而考取高分。


Sincerely,
David Lee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防疫期間如何在家提升生涯競爭力1

因應武漢肺炎疫情,近日防疫頗有成效,感謝全體醫療團隊及團結的國人!大家都是防疫英雄~

然而防疫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減少不必要移動,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共勉之~

回顧十餘年前的SARS疫情,景氣一度低迷,但疫情總會過去,人們還是得吃飯~
尤其現在武肺疫情的防疫期間,若又遇到轉職窗口,該如何在儘量不出門的防疫期間,提升生涯競爭力?

一般人轉職時常見的錯誤觀念,就是打開所有人力銀行網站,海投履歷,然後不斷刷信箱看有沒有面試通知。
這樣會出現國中國文課本教的「以物喜,以己悲」的現象,拿到面試高興地飛到天上,沒拿到面試心情又跌到谷底~ 
如此循環經過幾周之後,很自然出現類似躁鬱症的現象,心情大起大落。

事實上,生涯準備在平時。
首先要做的是化解恐懼。

根據常年生涯諮商經驗所導出的「情緒流體」理論,一般人由於對競爭力與經濟穩定的恐懼,造成資訊焦慮、而頻繁滑手機的半強迫習慣,在疫情嚴重時會更加嚴重。
然而,根據「快樂優勢」一書,哈佛正念心理學講師尚、艾可提出最有效解決恐懼的方法,是「自我了解」。
在戴好口罩、勤洗手消毒,非必要不進入醫院與公共場所等防疫動作都做到後,其實可以練習放下手機,關掉新聞,閉上眼睛做簡單的冥想思考動作:
1)釐清並自我描述當前情緒,
2)找出造成正、負情緒的導因
3)將導因條列,並以XY軸分為「內在」與「外在」因素,及「可控」與「不可控」因素
4)
a. 控制「可控-內在」因素、
b. 檢討「內在-不可控」與「外在-可控」因素,因為很可能是錯覺,事實上其實是內在可控與外在不可控。這裡要小心「情感忽略」的現象,並需加入「常理」與「人性」等考量,不能把人當機器,或有「隨時都要有最佳表現」的不合理期望
c. 拋開「外在-不可控」因素,因為想了也沒用
5)做最壞打算、做最佳準備

待排除干擾、平心靜氣後,才能專注地提升生涯競爭力。日後將再發文解說~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