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申请疑问 求定位学校 Biotech/Healthcare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申请疑问 求定位学校 Biotech/Healthcare 


希望论坛各位前辈指点


GMAT 710 (Q 51,V35)(不想再刷分了,可能也刷不高了。。),本科在国内念的学的是药学GPA3.7,美国硕士专业是生物 GPA 3.8,工作4年,换过一次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非盈利医院的研究机构,第二份是在制药公司 Big Pharma,主要工作都是做研究,虽然我只有硕士学历但是我科研背景比较强吧,当然这些跟金融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虽然是biotech 这是我申请中的一个很大的漏洞,至少在简历中我没有体现出来我有涉及任何非科研以外的领域。
我有帮忙朋友的投资公司看过初创团队,这也是我想申请商学院的主要原因,因为我还是很热爱biotech 商学院如果可能的话毕业后我也想从事VC或是初创相关的工作。

要补充的是如果申请我应该是domestic pool。另外可能我可以拿到一封大牛(超级大牛)的推荐信 现在还不是100%确认(不知道推荐信占的比重有多少)。
我知道我的方向对于MBA来说是小众专业,还是想要申请排名靠前的学校,不知道M7有没有戏?那保底的学校应该选什么?
还有就是小众专业,那么我是该从class profile里面找那些biotech%比重大的学校申请呢,还是反而该挑那些biotech录取少的人,可能那些学校需要balance variety?

求各位指点方向。真是谢谢!!现在只是在选校定位这一步就已经迷失,接下来还要network。。。很恐慌。。。。

-

答:
此問題堪稱經典,樓主條件剛好卡到各種申請關節點,可以分析一次就回答幾乎所有申請朋友的問題,所以這周就來回這篇~

要從幾個面向來分析:
迷思破除:申請策略與意向加重(Perception Accentuation)
- 身份、北美就業經驗、語言能力等與排名條件的關係
- 真實生涯的Career Goals,要從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來投射
GMAT分數與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 大學本科與研究所的學校檔次
產業職能與年資
- 選校策略
推薦信人選與申請策略關係

首先全文關鍵中的關鍵是這句話:「要补充的是如果申请我应该是domestic pool。」
如果沒有會錯意的話,這代表樓主是美國人或有綠卡。那麼申請就簡單了~怎麼說呢?

若就一般「沒有美國身份或工作簽證」的狀況而言,照理說美國碩士畢業時可以申請美國工作簽證,如果有在北美就業的經驗,即便是實習也好,MBA錄取機率將會大增,原因是因為排名條件的關係,在美國權威排名U.S. NEWS的排名條件中,光「北美就業起薪」(14%)、「畢業三個月內就業成功率」(21%)與「僱主滿意度」(15%)等三個條件,就占了的申請人可控條件(73.75%)的超過三分之二。(按:學校互評25%與錄取率1.25%與申請人無關; GMAT占16.25%, GPA 7.5%。)
又由於上一個學位已經在美國念過碩士了,免托福當滿分,學校會假設你的英文聽說讀寫沒問題,這也會提高就業成功率,因而幫學校提高排名,進而提升錄取機率。

然而,樓主的條件是相反的—Domestic pool。也就是說,樓主是美國人或有綠卡。那麼申請條件將完全顛倒,對老美而言,會變成樓主在「外國」出生長大,並念了一個中國大學本科,然後回到「本國」念碩士,之後就業部分,雖說樓主沒有特別提到是在北美就業還是在大陸就業(還請樓主補充一下更有利分析),不過都有好處:因為如果是在大陸就業,那麼對老美而言等於是「本國人在海外就業」,會有高度國際化經驗與視野,會在MBA的體驗式課程的大量團隊互動、大量案例分析中,作出貢獻; 而若是在北美就業,那就更棒了,幾乎可以篤定MBA畢業後必然可以在美國就業,這將影響到先前所提到的排名條件:起薪(14%)與就業成功率(21%),兩個加起來就已經超過GMAT分數16.25%比重的兩倍。簡而言之,審委要如何判定申請人畢業能不能在美國就業呢?很簡單,先從有在美國就業經驗的申請人開始錄取。

再來要看真實生涯目標、申請迷思,與申請策略之間的關係
其實生科醫藥並不是小眾專業。由於美國嬰兒潮人口已經退休將近五年,占美國三億人口的四分之一—七千五百萬人,而這些是最富有又不成比例的超級大宗人口,其消費力可能占接近美國GDP一半,而他們即將老化,而需要大量而長期的醫療照護,也因此歐巴馬很關心地推出ObamaCare,然而現在川普(特朗普)因為杯葛前朝的關係搞得天下大亂...但畢竟生病就是要看醫生,時勢造英雄,危機就是轉機,越到危急時刻越需要有領導者來解決問題。
而生科醫藥專業的MBA畢業生平均起薪有十一萬美元,對平均十萬美元起薪的商學院也是一大誘因。

可喜可賀的是樓主對生科醫藥有熱情,簡單說有這個就夠了!不論是真實生涯管理或申請。順帶一提,申請要以真實生涯為依歸,從經營熱情而跑在學校前面,讓學校用獎學金來追你。
不過樓主在申請時有迷思,一方面是要小心「將錯就錯」的陷阱--有幫過PE看過新創團隊是非常好的經驗,甚至因此而產生商管興趣來念MBA,可以說是天經地義!不過並不表示未來就要以這個為目標,還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就樓主的需求而言,當然MBA就是有各種課程及大量案例,如:PE/VC、M&A、Entrepreneurial Strategy、Entrepreneurial Finance、Innovation Commercialization、Global Economics、Healthcare/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alysis、Market Research、Buyer Behavior、Product Development、Competitive Strategy、 Marketing Management、Pricing、Channel Management、Supply Chai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Accounting、Leadership、Negotiation...等

然而,就像前面所講的,申請要先看真實生涯方向,目前已知最有效的方法是生涯三驅力:興趣技能組合、性格特幸養成、專業能力等的最大化組合,投射出真實長、短程生涯目標,再透過Gap Analysis來看欠缺哪些技能,然後看哪些學校因為地理位置所產生的產業群聚與人才需求,而開設專業領域研究中心及主修選修等課程,最後再來看如何研擬申請策略。

例如:為何樓主會對生科醫藥的研究有興趣?要將產業與職能分開討論,而興趣是來自性格養成,性格又是來自於家庭,跟父母親的職業、個案與父母及手足的互動,其中所產生的求生定位與制約所形成的,其背後的理論來自小弟所發現的一種叫「環境情緒流體制約」的概念。例如:根據經驗,有些個案是因為家中長輩有人生病,或是隔代教養; 另一方面,由於人類對生物領域所知其實非常有限,對科技領域也是,因此是一個在探索宇宙的概念,跟成長與機會有關,或是看樓主如何解讀。
至於研究職能,反而是取得競爭優勢、創新解決方案,以及商業機會的關鍵。
對一些個案而言也是探索的過程,也有人對「控制組」與「對照組」的研究設計有興趣,或是因為研究生涯有安全性,因為怎樣也研究不完; 有的人甚至是因為研究專業的學術地位崇高...等,端看樓主如何解讀。
這些自我了解會造成生涯進程,並且由於性格的恆定性,可以運用「拉普拉斯妖」(Démon de Laplace
)的概念,檢視過去並推算未來。而履歷、Essay、面試就是用來解釋這中間的生涯進程與Why MBA、Why This School、Why Now?
而推薦信是唯一的第三方公評。 所以要求人選是密切合作一年以上的現任與前任小主管,太大咖反而因為不曉得申請人的細部行為模式與具體技能為何,而反而難以體現申請人的優勢,除非有密切而長期的合作過。

剩下還要看大學與研究所的校名檔次、具體工作地點與動機、分數、社交目的...等條件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2018年6月 第一輪真實陞/轉職策略 暨 MBA申請講座」

「2018年6月 第一輪真實陞/轉職策略 暨 MBA申請講座

在這個動盪的年代,沒人知道川普的下一步,也沒人知道對岸的皇帝會跟美國動輒數千億美元的貿易戰會如何影響全球?根據經濟部數據,民國106年台灣第1大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占整體出口比重41.0%,出口金額較105年增加16.0%;第2大出口市場為東南亞國協(東協10國),占整體出口比重18.5%。要是大陸因為無法出口美國而沒錢了,要怎麼買台灣輸入的產品呢?又如何買東南亞國協輸入的產品呢?東協要是也沒錢,我們要怎麼南向呢?又一天到晚威脅南韓的北韓領導人會不會真的放棄核武?又跟台海經濟局勢有何影響?那麼當前的趨勢如:AI、FinTech、區塊鏈...等等,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產業與職涯?

根據全球暢銷書「快樂優勢」的作者、哈佛心理學講師尚恩艾克的研究,當各種遠慮近憂纏身、搞到令人崩潰時,最有效的做法是拿出一張白紙,列出各種不安情緒,及造成這些不安情緒的各項因素; 再將這些因素分為「可控條件」與「不可控條件」,然後將不可控條件打叉,因為想了也是白想,然後專注於改善可控條件。

也就是說,即便外在世界如此動盪不安,我們更要專注於「可控條件」—投資自己的熱情生涯。

在大學畢業22k餓不死又吃不飽的時局下,大家都想要突破財務自由!連三歲小孩都知道,想要有錢就是要做主管當老闆~
然而,即使是富二代,沒有受過足夠的領導與管理訓練,即便是保時捷收藏家、復興航空二代林明昇,經營不善的結果也只能把金雞母給賣了。
也因此,除非是少數經歷過悲慘童年的天才創業家,不然幾乎全球的生涯追尋者、甚至是富二代們,都期望能夠透過一個正規而完整的商管領導人訓練,來取得致富的工具,而這個訓練就是全球最競爭的學位—MBA。

又到了申請季節,早在幾年前起,由哈佛等名校領軍的超早第一輪死期,就已經提前到九月初,而哥大的Early Decision更是早已開放申請,即到即審!
推算提前三個月準備期,包含Career Goals探索、真實陞/轉職策略研擬與執行、考試、選校、以及文件準備等,幾乎要從六月就要起跑~

然而,幾乎是各校第一題的Career Goals就無解。

即使是國際上的各大申請交戰守則,都提到Career Goals題型的重要性至少占了五成--寫得好不一定會上,但寫不好一定被拒。原因很簡單:
根據權威排名機構「U.S. NEWS & World Report」,MBA申請人的可控制評分(73.75%)中,超過三分之二(50%)皆是以「就業競爭力」為基準,包括:
僱主評分 (Recruiter assessment score) 15%
就業成功率 (Placement success) 35%—細分為「平均薪資與獎勵」 (Mean starting salary and bonus) 14%,與商研所就業率 (Employment rates for full-time master's program in business graduates) 21%

而GMAT/GRE分數 (Mean GMAT and GRE scores)只占16.25%。
換句話說,「生涯」是分數重要性的三倍有餘~

但這些交戰守則都會有一條但書,就是「生涯方向無解,很遺憾。」

然而,真是如此嗎?

根據往年成功協助MBA個案進入多間財星五百強的全球企業總部,以及世界頂尖管顧與私募基金等經驗,真實生涯管理在於:對自己的「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等的深度了解與實現。
同時,生涯成功靠自己!唯有跑在學校前面,才會火速而大量地拿下提交兩周內的「內定輪面試邀請」,並且讓各大名校捧著獎學金來搶你!


由美國最大MBA徵才會NSHMBA的史上最年輕顧問,來為您解答—
如何同時達成「真實興趣生涯」與「名校錄取率極大化」~

「2018年6月 第一輪真實陞/轉職策略 暨 MBA申請講座
主辦: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主講人:前美國獵頭、前美國最大MBA徵才會NSHMBA 史上最年輕官方職涯顧問 David 李
主講內容:

透過「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來具體定義:
a)真實生涯長、短程目標,及其動機
b)生涯品牌
c)全球領導人願景
d)尚欠缺之領導管理技能

並由此發展出:
1)陞/轉職計劃與行動
2)進修需求分析與校系課程選擇
3)申請之生涯品牌展現

時間:6月3日週日下午一點至五點 
地點:台大第二活動中心B1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拉斐爾廳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公館捷運站斜對面)


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由於場地座位有限,請來信至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告知前來人數,並索取一份免費的 Career Identity Sheet 生涯動力表,以利進行現場互動式諮詢。

Sincerely,
David 李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Former NSHMBA Official Career Counsellor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www.mbacareerfitter.com 
fb社團: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Blog: 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MBA求職解說7--創業式生涯管理3

MBA求職解說7 創業式生涯管理3
求職時,一般人常見的錯誤就是不斷地展現自己的豐功偉業,窮盡一切方法想讓自己看起來比隔壁的同學更有競爭力,並且以為這樣就會有企業要你;或是如果企業沒有因此而發offer給你,就把問題怪在身份、工作簽證、校名、甚至景氣或是川普身上,殊不知求職是這世上可以說最個人化的事,比婚姻還重要,並且跟你的熱情、個性與價值觀、家庭結構、學經歷、修課走向與成績、甚至年齡性別星座血型、而至談吐方式與肢體語言等,都有關係。

而生涯發展的關鍵在於「解決產業未來問題」。
然而,談何容易?
許多知名企業動輒百年歷史,裡頭多的事動輒二三十年的老屁股,縱橫沙場多年,為什麼要聽你的?
當然,這時候要把MBA的優勢搬出來,例如:以往老一輩沒有這麼新穎的MBA訓練; 沒有這麼科學的生涯管理與自我了解技術; 沒有這麼新潮的案例; 沒有這麼領導實戰的腦力激盪; 沒有這麼新的理論; 甚至沒有這麼高度的全球競爭...等等。

然而,想要有過人的know-how來解決企業未來挑戰,必須要先知道不只是企業,而是整個產業未來挑戰為何?
而想要能有如此產業遠見,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強大的熱情,二是專注。
誠如先前的生涯三驅力相關文章所云,熱情是裝不出來的。它來自于性格養成的過程,而性格養成來自於家庭結構,包含父母與手足,而後擴大到師長、同儕,以至主管、同僚等,及其中夾縫中求生存的行為模式制約。(筆者將此發現定義為「環境情緒流體的求生制約」,日後將會專文解說。)
也因此,關鍵在於長年對熱情產業的經營。
因此選擇熱情產業就會是關鍵(請參考前文「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
這也是為何絕大多數MBA準畢業生在被學校洗腦成「從入學第一天開始求職」的錯誤觀念後,連續找了兩年居然想要有一個offer竟是如此困難?!其實就是因為「持續而有目的性的分心」所導致的結果。
其實只要能找到熱情並且專注經營,你會發現還沒畢業的前幾個學期,就能拿到好幾個offer。

而當選定熱情產業與職能後,MBA所學的各種工具就會派上用場
而今天要討論的就是MBA的課程設計邏輯與生涯應用。
又是一個一次講不完的命題,因為這個命題太大,包山包海,因此同樣會分幾次來討論。

即便是投資之神巴菲特,其奉為圭皋的投資法則也是「價值型投資」,簡單說就是投資某個舉世無敵的搖錢樹,說穿了就是一個大到不能倒的明星產品。而神的手上握有最大的資產,就是可口可樂超過20%的股權。而可口可樂是超過一百年前流傳至今的一個神秘配方,簡單說是一個意外的無敵產品,行銷全球超過百年。

或是看看首富比爾蓋茲,他的微軟產品也是一系列霹靂搖錢樹,當然還有家族對智慧財產權的法律保護。
一度站上全球首富的傑夫貝佐斯,他的產品是他一手創立的亞馬遜書店,及整個虛擬通路概念商品化。
左克伯的產品是臉書; 馬斯克的產品是特斯拉電動車及可回收火箭; 
而已故的產品之神賈伯斯則是人手一機的iPhone。
基本上都是靠某種殺手級產品及其延伸。

不像傳統企業是已經有產品了,才想辦法賣出去; 相反的,最原始的行銷原理是一開始連產品都沒有。然後無中生有開始做規劃。
因此會有「國際經濟」與「當代研發與趨勢」等基礎課程的出現。
有了基本的國際市場概念後,便可以依據熱情與競爭優勢來選擇進入市場,這時就會有「競爭分析」、
「競爭策略」、「價值鏈」等課程出現,尤其競爭策略中的五力分析就會派上用場
而競爭策略、五力分析與,與價值鏈等模型,就是大名鼎鼎的哈佛史上最年輕教授麥可波特的成名作。

之後會做市場規模預估,也就是中午去參加管顧社團一邊啃三明治練case時的「洗衣機問題」--請問美國有幾台洗衣機?
雖然根據筆者創業十餘年的經驗,總結出問這個問題根本沒用,但由於企業至少要預估明年要如何編列預算,並牽涉到企業團隊要編制多少人力與原物料及產能,甚至要以此概略規模為根據,來向上下游廠商談判,甚至作為上市櫃公司股價波動的關鍵指標。
而後會有策略主修的「核心競爭力」課程,及行銷領域的「市場調查」、「消費者行為」、「STP市場區隔與定位」、「研發商業化」、「產品開發」、當年因應iPod潮流所開的「整合產品設計」,到後面的「定價策略」、「通路策略」、「品牌策略」、「行銷管理」、「CRM顧客關係管理」、「垂直與水平整合策略」...等課程,以及會計與財務主修下的「管理會計」、「專案財務」、「企業財務」; 還有作業管理與供應鏈主修下的「供應鏈管理」、「作業管理」、「六標準差」...等課程出現。

簡而言之,目的就是為了要產出一種殺手級產品及其應用,而你是不是那個在電影星際效應中,開著永續者號尋找殖民星球的的馬修麥康納。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MBA求職解說6:創業式生涯管理2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MBA求職解說6:創業式生涯管理2

繼上次提到的「創業是生涯管理」,在求職時究竟該如何應用呢?
簡單說就是在鎖定目標產業與職能後,找出產業的未來問題
這時候MBA所修的課就能派上用場了
不論是國際經濟、量化與質化市場調查、消費者行為、競爭策略、行銷管理、供應鏈管理、作業與生產管理、跨文化溝通與談判、定價、甚至到財務、會計、顧問工具、PEVC、Pitching...等,連體驗式學習如:社團領導經驗、交換課程、大量團隊合作與案例分析、跨文化多方談判等,都會用上。

甚至是要連MBA前的工作經驗累積、產業與職能轉折,回溯到大學主修、課餘活動與領導力...等。

而由於這是你的熱情所在,透過獨特的興趣技能組合、性格養成特性,及所長期培養而來的
由於每個人的DNA都不一樣,並且由於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所提出的自卑與超越,加上小弟常年生涯諮商經驗發現的「環境情感定位」的求生本能,每個人都會在求生環境所面臨的競爭中,找出一種相對優勢定位,因此必定能找出特別屬於你的業界解決方案。

只要點出僱主所面臨的挑戰、甚至是競爭分析,在各個擊破,甚至可以交互獻技,各為其主,價高者得。

至於為什麼從第一天就在找工作,找了兩年卻還沒有工作呢?
很簡單,就是因為每天都在找工作,所以兩年了還找不到一個工作
因為一直分心
求職在於專注
要透過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的拆解與重新投射,才會產生一個專注的產業與職能,這樣兩年就不用每天找工作,而是兩年只找一個或少數幾個聚焦的工作,你會發現兩年很長,並且發現MBA是一把鑰匙,將開啟你日後對熱情產業之未來挑戰的長期解藥。
至於如何聚焦式地培養技能?將另找機會發文解說~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置頂] 感謝各方支持!再度達成淡季客滿~ 上班族六月初請早

[置頂] 感謝各方支持!再度達成淡季客滿~ 上班族六月初請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