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性格養成之方形西瓜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性格養成之方形西瓜

前幾天一名個案在我解說生涯管理的核心概念--「環境情緒流體制約」時,想出了一個非常傳神的比喻:「方形西瓜」。為了感謝這名天才個案,決定將這個比喻分享給大家~

性格是怎麼養成的呢?生涯三驅力模型中興趣、性格、專業能力的關係為何?之間有什麼順序或因果關係?
又跟MBA申請有什麼關聯?
為什麼可以每年都可以拿下包括哈佛、耶魯等常春藤名校在內的美國、歐洲、亞洲眾多名校「內定輪」狂速面試、錄取與獎學金?
又為何可以進入全球頂尖創投、私募、投行、管顧、及企業總部,並且不再上班,專注熱情以快樂致富?
一切就是因為這個生涯三驅力理論。

早在十餘年前筆者還沒到美國念MBA之前,就發現不論對岸或台灣的MBA論壇網上,甚至連美國或其他國家的申請論壇網上,都出現奇特的大量轉職現象,這些個案的平均工作年資大約二到五年、約莫是三十歲前後,且此現象至今不減反增,可以說是一個全球性的常態。
這些大量想轉職、卻又不知明確方向的個案們基本上都學有專精,行為能力與心理狀態都正常,不需要看心理醫生,或很多看了也沒用,或是查遍各大心理學派文獻,發現並沒有任何領域在討論生涯管理專業。
坊間大量討論的生涯管理其實是就業管理(job management)而不是真的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因為絕大多數的個案其實不乏世界知名大廠的關鍵職位,擁有職務安全、收入頗豐又前景看好,但卻不知為何並不快樂,也因此難以持續在專業上爬升,或產生實際改變遊戲規則的領導力,而只是在討論如何進入極少數多難進又多難進的職位。
這時,全球大量個案轉往能提高學歷又號稱能協助轉職、又能同時擴大視野的MBA學歷,以期能夠找到解答。
然而,這個動作多半將逃生門錯當任意門。

在全球大量個案將看似無解的人生問題跳過、並簡化為MBA錄取與否時,學校們更是泥菩薩過江狂冒冷汗,因而特別精心設計了多半就是申請Essay第一題的Career Goals,將此問題直接凸顯,讓更多個案無所適從。
然而,甚至有許多個案並沒有進修需求,但在三十而立之年前後、成家立業的時間壓力逼近之下,同樣狂拉警報。

有鑒於此,該如何找到興趣事業?又如何在尋覓並經營吻合個性的事業過程中,展現各面向領導力?錄取常春藤名校甚至拿獎變成只是小事,而實際產生改變世界的深遠影響力才有意義。
如何辦到的不稀奇,又為何每年每個個案都辦得到?
關鍵在於這個「方形西瓜」的概念。這個概念牽涉範圍深遠,其延伸應用可以寫成好幾本書。這裡要分成數篇文章來分享。

簡而言之,一般人以為生涯管理就是提升能力,以取得錄取知名企業或名校的門檻,其實是錯誤的觀念。不然就不會有人在具備超級賽亞人級的競爭力、並進了全球最頂尖的創投、投行、管顧、財星企業總部後,卻成了行屍走肉,懷疑人生的意義,又生涯停滯不前,甚至最後選擇登出華麗生涯甚至人生。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對生涯的興趣與意義都雙雙失意。而既然不是在經營熱情,或是在經營「假熱情」,那麼就會像古時候太監因為無法享受美滿家庭的天倫之樂,因而只能將情緒轉化去玩弄權勢與金錢一樣,沒有意義或熱情的生涯,到頭來會淪為追尋外在認同的潮流與光環,卻因為潮流是媒體炒作出來的,瞬息萬變且無法控制,而導致見風轉舵,時時活在恐懼之中,又因為不斷分心去追求外界認同,而無心鑽研熱情事物為何,及其本質,因而在事業上容易撞到天花板,並且苦無突破之道,因而只能開始玩起權力鬥爭...等惡性循環,最終成為飲水間裡的一個幫派,就此體制化,超脫之日無限延後。

事實上,生涯三驅力為什麼是這三驅力?其實是有因果關聯的。
放眼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無不因為對於熱情的終生執著而成功。
這點誰都知道。然而,興趣是哪來的呢?
其實興趣是從性格來的。那性格又是從哪來的?
就是這個「方形西瓜」的概念。
在我們的成長「求生」過程中,為了在資源支配者與競爭者之間搶得一席之地,根據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而生命會自己找出口,會找到一個在支配者與競爭者的某立基點,開始因為求生過程的成功經驗而不斷正強化,到後面變成養成性格,變成一個「方形西瓜」。而最早期的資源支配者是父母,競爭者是兄弟姐妹、近親,與同儕,由此最早期的童年求生經驗而形成了某種方形西瓜性格,並在日後會因為這種方形西瓜性格來選擇師長、同儕、假想敵,並且到日後選擇校風、主修、工作、主管、同事,甚至企業文化等。
而興趣的養成即是從此方形西瓜性格衍伸而來,並且是相對於資源支配者與競爭者之間:當長年的競爭立基成為反射動作時,會享受過程,從而形成興趣。
而興趣會帶動專業能力,但反之不然。
由此三驅力將能百分百投射出不用工作的工作,並且快樂致富。
(待續)

Sincerely,
David 李