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生涯三驅力之三--專業能力(一)

生涯三驅力之三--專業能力(一)

人透過勞力謀生,而人群組成社會,形成供給與需求的經濟。然而因為市場同質化,而產生難以避免的競爭。ㄧ方面為了確保不會餓死,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市場規模所形成的需求差異,人們開始透過專業分工來產生差異化,並提高進入門檻。這時,隨著市場的成熟,人們為了謀生並抵擋競爭,必須先滿足並確保專業門檻。而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為了透過某專業領域謀生而取得的能力,稱為專業能力。

這不是小學就學過的事嗎?為什麼還要廢話連篇呢?重點就在這裡。

當人們受到教育與社會期待的制約下,開始盲目地追尋甚至拉高進入門檻,卻出現捨本逐末的反自然現象。人們忘了自己出生就與眾不同,反而被社會洗腦以為大家都ㄧ樣,並被導向齊頭式的平等,而想從這樣意相上的假平等錯覺,來做一元價值的無意義競爭。甚至因為如此非適性的壓迫,而被冠上無能的標籤,殊不知這樣趕鴨子上架是在強人所難。而如此反自然的一元價值壓迫,使得整個社會都被洗腦成無能的輸家,而勝出者卻因為被群眾造神,而可能忘了自己是誰,迷失在刺激的追尋之中。然而地球繼續轉,長江後浪推前浪,再強的人也會因為時空及趨勢的改變,而敗下陣來,變成世上沒有贏家。

為什麼講專業能力之前要講這麼多廢話?原因很簡單,就是要先看清社會局勢後,才能回到原點,重新定義專業能力。

培養專業能力需要長時間的努力,甚至可以永無止境地一直培養下去。然而,由於世界不停轉動,趨勢一直變化,沒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盲目的追求社會價值認同,將會永遠落後於趨勢,並且即便在短暫的獲得認同之後,又將埋沒在無止境變化的潮流旋窩之中;另一方面,也將會因為受到不斷變遷的際遇所捉弄,無頭蒼蠅的追尋的結果,而到最後滾石不生苔。

甚至,一般人民並不曉得這些外在認同、甚至造神,有可能是各種利益團體的手段,例如:媒體為了產品賣座而渲染; 政府為了防止造反或革命,而將人民洗腦,塑造夢想與幸福的假象; 學校為了塑造教育高材生的形象以利招生; 企業為了抬高自我形象,以利接案、籌資與徵才...等。而不讓自己淪為這些利益團體手段下的被洗腦者,最好的方法就是媒體識讀能力,以及自我認知,以不受外界影響。

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而終極生涯管理中的專業能力,乃在於「timeless恆常性」,不受時間或潮流影響,而能夠持續在同一條直線上不斷精進的能力,才有可能凌駕于世界趨勢之上,並主導甚至創造趨勢。如此,也才能以最短的直線,以最有效的方向與方式達到專業成功,且不走任何冤枉路。另一方面,在投入時間生命經營專業的同時,也不至於投入在自己不喜歡的專業領域,而出現浪費生命的意念。

依據此前提,則最有效培養專業能力的方式,在於運用前兩大生涯驅力,來找出自己的興趣與獨特性格,隨後設定出恆常、不受時間與潮流影響的專業方向,再持之以恆地不斷培養能力,並突破專業,以至於能夠超越當前人類的最先進水平,而成為領域的先驅,並在專業領域中,帶領全人類前進。

古今中外泰斗級的人物皆是如此。而這些泰斗們起先也都與常人無異,差別的乃是在於心態,而至於所產生的思想,並一步一腳印地找尋最佳方法,而踏實前進。例如:管理學泰斗彼得杜拉克,在八十年前的1930年代就進入投資銀行擔任分析師; 籃球之神麥可喬丹高中甚至沒入選校隊; 阿格西只考了一個SAT作為知識水平的證明; 賈伯斯只念了大一就不念了,因為不知道念大學幹嘛; 世紀經理人傑克威爾許在碩二做實驗時,不小心把一個實驗室給炸了; 席維斯史特龍在第一次能上大螢幕之前,共試鏡了一千八百多次;亞馬遜網路書店創辦人傑夫貝佐斯,在創業初期幾乎沒有投資人看好他,但即便是今日已成為無所不賣的全球網路商場,仍舊不斷將盈餘拿來再投資; 星巴克並不是當今的老闆霍華蕭茲創立的,早年只是賣軟體的業務員的他,因為經過西雅圖第一家星巴克被醺昏了,結合義大利出差時看到現泡咖啡的社群榮景,才為了證明給卡車司機的父親看如何掌握機會,而下海經營...等等不勝枚舉。

這些人物多半不是什麼天才,而其所熟習的專業也不見得是火箭科學般艱澀難懂。他們除了有過人毅力與冒險精神之外,毅力的背後在於興趣動機與性格孕育,開拓出並重新定義出一條專業、甚至人性、領導潛能的路。這些人並非一步登天,其舉世成就來自於每天累積,而長達數十年、終其一生的努力。關鍵在於,這些人的專業能力並不受時局影響,也就是上述的timeless恆常性。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忠於自己,也忠於自己的專業,朝自己的理念不斷前進,對於旁人的唏噓或異樣眼光不予理會,而持續堅持向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前進,而最終成為世界領導人物。其所留下的影響與啓發,並不會因為時局或潮流改變而褪色。

而關鍵在於每個人都做的到。

(待續)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生涯三驅力之二—性格

生涯三驅力之二—性格

每個人天生就是獨特的,這是生命所賦予的美。既然如此,就該好好地運用它。

根據多年生涯諮商經驗,性格可以定義為:「每個人先天與後天養成的個性、習慣,與價值觀的獨特總和。」可以想像成是一種個性與價值觀所形成的「形狀」,就像小朋友玩積木一樣,圓的積木塞不進方的凹槽,反之亦然。

如果說興趣是方向與油門,那性格算是煞車,並可用來修正方向。沒有這個煞車來協助聚焦,並順應天性的話,將會一路亂衝,哪也到不了。

舉個容易懂的例子:Nissan出的「東瀛戰神」GT-R,一度是世界僅有的三部「2秒俱樂部」之一,加速極其猛爆,然而為了因應加速性能,他的底盤非常「惡狠」,在運動模式下,壓過坑洞時會直接掉下去再頂上來,容易對乘坐者的脊椎造成傷害; 且其迴轉半徑非常大,後座也非常狹窄。這種底盤的特性跟迴轉半徑的限制,就是它的「性格」。這樣的性格讓它難以在蜿蜒山路或坑洞路面中盡情展現,因為遇到髮夾彎要倒車迴轉好幾次,又會一直掉進洞裡,要載家人出遊也幾乎不可能。

為什麼性格在生涯管理中這麼重要呢?很簡單,一方面性格定義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連動物也是),讓我們成為獨特的個體; 而另一方面,正因為它定義了我們每個人的獨特性,照理說應該排在生涯驅力的第一位,但因為性格本身不能拿來當飯吃,生涯還要靠興趣的長期經營,從而在滿足社會經濟需求之後,持續成為專業實現與社會貢獻的志趣,因此性格在不能當生涯第一大驅力的狀況下,仍屹立不搖地站上第二大驅力。至於一般觀念中,取決是否有工作資格的「專業能力」,因為容易取得且取代性高,且只能短暫的滿足眼前工作條件,並不能確保長期生涯的持續提升與獨特性,因此在生涯三驅力中敬陪末座。

性格部分,舉例而言,有個案喜歡把東西排得好好的,整整齊齊,或許是因為家中從小的訓練或是家人有環境潔癖的關係,養成他這種獨特的性格,因此,在選擇工作時,他把這種性格條件拿來當挑選工作的「形狀」,挑選能把東西排得整整齊齊的工作。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他這麼喜歡把東西排得好好的,為什麼不是興趣,而要歸類在性格呢?因為在文章的開頭說了,性格是一種形狀,是用來當煞車用的。這名個案並不是因為喜歡把東西排得好好的很開心,而是如果東西沒有排得好好的,他會受不了。因此,它對於東西的整齊程度有某種程度的排斥感,因此不是興趣(他不會想把已經排的很整齊的東西排得更整齊),而是當東西不整齊的時候,他如果不去把它們排整齊,他會睡不著覺,渾身不安。

因此,當有這種性格特性出現時,在生涯上可以拿來運用,作為一項先天的條件,而對於某些特定形態的工作,會特別上手。因此他後來選擇供應鏈管理及倉儲管理。這有點像「如魚得水」的觀念,並不是因為魚得到水很高興,而是魚沒有水會無法呼吸而死去。這跟許多人在選填志願時所用的刪去法有點類似,只是觀念更複雜延伸。

而把性格拿來當生涯選擇的第二大要件有什麼好處呢?要先從工作與事業在社會經濟上的本意講起。人們生於社會,是一個互利共生的概念。即使是看似與世隔絕的自耕農,事實上他們的耕具、原料、農地、肥料等,都來自於社會的不同團體。人們工作賴以為生,是透過勞力對於社會貢獻所產生的財務回報。因此是人與社會互動的結果。而這背後有隻無形之手,就是供給與需求所形成的經濟。

經濟所探討的是供給與需求的平衡,簡單說就像假日大台北居民要從國道五號去宜蘭都會塞爆,平日卻沒什麼車,所以要去宜蘭玩最好請假去玩,或是平日根本就不用上班,再不然就不要走國道五號,不然僧多粥少沒水喝。事業也是這個道理。許多人因為對就業的不安感,而一心想要與眾不同,在既定的遊戲規則裡與競爭對手一爭高下,就像在假日塞爆的國道五號上想要飆車一樣,實際情況根本動彈不得。然而,殊不知每個人出生就是獨特個體,天生就與人不同,只要找出自己的獨特性格再加以發揮,自然會出現獨特立足點,一方面找出好玩的不止是宜蘭,也可以不要假日去,或是繞道走九彎十八拐,或是更酷的,自己發揮性格與興趣,及所培養出的獨特能力,自己成為一個景點,讓人家來找你玩,還可以一邊賺錢,就像北海岸的知味鄉玉米一樣。這樣一來,就不用塞車了,還可以分散車流,大家都有得玩。

舉例而言,某個案大學念法律系,畢業後卻進入廣告產業,而後又進入旅遊業企業端行銷。怎麼轉這麼大?深入挖掘後發現,大學念的是為了滿足父母期望,是來自關懷與孝敬的個性,然而由於父母是公務員,生長環境較為枯燥,因此畢業後選擇進入光鮮多元的廣告業,然而因為追求效能的個性,無法忍受提案被客戶一筆勾銷,因此選擇進入企業端自己來。而旅遊業是因為承襲父母早年高材生高度自我要求的個性,容易給自己高度期望,而喜歡靠吃喝玩樂來排解壓力,因此進入旅遊業如魚得水。

這是一個典型的興趣、性格與專業能力三方拉鋸的案例。因為孝敬個性選了法律系以滿足父母期望,而廣告業一方面是興趣,另一方面又是無法忍受枯燥的個性使然,因此,個性會壓過興趣,形成只要能夠體驗多元事物都有可能成為興趣,但一旦枯燥就無法忍受。然而,後續又因為其追求效能的個性,因為不能忍受熬夜準備提案,卻被客戶看心情否決的白忙一場(然而有些人覺得是練習越多,因此個性因人而異,而這就是性格之美),因而選擇進入企業端,來掌握主導權。

最後就專業能力而言,由於當初大學念的是法律,可將「可轉換技能」的邏輯與法規專業,應用於行銷的邏輯式市場推導,並發揮法律個案的「規則中遊走」的訓練,來做理性的創意發想。這部分將於「生涯驅力之三—專業能力」專文中解說。

根據經驗,性格的養成,其背後最大的單一影響在於家庭,當然還有日後潛移默化的環境形塑,甚至遇到重大變故所產生的個性與價值觀轉變。而在挖掘性格的過程中,可以依循心理上一項關鍵的「認知協調」本能--人在任何時間點所做的任何決策,都會符合當時的認知協調,否則將會有補償行為。此本能廣泛運用於犯罪心理中的「動機」回朔,而在生涯管理上,也有非常關鍵而有效地推導各項生涯決策的導因。此外,並依此延伸出「價值觀恆定」假設,就像慣性,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並不會改變方向與速度。將可依此假設,而回推各項生涯轉折點當時的性格與興趣條件。最後,生涯驅力的探索中,最重要的一項假設,也是依循認知協調本能的延伸,就是「過去所做的任何決策,在當時都是對的。」藉此,即可完整推導出每個時間點的動機與性格形成,再配合上興趣、價值觀所形成的意願,以及專業能力,就有辦法定義出生涯驅力。

當生涯驅力定義出來以後,即可以繼續根據「價值觀恆定」的假設,來做未來投射,即可定義出未來生涯目標。當然未來的事沒人知道,但可以就「最佳已知條件」來做有效規劃,用以有目的式的聚焦,來做各式訓練與培養,並將不確定性與不可抗力降至最低。而根據經驗,生涯三驅力挖掘出來之後,會發現人的一生幾乎只有三到四種關鍵力量在產生影響,只是每種關鍵力量的可能性與組合非常龐大複雜,但一旦找出來以後,人生將回歸簡單,能夠非常有效地聚焦生涯方向的選擇與重要順序,以減少不必要的冤枉路。

生涯是人一生要透過貢獻社會賴以維生、並享受當下的最大引擎,如果不能享受興趣,並順應天性,那麼人生將回活在「不斷追尋經濟目標」的謊言之中,那何必活的那麼辛苦呢?當然這麼說聽起來有點極端,不過當你冷靜下來,把整個人生當成一個縮影,就會發現人生苦短,既然要及時行樂,何不把工作甚至事業本身就變成行樂的載具呢?只有如此,才能在興趣的經營與順應自身的獨特性的同時,超越經濟目標,並持續提升專業,以擴大社會貢獻的規模,而各面向的回饋也能持續擴大。

而當生涯驅力達到極致時,除了突破財務成功之外,還會因為高度自我了解,而出現「無欲則剛」的境界,並與社會產生良性互動,而活在滿滿的幸福人生之中。

(待續)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何謂生涯三驅力之一--興趣技能

何謂生涯三驅力之一--興趣技能

講了一大堆要用興趣來工作,到底什麼是生涯興趣?又什麼是生涯三驅力?

經過長年諮商生涯管理的經驗歸納,生涯中有三大驅力在導引我們的發展:「興趣」、「性格」、「專業能力」。就現行技術,此三驅力根據「價值觀恆定」的假設而挖掘出來以後,將可以投射出未來生涯目標,並達成「金字塔五層級」的興趣生涯,由下而上從「做你所愛」、「廢寢忘食」,到「拿興趣當飯吃」,再到「突破市場競爭」,到最後「壟斷」。這部分之後將有專文解說。

而生涯三驅力是依照重要順序排列,其中最重要的第一大驅力,就是「興趣」。

興趣有很多種定義,有業餘興趣,有職業興趣。而講到興趣,人們通常會聯想到「打乒乓球」、「組模型」、「登山」、「攝影」等活動。當然沒錯,不過就探討生涯興趣時,並不是像上述的某綜合性活動直接拿來當工作,而是要拆解到「興趣技能」的細項環節,而後重新組合,才會出現一個完整的「興趣技能鏈結」。

而當面臨事業抉擇時,萬年天人交戰總是「到底要不要用興趣當工作」?有人說,「拿興趣來當工作,那就不是興趣了。」其實這種說法是對興趣的錯誤認知,以為興趣經不起挫折的考驗,一旦受挫、撞牆了,就失去興趣了。其實正好相反,根據多年生涯諮商經驗,興趣正是能夠突破無盡挫折的唯一途徑,並且能長久經營下去的活動,能夠用以長久產生財務報酬,支持百年人生。

而根據長年生涯諮商經驗的歸納,這裡要把「興趣」切割到以「技能」為單位,來做細部討論,而形成「興趣技能」。所謂「興趣技能」,不論職業或是業餘興趣,可以定義為「當沒有任何外力介入時,人會為了享受過程的趣味性,而主動去執行的某種技能」。可以把它想像為巧克力,看到就會想把它塞在嘴裡!而當把它含在嘴裡吃的時候,每分每秒都享受著甜美愉悅:「哇!好好吃啊~」但是當吃完的時候,心中覺得黯然銷魂、無盡惆悵,真想趕快拿起第二顆,再塞在嘴裡,繼續享受甜美愉悅:「哇哇哇!好吃極了~」要是工作能像這樣,邊吃巧克力還有人付錢給你當薪水,該有多好!這樣這輩子就不用在工作了~可以的!而且每個人都做的到。待我示範給各位看。

簡單來說,有人把「解謎」當興趣,但事實上是在享受其中「邏輯式的因果分析」、「建構邏輯模型」、「解題工程」,甚至「圖像分析」或「量化分析」等等的細部興趣技能。而每個人對解謎中的細項興趣技能喜好不一,解謎所使用的技能也不一樣。因此,即便是一樣喜歡解謎的朋友,都會因為其中的動機、方式與細部偏好而有所不同。因此,要把每個人對於某事物的動機作細項劃分,甚至要協助其定義所執行的興趣技能與方式為何,才能抽取出其中的「興趣技能」。

例如:小明跟小華同樣喜歡規劃旅遊行程,但小明喜歡是因為喜歡「蒐集環境資訊」的過程,覺得看圖就好像已經先在腦海中玩過第一遍,等真的要去玩的時候,已經是玩第二遍了; 但小華喜歡規劃行程的原因,是因為喜歡「建構交通工程」,把每個景點之間的行程聯結起來,這樣讓他用最省時省力的行程,而能玩最多地方,產生最高的C/P值。因此,當選擇工作時,小明運用他的興趣技能「蒐集環境資訊」,而成為外貿市場簡報專家; 而小華則是運用他「建構交通工程」的興趣技能,而成為展場動線規劃師。

根據經驗,當你把求學時的喜好科目、課餘活動的興趣技能、工作上的興趣環節、業餘活動的興趣技能等,做系統式的抽取與重整時,你會發現,同一個人的大多數的興趣技能都在重複,只是每個人的重複模式不太一樣。而根據多年案例經驗,只有這種「興趣技能重組」,才是長久的生涯管理之道。即便工作有轉換,也能有持續性的專注與培養,並能產生雪球效應,越滾越大,才不會出現滾石不生苔的生涯斷層現象。唯一的前提是,除了熟能生巧外,還要持續精進才行。這會跟後續的生涯驅力之三--專業能力的專文做連結解釋。

要注意,這裡所指的興趣技能,是在講享受「過程」本身,而不是結果。有許多人在回想興趣時,所想到的是某種經歷痛苦過程後,所產生的成就感,但其實這種「結果導向」的活動就不算是興趣,因為過程太痛苦了,反而有可能是沈浸在自虐的過程中,而某種程度的自虐是會造成心理上的快感,這就不能算是興趣。例如:有的人喜歡會計的原因,是因為可以在財務報表中玩警察抓小偷,你可以當警察,也可以當小偷,在每天玩躲貓貓的過程中,可以說相當有趣。這種在過程中,像遊戲一般你躲我藏的過程,對該個案而言,就是職業上的「興趣技能」。

相反的,另一名個案對會計算得要死要活,終於算出一個看似正確的答案,但又被主管挑錯,在被罵到狗血淋頭後,又被摸摸頭說繼續努力,覺得這樣在挫折中成長很有成就感。但這樣其實就不算是興趣技能,反而是自虐後的快感,算是一種變態心理。這樣的過程只會因為心理壓力而讓錯誤繼續錯下去,做了幾年不進反退,甚至因為長期憂鬱而有輕生傾向。

另一部份,要將「興趣」與「熱情」作區隔。興趣技能是指「沒有外力下,會為了享受執行過程而進行的活動」; 而熱情是一種情緒高亢的狀態,是可以有目的性地主動控制的一種心理狀態,可以為了喜歡而喜歡,也可以因為人來瘋或是打高空,甚至可以裝出來,但事實上可能並不是喜歡活動本身。根據經驗,熱情是可以用外在裝出來的。但興趣沒辦法,只能從內心培養。當然執行興趣的過程也會產生熱情的情緒,但也就是因為如此,熱情時常反而被拿來做為一種工具來運用,以達成某種銷售目的。

這也是生涯管理的關鍵所在。只有興趣,因為對技能本身的趣味而長期培養,才有辦法不斷突破各種專業與經濟障礙,到最後完全用興趣工作,就不用再工作了。

而之所以要將「熱情」區隔出來的原因,是因為有太多人為了求職、申請學校,甚至討好老闆或投資人甚至觀眾,把自己沒興趣的東西,透過各種情緒與溝通技巧,包裝成看似熱情的東西,以作為興趣的假象。但事過境遷,當老闆不在或觀眾散去時,沒興趣的東西一樣回到沒興趣。這樣是無法長久的,而也違反了生涯管理從心出發的根本。

結論是,在找尋生涯興趣的時候,根據價值觀恆定的假設,可以把過去從求學到工作、甚至各類課餘及業餘活動的各個興趣環節抽取出來,再重新組合,就會出現一種「職業興趣技能」的鏈結團,再配合上獨特的個性,就會出現一個獨一無二的職場立足點。最後再搭上專業能力,就會用興趣來工作,而永遠不必再工作; 而假以時日,由於持續運用興趣技能來提升專業能力的關係,終將壟斷市場。

(待續)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何謂理想生涯管理(一)

何謂理想生涯管理(一)

一般人常誤認為「生涯管理」就是找到一個好工作,最好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再不然就是四十歲前賺個千萬退休,甚至有人覺得進了麥肯錫、谷歌、蘋果之類財星五百大企業,頂著光環跟財富,後半生就不愁吃穿了。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根據咨商數千名來自各國個案的經驗,看過太多求職者多年後又回到原點、甚至生涯倒退的個案,必須嚴肅的說,與其說這些不叫生涯管理,甚至連「求職管理」都稱不上。

那坊間的各類求職或生涯管理書籍講的又是什麼?當然各類書籍都能讓人增長見聞,但要先了解出版界的要務是讓「產品」暢銷,要符合消費者胃口。那若是像賈伯斯講的:「當消費者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麼」的時候,又該如何?另一方面,幾乎市面上所有的求職期刊都假設工作是老闆給的,鮮少討論「工作可以創造」的主動權與生涯領導思維。

當然絕對有生涯管理專業書籍,有的,就小弟專職從業將近十年的經驗與訪查,發現國外有不少書籍在討論生涯管理,尤其是一本史上最暢銷、號稱銷售破千萬冊的生涯管理書”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曾有中譯本,書名叫「這樣求職,才能成功」,堪稱將這本號稱只有八年級程度的英文版翻譯得相當到位,可惜國內中譯版已經絕版。這本書曾一度分為上下冊,後又合為一冊,由現年88歲高齡的牧師作者理查、尼爾森、鮑利斯,從一九七零年初開始著作,幾乎每年改版一次,上冊是企業徵才與職場求職的各種邏輯,下冊是工具書,讀者可以用內附的各種表格工具,來定位自己的理想工作。全書的核心觀念在於「七花瓣理論」,是由「興趣」、「價值觀」、「能力」、「職責與薪資」、「組織人文」、「工作條件」、「就業地點」等七個花瓣組成。每個花瓣中,讀者可以就自己的意向填入對應內容,最後就會出現一份意向交集,再以這份交集來鎖定目標職缺。這麼做的好處是聚焦,可以有效減少無效求職的時間精力浪費,並將時間精力聚焦于目標職務,以充分準備來提升錄取的機率。

然而,此書在近年改版中,作者將中間的三個核心花瓣改為「目標」、「特長知識」、「可轉換技能」。就小弟的咨商經驗,這樣就不能再稱作職涯管理了,而是「就業管理」。當然絕對能夠找到一個符合當時最佳就業條件的工作,但根據經驗,如此將忽略「時光累積」與「興趣才是恆常動機」的全生涯管理面向,並將造成「機會成本」的風險,因為時間是不可逆因子,未能有意識的管理職涯,將會產生「履歷錯亂」或「越走越鑽」的不可逆錯誤產生。根據經驗,為了就業而就業,除了會像早年科技新貴出現的「為何而戰」心理矛盾,不到四十歲出現全身病痛,但去醫院卻檢查不出任何病因的心理疲乏現象; 甚至會導致像憤怒鳥創始人一般,即使獲時代雜誌評為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在名利雙收的人生勝利組之中,卻忽然某天說再也幹不下去了,而關門大吉的現象。

其他書籍如「讓天賦自由」或「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等,就我的咨商經驗,發現其中有某些思考與價值觀盲點,也較少像前面提到那本書的科學式生涯管理工具,就不做詳細推薦了。

那麼心理專業又有何著墨?當然世界頂尖的心理專家們絕對有在鑽研生涯管理專業,也絕對有具高度影響力的研究與見解。該說巧合嗎?我的家人就有美國頂尖教育心理咨商師,除了可以咨商個案外,還具資格可以「收徒弟」教別人成為心理咨商師。然而,經過多次咨詢的結果,一方面家人對所學過的生涯管理課程幾乎沒有記憶,教材線索已經不可考,另一方面研究學界與市場顧問實在水火不容。而心理咨商主要在治療心理衛生相關的病況,而就根本原因之一的生活經濟問題反而較少著墨。而殘酷的是,連家人都因為興趣因素,已經脫離心理咨商業界,在轉業多次不得心怡職務的經歷後,目前選擇當全職管家,生活經濟問題出現斷層。而當我協助家人進行生涯咨商時,家人表示從未見過如此咨商技術,唯表示目前並沒有急迫就業的需求,而至今未完成生涯咨商。

而究竟什麼才是理想生涯管理?根據經驗,我歸納出「生涯三要素」--興趣、性格、專業能力,基於「價值觀恆定」的潛移默化假設,從過去的行為模式中挖掘出這三種要素,經過重組後,投射出未來長期的興趣職涯,並逐步將以實現。簡而言之,就是用「興趣」來工作,才能達到「永遠不用再工作」的幸福職涯,從執行興趣技能的過程中產生愉悅感,並不斷以樂趣為動力來持續精進,配合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個性與價值觀,到最後走出一條沒有人能取代的獨特生涯,用特立獨行的方式貢獻社會,逆轉經濟理論,透過生涯領導力來創造獨特價值,並且不用退休、坐吃山空。

(待續)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意外的生涯顧問之路(二)(長文慎入)

意外的生涯顧問之路(二)(長文慎入)


業務做了做,光做業務實在有點無聊,晚上又半工半讀,壓力大得了輕度憂鬱症,只好把工作辭了,專心念書。念什麼好呢?還記得搞過全國社團,又經歷國際企業的產品力震撼教育,想說就來念行銷吧。當時整合行銷傳播正夯,又要進修部,只好念了一個重視實務的私校,結果居然榜首考進去,第一名畢業。原本沒興趣大學被二一,現在居然拿起獎學金了~果然有興趣有差。當時教科書的前半都是從消費者心理學出發的,學到了很多關於認知、學習、意願、態度、喜好、恐懼、行動、價值觀等心理機制,後來發現在生涯管理中,這些都是基本功。而這些心理機制可以任意重組,產生意想不到的人生選擇。

後來白天進了某電信業做行銷,財力雄厚的公司居然倒店,覺得應該是跟市場脫節,所以後來又進了市調公司。逐漸發現工作的環節不同,公司的文化、步調、主管與同事間的化學反應、產業、職務等,都是可以調整的。後來覺得是不是有什麼學科是在研究這些呢?才發現有「企管」這門想都沒想過的科目~這些環節的組合,叫做「價值鏈」,是史上最年輕的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發明的名詞。而因為競爭關係,可以用有五力分析來評估經營策略,甚至因為經濟效能,來決定是否要外包。自此發現原來公司流程是可以自行定義的!那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不能自行定義喜歡的工作呢?

我是個很懶惰的人。沒有興趣或意義的工作,會跟主管辯到底,直到她能說服我為止。不過還滿奇妙的,從來沒有因為推工作而被炒魷魚過,反倒是因為挑戰不合理制度而被炒過一次,是因為聽說老業務不做事可以月薪百萬(對,是月薪)也太扯了,結果還沒改革就被當眼中釘踢出去了。後來聽到有個名人也跟小弟有一樣的心態,是李遠哲博士,他說因為很懶,一直想發明一個不用工作的工作,結果居然得了諾貝爾獎!

(待續)


意外的生涯顧問之路(一)(長文慎入)

意外的生涯顧問之路(一)(長文慎入)

回想學生時期,實在不知道各科目的應用為何,聯考吊車尾,分發到當時算當紅炸子雞卻沒興趣的電子系。還記得當時電子業正夯,股票跟年終動輒好幾千萬。教授們每堂課開頭都會說,你們出來就是做電子工程師!當時心裡OS:「這是很屌的意思嗎?」雖然薪資極度誘人,坐在教室的我卻覺得好像被判無期徒刑一樣。當時還不知為何興起了一股「四十歲退休」的風潮,心裡實在不懂,那他們四十一歲以後要幹嘛?千萬不是買間房子再加台車就差不多沒了嗎?(換作現在更是不夠)如果那麼會賺錢,為什麼那麼討厭工作,恨不得早早退休呢?如果為了錢而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又何必活得那麼痛苦呢?不是有句話說「洗洗免了米」嗎?

當時雖不知未來要做什麼,卻深刻地明瞭一件事--不自由,毋寧死。從此開始往興趣之路摸索前進。既然喜歡籃球,就去打校隊吧~可是高手太多了,只能陪練吹裁判,了不起上場跑跑龍套,再加搞搞籃球社。結果不知為何被教練相中,送去教育部辦的一個全國大專體育幹訓營,一次遇到將近兩百間大專的各類體育社長!想說既然都來了,那就組個什麼聯誼會吧,可以做全國性交流,結果莫名其妙居然創了個全國大專體育社團聯會,因為什麼都不會到處問人,居然當上了會長,上了某頂尖雜誌,幫學校賺了跨頁的報導,後來剃成光頭都還被成功嶺班長認出來。當時只覺得,果然走興趣是對的。

不過好景不常,沒過多久就被二一踢出校門了。心中反而有點高興~雖然下屆開始就改為雙二一,但我始終覺得還好教授們開恩,把我踢出了令我生不如死的專業。聽說當時教授就是因為看到雜誌報導,才知道我都翹課搞社團,既然不適合在這裡,就請離開吧~至今都非常感謝當時的教授,讓我脫離人生的無期徒刑。

諷刺的事,才沒兩三年光景,電子業忽然遇到一波全球泡沫,僧多粥少進入微利時代,股票不發了,千萬年薪美夢就此破滅。也沒人再提四十歲退休。還好已經不干我的事了。當時學到一個教訓,絕對不要盲目跟著潮流走。還記得一向瞧不起我的老爸,居然說了一句:「成功跟著興趣走」,的確是這樣,人生才有意義,也不會有一堆人來跟你搶。

剛出社會時,由於學歷不如人,只好跑業務,用最快的速度了解這個世界如何運行。小外銷媒體公司跑半天沒起色,才一年多就餓死了。運氣好一跳進了同業龍頭,雖然底薪穩定,但對賣工業廣告實在也不是太大興趣,不過看到龍頭經營產品力的方式實在驚人,巨細靡遺,價格是前公司的十倍,反而賣的嚇嚇叫,因為客戶一登廣告,訂單就如雪花般片片飛來!也瞬間簽下國際龍頭客戶。當時學到了一個道理,就是品質才是一切!然而,要能有這樣高超的品質,必須要有無比熱情,而持久的熱情,來自於興趣。尤其到了後來留美念了MBA,跟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搞teamwork搶case,發現熱情是可以裝出來的,但興趣騙不了人。要成為業界龍頭,除非是異于常人的天才,否則沒有十年、二十年的努力是不可能達成的。這點回到喬丹語錄裡的第一句話:”I approach everything step by step.”而到後來成為了生涯管理顧問,咨商數千人,管它來自哪一國,都是一樣,興趣才是人生長久之道。沒有興趣,不用兩年就掛了,又要換跑道,到最後滾石不生苔。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