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生涯三要素之一—興趣技能

 何謂生涯三要素之一--興趣技能


講了一大堆要用興趣來工作,到底什麼是生涯興趣?
又什麼是生涯三要素?

經過長年諮商生涯管理的經驗歸納,生涯中有三大要素構成我們的事業:「興趣」、「性格」、「專業能力」。
就現行技術,此三驅力根據「價值觀恆定」的假設而挖掘出來以後,將可以投射出未來生涯目標,並達成「金字塔五層級」的興趣生涯,由下而上從「做你所愛」、「廢寢忘食」,到「拿興趣當飯吃」,再到「突破市場競爭」,到最後「壟斷」。
這部分之後將有專文解說。

而生涯三要素是依照重要順序排列,其中最重要的第一大要素,就是「興趣」。

興趣有很多種定義,有業餘興趣,有職業興趣。而講到興趣,人們通常會聯想到「打乒乓球」、「組模型」、「登山」、「攝影」等活動。
當然沒錯,不過就探討生涯興趣時,並不是像上述的某綜合性活動直接拿來當工作,而是要拆解到「興趣技能」的細項環節,而後重新組合,才會出現一個完整的「興趣技能鏈結」。

而當面臨事業抉擇時,萬年天人交戰總是「到底要不要用興趣當工作」?
有人說,「拿興趣來當工作,那就不是興趣了。」
其實這種說法是對興趣的錯誤認知,以為興趣經不起挫折的考驗,一旦受挫、撞牆了,就失去興趣了。
其實正好相反,根據多年生涯諮商經驗,興趣正是能夠突破無盡挫折的唯一途徑,並且能長久經營下去的活動,能夠用以長久產生財務報酬,支持百年人生。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皆是如此。

而根據長年生涯諮商經驗的歸納,這裡要把「興趣」切割到以「技能」為單位,來做細部討論,而形成「興趣技能」。
所謂「興趣技能」,不論職業或是業餘興趣,可以定義為「當沒有任何外力介入時,人會為了享受過程的趣味性,而主動去執行的某種技能」。

可以把它想像為巧克力,看到就會想把它塞在嘴裡!
而當把它含在嘴裡吃的時候,每分每秒都享受著甜美愉悅:「哇!好好吃啊~」但是當吃完的時候,心中覺得黯然銷魂、無盡惆悵,真想趕快拿起第二顆,再塞在嘴裡,繼續享受甜美愉悅:「哇哇哇!好吃極了~」
要是工作能像這樣,邊吃巧克力還有人付錢給你當薪水,該有多好!
這樣這輩子就不用在工作了~
可以的!而且每個人都做的到。

簡單來說,有人把「解謎」當興趣,但事實上是在享受其中「邏輯式的因果分析」、「建構邏輯模型」、「解題工程」,甚至「圖像分析」或「量化分析」等等的細部興趣技能。而每個人對解謎中的細項興趣技能喜好不一,解謎所使用的技能也不一樣。
因此,即便是一樣喜歡解謎的朋友,都會因為其中的動機、方式與細部偏好而有所不同。
因此,要把每個人對於某事物的動機作細項劃分,甚至要協助其定義所執行的興趣技能與方式為何,才能抽取出其中的「興趣技能」。

例如:小明跟小華同樣喜歡規劃旅遊行程,但小明喜歡是因為喜歡「蒐集環境資訊」的過程,覺得看圖就好像已經先在腦海中玩過第一遍,等真的要去玩的時候,已經是玩第二遍了; 
但小華喜歡規劃行程的原因,是因為喜歡「建構交通工程」,把每個景點之間的行程聯結起來,這樣讓他用最省時省力的行程,而能玩最多地方,產生最高的C/P值。
因此,當選擇工作時,小明運用他的興趣技能「蒐集環境資訊」,而成為外貿市場簡報專家; 
而小華則是運用他「建構交通工程」的興趣技能,而成為展場動線規劃師。

根據經驗,當你把求學時的喜好科目、課餘活動的興趣技能、工作上的興趣環節、業餘活動的興趣技能等,做系統式的抽取與重整時,你會發現,同一個人的大多數的興趣技能都在重複,只是每個人的重複模式不太一樣。
而根據多年案例經驗,只有這種「興趣技能重組」,才是長久的生涯管理之道。
即便工作有轉換,也能有持續性的專注與培養,並能產生雪球效應,越滾越大,才不會出現滾石不生苔的生涯斷層現象。
(待續)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運動行銷MS或MBA?

 Q:

因目標明確想朝向運動行銷類別的公司發展,如NIKE、REEBOK等

因此最近在Survey應具備的相關的能力:外語能力是基礎條件,相關知識則是加分要件。

我的直覺是如果直接到國外去念相關科系,可以一次解決這兩個問題,因此有計畫去國外念運動相關master。

但日前有朋友傳了一份以sport marketing為主的MBA report給我看,裡面提到了幾所學校的MBA,課程會實際去NBA、小聯盟等地方實習,甚至有機會參與其中的運作。 

我的問題是,若以工作為考量,目標是想進上述我所提到相關運動行銷公司,那麼選擇<運動相關係所中的sport marketing>還是<結合sport marketing的MBA>會較容易達成目標?

因為兩者間的requirement不同,需考GRE或考GMAT也不同,這疑問困擾了我一陣,希望能有大大能幫我解惑! 

另外,因我已有一個國內MBA的學位,若加強英文口說能力,是否也有機會一試這些公司呢? 謝謝~^^


A:樓主已有一個MBA,要找出為何還需要sport marketing?或甚至是另一個MBA?

另外,專業知識才是基本條件,語言只是加分。


另一方面跟樓主背景及資歷也有高度關聯:不曉得樓主如何如此確定運動行銷?動機為何?

具備或欠缺哪些能力?

在這項領域中有過多少資歷?

而為何已經有了一個MBA,卻沒能進去?


不管甚麼report,別人能進去不代表你也能進去。

MBA中的實習只是冰山一角,不會因為想要去某某地方實習而孤注一擲。

也不是學費砸了就去的了。


有國內MBA,原則上就已經具備進入這些公司的條件,不會歧視本土MBA,而非要留學回來不可。

語言只會是一個minor concern。

台灣是資訊爆炸的所在,本土資源充足足以讓您英文嚇嚇叫。

在台灣學不好,在國外也不一定學的好。

問題不是在去哪拜師,而是如何無師也能自通。


Sincerely,

David Lee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如何寫出錄取哈佛MBA、耶魯MBA獎學金,及帶領創投、私募、麥肯錫、谷歌、亞馬遜等全球總部青睞的履歷表

麥肯錫、谷歌、亞馬遜、耐吉等全球總部不是只需要人才,而是需要有人來開創未來。

甚至有些人不需要企業光環,萬丈高樓平地起,一樣運用熱情與開放性思考,挑戰愛因斯坦,用自已的方式改變世界。

而名校是在模擬就業,同時也需要學生引領未來。

甚至在申請前,一旦挖掘出真實快樂致富的生涯方向,就應該急起直追,徑行陞遷、轉職。

古諺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唯有搞清楚自己的驅動力與價值觀,並且了解對方的策略需求,也才能創造雙贏。


根據史上最暢銷生涯管理書”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這樣求職 才能成功)”一書的論述,根據統計,履歷表平均被閱讀的時間只有22秒。

像看報紙一樣,沒人把履歷看完的。

履歷的重點也不是要把做過的事全部列上,而是要策略性的傳達關鍵訊息,以滿足勞資雙方的價值供需。

同時,見表要見人。


僱主的邏輯是,當前有特專人才需求,要找到一個不僅滿足這項職務需求的人才,而是要能超越期望,重新定義未來,並且可能要能跟公司文化相處到退休的人才。

因此要找到一個對此項職務有長期熱誠的人,除了性格要自然吻合此特專職務的條件,也要同時能夠長期相處,不要矯揉造作,不要無頭蒼蠅,不要崇尚光環,不然「水某嘛ㄟ對人走」。


而MBA申請是在模擬就業流程,因為在各校兵家必爭的排名中,「MBA畢業就業成功率」、「MBA畢業起薪」,及「MBA後僱主滿意度」等就業指標,佔了申請人可控條件的四分之三。

並從大量申請文件之中,找出各類背景的代表,來做最大組合,成為一個能產生最大互動的班級,用以與其他同級名校做出策略區隔。


而要成為某領域的頂尖,必須要有強大的熱誠,以及長期專注的累積,也就是全球暢銷書「Outlier」裡所提到的「一萬小時定律」,在某專注領域中,每天八小時,需時五年。

然而古今中外的偉人,少說都是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努力

要有如此強大的專注力,必須要有高度的自我了解,才能做自己所愛。


因此,要建立A字架履歷:以劃時代的量化/質化結果、並帶出個人風格為各成就點,以興趣遞減的方式堆疊,就能將產業變革足跡與個人發展交會於使命願景的頂點,帶領企業開創未來。


而若想達到如此「指南針」般的履歷,必須要透過「情緒流體理論」,先探索出青出於藍的興趣技能,投射出真實快樂致富的生涯方向,就會出現像雷射般的生涯路徑,並指向使命生涯願景。

之後就會自然貫串願景進程中的所欠缺技能,貫穿適合學校即企業,操作商業機器,開創未來。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

2020年8月5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27岁男,职业发展转折点困惑,求板上大神指点


基本信息:
本人国内二本大学本科,masterColumbia,毕业后在华尔街某知名金融机构作quant工作到现在(5年),FRM持证,CFA还差一级。

转折事件:
本着试试看的心态,deadline2周前开始准备GMATessaylast minute提交了Sternparttime MBA申请,没想到很快拿到了admission。公司报销,决定去读。
但是因为是试一下的心态申请,所以几乎完全没考虑选课以及毕业后的职业发展。

纠结:
主要是要不要转行。以及读MBA应该选什么课程。
我目前主要的工作是modeling,重点在credit/market risk。如果不转行,MBA选课肯定专注于finance/economics/quantitative finance

但是自己的兴趣其实是trading/asset management/hedge fund
择业这事有路径依赖,目前薪水已过百万(rmb),直属老板以及部门老大都很欣赏我,所以继续在现在的公司做晋升会比较快,机会比较多。
如果转行做那种hot finance,比如IB,我只能MBA毕业后step back去做entry level,薪水是现在一半,加上bonus也没有太多,但是工作时间是现在几乎三倍,而且很难说自己能否be outstanding
如果是去hedge fund,风险又有点大得无法承受:小fund说爆就爆,但是对于拿工作签证+中国护照的人来说,失业是一个极其棘手的事情。
如果是等拿到绿卡再转行呢,那时候恐怕就有老婆有娃了,work-life balance也许会变得更重要。所以感觉要想搏一把,恐怕27岁已经是最后的机会了。


我自己扯了这么一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trade off:到底是沿着现在的easy mode继续往上做,还是在这最后的机会冒险转行。或者板上大神能给出一些thinking beyong the box的建议?



答: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的作者,勞伯清崎所講的:「錢不能帶給你快樂」,就是在講這種狀況。要是有人覺得錢能夠帶來快樂,那表示你還不夠有錢,不知道錢並不能帶給人們快樂。

您的思想有矛盾。想離開現狀,又不想離開現狀。想轉業,又不想轉業。喜歡hedge fund,又不喜歡hedge fund。覺得工作到了一定階段,有work/life balance,就想多拿個學位,當然這是好事。但要是拿了學位,又不想進到沒有work/life balance的工作。那就要搞清楚您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了。

小弟曾咨詢過一名個案,是對方經由朋友介紹來的,在公部門工作,也是有洋碩士,一直覺得薪資不夠,但問他要不要進咨詢,薪水高三倍,又說不願意花時間再進修MBA。後來抽絲剝繭後,才發現他真正要的根本不是薪水,而是一份自尊,因為連咨詢行業都要聽命于公部門。挖出這個潛藏動機後,連個案本身都覺得難以置信。但事實就是如此。這是潛藏在下意識裡的價值觀,其實時常與大腦意識有所出入。

您的現狀像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然而要將眼光放遠。就小弟過來人的經驗(又一不小心透露了年事唉)不過才MBA畢業幾年光景(小弟跟您同年時,赴美就讀MBA),週邊同學迅速經歷了求學、求職、轉職、置產(買房買車)、婚姻、生兒育女、教養子女等階段,然後同學會變成職業介紹會,再轉成婚友會、甚至「為人父母俱樂部」。談論的話題從原本的選課作業,到就業選擇,到感情成家,到教養爸媽經!這其中,你會發現有些人一開始就忠於自己的興趣,很認真唸書,很認真找工作,畢業後不斷追求自我提升但也有些人唸書時,靠著自己先前所學蒙混過關,找工作時不誠實面對自己,只想追求光環一步登天,不用一兩年光景,就發現自己沒有興趣,但又不願面對,轉職無頭蒼蠅,到頭來王老五,或是婚姻不順,成天吵著要離婚的都有,騙的了別人騙不了自己。也有人不上不下,一樣學歷畢業,自我成長與不成長的差別,就是有些人買房兩三年已經快付清了,有人卻貸款三十年,唉聲嘆氣說才付完第一年,還有二十九年!

理想的生涯,是做自己興趣的工作,用快意享受的技能,來做別人永遠做不來的事,這樣才會在樂趣之中,賺取可觀財富。要注意兩點:一是興趣技能在於享受「過程」,而不是在乎「結果」。意思是在執行技能的「過程」中是快樂的,這樣才稱得上是興趣。就像「幸福終點站」中,湯姆漢克幫航站粉刷油漆時,會跳踢踏舞那樣。世紀經理人傑克威爾奇,跟股神巴菲特都講過一樣的話:”Find the right job, and you’ll never really work again.””Tap dancing to work.”當然不是只挑容易、好做的來做,否則那只是逃避。即便在興趣領域中,要累積過人本領,必須要吃得苦中苦,那是必然的。但要區分出那些只為了「結果的成就感」卻在過程中痛苦不堪,那就不是興趣。而為什麼要挑興趣呢?原因很簡單,快樂三大泉源之一的「意義」,只有在進行自己有興趣的活動的時候,意義才會出現,否則儘管能力再強,也不過是拿寶貴的時間來換錢罷了。人生的意義遠大於錢。再一方面是,人要成功出人頭地,必須要經歷千錘百鍊。各行各業都一樣,行行出狀元。只有在執行自己的興趣的時候,哪怕是一天十六小時沒日沒夜,才能廢寢忘食,並浸淫其中,享受醍醐灌頂,不斷鑽研突破瓶頸,哪怕經歷多少個年頭都不怕,成功指日可待。相反,一旦沒有興趣,就會像您在猶豫是否要選擇IB一樣,擔心工時太長,又沒有足夠動力能夠出類拔萃。很顯然IB不是您的興趣。

老實說三個選擇您都沒興趣。怎麼說呢?現在這個工作不過就是薪資高,老闆賞識,但您心裡是覺得它雞肋的,才會想藉進修來突破現狀。Hedge fund您也沒興趣的,不然再大的fund也是可以做爆的,就像袁紹坐擁百萬雄兵天下第一,一樣被曹操殺到剩十餘騎一樣,最後吐血而死。Hedge fund的精髓就在於”hedge”,它的關鍵就在於它會爆!小弟曾遇過個案,對這種「套利」的致命吸引力無法抗拒,像毒癮一樣,也因此從大卷商轉出來,跟對沖基金大佬一起跳出來自己開,因為他們要的就是那個瀕臨死亡的「窒息感」!要對這種窒息感有強烈的挑戰欲望,才有可能「對沖、避險,並套利」。這有時已經無關能力問題,而是個性要素。有時候天才也會被放錯地方。

您的狀況比較像是數理邏輯能力強,但它不見得是興趣。可以從工作與業餘活動中,找出「享受技能」,然後提煉後重新排列組合,才能得到一個「不用在工作」的人生志業。最後回歸到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勞伯清崎,小弟念MBA的時候他本人有蒞校演講,小弟不記得當時問他什麼了,不過他倒是肯定小弟的觀點。錢一旦超過了基本的生活門檻,動機推力就會快速消失。到頭來你會發現,只有做自己覺得會快樂的事業,才會真正帶來快樂。

希望這些對您有幫助~

Sincerely,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