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工作對申請MBA的影響」答疑

問:

各位前輩好, 
小弟目前工作一年, 
有計劃在國內工作3-5年後申請美國MBA, 
但不知道工作的公司和內容,是否會影響錄取的機會, 
因為小弟目前收到一個工作機會,在猶豫要不要換公司,換了之後能不能在申請時有加分 
效果是我決定轉職的關鍵因素, 
所以想來請教板上前輩,我是否應該轉職: 
原工作 美商電腦廠 供應鏈資料分析 
好處: 
1. 每天有1-2小時需要和國外同事開會,對英語口說和跨文化合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 主管和同事都非常好,主管很願意給舞台表現。 
3. 參與project報告可以接觸到Director等級的美國主管(可能之後可以幫我寫推薦信? 
) 
壞處: 
1. 比較functionally specific一些,視野沒有新機會來的大 
2. 薪資水準較新機會來的低

新機會 台商半導體廠 儲備幹部 
好處: 
1. 因有論調計畫,對生產規劃、資源規劃、策略規劃、需求預測、產品定價都會有接觸,視野非常廣
2. 同事主管很多優秀人才,海龜也多 
3. 公司在美國名聲應該很大,在美也有新建廠 
壞處: 
1. 講英文的機會一定少很多,且公司大部分都是台灣人,較少跨文化合作機會 
因為原公司給我的感覺實在太好了,儘管有新機會,小弟還是有些猶豫,不過還是想一切以大局為重,若工作的公司和性質影響MBA申請成功機率非常大,那我會希望選擇一個對MBA申請有利的工作。

不好意思,把這裡搞得好像科技板,但因MBA是我的抉擇關鍵,所以還是想發在這裡請各位前輩指教,謝謝。

~
答:
簡單說,結論是趕快去新機會。

首先破解招生邏輯。 
學校的目的是為了排名,而權威排名機構US NEWS的排名條件中,申請人可控條件若去除已 
21%畢業就業成功率、14%畢業起薪,及15%雇主滿意度。 
這些招生條件是從申請人的履歷足跡來投射。 
因此,若原Po有能力跳進全球當紅炸子雞的台灣半導體業,就能同時證明這三項要件: 
既能證明能在平均畢業有13萬美元高薪的科技業就業,還能自發性在產業與職能上躍升,? 
如此將能大幅提升錄取機會。 

同時,就筆者的老美同學在疫情中對台灣防疫刮目相看,說台灣是rock star; 尤其在國際局勢動盪中,世界終於發現:台灣半導體只要斷鍊三週就會全球停擺,因此一鳴驚人,全球護台,並對台灣半導體如何成功趨之若鶩!其全球制霸的份量已經遠超過一般外商品牌的光環,是身為台灣人的驕傲~
原Po若能在如此稱霸全球的知名台灣半導體公司中,歷練全球管理策略的視野,才會具備對MBA大量案例討論的貢獻度,學校也才會要你,甚至發獎給你。

籃球之神喬丹說:「想要成功,就要拒絕誘惑。」
原Po年紀輕輕就有念MBA的憂患意識,又能獲得全球半導體中心的台灣的知名企業儲備幹部機會,可見潛力不可限量~
又有拒絕短期誘惑、顧全大局的意識,是成功的第一步!

原Po文中主要造成轉職猶豫的動機是:申請效果,國際性互動與表現舞台,當然還有待遇。
申請的部分下面會談。
就國際互動與表現舞台的動機而言,MBA及樓主當前的工作都有國際元素,並且因為新機會的國際元素可能驟降,因而產生猶豫。
可見「國際」是樓主的關鍵生涯驅力之一。
其常見形成原因有很多:
有的個案是因為成長環境較為枯燥單調,而刺激了「四本能」中的「多元」本能,而對國際多元性有興趣; 又過去的個人價值與表現機會可能受到局限或忽略,而刺激了「身份認同」本能,以致尋求表現舞台。(請見筆者前文「情緒流體之四定律與四本能」。)
也有的個案是因為父母成就高,但不太會講英文,而子女因為「青出於藍」的生物本能,而追求具國際曝光度的互動機會,以獲取環境認同。

尤其原Po對此「國際」元素的追尋,甚至大過新機會能統領全球管理的歷練機會,似乎對全球聚焦台灣半導體的情勢轉變還沒反應過來,思考慣性還停留在崇洋媚外的階段。
當然由於台灣是被嚇大的,會有如此思考慣性無可厚非。
然而,這樣的不自信,學校是不會要你的。

另一方面,語言只是一種溝通工具,背後全球總部的國際管理策略,與跨部門協調才是重點。
外商的海外供應鏈分析,其目的是為了向區域分公司乃至總公司提出供應鏈管理建議,而供應鏈管理只是國際綜合管理中的其中一個細項,離影響總公司的國際綜合管理決策還有距離。

反之,若能在頂尖科技業的全球總部有綜合管理的視野與歷練機會,不就一口氣直接跳進全球管理的核心雷達圈了嗎?
這樣不論是未來就業或是申請,以及生涯發展上,都有大幅度的成長不是嗎?
尤其近年自從疫情與國際局勢動盪,世界聚焦台灣,發現原來我們這麼強~ 不論在防疫、半導體、

然而,樓主真正該關心的並不是這些。
而是Why MBA? Why 3-5 years later?

樓主在文中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就是常見的崇拜效應,對學校與外商的崇拜。這樣學校為什麼要你呢?

事實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五隻腳:合理化修辭、禁錮、得不到外界救生資訊、被碾壓(或以為被碾壓),及被施小惠。
只要將此洗腦原拆掉任何一隻腳,都能使此崇拜效應崩潰。
相反地,只要在其外圍加蓋你的五隻腳,使其「反崇拜」--提出反向合理化修辭、將其禁錮、使其得不到外界救生資訊、將其碾壓,並對其施小惠--就能逆轉局勢,使該對象對你產生崇拜。
筆者曾成功協助個案拿下常春藤如耶魯大學MBA獎學金,就是這麼拿的。

不只如此,思考的格局還要放得更遠大。
還是那句話,生涯遠大於申請。
要從人在求生、尤其家庭成長過程中,應對環境的「凹」字型所制約並超越出的「凸」字型,其效能化會形成「山」字型的三隻腳,而形成三大興趣技能,即為三大生涯驅力,
將之進行投射,就會投射出快樂致富的具體生涯目標,並能細緻到具體產業與職能,就能不再工作,快樂致富。
並透過專注經營你的這些獨特興趣技能組合,將會登峰造極,超越企業品牌與校名,讓頂尖企業伯樂來三顧茅廬,讓你操作商業機器,實現理念造福世界,助人為樂,也能獲利滿滿。

而申請學校是在模擬就業,當學校看到你有如此成就足跡與潛力,自然也會向你招手,希望你能成為校園大使,並幫學校衝就業數字與排名。
而即便頂尖名校,也是販售領導技能的商家。你為了取得能達到事業目標所欠缺的領導管理技能,用資歷與生涯爬升的爆發力跟學校交易,並令其「反崇拜」,使其發來錄取信甚至獎學金,可說是天經地義。

希望有回答到原Po的問題。加油~
:)

Sincerely,
Davi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