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MBA與MS到底哪裡不同?除了學費具體差別在哪裡?(完整版) |李大衛全球MBA管理


簡單說是供給需求的經濟結果,以及物以稀為貴。

這部分觀念與典故相當複雜,要分為上、下兩篇來解釋--上篇解說M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與MS in Business Analytics兩種看似很像的MS學位,其因為教育市場經濟所演化而來的典故、與課程側重點;

下篇解說MBA於近年的盛行原因,以及究竟貴在哪裡?由於文長複雜,將擇日再行發表。 

 

如果讓你一輩子只能有兩個選擇:要當老闆,還是要當員工? 事實證明,多數人會選擇當老闆。而當前全球市場對MBA與MS的選擇狀態,以及學費的差異,就是這個事實。

 

國際主流是美、歐MBA,是給平均五年年資、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且具有初階管理經驗的專業人士,透過大量案例討論與開放性辯證、團隊合作,與領導模擬等體驗式學習,來「練習」如何成為實戰型的領導管理人才。 

旗下有細分各種主修,包含:五管--「產銷人發財」--生產、行銷、人資、研發、財務等主修;

與橫向跨職能的策略、領導創業、管顧、綜合管理、Business Analytics商業分析主修......等; 也有產業主修,如:MBA in Health Management、in Sustainability、in Technology Management……等主修 。

 

而MSBA有分M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較冷門),與MS in Business Analytics(也相對冷門)。

M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在M7裡面有:

MIT的MSMS(只有不到30人,平均工作經驗四年多,要寫論文)、

Chicago去年才開的新課程Master in Management(10個月,招社會新鮮人)、

西北MiM(一年基本課程,僅限兩年以下經驗社會新鮮人申請),

哥大MS&E(招數理與資訊背景學生,無年資資訊,起薪中位數11萬美元,但僅約三分之一需就業。課程頁面放了一張似乎全是黃種人學生的照片)。 

 

而HES哈佛進修部有個Management Master’s Degree(平均39歲,12門課有11門是線上課),

Stanford MSx,是給13年工作年資以上學生,算是特例。 比較像是由於搖錢樹的MBA課程,因為教育部有依師生資源比例來限定名額,而為了要多收「長尾效應」所無法招收的學生,所以加開的課程。

而史丹佛比較倒霉的是--其他大齡課程還有MIT的Sloan Fellow MBA、U of Michigan GMBA(停招),與USC的IBEAR MBA,但這些學位都能稱作MBA,而Stanford MSx雖然課程號稱與MBA堪稱完全相同,但因為學位名稱並不是MBA的關係,而使許多申請人不願申請。

 

還有MBA/MS joint degree等,例如:Kellogg MMM、MBAi,還有各校都有各種MBA/MS dual degree。

主要是MBA配上某些專項領域碩士,例如:MBA/JD、MBA/MIS……等。 其主體還是MBA。

 

先講比較單純的M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基本上這個學位非常冷門,疫情前還有極少數學校有提供,但疫情後連熱門的MBA都有很多家倒店,因此現在幾乎找不到了。

因為大家都寧可工作個幾年,再去念MBA,為的是能有朝一日能成為老闆賺大錢。 兩個學位畢業起薪差了將近一倍,甚至超過。

 

MS是學術研究型碩士學位,是給大學畢業生22歲直升上去,去做研究或教學的論文研究。

是在研究某種管理現象。教授是在教研究方法,然後用讓學生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做研究分析,然後寫論文。

雖說同學也會來自各行各業、或各種職能的國際同學,但課程主軸主要是「上課」,教授教,學生聽,各職能課程分開來上,較少有大量案例討論與團隊合作,或領導模擬練習。

其實除了美國以外,國際上的MBA基本上都是這種形式。

 

由於年資幾乎是大學剛畢業就直升上去的,同學們之間幾乎都沒有工作經驗,對管理實務可以說是靠想像力,因此容易出現紙上談兵的現象。

 

另一方面,由於管理實戰應用瞬息萬變,而MS步調緩慢,且並沒有訓練團隊溝通與領導,也沒有大量的案例作為佐證,也較少與來自不同產業領域、及不同職能的專業人士,甚至是管理經驗者產生互動,或是團隊合作以及領導統御。

雖說有許多MS課程也可能會為真實的企業進行諮商,但主要是在做資料分析與策略建議,比較沒辦法解決真實的綜合管理問題,因為那並不是MS科學研究型碩士的教學目的。

 

其實從長年的觀察,早年MBA也是從像現在的M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逐步演變而來,從一開始不用工作經驗,變得越來越競爭,後來大家開始拼工作經驗看誰豐富,平均年資來到接近30歲,而到後面變成富二代天下......

 

結果,剛出社會就想進修的申請人變成沒有學位可念,就又出了新的M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學位,來補足年輕學生的進修需求空缺。

但因為已經有主流的MBA了,且應該是因為美國教育部有限制師資比例與招生名額的關係,因而不能再多開新的MBA課程,那麼就多開MS in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學位來招生。

 

沒想到來了個疫情,搞得商學院連最熱門的MBA課程都倒了好幾間,因此原本有MS in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的學校不得不縮編,到後來只剩近年因為AI崛起、而讓人以為較易就業的MS in business analytics。

 

近年興起的MS in Business Analytics,也是簡稱MSBA,並且成為商學領域MS的一股支流,是在做商業研究,但更偏重資料搜集與分析,甚至有些程式語言相關的課程,目的是為了因應近年的大數據與AI的資料科技發展,所出現的職缺,因而使相應的學位需求增加。

 

但因為課程較短,多數只要九個月,修不了幾門課;

又如果著重在多修幾門資料分析,則綜合管理相關課程就會因為受到課程時間的擠壓,而幾乎修不了五管課程。

因此,其實相較於M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全面性而言,MS in Business Analytics其實更專門在商業資料分析,而難以有綜合管理的訓練。

 

而與MBA相較,MS in Business Analytics仍然是小巫見大巫,其熱門程度在國際上應該相差了數十倍。

其實MSBA的就業所需時間比mba長一倍,且起薪只有mba的一半多一點,而也沒有為了長遠當老闆所需的訓練。

 

並不是說MS的訓練有哪裡不好。它確實會讓你成為一個知識型的專家,可以做市場局勢與現象的分析。

它會讓你的資料蒐集能力與邏輯辨析能力變得很強,對事物的量化與質化分析、以及因果推導與論證能力提升。

但並不會訓練你的膽量,以及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產生如何定義並處理問題的能力,或快速分析局勢與策略選項,也不會具備多強的跨職能溝通能力與領導力。

 

但MS對於研究與教學導向的學生而言,可以說是如魚得水。

每個人因為成長背景與個性養成的差異,有的人因為成長過程歷經各種動盪風波,因而尋求穩定,而不是成長;

又或是有些個案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遭遇非邏輯的待遇,因而養成對邏輯因果的探索與興趣,就會對領域研究有興趣。

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當老闆。

 

另一方面,在經濟動盪的年代,預算與課程時程的長短,也會是許多人的考量。

 

尤其,有許多人的目標是短期能在美國或海外就業,則MS因為有明確的專業能力的關係,會因為在美國與國際市場會出現外包職缺的關係,而出現就業機會。

 

然而,靠就學時對當前某種管理現象的研究,很容易因為最佳管理模式沒有最新、只有更新的關係,而過個幾年就會被淘汰了。唯一留下的只有一個碩士學歷與科研思考與分析能力。

另一方面,雖說留學是眾多國際學生的夢想,但與其為了硬要待在美國這個號稱全球最大市場,而屈就成為資料專家,去犧牲長遠成為老闆的領導力訓練,多數人寧可選擇多工作三、五年,累積了初階的管理經驗後,再去念MBA,受一個老闆養成訓練。

 

不過由於此MSBA學歷的目的是做科學研究,並不是在培養領導管理的實務能力,因此只需要有邏輯思維與因果分析能力,以及做問卷分析及寫論文的時間。

因此越早的年齡取得學位,會越早具備對大型事物觀念進行結構性的質化、量化分析與邏輯思考能力,而越早在研究或教學領域發展與貢獻。

 

因此,如此的訓練方式並不會讓你變成一個管理者、甚至是領導者。

因為不需要照顧團隊,或是幫隊員擋子彈,也不太需要訓練什麼同理心、或者聆聽能力。

 

然而,有的人是在過於穩定的環境下成長,想要嘗試冒險與財務突破,就會有很強的動機想從商。

對於這種一心想當老闆的人,如果念了MSBA,或許有能力計算各選項的優缺點與成本,但要迅速地產生應對與執行能力、或是需要帶領團隊發揮各自所長,並與人協同一致地執行目標,則幾乎沒有相關訓練。

 

講完了MS in Managemenet Administration與MS in Business Analytics後,再來看全球熱門的MBA。 

如果要說老美哪裡厲害,那就是他們的MBA了。 是一群平均有五年工作經驗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各種職能,有初階的管理經驗,跟應用理論型與技術型教授一起,用開放性辯證的方式,在探討最新、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並且讓你用透過體驗式學習的方式,讓你在超大量的團隊合作之中,跟來自世界各國各行各業、以及各種職能的人打交道、團隊互助,並且練習領導。

講完了MS in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與MS in Business Analytics後,再來看全球熱門的MBA。

在國際局勢動盪之中,最有效的應對方法,就是投資自己。

 

如果要說老美究竟哪裡厲害,那就是他們超過百年歷史的MBA了。

是一群平均有五年工作經驗、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各種職能的學生,有初階的管理經驗,跟應用理論型與技術型教授、及大量企業管理層相互教學相長,用開放性辯證的方式,在探討最新、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並且讓你用透過體驗式學習的方式,讓你在超大量的團隊合作之中,跟這些超多元背景的師生與業界打交道、團隊互助,並且練習領導。

 

或許是因為美國是由一群熱愛自由的人,從英國的君王重稅統治之下脫離出來的,在歐、亞各國動輒上千年歷史的文化之中,美國算是非常年輕的文化,沒有皇室權貴統治的包袱,因而全球嚮往資本主義自由的各路菁英,都前往這個自由之地,並且以提供各自的專業知識與資源作為交換,因而產生了注重科學、多元發展大熔爐的兼容並蓄文化。

 

美式文化講求實事求是,以熱情與自由的發展,及對科技、金融等資源的渴求,鼓勵個人及團隊競爭與運動家精神,對英雄主義崇拜。

老美如此的文化,讓他們在兩次世界大戰之中,成功地以科技優勢取得勝果,奠定了世界第一強國的定位,因此更強化了對自由、多元、科技、競爭,與追求熱情的文化本質。

 

MBA學制可以追朔到一百多年前。史上第一家商學院是華頓大學部,而第一家MBA是哈佛。

早期的MBA是一群不用工作經驗、對商管有興趣的學生,透過對管理模式的研究,來學習如何管理創業、成長型、或超大型企業。

例如:馬斯克可以從瀕臨破產到成為世界首富,也不過花了短短幾年的時間。

除非你也有像馬斯克、比爾蓋茲、賈伯斯、護國神山創辦人張忠謀、「三兆男」黃仁勳......等超級富豪們的成長背景、性格特質,與天賦異稟,

不然,能靠後天努力而成為管理大師的,就是靠專門研究企業案例、並實操領導管理技能的MBA了。

 

而由於財星500大為首的這些超大型企業,當大到規模難以控制的時候,全球商業界發現:領導管理是一項實操的身心技能,需要錄用大量經過管理訓練的畢業生。

因此越來越多人湧入進修MBA,使之在不斷競爭的情況之下,從一、兩年年資的社會新鮮人加入申請競爭,一路拉高年資,直到平均5年上下的平均年資,畢業出來剛好30歲,正值青春年華的黃金時期,能夠在能拉高畢業起薪,在可以幫學校拉高排名的管顧業、金融業,與科技業之中大放異彩,賺取動輒15萬到22萬美元的畢業起薪。

 

這還只是起薪。

2022年財星500大企業的CEO年薪,中位數接近1千5百萬美元,約4億5千萬台幣一年。

 

而就在透過案例研究、以及企業高層親身傳授的管理技術傳承過程之中,眾多商學院競相推出號稱能夠最有效地訓練管理人才的實作技術--體驗式管理學習,才出現了MBA如此的特殊學位--不用寫論文,靠與來自世界各地、各種產業與職能的學生大量的團隊領導與溝通合作練習,在長達兩年的體驗式學習之下,實地的操練領導與管理的職能。

 

透過大量的經濟分析、市場分析、策略規劃、技術研發策略、行銷規劃、產品規劃、財務運算、成本會計計算、供應鏈生產與運籌規劃......等分析規劃;

還要了解的企業的運作,在開發出革命性產品的過程中,需要與工程師、會計師、律師、供應鏈、生產人員、外包廠商,甚至跟政府法規人員,還有員工工會、甚至海外人士......等關係人溝通,要了解各方的思考邏輯、KPI、及溝通語言與文化差異,來進行多方的協調與合作。

因此,在MBA課程接近尾聲時,都會有統籌各職能的模擬專案Capstone Project,以及實地接企業付費客戶的管顧案,每週跟客戶con-call,然後在期末時向客戶的管理層現場或遠距簡報。

 

同時,領導人也需要以身作則,要能幫團隊擋子彈,並且要有策略願景,能夠將組織帶往能有效解決市場問題、並帶來商業的繁榮的方向,同時助長社會永續發展,並且能夠讓員工快樂致富。這一切需要強大的領導管理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同理心與傾聽能力......等。在MBA的大量社團經驗中,會有無數的機會讓學生練習領導實做。

 

另一方面,能夠直接與財星500強的最高層直接面對面的互動,也是MBA的一大賣點。 小弟當年念的國企第一名校MBA,才在第一週的新生訓練,就遇到當時的阿拉伯王儲,也就是現在的阿拉伯國王,以及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蒞校演講(還稱讚小弟問了好問題);

還在兩年的進修期間,親身遇過眾多頂尖企業的高層,

例如:酷聖石CEO親自來班上教學(台灣有鐵觀音口味就是當時小弟提的~ 當時CEO有問到是否要全球統一口味?小弟第一個舉手說「美國甜」對國際市場來說太甜了,然後世界何其大?有各地的文化差異,應該要好好利用。果然現在就有鐵觀音口味 XD);

還有比爾蓋茲視訊、戴爾電腦創辦人麥可戴爾視訊,美東最大藍捷航空(jetBlue)等眾多CEO演講(每週都有,族繁不及備載);

還有高露潔的國際副總裁退休來到我們學校教品牌課,小弟有上過他的課;

光小弟有親身上過的課,就包含:英代爾投資人關係總監來班上親自教學,還有高盛資深分析師、谷歌創意總監、萬豪酒店品牌副總、微軟遊戲產品總監、達美樂品牌副總、美國運通行銷副總、星巴克亞太行銷總監......等。

甚至還有曾負責冷戰、直接向國防部長與總統彙報的資深CIA教授,親自教學企業情報專業; 而在兩次科技業管顧案之中,小弟就親身訪問過谷歌跟微軟的大中華區的研發處長們~

 

這些其實在各家商學院中,僅能算家常便飯。

這些高層大老遠飛來學校,不會只是來演講,還會在學校酒吧跟同學們近距離互動,討論企業治理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與經驗,並且同時徵才。

 

而MBA的獨特教學方式,也是一大賣點。

有別於一般MS教授的管理模型講課教學,MBA教授們是以數百個「真實案例」,來反推管理模型。

而教授的任務其實主要並不是在講課,而是點名有相關產業職能的同學,在課堂上分享親身經驗來「還原案例」,並且互相教學相長,以優化管理模型。

也因此,五管的管理模型、以及競爭策略的五力分析其實並不是一個靜態,而是一個動態。 沒有最新,只有更新。

 

例如:請問台灣防疫期間究竟是怎麼做的?何謂超前部署?又科技業是怎麼做的?地震時為何大家能保持冷靜?請台灣同學來分享一下~

課堂參與是要計分的,而且很重,佔學期成績的15%~50%。缺乏參與分數的話,期終成績會受到嚴重影響。

然後各堂課會隨機組成各式各樣的團隊,來模擬各種案例的角色扮演。

 

而真正值錢的,是一種美國MBA特有的教學方式,叫做「開放性辯證」。

這東西如果學起來的話,天下無敵。一旦會用的話,可以讓你輕鬆推翻相對論。

這點可以從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來說明。

 

請問大家大學、甚至研究所所念的教科書,是從哪來的呢?

基本上幾乎都是美國教科書翻譯來的。

因為美國號稱是世界第一強國,財星的全球五百強企業中,泰半是美國企業,擁有最先進的管理科學知識庫。

誰有最先進的知識資源,就引用誰的。

 

那麼,請問美國的教科書,是從哪來的呢?

好奇嗎?其實一點也不神秘,就是從這種開放性辯證,與大量的應用研究而來的。

美國教授的學術職權非常大,可以直接改變專業領域的理論模型。

每個教授只要他想要,都可以成立自己的研究團隊,帶領一批學者來研究最有效的管理模型,寫成教科書,然後在產學合作的管理顧問案中應用執行,並且不斷修正。

因此才有了MBA這種學制。

 

這種教授非常難請,因為他必須在他的專業領域上,要產生一個放諸四海皆準、且難以推翻的專業模型,要能夠承受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產業與職能的學生、業界高層,以及教授同行們的挑戰與辯論,而且還要能諮商真實企業客戶,能夠有效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管理問題才行。

也因此,這些教授的薪水都非常高,並且多半有大量的企業管理顧問經驗。

小弟當年念的美國國企科目創始校MBA,學校從M2挖來的台柱級領導學教授,年薪是100萬美元。小弟受到這位女超人教授的啟發,發現領導力來自於「愛」。要愛興趣使命與專業、愛市場與員工甚至同業,還要愛自己與生活中遇到的人。

 

而在這些應用管理實操的體驗式教學方式下,學生會不知不覺地培養領導管理與團隊溝通能力,並且帶領團隊來解決真實的企業管理疑難。

甚至能在企業管顧案後,一旦表現優秀,就能在與企業客戶面試後,直接進公司上班。

 

如此開放式案例辯證的教學方式,能讓你養成開創新管理模型的思考習慣,能夠自然發展出新的領導能力,並因為已經經過大量練習的關係,當畢業之後,能夠直接進入世界級企業,進行管理職能,與世界各地的各種職能溝通,領導開創企業價值。

並且透過自我了解,專注於熱情使命,在以獨特技能貢獻社會的過程中,快樂致富。

 

希望這些有回答到板友的問題~


-------------------------------------------------------------------------

希望這篇內容對你有幫助。關於MBA申請生涯導航陞轉職服務,如果你

1.  想馬上了解更多,請點選這裡與David約初談。(初談免費)

2.  想先看看David的教學影片,請點#大衛的快樂致富三驅力xMBA

3.  想閱讀更多文章,請點這裡

4.  想最快收到最新消息,歡迎加入David的社群媒體。

      YT   IG   Dcard   小紅書   FB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