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申请疑问 求定位学校Biotech/Healthcare

問:

GMAT 710 (Q 51,V35)(不想再刷分了,可能也刷不高了。。),本科在国内念的学的是药学GPA3.7,美国硕士专业是生物 GPA 3.8,工作4年,换过一次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非盈利医院的研究机构,第二份是在制药公司 Big Pharma,主要工作都是做研究,虽然我只有硕士学历但是我科研背景比较强吧,当然这些跟金融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虽然是biotech 这是我申请中的一个很大的漏洞,至少在简历中我没有体现出来我有涉及任何非科研以外的领域。
我有帮忙朋友的投资公司看过初创团队,这也是我想申请商学院的主要原因,因为我还是很热爱biotech 商学院。如果可能的话。毕业后我也想从事VC或是初创相关的工作。

要补充的是如果申请我应该是domestic pool。另外可能我可以拿到一封大牛(超级大牛)的推荐信 现在还不是100%确认(不知道推荐信占的比重有多少)。
我知道我的方向对于MBA来说是小众专业,还是想要申请排名靠前的学校,不知道M7有没有戏?那保底的学校应该选什么?
还有就是小众专业,那么我是该从class profile里面找那些biotech%比重大的学校申请呢,还是反而该挑那些biotech录取少的人,可能那些学校需要balance variety?

求各位指点方向。真是谢谢!!现在只是在选校定位这一步就已经迷失,接下来还要network。。。很恐慌。。。。

-

答:
根據本單位2021-22申請年度海底撈月~除了國際局勢不可抗力與家庭因素外,所有個案在GMAT均分650、TOEFL90+,及非接班、無身份的條件下,100%拿下Top 20 MBA,包含數枚獎學金的新紀錄下,
此問題堪稱經典,樓主條件剛好卡到各種申請關節點,可以分析一次就回答幾乎所有申請朋友的問題,所以這周就來回這篇~

要從幾個面向來分析:
- 迷思破除:申請策略與意向加重(Perception Accentuation)
- 身份、北美就業經驗、語言能力等與排名條件的關係
- 真實生涯的Career Goals,要從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來投射
- GMAT分數與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 大學本科與研究所的學校檔次
- 產業職能與年資
- 選校策略
- 推薦信人選與申請策略關係

首先全文關鍵中的關鍵是這句話:「要补充的是如果申请我应该是domestic pool。」
如果沒有會錯意的話,這代表樓主是美國人或有綠卡。
那麼申請就簡單了~
怎麼說呢?

若就一般「沒有美國身份或工作簽證」的狀況而言,照理說美國碩士畢業時可以申請美國工作簽證,如果有在北美就業的經驗,即便是實習也好,MBA錄取機率將會大增。
原因是因為排名條件的關係,在美國權威排名U.S. NEWS的排名條件中,光「北美就業起薪」(14%)、「畢業三個月內就業成功率」(21%)與「僱主滿意度」(15%)等三個條件,就占了的申請人可控條件(73.75%)的超過三分之二。
(按:學校互評25%與錄取率1.25%與申請人無關; GMAT占16.25%, GPA 7.5%。)

又由於上一個學位已經在美國念過碩士了,免托福當滿分,學校會假設你的英文聽說讀寫沒問題; 
同時,這也會提高就業成功率,因而幫學校提高排名,進而提升錄取機率。

然而,樓主的條件是相反的—Domestic pool。也就是說,樓主是美國人,或有綠卡。
那麼申請條件將完全顛倒,對老美而言,會變成樓主在「外國」出生長大,並念了一個中國大學本科,然後回到「本國」念碩士,之後就業部分,雖說樓主沒有特別提到是在北美就業還是在大陸就業(還請樓主補充一下更有利分析),
不過都有好處:因為如果是在大陸就業,那麼對老美而言等於是「本國人在海外就業」,會有高度國際化經驗與視野,會在MBA的體驗式課程的大量團隊互動、大量案例分析中,作出貢獻; 
而若是在北美就業,那就更棒了,幾乎可以篤定MBA畢業後必然可以在美國就業,這將影響到先前所提到的排名條件:起薪(14%)與就業成功率(21%),兩個加起來就已經超過GMAT分數16.25%比重的兩倍。簡而言之,審委要如何判定申請人畢業能不能在美國就業呢?
很簡單,先從有在美國就業經驗的申請人開始錄取。

再來要看真實生涯目標、申請迷思,與申請策略之間的關係。
其實生科醫藥並不是小眾專業。由於美國嬰兒潮人口已經退休將近10年,占美國3億人口的四分之一—7,500萬人,而這些是最富有、人數又多到不成比例的超級大宗人口,其消費力可能占接近美國GDP一半,而他們即將老化,而需要大量而長期的醫療照護,畢竟生病就是要看醫生。
時勢造英雄,危機就是轉機,越到危急時刻,越需要有領導者來解決問題。
而生科醫藥專業的MBA畢業生平均起薪有十一萬美元,對平均十萬美元起薪的商學院也是一大誘因。

可喜可賀的是樓主對生科醫藥有熱情,簡單說有這個就夠了!不論是真實生涯管理或申請。
順帶一提,申請要以真實生涯為依歸,從經營熱情而跑在學校前面,讓學校用獎學金來追你。
不過樓主在申請時有迷思,一方面是要小心「將錯就錯」的陷阱-- 有幫過PE看過新創團隊是非常好的經驗,甚至因此而產生商管興趣來念MBA,可以說是天經地義!
不過並不表示未來就要以這個為目標,還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就樓主的需求而言,當然MBA就是有各種課程及大量案例,如:PE/VC、M&A、Entrepreneurial Strategy、Entrepreneurial Finance、Innovation Commercialization、Global Economics、Healthcare/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alysis、Market Research、Buyer Behavior、Product Development、Competitive Strategy、 Marketing Management、Pricing、Channel Management、Supply Chai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Accounting、Leadership、Negotiation...等。
最直接推薦的學校是John Hopkins Carey MBA與Rutgers MBA。

然而,就像前面所講的,申請要先看真實生涯方向,目前已知最有效的方法是生涯三驅力:由第一求生環境--家庭所養成的「凹凸理論」:家裡像是一個倒「凹」字型,會養成我們的「凸」字型,進而因為生命力的效能化,而成為「山」字型,而產生超越父母的「三大興趣技能」,並以此技能組合來投射出真實長、短程生涯目標;
再透過Gap Analysis來看欠缺哪些技能,
然後看哪些學校因為地理位置所產生的產業群聚與人才需求,而開設專業領域研究中心及主修選修等課程;
最後再來看如何研擬申請策略。

例如:為何樓主會對生科醫藥的研究有興趣?
要將產業與職能分開討論,而興趣是來自性格養成,性格又是來自於家庭,跟父母親的職業、個案與父母及手足的互動,其中所產生的求生定位與制約所形成的,其背後的理論來自小弟於十餘年前所發現的一種叫「環境情緒流體制約」的概念。
例如:根據經驗,有些個案是因為家中長輩有人生病,或是隔代教養; 
另一方面,由於人類對生物領域所知其實非常有限,對科技領域也是,因此是一個在探索宇宙的概念,跟成長與機會有關,或是看樓主如何解讀。

至於研究職能,反而是取得競爭優勢、創新解決方案,以及商業機會的關鍵。
對一些個案而言也是探索的過程,也有人對「控制組」與「對照組」的研究設計有興趣,或是因為研究生涯有安全性,因為怎樣也研究不完; 
有的人甚至是因為研究專業的學術地位崇高...等,端看樓主如何解讀。

這些自我了解會造成生涯進程,並且由於性格的恆定性,可以運用「拉普拉斯妖」(Démon de Laplace)的概念,檢視過去並推算未來。

而履歷、Essay、面試等,就是用來解釋這中間的生涯進程與Why MBA?Why This School?及Why Now?等。

而推薦信是唯一的第三方公評。 
所以要求人選是與申請人密切合作一年以上的現任與前任小主管。
若是推薦人太大咖,反而因為不曉得申請人的細部行為模式與具體技能為何,而難以體現申請人的優勢,除非有密切而長期的合作過。

剩下還要看大學與研究所的校名檔次、具體工作地點與動機、分數、社交目的...等條件,就會需要更細部的資料才能分析了。

Sincerely,
David Lee

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

霹靂狂賀!海底撈月!2021-22 MBA申請年度,除國際不可抗力及家庭因素外,其餘全數個案皆錄取Top 20 MBA,含多枚獎學金!

霹靂狂賀!海底撈月!2021-22 MBA申請年度,除國際不可抗力及家庭因素外,其餘全數個案皆錄取Top 20 MBA,其中含多枚獎學金!

GMAT均分650+,TOEFL均分<100,皆無身份、非接班、非弱勢!

狂賀!海底撈月!私校傳產女大轉行拿下Top 20 USC IBEAR MBA獎學金!

狂賀!海底撈月!私校傳產Low GT大轉行女生,拿下Top 20 USC IBEAR MBA獎學金!

私立大學、非接班、無身份、Low GMAT、Low TOEFL、傳產、非弱勢、大轉行

2022年5月18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工作2年,career path经验求教

問:
CD大牛们,在这说下个人背景,想请各位大牛们提点意见哈,主要是想知道接下来的路子怎么走比较合适。学历:本科双学位,国内某一般的211读会计,美国综排100左右的学校读经济(2个gpa都在3.75以上)。研究生在北美综排10左右的大学读的finance(gpa只有3.4)(商学院刚建几年,很多人应该能想到)。

考试:gmat760(今年12月过期,只来得及申请今年的mba);toefl108(已过期但鉴于美国读书不提供也行)

工作:毕业工作近2年,在某国际大外资行的个人银行部做管培,期间在监管单位工作了一年。
觉得这类工作进步的空间有限,做的也不是很开心,想换行业(倾向咨询或者朝阳点的产业,银行总觉得偏夕阳了(个人观点哈)),但直接跳存在难度。

所以目前有几个想法:
1. 读mba。请问各位我工作年限是不是太短?申mba的话m7是不是困难较大?主要gmat今年最后一年了我觉得以后也不一定能考出这个分数。。
2. 再读个master,倾向比如data analytics, healthcare etc..然后努力留美工作几年攒点经验值(主要是钱),回国有想创业的打算。
3. finance/economics读到phd,然后尽量在美高校任职。

想了很长时间自己也认不清,想请各位大牛提点意见!感恩!(方便的话,麻烦分享一下您投票的原因哈)


-
答:
人生不是用投票的喔~ 因為大夥兒投完票是不負責的~

超級黑馬!
會計、經濟、財務全集滿了,還跨了中國跟美國兩大市場。
能進大國企管培,尤其在監管單位服務,實力堅強;
有明顯的主流意識。
興趣多元又語調謙和,看是不是獨生子女,因為人的社群本能所造成的孤寂感使然,而為了結交多元朋友所養成的興趣,及合作性格。
綜排前十又新商學院,該不會是某間醫療強校...?

看看家裡是不是創業做生意成功,並且樓主有接班可能,多半才會念會計,也才有銀根可以留學攻碩。
或有時候是因為家裡有某傳統技術但發展有限,因此與其開源有限,不如節流。

奇妙的是為什麼會有雙學士學位呢?
要小心degree collector的刻板印象,以及可能伴隨的大齡問題,都對申請不利。
不過事出必有因~ 原則上是可以解釋的。
簡單說很可能是因為對會計沒興趣,只是項能餬口的專業,多半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
又靠實戰創業成功的家庭多半會強調子女教育,因而寬許子女再往可能的興趣進修。

同樣是有朝「開放性選擇」的傾向(請見前文「性格方形西瓜」),多半才會走經濟,因為在不確定興趣為何之前,在求學時與畢業後都能保有選擇權。
由此多半可以回推出成長背景的單一性,所造成的物極必反現象。

雖說經濟系多半是各校第一大系,因為能往兩種最高薪的工作就業--咨詢與金融~
但說實在的,走咨詢不易與商管本科競爭; 
走金融也不易與財務本科競爭。
但又沒地方去,尤其當論及起薪及職缺數、甚至社經地位,都是金融聽起來合理,因而絕大多數經濟系畢業生都往金融去了。
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然而,經濟模型不易在金融實務中派上用場。
或許因為如此,而選擇有專業走向的財金碩,是經濟本科且戰且走的常見現象。
由於傳統上並沒有生涯管理這門專業,因而生涯追尋者只能往看似未來潮流、或起薪高的方向走,或是將錯就錯。
或許也因此進了個金管培,同樣是有多元性選擇空間。

根據筆者常年生涯咨商所歸納出的「情緒流體」理論,人有追尋快樂的本能。
然而,一旦因為懷疑興趣能否當飯吃,而進入非興趣的潮流、或看似多金領域時,人會以「成長」來合理化當前痛苦,用以換取未來希望;
並因此出現「療癒幻想」—當某未來憧憬如:財務自由、進入高大上行業等的條件發生時,就能放下一切、追尋熱情了。

然而,如此的幻想並不會實現,原因是因為沒有興趣的領域難以強迫自己成長,因而當爬到某個階段,就會因為本能性地逃避痛苦,而不再前進,並因此難以突破財務自由。

那麼,當所在領域的成長空間又消失時,人生充滿痛苦並失去意義,這時會頓時失去希望。

那麼,人的潛意識會本能性地逃避痛苦。
然而,開放性的選擇,對大腦來說是種危機。
因此當一切卡關時,就會急病亂投醫,而出來開放投票。

但現在有了以「情緒流體」為本的生涯管理專業。
簡單說是:找出求生過程的「利基興趣」們,並且重組。
就能不再工作,然後因為從事快樂的技能活動而致富~

樓主唯一提到一項非接班、又非綜合開放性的選擇,是「個人金融」這個金融領域。
出現對消費者多樣性與奇特性的「意象加重」(Perception Accentuation)。
由樓主這項獨特線索,有很高的機率可以推知對「消費者行銷」的興趣
但由於所學都是會計、經濟、金融,並沒有學過行銷。
因此可以轉職投入個人金融的市場業務看看。

並因為生涯出現空轉,且學經歷與行銷生涯目標之間的gap analysis,而出現Why MBA。
因此可以申請MBA with Marketing Major。
需要研修的科目有global economics, consumer behavior, service marketing, financial product management, financial engineering, financial operations, 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retail banking,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marketing management, sales management, negotiation, competitive strategy, marketing leadership, etc.

金融業主要在美國東岸,而行銷資源許多在西岸。
根據筆者的「生涯三驅力」理論:理想生涯的選擇以興趣優先,其次是性格特性,最後才是專業能力,也最不重要。
因此原則上,職能可以嘗試行銷專業,頂多伴隨著金融產業為輔。

當然美國東西岸都有這類學校:
東岸有金融又有行銷的名校有:華頓、哥大、NYU; 
當然行銷強校是西北。
西岸行銷、金融都強的學校有:史丹佛、柏克萊、UCLA,等。
當然,各家商學院都喜歡成功家庭的子女(也就是富二代)。

其他選項都可以先刪了。
產業面,如:醫療、咨詢等,都需要特殊專業與性格條件。以目前線索而言,樓主的條件有更佳選擇。
同樣的,職能面,如:研究、教學、data analytics, 創業等都不是樓主的性格特性,也先刪除。

Master、Ph. D.由於樓主並非研究或教學個性,因此刪除。
錢並不是樓主性格的充分要件,因此將「先賺錢、後享受」的人生選項刪除。
其他線索要看樓主的業餘興趣為何~

希望能幫助到樓主~
:)

Sincerely,
David Lee

2022年5月12日 星期四

[講座] 5月29日(日)早鳥真實MBA生涯管理暨申請講座

九月初就要第一輪死期,占45%的名額,掐指一算其實只剩3個半月!

但考試卻遲遲難以突破嗎?
要申請第一輪的朋友們,在這段期間必須搞定Resume、Essay、推薦信、申請表、成績單等等。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幾乎所有學校的第一題Career Goals,以及考試。

根據成功協助個案們錄取哈佛MBA、及耶魯MBA獎學金的經驗,重點並不是在goal為何,而是在who you are,
並配合各種內外部條件,來同時滿足自我實現與排名效益,創造雙贏。

而根據畢馬龍期望效應(請見前文),面對超大強度考試,申請人在地獄中死灰復燃的能力,來自對生涯目標的精確了解,及強大動機的形成典故,還有對自我特性的定位。

唯有深刻了解為何而戰,及實際生涯策略,才能解出精確的why MBA及why now,而後心如止水,一舉擊破考試酷斯拉。
並且將所有文件與面試一以貫之,達到無懈可擊的境界。

不然,人的潛意識非常神奇,會猶豫不決,然後選擇保護自己,在前景未明的狀況下,不要考高。
否則要是考好了,就真的要出去了,卻不知道要去哪裡,反而更危險。

又對於以排名威望領軍的各大商學院而言,對Career Goals與Who You Are的檢視與實踐,可說是錙銖必較、火力全開。

在權威排名U.S. NEWS中,除了學校互評(25%)、錄取率(1.25%)等不可抗力外,其餘可控評分的超過三分之二,皆是以「就業狀況」為基準,包括:
雇主評分 (Recruiter assessment score) 15%;
就業成功率 (Placement success) 35%—細分為「平均薪資與獎勵」 (Mean starting salary and bonus) 14%;
與商研所就業率 (Employment rates for full-time master's program in business graduates) 21%。

其餘GMAT分數與GPA,其實只佔可控制評分的不到三分之一,包括:
大學GPA (Mean undergraduate GPA)佔7.5%;
GMAT/GRE平均分數 (Mean GMAT and GRE scores)佔16.25%。

因此,清晰的熱情生涯目標與進程,才是實際能使分數爆衝、又遠大於分數三倍的錄取關鍵,並實際經營成功熱情生涯。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人高分落榜了。

那麼,該怎麼辦呢?不用擔心,行行出狀元!放眼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是以經營興趣熱情為志業,不論趨勢為何。也因此成功後,自然能創造趨勢。

而目前已有科學方法,能夠快速依照「生涯三驅力」,來找出真實生涯目標; 
再經過與現狀的差異分析(Gap Analysis),即可有效找出轉職與進修的需求與策略。


「5月29日(日)早鳥MBA生涯管理 暨 申請早鳥講座」
主辦單位: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主講人:前美國獵頭、”NSHMBA”前美國最大MBA徵才會 史上首位華人官方職涯顧問 David Lee

講座內容:
真實生涯管理:如何由求生環境的「凹凸理論」找出「生涯三驅力」,並投射出真實快樂致富之生涯目標;
暨 第一輪MBA申請攻略。

細項包括--
a)由「生涯三驅力」投射出真實生涯長、短程目標,及其Gap Analysis;
b)個人生涯品牌定位;
c)熱情領域中的思想領導哲學投射。

並由此發展出:
1. MBA前的陞/轉職計劃;
2. Why MBA, Why Now, 與校系主修選擇;
3. 學校招生邏輯與因應策略;
4. 個人品牌展現:職涯行動與申請。

應申請者與求職者要求,將解說哈佛MBA成功服務案例與「正常人案例」~

時間:5月29日周日下午一點至五點 
地點:台大第二活動中心B1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亞里斯多德廳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公館捷運站斜對面)

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由於場地座位有限,請來信至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告知前來人數,並索取一份免費的Career Assessment Sheet生涯檢視表,以利進行現場互動諮詢。


個案見證:

"感謝David 李非常intense的生涯挖掘,讓我找出當初想都沒想過的各種人生故事與背後驅力,奠定深厚的申請基礎,以及鉅細靡遺的簡歷製作,實在太重要了!

 David 不斷幫助我回想成長過程中克服萬難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原因與動機,例如:小時候在小村落長大,跟著父親在河邊淘金的經歷,對數學的興趣,還有找出地質系以及海外鑽探工作的生涯邏輯,以及外派時開始當起企業中間人的故事,推導出以“不斷學習”與“人際交往”為核心的個人品牌,奠定申請基礎,也使鑽探工作的生涯路徑成為理所當然,並投射出鑽探企業CEO的生涯目標,而最終推導出why MBA。

有了這些個人品牌及生涯故事,當我不論在寫essay或是interview,都能有清楚的邏輯。這也讓我拿下哈佛、MIT MBA等錄取信,以及Yale MBA獎學金!謝謝David~"


Sincerely,
David Lee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Former NSHMBA Official Career Counsellor
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www.mbacareerfitter.com 
fb: 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Blog: 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

2022年5月11日 星期三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求職解說(3): 為何別人要跟你Network?

MBA 求職常見的謬誤之一,就是漫無目的地亂network。


雖說學校礙於排名壓力,會用盡一切方法半強迫式地要學生去network,甚至不斷強調社交的好處,並且傳授各式稀奇古怪的社交技巧。
這其實是一種學校跟學生都雙雙溺水的狀態,到處亂抓浮木。
說穿了,一切都為了排名之中最重要的「就業數據」,尤其是起薪(14%)及畢業三個月內的就業成功率(21%),還有雇主滿意度(15%),合計50%,佔了學生可控條件(73.75%)的超過三分之二。

然而,原因在於--學校其實並沒有一套有效找出具體生涯方向的工具,才會出此下策。
而事實上,當你在盲目地的社交的同時,其實已經分心了。
甚至在浪費對方的時間,以致可能造成反感,或是被列入黑名單。
而有正確生涯管理觀念的人,正在專注地針對熱情領域磨刀,經營解決方案。

有逛過Apple Store的人都知道,以iPhone為例,當我們自己是潛在買家時,會很不希望一進店裡就被店員纏住強迫推銷,甚至聽他講有多難成為店員,還是有什麼豐功偉業。

而受過專業訓練的店員也深知這個道理,因此反而會保持一個專業距離,遠遠地觀察買家可能產生的疑問,其目的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通訊需求。
當然也有些人走進店裡並不是為了消費,而是想玩玩新手機、更新資訊,甚至只想沾沾光環。

然而,最有效能的實際買家,其實已經在家做好功課,只差某些問題無解,非得來店裏親自尋求解決方案,並實際體驗。
這時店員就會驅步上前來解決客人的疑難,並展現出業界最強解決方案,能瞬間解決問題。
而價格也公開透明不二價,不用跟客人爾虞我詐。

所以最有效的交易其實可能不用花幾分鐘。
其他絕大多數都只是玩票性質。

求職雖然不是在買手機,但也是完全一樣的道理。
買主有業界困難尋解,我們賣家則提供出專業熱情,與最佳解決方案的能力工具組合。

當學校誤以為主動而廣泛的社交行動有助於雇主對學生的滿意度時,事實上雇主的產業未來挑戰、消費者疑難、與業界競爭等問題,並沒有被有效地解決;
反而因為時間被許多胡亂社交的無頭蒼蠅們佔滿,而導致產業挑戰遲遲無法解決,而被競爭對手超越,將大好市場江山拱手讓人。
年復一年,老經驗的雇主將會退居幕後觀察,省省口水跟時間力氣,等待有專注於熱情領域、並有強大解決方案的高手出現時,再採取行動。

就牛津出身的911事件記者、哈佛MBA畢業生菲利浦布羅頓所寫的全球暢銷書「邁向頂尖之路」中,及他在經濟學人近年也推出的商學院排名中寫序時提到:「你怎麼知道你想社交的人,會剛好在這兩年出現在你學校,變成你的同學?
又人家為什麼要跟你社交?」

而他所提出一個至理名言「磁鐵式社交」,也就是「讓主公來三顧茅廬」的概念,而其中核心的觀念,就是"Be successful yourself!"

而這也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道理。
當雇主苦尋解藥卻不得其門而入,還被一堆蒼蠅蚊子煩得心亂如麻的時候,一作功課卻發現解藥在你手上時,會自然三顧茅廬。
並且將各種相關資訊雙手奉上,以期待你的解答,就像急病亂投醫對比冷靜地尋找名醫的過程一樣。

你會發現當你在瘋狂network的時候,有些人卻按兵不動,事實上他在觀察、選擇,與磨刀,將無謂的社交邀約拒絕掉,並專注地思考熱情領域的解決方案。
而有三千六百五十行,究竟如何找出熱情領域而專注發展?
靠的是我們的成長求生過程中,長年從夾縫中求生存的性格與價值觀養成,所長期培養出的興趣技能(請見前文「生涯三驅力」)。

這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MBA準畢業生東找西找都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卻有人一手拿了五、六個offer,進入谷歌、亞馬遜等美國頂尖企業。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MBA求職解說(2)

上週提到幾個MBA求職的關鍵點,這幾周將會逐一解說。

這周就來解說一些常犯的錯誤,及有效求職的修正方式。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受外界干擾」,也就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上週已經解釋了學校的壓力來自於排名,而排名重點在於「畢業三個月內就業成功率」(21%)及「畢業起薪」(14%)
因此學校越到畢業季,會開越多就業講座,把大家搞得人心惶惶,事實上只是提油救火
而這時絕大多數準畢業生會犯的錯誤,就是不斷地查看學校就業輔導中心有開放的職缺,幾乎到24小時”Real Time”「真時」刷新直缺。

然而,找工作卻不是這樣。有幾個原因:
一是因為有些職缺並沒有「讓你看到」,而是僱主在幕後觀察,直到找到適合人選後,才會請獵頭來獵人。
這就是為什麼要有獵頭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否則會出現企業情報泄露的問題,因為「公司在徵才」及「在徵哪些才」這些事本身就是企業機密,萬一被競爭對手發現關鍵職缺出現開缺,就顯示某位置的人高手離開了,或企業管理不良所造成的大量離職,會讓對手有機可趁。

二則是更簡單的邏輯:開了兩個職缺來了八十個人應徵,那麼為何有些職缺一下就關閉,有些卻開了好幾個月?
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適當人選」或「沒有足夠競爭力人選」,原因是因為在沒有受過生涯管理訓練的狀況下,大量求職者都是亂槍打鳥,並沒有對某特專產業有足夠的熱誠,也因此沒有產生夠深的關鍵know-how,其實是被自己打敗。而企業問題也沒有被解決。

而當真正對某領域有熱情、而能專注經營專業知能的求職者,會因為有超深的關鍵know-how,而能領先企業看到未來問題,並且已經常年耕耘解決方案,因此能夠帶領企業解決競爭甚至存續問題。

那麼,找工作其實不是在找工作,而是在經營熱情事業。
所以,求職時該做的事其實是「磨刀」,因為職缺並不是被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所填補,而是被有能力解決的人所填補,也就是說如果投了職缺卻沒有回應,事實上是因為職缺已經被有能力解決企業未來問題的人給補滿了。

那究竟為什麼會有些人有這種解決目標領域問題的能力呢?
很簡單,因為他們的時間都拿來練功了,而不是在看職缺。

那麼有千千萬萬種行業領域,又該如何找出到底該專注於什麼方向呢,還是回到最基本的模型:興趣技能組合來自於性格養成的求生過程,並自然帶動專業能力的提升(生涯三驅力理論,請見前文)。
但反之不然。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