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成年過動症1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成年過動症1

在了解成年過動症之前,要先了解何謂過動症,多半在童年時期就出現症狀。

朋友的小孩小健(化名)被診斷出過動症(ADHD),出動了八個心理團隊,基因、心電圖、腦波等能測的都測了,父母跟小孩能上的課都上了,職能治療也做了,甚至是藥物治療,歷時將近一年,無解。目前國內外皆對過動症無解。
https://www.kln.mohw.gov.tw/?aid=509&pid=62&page_name=detail&iid=778
http://www.adhd.org.tw/new.aspx?id=420&bid=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tention_deficit_hyperactivity_disorder

朋友知道筆者從事生涯諮商,聽過筆者提出的「情緒流體」理論,因而邀請筆者協助。
雖說至少五名醫師都確診小健有過動症,但就筆者的觀察,當他在看卡通時,或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某種需要經歷流程循環的玩具,如:停車塔上下樓玩具時,其實可以很專注。那麼只要敲敲維基百科,就會知道如果看卡通很專心,就不算過動症。

當然,筆者也觀察到小健會同時玩好幾樣玩具,但完沒兩下就丟開,然後又去玩其他的玩具,之後又玩沒幾下,又丟開,再去找其他的玩具玩...然後不斷重複如此的循環。
那麼,如此的行為模式就吻合醫療團隊提供的講義中,所定義的「ADHD過動症」。

由於以往沒有運用「情緒流體」來進行生涯諮商的專業,因此難以深入地探索過動症患者與環境人物的關係,僅能透過大量研究或臨床診間的短暫診療。而或許正因如此,運用情緒流體與環境人物的情緒互動,似乎能夠解決過動症。

情緒流體的核心概念在於:人的價值觀養成是由與周遭人物的情緒互動,潛移默化而來的。
當筆者觀察過動兒同時玩多樣玩具、時而專注、時而分心的狀況,其實必須同時觀察其父母或照顧者與個案的互動模式。
隨之立即發現,過動兒的父母或照顧者與其說袖手旁觀或束手無策,不如說並沒有參與遊戲本身,因而過動兒不知道如何正確或有效地遊玩某一項玩具,因而無法產生成就感,只能將玩具拿起來搖晃幾下,就覺得無聊了,因而又將注意力轉往其他玩具,看看會不會有聊一點,但卻發現每項玩具好像都很無聊,才會不斷轉移注意力,其實是想尋找其他新鮮、有聊的事物,卻到頭來不斷週而復始地轉移注意力。

另一項關鍵發現,是過動兒在玩玩具時,常常不是只玩一項玩具,而是同時玩多項玩具。
那麼,過動症就有解了。

其關鍵點在於,這些玩具對過動兒來說「無差別」。就像去海邊玩小石子一樣,一次抓一把,根本沒什麼好玩,只能抓來搖一搖、咬咬看、對它們叫個幾聲看看,或丟丟看,看能丟多遠。

解法簡單來說,就是持續指導某一單項玩具的遊玩流程,並且給予反覆練習的機會與時間,並依據進步階段給予持續性指導,使個案能夠從中建立自信。(詳細解法日後再行專文分享)
最有名的過動症個案就是菲爾普斯,從游泳競賽中得到持續的成就感,直到創下單屆奧運拿下八枚金牌的歷史記錄。

筆者近年發現許多個案在生涯發展上,也有類似過動的症狀。筆者將其稱之為「成年過動症」。詳情待下回分曉。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31岁出国读MBA,是否是条不归路,求助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33825-1-1.html

問:
本人今年30了,材料学硕士,毕业进入国企搞国际工程,在孟加拉呆了三年搞市场开发,17年回国继续干这个行业,但是转向项目投资方向了。国企实在是没啥劲头啊,感觉已经看到了20年后的自己。在老婆的鼓励刺激下,打算明年申请美国MBA, 折腾一下,转行做金融。不过美国好的学校都是两年,出来都34了,要不然申请个欧洲的,一年的,时间段,自己金融底子又差,不知道出来能不能华丽转身啊,求各位大神指点迷津。 拜谢!

答:
不好意思這麼久才看到這篇
MBA的確有八成都在轉職
美國USC南加大也有個大齡的一年MBA課程叫IBEAR,已經拿過數次獎,要進不會很難,G600+就進得去了,不用700就能拿獎
然而不是問MBA轉職給不給力的問題,而是資源過剩的問題,導致絕大多數未進行生涯管理的學生無所適從
從樓主這麼短短的幾行文,雖然乍看看不出任何熱情路線,還是能看出一些刪去法的。

根據常年生涯咨詢經驗,一般人沒事不會出來問問題的,除非遇到卡關點。因此卡關點本身就是一項關鍵線索。
樓主此文分前、後段,前半在介紹背景,歸結在國企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雖說已屆大齡,尤其已婚,下一步就要傳宗接代,有小孩後轉職成本會瞬間變成無限大~ 但嚴格說來,即使是國企一路走下去,不過就是看得到未來的樣子,不會真的溺水,只是有點無聊罷了。由此可推出樓主的「成長」導向與「多元」導向。

重點在文章後半,突然從夫人的提議念MBA轉往金融,又卡著大齡問題,語調瞬間出現無底洞式的恐慌感--雖說偶爾在板上會聽說轉職金融成功失敗云云,但這攸關生涯大事,不是去廟裡擲個神筊就閉著眼往前衝,看看會不會飛上天。
不會的。
生涯管理工程需要靠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的細部拆解,再一個點一個點銜接上去才辦的到的。
沒興趣的工作做不了三年。

而從樓主的恐慌點來看,不是MBA念幾年的問題,而是金融對樓主而言可以說像是無字天書,因為恐懼來自於未知。
而造成樓主對此領域所知有限的原因,是因為一個心理機制叫做「意向加重」(Perception Accentuation)的反作用力--因為樓主的潛意識將過去生活中與金融相關的資訊都過濾掉了,才會導致今日的未知,而產生恐慌感。
這是很正常的,這表示金融領域知識對樓主的生活來說毫無意義,所以潛意識其實幫了您一個大忙。
這就像忽然去問問路人懂不懂材料與國企工程究竟在做什麼?要不要拿人生來賭一把?他們的反應也會跟樓主一樣,瞬間陷入無底洞般的恐慌感的。
由此可知,金融對樓主而言是條死路。

金融看的是套利。必須要個性上本身就對「錢利」這個要件有狂熱,並不是在紙上看幾個數字跳來跳去、分析分析就行的。
雖說沒錢活不下去,但一般人沒事不會對錢有如此狂熱的
根據生涯諮商經驗,多半是物極必反:求生過程曾經受過錢的壓迫,而我們的「情緒流體」這個靈魂有個特性,就是會在被壓迫後長大。
然而,樓主並沒有對錢有意向加重,也就是沒被錢真的壓迫到喘不過氣來過。由此可知生長在至少是小康以上家庭。

要對金融有興趣還有另一種狀況:就是長年生長於無法翻身的環境,才會需要「賭一把」。
這個現象筆者稱之為「環境自由度」:就是個人對外在環境的掌控能力
而環境自由度來自「業界宰制力」:當你有獨門絕技在身,自然能夠宰制業界,並產生環境自由度。獨門絕技來自熱情。
而樓主之所以在成長過程不受經濟壓迫,也不需對金融意向加重,其實是來自樓主的父母有環境自由度,來自某種業界宰制力,也就是「技術」。說不定樓主念理工也跟家庭有所關聯。

另一個面向,是樓主所從事的職能如:國際、市場開發等,及透過MBA發展等,除了金融投資無感以外,基本上都是以「發展」為依歸,並且可分「向上」及「向外」這兩種方向。即便是材料學,走的也是研發,在本質上是接近的。
根據諮商經驗,向上的力量原則上來自認同的追尋。尤其是從人類追尋父母認同這項本能所制約出來的。這點有別於心理咨商領域的發現。
而若是父母認同從缺或關注不夠,子女會本能性地追求表現與成長,以獲取足夠認同。
另一方面,中國已經夠大了,人沒事不需要特別往國際發展的~除非有額外驅力。
同樣回到上面筆者談過的,「情緒流體」在受到壓迫後會長大。
或許樓主在成長過程的活動自由是被限制的,而產生物極必反--會往國際發展。

最後一個線索,是筆者先前有提過的「不快樂,毋寧死」。有別於馬斯洛五層級需求理論,人有追尋快樂的本能,而且比任何層級的需求都重要,不然寧可自絕。而當人在當下沒有快樂時,會本能性地將求生動機寄託在未來希望上,並且期望透過「成長」來連結現在與未來。
樓主的提問文中幾乎沒有一點快樂的感覺。而人又是介於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震盪。那麼,從產業軸而言,若理性的材料與工程都如雞肋,感性面的國際發展一方面是在貧窮國家,又剛好遇到過去市場成長過快的整理期,以致發展有限...
說一個人在理性與感性兩面都沒有興趣是不可能的,不然早就自絕了~應該是感性發展居多,只是剛好遇到市場重整。
樓主應該有某種業餘興趣是跟開創、幻想、甚至藝術有關的活動,甚至是夫人的樂觀與希望本身就是一項調劑。

行行出狀元。生涯管理其實非常簡單:拿興趣來工作。做對自己來說再簡單不過的事,別人卻怎樣也無法辦到。然後物以稀為貴,在享受過程的同時持續地精進,自然就會不再工作,快樂致富。
:)

Sincerely,
David Lee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覺得自己像騙子的學歷或工作?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覺得自己像騙子的學歷或工作?

前陣子有人分享一個連結給筆者,講到因為沒有領域才能或投入的意願,而覺得自己像個騙子的學歷或工作。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480&nid=11473

這在生涯諮商中相當常見。
首先要給勇於面對的人一個讚,因為這需要相當的勇氣!
至少已經先知先覺,發現了自己的內心並非外界所看到的那樣。
有的人是因為不得已,覺得沒有更好的獲利模式;
或是打腫臉充胖子,不是靠實力進公司或學校,只能靠關係或時機卡位;
也有人其實要的不是什麼熱情或生涯,而是要面子;
甚至有人不知不覺,或是選擇持續掩耳盜鈴。
這需要勇氣來面對~

其實筆者剛出社會時也是如此。頂著產業龍頭的光環,穿著西裝筆挺,進出一些常常見報的國際知名企業。在荒郊野外的品牌客戶門口,還聽得到同業拿著手機吼叫:「喂~我是OO頂尖日商...」
筆者三生有幸,曾經剛入職沒多久就簽下頂尖外商客戶,獲得老闆的讚賞及同事羨慕的眼光~
然而,當時還是菜鳥的筆者內心很清楚,事實上什麼也沒做。
只是因為沒客戶,所以就多跑幾個窗口,才發現原來老闆一直簽不下龍頭客戶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客戶內部改組了~ 筆者不過是因為時間多可以慢慢耗,才發現正確的窗口。當客人來電要簽約時,筆者興奮地要趕緊騎機車親自送上合約!沒想到客人只淡淡回說:「傳真來就行了~」 即使瞬間完成簽約賺得佣金,但當正妹秘書拉著筆者追問成交祕訣時,筆者一肚子火,氣憤自己為什麼如此無能?能成交純粹是因為產品凌駕業界,並不是我的功勞~ 我只不過是個送報小弟罷了!
正因如此,筆者才發奮要念個MBA,搞清楚企業成功的來龍去脈,並且想辦法讓自己找出熱情的道路,而不是一個外表光鮮亮麗,事實上只是狐假虎威的上班族。

因為只有你自己知道內心有個聲音,告訴你這不是你要的
而也不會有太多投入,甚至會想辦法抽離,因為總覺得等某個時機到了,就會離開這個領域~
那麼這個企業的成敗並不是因為你。不過只是搭上順風車罷了~
就算是電子花車又如何?遲早還是要下車的~

根據生涯諮商經驗,熱情來自於求生過程的利基制約--只要找出家庭結構,與個案如何在成長背景產生出勝出競爭的背景行為,再加以重組,就會自然推出生涯三驅力的兩大關鍵:興趣與性格,而就能找出不用自欺欺人的熱情生涯~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五月真實生涯管理 暨 早鳥MBA申請講座

五月真實生涯管理 暨 早鳥MBA申請講座


生涯卡關嗎?工作食之無味,未來卻不知在哪?
頂著光鮮亮麗的抬頭,內心卻很心虛?如何才成就卓越?
興趣真的能當飯吃嗎?該如何轉職?怎樣才能突破財務自由?
我該申請MBA嗎?是現在嗎?什麼學校適合我?或是其他學歷、証照?
如何拿下如哈佛、耶魯等世界名校MBA,甚至獎學金?
為何考試考不高?
我到底是誰?

或許是當前最有效的生涯管理與申請工具--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協助你找出過去,投射未來~
將所有人生問題一次解決,讓你不再工作,才能快樂致富!


「五月真實生涯管理 暨 早鳥MBA申請講座」
主辦:David Lee’s Career Management
主講人:前美國獵頭、NSHMBA 美國最大MBA徵才會 首位華人顧問 David Lee
主講內容:

如何透過生涯三驅力挖掘,找出並跳轉「不再工作」的熱情生涯;
及早鳥MBA申請攻略:

細項包括--
a)由「生涯三驅力」投射出真實生涯長、短程目標,及其Gap Analysis
b)我是誰--生涯品牌定位
c)產業領導人願景投射

並由此發展出:
1. 陞/轉職計劃
2. Why MBA, Why Now, 與校系選擇
3. 生涯品牌行銷,與MBA申請、拿獎策略


時間:5月26日(週日)下午一點至五點
地點:台大第二活動中心B1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亞里斯多德廳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公館捷運站斜對面)
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由於場地座位有限,請來信至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告知前來人數,並索取一份免費的 Career Driver Sheet 生涯動力表,以利進行現場互動式諮詢。

個案見證:
Harvard MBA Testimonial from Ms. W

感謝David 李非常intense的生涯挖掘,讓我找出當初想都沒想過的各種人生故事與背後驅力,奠定深厚的申請基礎,以及鉅細靡遺的簡歷製作,實在太重要了!

 David 不斷幫助我回想成長過程中克服萬難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原因與動機,例如:小時候在小村落長大,跟著父親在河邊淘金的經歷,對數學的興趣,還有找出地質系以及海外鑽探工作的生涯邏輯,以及外派時開始當起企業中間人的故事,推導出以“不斷學習”與“人際交往”為核心的個人品牌,奠定申請基礎,也使鑽探工作的生涯路徑成為理所當然,並投射出鑽探企業CEO的生涯目標,而最終推導出why MBA。

有了這些個人品牌及生涯故事,當我不論在寫essay或是interview,都能有清楚的邏輯。這也讓我拿下哈佛MBA、MIT MBA等錄取信,以及Yale MBA獎學金!謝謝David~

[客戶見影片] Mr. K, Real Non-profit Career Goal=Non-profit No. 1 Yale MBA+Duke MBA Scholarshi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LpxgiYfmSg

[客戶見影片] 移民+金融生涯目=加拿大雙巨頭MBA學金 U Toronto 與Ive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7&v=VGI51tDyJVw



Sincerely,
David Lee

維基百科「SWLS快樂測驗」滿分
David Lee's Career Management 
Former NSHMBA Official Career Counsellor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Blog: 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
fb社團及粉專: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馬斯洛五層級需求的矛盾與選擇(2)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馬斯洛五層級需求的矛盾與選擇(2)

(續前篇)
仍然要感謝心理學大師馬斯洛所提出的五層級需求,及晚年所提出的第六層級「巔峰經驗」。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越趨複雜,生、心理活動也隨之改變。

尤其潛意識很奇妙,會「不快樂,毋寧死。」
對於每天從事不快樂工作的人而言,會在潛意識中出現「『希望』比生理需求更重要」的需求排序,因為希望是「持續活到明天」的根本動力。
若未來沒有希望,潛意識會因為不知為何要繼續痛苦度日,而直接選擇終結痛苦,因而造成知名企業鴻海幾年前發生連續十幾名工人跳樓的事件。 
生產線的工人並沒有太大壓力,生理需求也都被滿足,也有家庭、同事、親友等社會歸屬,甚至是在知名企業工作,相對於非知名企業的員工其實具有更高的尊榮感; 
而穩定的工作也讓他們能夠實現自我。

然而,沒有快樂的人生,又沒有往快樂人生跳轉的希望,就會因為人生失去希望,而放棄一切生、心理需求,而選擇終結痛苦。

那麼,需要將需求層級顛覆--用巔峰經驗來創造會持續長大的聚寶盆,而每天突破財務自由,因為從事快樂活動而致富,並從此永久脫離饑寒交迫。

Sincerely,
Davi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