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永遠不要為學校改Goals (1)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永遠不要為學校改Goals (1)

轉眼間已經進入十月了,第一輪申請接近尾聲,根據各大申請交戰守則的情報,45%左右的名額已經被大風吹佔滿,剩下另外45%將在約12周後的第二輪招滿。
而第三輪的10%原則上是無法申請的,主要是學校用來調名額的。
某年即使是Top 10的UM Ross,也曾在第三輪喊出「兩百人搶一席」的慘絕人寰場面~ 因此能在第三輪錄取的申請人,常有奧運選手之類的鳳毛麟角。

根據十餘年生涯與MBA申請諮商經驗,其實過半數申請人在第一輪截止的時限前,都還沒考取理想分數。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因為一般申請人並沒有專業生涯管理工具,無法具體判斷長、短程生涯方向為何?Why MBA?Why Now?Which MBA and Why?

根據腦科學書籍"Upward Spiral” (Alex Korb, Ph. D., 2015)一書,在開放性選擇下,大腦背側的舊紋狀體因為視同危機出現,而命令腎上腺素分泌,造成過度緊張、雙手發抖、盜汗、背脊發涼、頭腦空白...等症狀,而在專注力與認知能力在集中於一瞬間之後,若遲遲不作決定,就會開始出現腸胃絞痛、恐慌、口乾舌燥、認知與專注力下降...等問題。
然而,生涯目標卻又不能隨意決策,否則將會出現「鋸齒狀足跡」的生涯發散現象,且時間不可逆。如此將會「滾石不生苔」,難以成就卓越。

另一方面,申請最常見的謬誤,就是當眾多申請人都不知道生涯方向的選擇邏輯時,會朝向主流輿論「避難」。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將生涯目標定義為貌似主流的「管顧」與「金融」,卻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為什麼這兩個路線會成為主流。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被排名謬誤所誤導的結果。
由於各項排名條件中,「畢業起薪」都是一項關鍵指標。
例如:權威排名U.S. NEWS的畢業起薪就占了14%,而GMAT也只占了16.25%。
由於即便是學校,也沒有如此具體有效的生涯管理工具,因而只能用考試分數與畢業起薪來做評斷申請人競爭條件的基準。
但事實上,殊不知排名中還有更重要的指標,就是「畢業就業成功率」—在U.S. NEWS中就占了21%,是所有排名條件中,比重最重的單一條件。

而申請人的背景五花八門,每個人都有先天條件,也有不同的生涯目標,及特專的技能缺口。
若是盲目地追尋主流迷思,而硬寫管顧或金融作為生涯目標,乍看之下似乎能將畢業起薪沖高,但事實上卻直接將「畢業就業成功率」21%這項最重的排名條件一舉摧毀,且連帶將畢業起薪的14%也帶入海裡,後面還有僱主滿意度的15%也沒了。一次直接毀掉排名條件50%。
而由於GPA的7.25%已成定局,申請人可控條件的總和也不過才66.25%。
若是又因為生涯方向不清,而導致動機不明確與開放性選擇的恐慌,而無法將GMAT成績衝高,那就等於所有條件都gg了。

事實上,必須要從家庭求生經驗所養成的生涯利基,投射出具體產業與職能的熱情生涯使命,並明確定義出現狀與理想之間的技能差異,又稱”Gap Analysis技能缺口分析”,就能具體定義出所需課程,也就能選出各間有相關資源的學校,並因為使命感--某特殊生涯非你不可--從而一舉將分數衝高,以期入校取得所需資源後,出來領導產業已至全球變革。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