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適逢年度申請死線,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暫停至一月中,還請各方包含。

適逢年度申請死線,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暫停至一月中,還請各方包含。

Sincerely,
David Lee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20 (1)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20 (1)

根據常年生涯管理經驗所研討出的「情緒流體」理論,人的靈魂有極限。
若以數字來比喻情緒流體的力量強度,從1最小,到10是最大。
當人為了不餓死而工作時,所付出的努力換算為情感,大約是平均數5。
當加班到爆肝時,可以接近9。
當奮力付出一切時,可以到10。
這是人體的極限,因為極限值就是10。

結束。

不過就奇怪了,為什麼結束以後還有下文呢?
這點連筆者也好奇。不過就真的有下文。
根據常年生涯諮商經驗,明明人體極限就是10,為什麼有人可以超過10呢?
這跟蜜蜂的翅膀相對于其軀體的比例過小,無法產生足夠浮力支撐蜜蜂的重量飛行一樣。
對蜜蜂來說,牠們並不管人類對空氣力學的研究無解,照樣飛給你看。

許多個案在看似各種不利條件的環境中求生,卻能超越人體極限,產生超過10的情緒強度。
筆者曾經處理過各種奇蹟般的個案,都曾出現情緒流體強度超過10的現象。
有人抗過癌、有人國中就當上籃球國手、有人不到30歲就當上總監、
或遇到花粉症發作,在窒息邊緣掙扎半小時沒死; 有人從小經歷家暴、家道中落、強暴、父母失婚、單親、車禍、父母因公殉職、黑道討債、意外受傷半身不遂、父母英年早逝...等無以計數的悲慘情境。
這些個案們為何能在應該已經殺死他們靈魂的經歷後,仍舊存活?
因為這些個案已經超越了他們自己,為了別人而活。
就像日本經典漫畫始祖的北斗神拳一樣,「背負著人民的哀傷」,會使人超越人體極限,而產生突破10以上的情緒流體強度。
這時,由於已經突破人體的極限,會開始生病,並且某些重要性較低的器官功能會暫時關閉。
而當突破極限到20的最終極限時,人會死亡。

不過,當你有過接近20的瀕死經驗,卻成功逃生時,很容易會對這種經驗上癮,而曾經滄海難為水。
當然,長期這樣下來,對健康不太好就是了。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趨勢謬誤1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趨勢謬誤1

一手將奢華品牌LV從百年旅行箱品牌推往奢華時尚巔峰的前設計總監--馬克傑考伯說:「我從來不太管趨勢是什麼,因為你可以自己創造趨勢。」

距離年度全球商研所申請死線不到四周,理論上申請人們應該已經完成各大Essay題型,並交織出一整份天衣無縫的文件策略,然後正在進行推薦信策略研擬與推薦人向上管理,及針對各校將Application Portfolio做最後統整與收尾的動作。

然而,一般申請人最害怕的是,如何判斷到底什麼是申請策略?又與生涯目標及學校的關聯?
一般沒有受過生涯管理訓練的申請人,最常見的糾結是:到底該不該跟上申請趨勢?要不要將生涯目標定義為當前正夯的潮流?
當大家看起來都在追趨勢時,我不追是不是就落伍了?可是追了的話,我的個人品牌不就隨波逐流了嗎?

想當然耳,學校也處心積慮讓自己塑造出領導潮流風範的模樣,以利招生。

然而,趨勢是瞬息萬變的~且基本上是媒體炒作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收視率、收聽率、閱讀率等。反正看到看起來像趨勢的東西就報報看,十條趨勢看有哪條會延燒?有燒的賺到,沒燒起來的話,反正就再找下一條看似趨勢的東西,再來繼續報報看~

因此有可能從打算進修MBA開始,到準備托福、GMAT考試,到選校、申請文件的策略研擬,到撰寫執行,已經過了一年半載,趨勢變化也已經轉了好幾輪了~

這樣會出現「生涯路徑不一致」的結構性謬誤,會無法解釋大學主修、社團活動,以至工作選擇、陞遷轉職、業餘活動,以至生涯目標,到選校邏輯等,之間究竟因為多少趨勢追尋,卻又屢敗屢戰的不一致性,而終至「滾石不生苔」。

經過動輒百年演化的全球商學院們,當然也深知這個道理。
即便是哈佛、史丹佛如此號稱領頭羊學校,也二話不說,立馬將近幾年炒得沸沸揚揚、卻雷聲大雨點小的AI與區塊鏈等議題,悄悄地從首頁下架了。

那麼,每年各校收取成千上萬份的申請文件,且每個人都口口聲聲在追尋趨勢,看得審委都嫌煩了。
根據筆者在校擔任在學生獎學金學生審委的經驗,光一個午休時間可能就要看上動輒五十份申請文件,卻又每個都在講聽到膩的趨勢時,審閱者會內心不自覺地翻起白眼,OS:「Come on…not another one, please.」然後快速掃過跟前面那疊講得差不多的內容,確定了無新意後,就會丟入拒絕籃。

就史丹佛MBA審委的說法,「我們會翻箱倒櫃,看看拿掉這些外在條件後,你究竟是誰?」

其實,根據常年秒殺如耶魯等全球MBA名校獎學金的經驗,學校並不期望看到申請人去追尋什麼趨勢。
反而是顛倒過來,想看看申請人如何知道自己是誰?是哪些動力在驅使你往某個使命前進,又如何用你的生涯足跡,來證明你有不受趨勢動搖的熱情?甚至創造趨勢?

當你找到從成長背景培養而來的生涯驅力時,你會發現非你莫屬的使命在召喚著你,而你也會看出使命領域中的各種危機與轉機,並用你的生涯足跡,培養出能夠領導業界趨勢的能力。這時,你的熱情本身就會成為一種趨勢,而再頂尖如哈佛等名校,會為了成人之美,而將稀有的教學資源交給你,一同去改變世界,創造新趨勢。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外资银行投行金融IT support,职业发展前景迷茫求建议

外资银行投行金融IT support,职业发展前景迷茫求建议

先介绍下个人背景:
本科985&211理工科大学信管专业毕业,成绩一般(top15%)。由于个人兴趣爱好原因,对于编程技术类并不是很感兴趣,毕业后申请了WBS(UK)的偏向于consulting方向的ISM master,并有过UK本土机构的营销战略咨询项目经历。去年毕业后回国,现任职于一家外资银行资本市场技术部门,从事Reporting, Compliance, Settlement系统的运维支持工作。
通过一年的工作后发现,学习到的东西十分有限,每天无非是与用户交流然后报告issue给开发人员。由于要支持UK和US还需要倒夜班,就算升到manager可以上正常班但是还需要7*24 on call常会在大半夜被叫起来干活,所以基本没有正常生活。并且对于那些核心的business和技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职业发展道路越来越窄(个人观点)。

个人优点:
1. 英语不错,沟通交流能力不错
2. 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本质
3. self-motivated (正在准备CISA和CFA)
缺点:
1. 技术能力一般,没有coding项目经历
2. 对于投行business知识欠缺
个人兴趣:
向往从事分析类、咨询类工作。

当时应聘时,本还有四大的两家offer,一家是做IT aduit,另一家是做technology consulting。最后还是选择投行IT部门,是被这个行业的光环所吸引,可是真正进入后才发现IT和核心的business基本无关。
现在鉴于自己还年轻,重新选择的机会成本不大,归纳了几个可能方向,希望论坛的资深人士能够给出一些建议:
1. 回去四大做IT audit,毕竟有大型投行系统的hand-on experience可以有一些帮助。但是薪资水平会下降一半,发展前景未知。正在准备CISA中。
2. 公司内部转做BA,待遇不会改变还可以做适合自己的分析工作。但是不知道可操作性如何,如果不行跳槽后转业的可操作性也不知如何。
3. 转行去做business,这个难度最大基本上得从头开始,自己唯一的优势就是有外资银行的平台,但估计帮助不大。目前在准备CFA中。
4. 重新开始找咨询公司entry level position,由于不是应届生,工作经验又少,竞争力会下降很多。tier2很难了,希望能去boutique或者本土有前景的咨询公司。
5. 甲方IT 咨询,项目实施工作
6. 考GMAT,申请MBA,提升自己实力
如果有其他的方向,希望大牛们也能指点下:)。


A:
小弟曾處理過背景很相近的個案,對方對coding有能力也有興趣,是在MBA前做了跟您現在很像的工作,離職原因基本一樣,經諮詢後因為產生高度自己我了解,找出對風險、金融、系統商業化的興趣,因此沒有光環迷思,所以MBA後進入外企高端管顧,待遇不錯。中途一度因為管理者領導風格過硬,而轉往原先金融單位的BA,但後來因為實際工作與面試主管描述不符,因而再轉回頂尖外商管顧,發展新事業單位。關鍵在於做自己興趣的事業,因此即使工作量比先前大,還是能享受其中,不覺得在工作。

先恭喜您有高度自覺,知道自己有分析問題能力及外語溝通能力,自主提昇的意識與行動力也強,也知道自己不喜歡被動角色跟全工時。然而這種安全而穩定的角色,對一些人來說卻是求之不得!另一項好事是,您有好本科又有英碩,本科成績也好,不過對分析諮詢的喜好大過於對coding的熱情,才會沒有coding項目資歷,卻有跨界的營銷諮詢資歷。也好在發現了自己的光環迷思。

那就要看您當初選擇進修ISM的所謂「興趣愛好」為何?有的人雖對編程沒興趣,卻對系統問題的分析以及其商業應用有熱情,也有的人喜歡由上而下的系統管理,而不喜歡由下往上的系統建置;當然還有些人恰恰相反。

就前幾天,上頭提到的這位個案因為找到享受的事業,而請小弟吃西餐的時候,小弟就特別恭喜她說,終極生涯管理就是從高度自我了解出發,主動根據喜好條件的組合,來尋找條件吻合的事業,而不是盲目追逐光環與競爭力;而因為長期對熱情的專注所積累而來的能力,也自然會吸引相關職務機會,最後再依個人喜好來選擇即可。這名個案當初受到多間頂尖外商管顧及頂尖金控邀請面試,最後選擇了待遇最高、內容最享受、且發展最好的職務。

以您目前的選擇,1、2、6貌似是較可能的選擇,其中1要談發展具體工作內容與您的偏好吻合程度,以及前景為何。薪資要看您願不願意做短期犧牲。2在您尚未具備商管背景時,難度較高,因而有6的必要。然而6是獨立項目,可以分頭進行。3、4暫不考慮,原因是機會成本過大。5其實也可以考慮,然而會回到您不喜歡的編程。但是要有覺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人會好端端幫你把編程做好,還來讓你審閱。相反的,就是因為別人不會或不願意做編程,你才有飯吃。再好的分析師、專家、顧問,沒有傲人的基本工,是不要想成大事的。

找出興趣生涯,然後一門深入,才能享受事業、不覺得在工作,並因為長期積累出過人的能力,而在領域中獨占鰲頭。

Sincerely,
David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